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T2WI联合DCE-MRI的影像组学特征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8例浸润性乳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及MRI图像资料。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组(n=64)和无淋巴结转...目的:探讨T2WI联合DCE-MRI的影像组学特征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8例浸润性乳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及MRI图像资料。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组(n=64)和无淋巴结转移组(n=104),并按8∶2的比例将病人随机分为训练组(n=134)与验证组(n=34)。在T2WI和DCE两个序列手动勾画ROI进行图像分割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利用Select K Best、LASSO回归及迭代筛选特征对高维组学特征进行降维,保留与腋窝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的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T2WI、DCE和T2WI联合DCE三个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效能,并以最优模型生成列线图。结果:T2WI、DCE和T2WI联合DCE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组的AUC分别为0.75、0.75和0.80;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75、0.73和0.79。T2WI联合DCE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结论:T2WI联合DCE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术前对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无创、准确地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SPN)的影像学表现,提高SPN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2022年经病理证实的19例SPN影像资料,4例行MR平扫+增强检查;15名患者行CT平扫+增强检...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SPN)的影像学表现,提高SPN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2022年经病理证实的19例SPN影像资料,4例行MR平扫+增强检查;15名患者行CT平扫+增强检查。结果19例患者平均年龄33.1±13.4岁,肿瘤中最大直径约为11.1cm,最小直径约为3cm,平均大小为5.4±2.4cm;16例(84.2%)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11例肿瘤见强化包膜,10例(52.6%)肿瘤内可见浮云征。T1WI呈不均匀高或稍高信号,T2WI不均匀稍高信号,D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9例肿瘤见钙化,2例为蛋壳样钙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表现具有特征性;小于40岁的女性患者中,肿瘤出现钙化或浮云征诊断SPN准确率为72.7%。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T2WI联合DCE-MRI的影像组学特征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8例浸润性乳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及MRI图像资料。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组(n=64)和无淋巴结转移组(n=104),并按8∶2的比例将病人随机分为训练组(n=134)与验证组(n=34)。在T2WI和DCE两个序列手动勾画ROI进行图像分割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利用Select K Best、LASSO回归及迭代筛选特征对高维组学特征进行降维,保留与腋窝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的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T2WI、DCE和T2WI联合DCE三个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效能,并以最优模型生成列线图。结果:T2WI、DCE和T2WI联合DCE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组的AUC分别为0.75、0.75和0.80;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75、0.73和0.79。T2WI联合DCE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结论:T2WI联合DCE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术前对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无创、准确地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
文摘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SPN)的影像学表现,提高SPN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2022年经病理证实的19例SPN影像资料,4例行MR平扫+增强检查;15名患者行CT平扫+增强检查。结果19例患者平均年龄33.1±13.4岁,肿瘤中最大直径约为11.1cm,最小直径约为3cm,平均大小为5.4±2.4cm;16例(84.2%)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11例肿瘤见强化包膜,10例(52.6%)肿瘤内可见浮云征。T1WI呈不均匀高或稍高信号,T2WI不均匀稍高信号,D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9例肿瘤见钙化,2例为蛋壳样钙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表现具有特征性;小于40岁的女性患者中,肿瘤出现钙化或浮云征诊断SPN准确率为72.7%。
文摘目的探讨基于MRI、钼靶影像特征联合临床病理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在预测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转移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312例,按3∶1随机分成训练组(234例)与验证组(78例),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在训练组中,SLN阴性组158例,阳性组7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MRI、钼靶影像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预测因子,构建预测SLN转移的列线图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拟合优度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临床病理因素、MRI、钼靶影像特征在训练组及验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训练组中,肿瘤最大径、临床T分期、淋巴结触诊、孕激素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脉管浸润、MRI[肿块形状、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腋窝淋巴结状态]、钼靶(BI-RADS分类、腋窝淋巴结状态)这11个变量在SLN阴性组和阳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触诊、MRI(腋窝淋巴结状态)、钼靶(腋窝淋巴结状态)以及脉管浸润为预测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5个变量构建模型,训练组及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8和0.897;Hosmer-Lemeshow检验拟合优度P值分别为0.883和0.579(P>0.05)。结论基于MRI及钼靶的术前影像学特征联合临床病理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SLN转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