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背景下促进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文化创新模式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姚松奇 陈晓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88-388,共1页
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宝贵财富,其蕴藏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因此,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对于保护、传承茶文化,提升大学生民族文化素养与审美理想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数... 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宝贵财富,其蕴藏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因此,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对于保护、传承茶文化,提升大学生民族文化素养与审美理想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为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与空间,为其融入校园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探讨茶文化非物质遗产进校园文化的研究,对于创新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提升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审美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背景 茶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新模式
下载PDF
数字化背景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传承教育创新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姚松奇 陈晓 《萍乡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04-107,共4页
非遗文化是伴随民族的发展而逐步沉淀下来的无形的文化。我国现正处历史转型时期,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步消失,严重影响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建设。本文阐述了数字化技术在非遗文化进校园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地方高校实施非遗文化传承... 非遗文化是伴随民族的发展而逐步沉淀下来的无形的文化。我国现正处历史转型时期,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步消失,严重影响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建设。本文阐述了数字化技术在非遗文化进校园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地方高校实施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创新策略,最后探讨了非遗文化进校园对高校教学的改革意义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非遗文化 传承教育
下载PDF
基于“互联网+”的地域文化包装设计方案创新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谢琼梅 《萍乡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69-72,116,共5页
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包装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背景下,课题组搭建了包装创新平台网站,设计了包装创新平台功能,建立了赣西地域文化设计资源库,突出地域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综合表现,并以具体案例来呈现“互联网+”背景下包... 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包装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背景下,课题组搭建了包装创新平台网站,设计了包装创新平台功能,建立了赣西地域文化设计资源库,突出地域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综合表现,并以具体案例来呈现“互联网+”背景下包装设计理念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地域文化 包装设计 创新
下载PDF
基于萍乡傩面具的包装创新设计教学实践研究
4
作者 谢琼梅 旷宇欣 《萍乡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14-116,共3页
文章以包装课程教学实践为对象,探索萍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傩面具纹样融入课程的创新设计途径,以构建“行业引领”与“项目依托”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尝试总结课程教学的新方法、新路径,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提... 文章以包装课程教学实践为对象,探索萍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傩面具纹样融入课程的创新设计途径,以构建“行业引领”与“项目依托”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尝试总结课程教学的新方法、新路径,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提供有益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面具 包装设计 文创产品 教学实践
下载PDF
传统回归视野下非遗在高校设计教学中的渗透 被引量:2
5
作者 姚松奇 陈晓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第24期59-60,共2页
中国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的传承主体主要由当地土著居民、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社会企业构成,在新时期旅游资源开发与文化体系保护的大背景下,部分地域非遗元素有了"新传承"方式,极大地扩充了非遗产业的传承与发展。高等院... 中国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的传承主体主要由当地土著居民、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社会企业构成,在新时期旅游资源开发与文化体系保护的大背景下,部分地域非遗元素有了"新传承"方式,极大地扩充了非遗产业的传承与发展。高等院校作为培育专业导向型和社会实践性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教学管理有效性以及课程设计多维性的优质发挥对地域文化元素的保护具有显著意义。基于此,本文以萍乡非遗特色为例,重点阐述了其非遗体系构成、典型艺术形式与现存状况,并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为承载体,提出了一系列新型教学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萍乡 非遗元素 高校艺术 教学
下载PDF
唐代长沙窑陶瓷造型由“仿”到“创”的成因
6
作者 旷宇欣 谢琼梅 《萍乡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64-67,共4页
文章以长沙窑陶瓷造型流变的成因为研究对象,从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观念和精神,长沙窑商品属性及生产方式,唐代人文环境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以期总结出长沙窑陶瓷造型由仿到创的成因,进而由点及面,透过历史表象归纳出传统造物整体性突... 文章以长沙窑陶瓷造型流变的成因为研究对象,从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观念和精神,长沙窑商品属性及生产方式,唐代人文环境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以期总结出长沙窑陶瓷造型由仿到创的成因,进而由点及面,透过历史表象归纳出传统造物整体性突破所需具备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窑 陶瓷 创新 模仿 成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