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荆州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婧莲 王玲 +2 位作者 刘久波 李大珍 郭道生 《湖北植保》 2022年第1期58-60,共3页
本文概述了荆州市2021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从菌源基数、气候条件、品种抗性、防治情况、农药药效等方面分析了该病重发的原因,并总结归纳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期更好地控制小麦赤霉病危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发生原因 防治对策 荆州市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早稻再生稻土壤肥力、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孔盼 马良俊 +5 位作者 郭道生 张海维 傅玺豪 周乾顺 朱建强 杨章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6-96,共11页
通过试验了解不同耕作方式下再生稻氮素吸收利用、转运及产量状况,为南方再生稻区水稻高产栽培选择合理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按冬前是否翻耕和插秧前旋耕情况,设置翻耕一次旋耕一次(T1)、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不翻耕旋耕... 通过试验了解不同耕作方式下再生稻氮素吸收利用、转运及产量状况,为南方再生稻区水稻高产栽培选择合理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按冬前是否翻耕和插秧前旋耕情况,设置翻耕一次旋耕一次(T1)、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不翻耕旋耕两次(T3)和不翻耕旋耕三次(T4)4种耕作方式,观察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在不同器官内的差异,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再生稻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随着再生稻生育进程的推进,各处理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氮吸收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不同处理表现为T2>T1>T4>T3。在生产效果上翻耕与旋耕结合优于单一旋耕,翻耕次数相同时适当增加旋耕可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从耕作方式对早稻和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看,T2与T3、T4相比,早稻增产均比较显著,而再生稻的产量均无显著差异。耕作方式对早稻-再生稻产量的影响主要在早稻季,关键是T2能显著增加穗粒数。从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来看,4种耕作方式呈现T2>T1>T4>T3的趋势,其中以T2最优。综合土壤肥力增效,水稻氮素积累量和转运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考虑,建议在早稻-再生稻生产实践中采用一耕两旋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早稻-再生稻 土壤肥力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率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