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荀子的政治境界论——先秦儒家王霸论述的理论形态初探
1
作者
毛朝晖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40,177,共8页
孟、荀的王霸论述都旨在回应孔子王霸论述留下的一个理论缺口,即霸道是否可以成为儒家的次好政治?孟、荀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一正一反的答案,这是因为二人采纳了不同的政治判准,孟子的判准是政治家的心术,而荀子的判准则是政治功效。基...
孟、荀的王霸论述都旨在回应孔子王霸论述留下的一个理论缺口,即霸道是否可以成为儒家的次好政治?孟、荀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一正一反的答案,这是因为二人采纳了不同的政治判准,孟子的判准是政治家的心术,而荀子的判准则是政治功效。基于政治功效的判准,荀子认为,礼乐、政事、赏罚是王道的“三要素”,因此,王道实际上包含了霸道的要求。同时,荀子强调政治层级取决于政治家的自我修养。亡、存、霸、王一方面构成了层层递进的政治功效,另一方面构成了层层递进的精神境界。由此,荀子王霸论述的实质是一种政治境界论。荀子的政治境界论化解了孟子以来王、霸的对立,守住了儒家政治哲学的基本立场,辩护了王道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儒家
王霸论述
境界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清末政治與經學教科書的誕生:從梁啓超到王舟瑶
2
作者
毛朝暉
《中国经学》
2023年第1期103-124,共22页
面對西方的衝擊,近代經學也曾嘗試進行各種改革,經學教科書便是這種改革的産物。本文以梁啓超的《讀春秋界説》《讀孟子界説》、王舟瑶的《京師大學堂經學科講義》作爲主要個案,嘗試從思想史的視角追溯經學教科書的起源,並探討圍繞經學...
面對西方的衝擊,近代經學也曾嘗試進行各種改革,經學教科書便是這種改革的産物。本文以梁啓超的《讀春秋界説》《讀孟子界説》、王舟瑶的《京師大學堂經學科講義》作爲主要個案,嘗試從思想史的視角追溯經學教科書的起源,並探討圍繞經學教科書編纂的思想分歧與政治成因。本文指出經學教科書在清末的誕生不只是由於外部教育制度的改革而造成,更是起於借助經學接引西方政治學説並以此助推政治改革的現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啓超
王舟瑶
經學教科書
誕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感通与格物——朱子格物论的一种阐释
被引量:
1
3
作者
杨虎
《中国文化论衡》
2019年第1期85-98,共14页
从朱子格物论来看,主体性的格物活动需要某种感通存在论的奠基。感通的基本含义是感而通达,包括前主体性的自感自通和主体性的感通活动。感通论描述"人物遭际"在世界中的存在结构,这与其说是"两种东西"的"相遇...
从朱子格物论来看,主体性的格物活动需要某种感通存在论的奠基。感通的基本含义是感而通达,包括前主体性的自感自通和主体性的感通活动。感通论描述"人物遭际"在世界中的存在结构,这与其说是"两种东西"的"相遇",毋宁说是"相遇本身";"遭际"既有"相遇"也有"分际"的意思,从"相遇"到"分际"就是从前主体性"切转"到主体性,人物有"际"(分际),才有主客架构的成立,这两者构成了格物的存在论基础和认识论前提。格物是一种主体性的感通活动,其知、情、意分别对应着格物活动的知识向度、情感向度、伦理向度,人物通达处即是主体之"理"在事物中的具体实现。在知之感通中,格物所至之理即是主体的先在之理在物理中的具体实现;在意之感通中,格物所至之理即是主体意志在事物和行为上的具体实现;在情之感通中,格物所至之理即是主体情感能力的具体实现。通过"观法之切转",可以就主体性的感通活动,领悟前主体性的仁心自感自通,但在朱子学语境中,仁心不是性、理,仁心感通只能从形而下的层面来理解,不能成立前主体性的仁心感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格物论
仁心
主体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十三经无“真”字——儒道分野的一个字源学证据
被引量:
3
4
作者
杨少涵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2-63,F0003,共13页
儒家十三经中未见"真"字。学者们认为,儒家经书是以"贞""正""实""诚"等字来表达"真"字之含义。但"真"字在先秦道家经典中却频繁出现,后来还成为道教的标志性字...
儒家十三经中未见"真"字。学者们认为,儒家经书是以"贞""正""实""诚"等字来表达"真"字之含义。但"真"字在先秦道家经典中却频繁出现,后来还成为道教的标志性字眼。《说文解字》以"仙"释"真",即是以道教神仙思想详为说解。"真"字在儒、道两家早期文献中的不同命运,与金文"真"字之初义有关:道家起源于一种主张"灵生肉死"的古代宗教,儒家则起源于一种主张"肉体不死"的古代宗教;"真"字表达的正是"古道教""灵魂为真、肉体为假"的思想,而这正好与"古儒教"的观念相反。由此来看,"真"字是儒、道两家原初分野的一个字源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经
真
儒道分野
古儒教
古道教
原文传递
题名
荀子的政治境界论——先秦儒家王霸论述的理论形态初探
1
作者
毛朝晖
机构
华侨大学
哲
学与
社
会发
展
学
院、
国际
儒
学
研究院
出处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40,177,共8页
基金
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美德伦理学视阈中的先秦儒家伦理”(22SKBS011)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孟、荀的王霸论述都旨在回应孔子王霸论述留下的一个理论缺口,即霸道是否可以成为儒家的次好政治?孟、荀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一正一反的答案,这是因为二人采纳了不同的政治判准,孟子的判准是政治家的心术,而荀子的判准则是政治功效。基于政治功效的判准,荀子认为,礼乐、政事、赏罚是王道的“三要素”,因此,王道实际上包含了霸道的要求。同时,荀子强调政治层级取决于政治家的自我修养。亡、存、霸、王一方面构成了层层递进的政治功效,另一方面构成了层层递进的精神境界。由此,荀子王霸论述的实质是一种政治境界论。荀子的政治境界论化解了孟子以来王、霸的对立,守住了儒家政治哲学的基本立场,辩护了王道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
荀子
儒家
王霸论述
境界论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清末政治與經學教科書的誕生:從梁啓超到王舟瑶
2
作者
毛朝暉
机构
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國際儒學研究院
出处
《中国经学》
2023年第1期103-124,共22页
文摘
面對西方的衝擊,近代經學也曾嘗試進行各種改革,經學教科書便是這種改革的産物。本文以梁啓超的《讀春秋界説》《讀孟子界説》、王舟瑶的《京師大學堂經學科講義》作爲主要個案,嘗試從思想史的視角追溯經學教科書的起源,並探討圍繞經學教科書編纂的思想分歧與政治成因。本文指出經學教科書在清末的誕生不只是由於外部教育制度的改革而造成,更是起於借助經學接引西方政治學説並以此助推政治改革的現實要求。
关键词
梁啓超
王舟瑶
經學教科書
誕生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感通与格物——朱子格物论的一种阐释
被引量:
1
3
作者
杨虎
机构
华侨大学
哲
学与
社
会发
展
学
院、
国际
儒
学
研究院
出处
《中国文化论衡》
2019年第1期85-98,共14页
文摘
从朱子格物论来看,主体性的格物活动需要某种感通存在论的奠基。感通的基本含义是感而通达,包括前主体性的自感自通和主体性的感通活动。感通论描述"人物遭际"在世界中的存在结构,这与其说是"两种东西"的"相遇",毋宁说是"相遇本身";"遭际"既有"相遇"也有"分际"的意思,从"相遇"到"分际"就是从前主体性"切转"到主体性,人物有"际"(分际),才有主客架构的成立,这两者构成了格物的存在论基础和认识论前提。格物是一种主体性的感通活动,其知、情、意分别对应着格物活动的知识向度、情感向度、伦理向度,人物通达处即是主体之"理"在事物中的具体实现。在知之感通中,格物所至之理即是主体的先在之理在物理中的具体实现;在意之感通中,格物所至之理即是主体意志在事物和行为上的具体实现;在情之感通中,格物所至之理即是主体情感能力的具体实现。通过"观法之切转",可以就主体性的感通活动,领悟前主体性的仁心自感自通,但在朱子学语境中,仁心不是性、理,仁心感通只能从形而下的层面来理解,不能成立前主体性的仁心感通论。
关键词
朱子
格物论
仁心
主体性
分类号
B2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十三经无“真”字——儒道分野的一个字源学证据
被引量:
3
4
作者
杨少涵
机构
华侨大学
哲
学与
社
会发
展
学
院、
国际
儒
学
研究院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2-63,F0003,共13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庸集释》编撰与《中庸》字义疏证”(19BZX045)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儒家十三经中未见"真"字。学者们认为,儒家经书是以"贞""正""实""诚"等字来表达"真"字之含义。但"真"字在先秦道家经典中却频繁出现,后来还成为道教的标志性字眼。《说文解字》以"仙"释"真",即是以道教神仙思想详为说解。"真"字在儒、道两家早期文献中的不同命运,与金文"真"字之初义有关:道家起源于一种主张"灵生肉死"的古代宗教,儒家则起源于一种主张"肉体不死"的古代宗教;"真"字表达的正是"古道教""灵魂为真、肉体为假"的思想,而这正好与"古儒教"的观念相反。由此来看,"真"字是儒、道两家原初分野的一个字源学证据。
关键词
十三经
真
儒道分野
古儒教
古道教
分类号
B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荀子的政治境界论——先秦儒家王霸论述的理论形态初探
毛朝晖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清末政治與經學教科書的誕生:從梁啓超到王舟瑶
毛朝暉
《中国经学》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感通与格物——朱子格物论的一种阐释
杨虎
《中国文化论衡》
201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十三经无“真”字——儒道分野的一个字源学证据
杨少涵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