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2年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魏绪廷 包健 高静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358-2359,2374,共3页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1-12月临床分离的42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分析;药敏试验操作及结...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1-12月临床分离的42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分析;药敏试验操作及结果的解释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采用WHONET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2012年1-12月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421株,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占82.4%,其次为分泌物和尿液,分别占7.6%和5.0%;铜绿假单胞菌的科室分布以ICU为主,占19.9%,其次为神经外科、老年科、心内科、急诊科,分别占12.4%、10.9%、9.3%、9.0%;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为100.0%,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5.2%、32.3%和31.6%,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30.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其次是伤口感染,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标本来源
原文传递
屎肠球菌与粪肠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桂明 包键 张开刚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5833-5834,5837,共3页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屎肠球菌与粪肠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以提高疗效。方法用WalkAway自动化微生物仪PC20检测板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应用Whonet 5.6软件统计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的分布和耐药率。结果 101株屎肠球...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屎肠球菌与粪肠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以提高疗效。方法用WalkAway自动化微生物仪PC20检测板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应用Whonet 5.6软件统计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的分布和耐药率。结果 101株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氯霉素、利福平、链霉素(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四环素、左氧氟沙星、红霉素、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和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0、1.0%、28.7%、46.5%、66.3%、75.2%、79.2%、85.0%、92.1%、94.1%、96.0%、96.0%和97.2%;81株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氨苄西林、青霉素、呋喃妥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利福平、氯霉素、链霉素(高)、庆大霉素(高)、四环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2%、1.2%、12.3%、13.6%、14.8%、37.0%、40.7%、52.0%、53.1%、59.3%、60.5%、80.2%和87.7%;屎肠球菌(47.5%)和粪肠球菌(31.7%)主要来源于尿液,其次来源于分泌物和痰液。结论临床已出现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肠球菌,屎肠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粪肠球菌,主要引起泌尿系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屎肠球菌 粪肠球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菌株来源
原文传递
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姜梅杰 包健 孙树玲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6期74-77,共4页
目的研究本地区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和qnr在肺炎克雷伯菌中的发生率及接合子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不同耐药水平的发生机制。方法筛选2007年7月~2008年12月本院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共57... 目的研究本地区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和qnr在肺炎克雷伯菌中的发生率及接合子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不同耐药水平的发生机制。方法筛选2007年7月~2008年12月本院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共57株,采用PCR法检测qnrA、qnrB、qnrS和aac(6’)-Ib阳性菌株并对部分菌株进行测序。以大肠埃希菌J53为受体菌,通过接合试验从aac(6’)-Ib-cr和(或)qnr阳性菌株中获得接合子,采用E-test方法测定菌株的药敏情况。结果所分离的57株肺炎克雷伯菌中aac(6’)-Ib基因阳性菌12株,经测序全部为aac(6’)-Ib-cr基因,阳性检出率为21.1%;qnr基因阳性菌25株(43.9%),其中3株(5.3%)含qnrA基因,21株(36.8%)含qnrB基因,20株(35.1%)含qnrS基因;aac(6’)-Ib-cr、qnrA、qnrB和qnrS均阳性菌共3株(5.3%),qnrB和qnrS均阳性菌共13株(22.8%)。本研究中共有14株菌株接合试验获得成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接合子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分别为0.25~0.5μg/ml和0.25~1μg/ml;接合子与受体菌的MIC值比较结果显示,环丙沙星耐药性提高了31~63倍,左氧氟沙星耐药性提高了17~63倍。结论本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和qnr携带率很高,部分菌株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MIC值升高与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和(或)qnr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喹诺酮类 耐药 aac(6’)-Ib—cr基因 QNR基因
原文传递
院内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及分布 被引量:8
4
作者 包健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2期77-80,共4页
目的了解本院院内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鑫科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XK-96A-C药敏板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本院临床共分离34株大肠埃希菌... 目的了解本院院内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鑫科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XK-96A-C药敏板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本院临床共分离34株大肠埃希菌和32株肺炎克雷伯菌。其中34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复方新诺明、头孢呋辛、头孢噻肟、氨曲南、头孢吡肟、洛美沙星、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依次为70.6%(24/34)、67.6%(23/34)、64.7%(22/34)、58.8%(20/34)、55.9%(19/34)、55.9%(19/34)、52.9%(18/34)、52.9%(18/34)、52.9%(18/34)、50.0%(17/34)、44.1%(15/34)、44.1%(15/34)、38.2%(13/34)、29.4%(10/34)、14.7%(5/34)、11.8%(4/34)、11.8%(4/34)、5.9%(2/34)、2.9%(1/34)和2.9%(1/34)。32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呋喃妥因、头孢唑林、头孢呋辛、洛美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妥布霉素、环丙沙星、氨曲南、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依次为100%(32/32)、37.5%(12/32)、31.3%(10/32)、28.1%(9/32)、28.1%(9/32)、25%(8/32)、21.9%(7/32)、21.9%(7/32)、18.8%(6/32)、18.8%(6/32)、18.8%(6/32)、15.6%(5/32)、15.6%(5/32)、15.6%(5/32)、12.5%(4/32)、12.5%(4/32)、9.4%(3/32)、6.3%(2/32)、6.3%(2/32)和0.0%(0/32)。58.8%(20/34)的大肠埃希菌标本来源于尿液,68.8%(22/32)的肺炎克雷伯菌标本来源于痰液。结论本院大肠埃希菌主要引起泌尿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临床可根据耐药监测常用的抗菌药物治疗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部分抗菌药物治疗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抗菌药物 耐药 标本来源
原文传递
院内不同时间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研究
5
作者 赵书平 包健 姜梅杰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6期63-66,共4页
目的调查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MES)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在院内不同时间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PCR法检测aac(3)-Ⅰ、aac(3)-Ⅱ、aac(3)-Ⅲ、aac(3)-Ⅳ、aac(6′)-Ⅰ、aac(6′)-Ⅱ、aph(3′)-Ⅵ、ant(3... 目的调查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MES)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在院内不同时间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PCR法检测aac(3)-Ⅰ、aac(3)-Ⅱ、aac(3)-Ⅲ、aac(3)-Ⅳ、aac(6′)-Ⅰ、aac(6′)-Ⅱ、aph(3′)-Ⅵ、ant(3″)-Ⅰ、ant(2″)-Ⅰ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在临床不同时间分离的88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存在情况。结果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临床分离的4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1株(89.1%)含ant(3″)-Ⅰ基因,33株(71.7%)含aac(3)-Ⅰ基因,2株(4.3%)含aac(3)-Ⅱ基因,1株(2.2%)含aac(6′)-Ⅱ基因,1株(2.2%)含aph(3′)-Ⅵ基因,40株(87%)含armA基因。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本院临床分离的4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1株(97.7%)含ant(3″)-Ⅰ基因,34株(81%)含aac(3)-Ⅰ基因,7株(16.7%)含aac(6′)-Ⅰ基因,16株(38.1%)含armA基因。结论院内不同时间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nt(3″)-Ⅰ、aac(3)-Ⅰ和armA基因检出率一直很高,对其氨基糖苷类耐药与AMES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 16SRRNA甲基化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