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1.5T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徐英春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第18期45-45,共1页
目的:研究采用1.5T核磁共振技术对膝关节损伤进行诊断的效果.方法: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共选择7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诊断与1.5T核磁共振诊断,对2种诊断方法的诊断效果... 目的:研究采用1.5T核磁共振技术对膝关节损伤进行诊断的效果.方法: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共选择7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诊断与1.5T核磁共振诊断,对2种诊断方法的诊断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选择1.5T核磁共振诊断技术对关节损伤进行诊断的确诊率为100.00%,而CT诊断的确诊率为89.47%,核磁共振诊断技术高于CT诊断的准确率,但2组之间无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膝关节损伤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为患者应用1.5T核磁共振诊断技术进行诊断能够有效提升诊断的准确率,可以为临床的相关治疗提供可行的参考,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T核磁共振诊断技术 CT诊断技术 膝关节损伤
下载PDF
磁共振和64排螺旋CT诊断膝关节外伤的准确性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飞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第17期39-40,共2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与64排螺旋CT诊断膝关节外伤的准确性.方法:研究对象为56例膝关节外伤患者,分别给予磁共振与64排螺旋CT诊断,对比2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在56例膝关节外伤患者中,采用64排螺旋CT诊断,在半月板损伤、骨质损伤、韧带损... 目的:探究磁共振与64排螺旋CT诊断膝关节外伤的准确性.方法:研究对象为56例膝关节外伤患者,分别给予磁共振与64排螺旋CT诊断,对比2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在56例膝关节外伤患者中,采用64排螺旋CT诊断,在半月板损伤、骨质损伤、韧带损伤、关节积液等诊断中准确率低于磁共振诊断准确率,但是2种诊断方法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膝关节外伤患者中,采用64排螺旋CT诊断与磁共振诊断,其诊断准确率均较高,但是与64排螺旋CT诊断比较,磁共振在半月板损伤、骨质损伤、韧带损伤、关节积液等诊断中准确率更优,在临床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64排螺旋CT 诊断 膝关节外伤 准确性 比较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对肋骨隐匿骨折及细微骨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徐英春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第17期51-52,共2页
目的:研究采用64排螺旋CT对肋骨隐匿性骨折和细微骨折进行诊断的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2017年3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83例肋骨隐匿性骨折和细微骨折患者,所有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首次CT检查在骨折发生1周之内,后期以每周为单位... 目的:研究采用64排螺旋CT对肋骨隐匿性骨折和细微骨折进行诊断的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2017年3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83例肋骨隐匿性骨折和细微骨折患者,所有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首次CT检查在骨折发生1周之内,后期以每周为单位进行1次CT复查,并通过采用薄层骨算法重建图像作为基础,结合容积再现、曲面重组等各种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对不同时期的新检出的骨折发生状况和发生部位进行评价.结果:本文的83例患者受伤后1周首次进行CT检查,共检查出骨折236根.所有患者都获得了至少6周的随访和复查,其中有20例患者多次复查与首次检查存在差异,将其设置为差异对照组.在第3、4、6周对所有差异对照组进行复查的过程中,新检出的隐匿性骨折分别为12根、20根、6根.统计得出:隐匿性肋骨骨折主要多发生在肋骨角、骨小梁、肋骨内/外侧缘等部位,细微性肋骨骨折多发生在肋骨内/外侧缘、肋骨角、肋软骨处.细微性骨折和隐匿性骨折在肋骨角、肋骨内侧/外缘等部位的发生率存在有差异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隐匿性和细微性肋骨骨折多发生在肋骨角、骨小梁、肋骨内/外侧缘、肋软骨等部位,诊断的过程中需通过采用64排螺旋CT强化对于相关部位的检查,并且注意在受伤以后的2-4周为患者进行复查,避免产生严重的误诊和漏诊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肋骨隐匿性骨折 细微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