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天堂蒜薹之歌》 被引量:20
1
作者 杜迈可 季进 王娟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5-61,共7页
关键词 《天堂蒜薹之歌》 农村改革 《红高粱》 风格独特 艺术作品 乡村 主题性 技巧性
下载PDF
“胡僧”面具下的中土僧人:智慧轮(?—876)与晚唐密教 被引量:1
2
作者 陈金华 刘学军 张德伟 《汉语佛学评论》 2014年第1期181-223,共43页
公元9世纪,大唐帝国历经着一系列危机,并由此不可避免地一步步走向悲剧性覆亡的结局。此时的智慧轮(般若斫迦[Praj?ācakra],?—876),不仅仅是密教的主要倡导者,而且在密教传入日本的过程中,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是日本两个密... 公元9世纪,大唐帝国历经着一系列危机,并由此不可避免地一步步走向悲剧性覆亡的结局。此时的智慧轮(般若斫迦[Praj?ācakra],?—876),不仅仅是密教的主要倡导者,而且在密教传入日本的过程中,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是日本两个密教宗派——台密与真言宗——代表者圆珍(814—891)和宗叡(809—884)旅唐求法时的导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表者 僧人 大唐帝国 轮廓 密教 台密 日本
下载PDF
从“武周帝国”到“安史之乱”:禅宗的历史性转向与现代化契机
3
作者 《佛学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209-220,共12页
从655年到755年这百年,是唐—周帝国~①、帝制中国、东亚史、乃至世界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段:655年,武则天被册封为唐高宗的新皇后,她因此正式走到了唐—周帝国的前台。这也标志着以她为主体的"武周帝国"(655—705)~②的开端,直... 从655年到755年这百年,是唐—周帝国~①、帝制中国、东亚史、乃至世界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段:655年,武则天被册封为唐高宗的新皇后,她因此正式走到了唐—周帝国的前台。这也标志着以她为主体的"武周帝国"(655—705)~②的开端,直至705年她被逼逊位,连同其帝国被送入历史的山洞;713年,经过七、八年频繁的宫廷政变,虽前一年(712年)即已登基、但依然笼罩在其父皇与姑母巨大阴影下的玄宗,以最新的天命荣膺者之姿,一跃而成大唐帝国名实俱符的统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史之乱 汉传佛教 农耕文明
下载PDF
韩众考疑 被引量:5
4
作者 牟怀川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7-111,共5页
自王逸《楚辞章句》将《远游》之著作权归诸屈原,近世出现怀疑和争论。无论褒美于屈原,还是求真于《楚辞》,对《远游》乃至《楚辞》许多篇章的著作权必须由两种相反意见不断深入互相问难,才能使争论双方逐渐扬弃误说,逼近正确认识。本... 自王逸《楚辞章句》将《远游》之著作权归诸屈原,近世出现怀疑和争论。无论褒美于屈原,还是求真于《楚辞》,对《远游》乃至《楚辞》许多篇章的著作权必须由两种相反意见不断深入互相问难,才能使争论双方逐渐扬弃误说,逼近正确认识。本文正是基于此,专就《远游》中的韩众做一点引申研究,提出一些怀疑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众 《楚辞》 考疑
下载PDF
简评《为佛而焚:中国佛教里的烧身》
5
作者 张德伟 《汉语佛学评论》 2014年第1期405-408,共4页
在《为佛而焚》一书中,贝剑铭(James Benn)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在中国佛教中长时期、大范围地存在却从未被专门考察过的'烧身'(self—immolation)现象。作者指出,中国佛教史上的烧身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而是一个流动的、不断地... 在《为佛而焚》一书中,贝剑铭(James Benn)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在中国佛教中长时期、大范围地存在却从未被专门考察过的'烧身'(self—immolation)现象。作者指出,中国佛教史上的烧身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而是一个流动的、不断地被重新定义和阐释的概念。自焚(auto—cremation)是本书所研究的最重要的烧身行为;除此之外,任何其他出于宗教目的、针对自己身体实施的暴力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行为 作者 定义 烧顶 中国 断指 目的 烧身 佛教史
下载PDF
东亚宗教多媒质资料与跨学科研究刍议
6
作者 陈金华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2-67,共6页
佛学研究者多奉刊本《大藏经》为圭臬,而忽略写本《大藏经》以及碑铭、摩崖、图像、族谱、方志等藏外文献,此外诸藏中晚出文献征引早出文献的丰富资料也未受到足够重视。东亚宗教文本的载体形式,从写本到刊本的嬗变,不啻传播媒质的一场... 佛学研究者多奉刊本《大藏经》为圭臬,而忽略写本《大藏经》以及碑铭、摩崖、图像、族谱、方志等藏外文献,此外诸藏中晚出文献征引早出文献的丰富资料也未受到足够重视。东亚宗教文本的载体形式,从写本到刊本的嬗变,不啻传播媒质的一场真正的革命。与写本相比,刊本可以让无数人随时、随机地获取存储于一种简易的、廉价的载体中标准化了的知识;其影响所及,不仅改变了宗教观念和实践的网络,甚至会冲击社会的制度性结构以及文化知识体系。伴随互联网诞生的数码载体,是传播媒质的又一次大跃进;对人文科学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不但要研究东亚宗教对技术的影响,也应考察后者如何影响前者的发展。新媒质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媒质的灭绝,写本的生命力在于读者、抄写者、编者无休止的"协商"中推陈出新;宗教文本在多媒质并存的网络中流通,形成独特的"书业市场"——即王勇教授所倡导的"书籍之路"。在这一流变多元的网络中,"中心"与"边地"的关系并非人们所想象得那么单纯,二者的距离不仅是地理上的,同时也是文化上;而"边地"的后发优势,体现在经过尊崇、追随、模仿"中心"之后,给文化及宗教范式带来了一些创造性的形塑与重塑,从而变得比中心更为"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藏经》 宗教写本 印刷术 书籍之路 边地情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