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科护士应急能力
1
作者 陈国英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4年第6期82-82,共1页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重要场所,而急诊科则是重要窗口,它必须具备最优秀的人才资源,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最快捷的通讯工具和最便利的交通工具。这是急诊科应具备的能力。快速反应,技术精湛,程序规范,急而不忙,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则是急...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重要场所,而急诊科则是重要窗口,它必须具备最优秀的人才资源,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最快捷的通讯工具和最便利的交通工具。这是急诊科应具备的能力。快速反应,技术精湛,程序规范,急而不忙,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则是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应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护士 应急能力 护理 身体素质
下载PDF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与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邵卫绪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第11期15-16,共2页
目的比较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与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照组40例应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治疗2周后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血液流... 目的比较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与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照组40例应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治疗2周后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血液流变学功能比较。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37/40例),对照组为82.5%(33/40例),差别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液流变学功能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改变(P<0.05)。用药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适反应。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是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实用和推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塞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舒血宁注射液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的抗心绞痛常见药物的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邵卫绪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第10期100-102,共3页
目的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比较并评价单硝酸异山梨酯,曲美他嗪,复方丹参滴丸三种药物抗心绞痛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分为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单硝酸异山梨酯组、曲美他嗪组、复方丹参滴丸组5组,采用GC-MS技... 目的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比较并评价单硝酸异山梨酯,曲美他嗪,复方丹参滴丸三种药物抗心绞痛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分为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单硝酸异山梨酯组、曲美他嗪组、复方丹参滴丸组5组,采用GC-MS技术对不同组别大鼠的血浆进行分析。并利用SIMCA-P软件对不同组之间代谢产物含量变化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初步揭示心绞痛生物标志物,为心绞痛药物筛选提供新的方法。结果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浆中琥珀酸、延胡索酸、葡萄糖、柠檬酸、乳酸、尿素、甘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及肌苷等内源性代谢物有差异性变化(P<0.05),可视为心绞痛生物标志物。PCA和PLS-DA统计结果显示曲美他嗪组距离正常对照组最近,且所能回调的标志物较其他两组多,其抗心绞痛效果较优。结论三种药物都有明显的抗心绞痛效果,曲美他嗪效果较优;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三种药物抗心绞痛有关标志物的调节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为药物药效的评价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心绞痛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HPLC法测定心舒宁片中奇壬醇的含量 被引量:1
4
作者 邵卫绪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第12期150-151,共2页
目的建立心舒宁片中奇壬醇的含量检测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心舒宁片中奇壬醇的含量进行检测,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1,检测波长为215nm。... 目的建立心舒宁片中奇壬醇的含量检测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心舒宁片中奇壬醇的含量进行检测,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1,检测波长为215nm。结果奇壬醇在0.2008-4.0160μg·m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回收率97.36%,R SD=3.03%(n=6)。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可作为心舒宁片中奇壬醇的含量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舒宁片 奇壬醇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