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OC联合CBL教学法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被引量:9
1
作者 陆国玉 陶言言 +1 位作者 王方莉 吴晓飞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622-624,共3页
目的探讨小规模的限制性网络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联合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6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验班学生60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小规模的限制性网络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联合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6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验班学生60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人。两组均为相同教师进行授课。实验组实施SPOC联合CBL进行教学,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基础理论考试成绩、病例分析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和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对两组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的基础理论考试成绩、病例分析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和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OC联合CBL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值得在急诊医学教学过程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医学 SPOC CBL 教学 效果
下载PDF
问题式教学法在急诊科全科医师培养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邱兆磊 王振杰 +5 位作者 吴晓飞 程峰 郑传明 李磊 姜海 杜召辉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6年第12期670-672,676,共4页
目的探讨问题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急诊全科医师培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01至2015-12在蚌埠医学院某附属医院急诊科培训的全科医师118名,随机抽签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 目的探讨问题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急诊全科医师培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01至2015-12在蚌埠医学院某附属医院急诊科培训的全科医师118名,随机抽签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对同样内容进行教学后,分别采用调查问卷和技能考核的方法对两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心肺复苏(t=39.16,P<0.05)、气管插管(t=56.64,P<0.05)、腹腔穿刺(t'=32.73,P<0.05)、胸腔穿刺(t'=33.77,P<0.05)、病例分析(t'=6.91,P<0.05)、问卷调查(t'=44.03,P<0.05)方面得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试验组在理解程度(t'=12.21,P<0.05)、课堂氛围(t'=10.92,P<0.05)、教学互动(t'=6.07,P<0.05)、能力情况(t'=8.69,P<0.05)和知识掌握程度(t'=9.59,P<0.05)方面得分及总分(t'=44.03,P<0.0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BL教学法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全科医师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教学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法 全科医师 教学
下载PDF
CD133 和 CD44 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 E-cadherin 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陆国玉 吴晓飞 +2 位作者 周蕾 俞岚 武世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32-1637,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C)组织中CD133、CD44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法检测145例胃腺癌组织和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D133、CD44和E-cadherin蛋白的表...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C)组织中CD133、CD44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法检测145例胃腺癌组织和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D133、CD44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D133、CD44和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3.3%和100%;在GAC组中,CD133、CD44和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9%、47.6%和42.8%,两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CD133、CD44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与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术后生存期有关(全部P<0.05);CD133的表达与CD44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CD133和CD44的表达均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P<0.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CD133和CD44蛋白表达阳性的患者其生存率明显低于其阴性表达患者(P<0.001);Ecadherin蛋白表达阳性的患者其生存率明显高于其阴性表达患者。Cox回归分析:CD133、CD44和E-cadherin的表达是影响GAC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CD133、CD44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在GAC组织中与肿瘤组织的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预后等均有关;在GAC组织中联合检测CD133、CD44和E-cadherin对判断预后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CD133 CD44 E-CADHERIN 肿瘤干细胞 预后
下载PDF
ERK1和E-cadherin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陆国玉 吴晓飞 +2 位作者 周蕾 王丹娜 武世伍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期72-77,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C)组织中ERK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261例GAC组织和10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RK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正...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C)组织中ERK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261例GAC组织和10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RK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RK1和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0%和100%;在GAC组中,ERK1和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9.8%和41.4%,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K1和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水平在肿瘤组织的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等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P<0.05);ERK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关系(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ERK1蛋白表达阳性的患者其生存时间显著低于其阴性表达患者(P<0.001);E-cadherin蛋白表达阳性的患者其生存时间显著高于其阴性表达患者(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ERK1、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TNM分期是影响GAC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ERK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与GAC患者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预后等均有关;在GAC组织中联合检测ERK1和E-cadherin对判断GAC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ERK1 E-CADHERIN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胃腺癌中Twist、Snail与KAI1的免疫反应性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陆国玉 吴晓飞 +1 位作者 张晓华 周蕾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36-142,共7页
目的检测原发性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C)中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标记物Twist和Snail蛋白以及肿瘤转移抑制因子KAI1水平,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 目的检测原发性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C)中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标记物Twist和Snail蛋白以及肿瘤转移抑制因子KAI1水平,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法检测261例GAC和8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Twist、Snail和KAI1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结果Twist和Snail在GAC组织中的免疫反应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在对照组中的阳性率;KAI1蛋白在GAC组织中的免疫反应阳性率显著低于其在对照组中免疫反应阳性率。Twist和Snail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率与GAC组织的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显著相关;KAI1蛋白的免疫反应阳性率与GAC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wist和Snail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明显短于其阴性组患者,而KAI1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组的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其阴性组患者。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KAI1蛋白与Twist和Snail蛋白的免疫反应性之间呈负相关,Twist和Snail的免疫反应性呈正相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Twist和KAI1蛋白的免疫反应阳性以及pTNM分期是影响GAC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Twist、Snail水平升高和KAI1水平降低可能参与了GAC的浸润及转移过程;联合检测Twist、Snail和KAI1的免疫反应性对GAC患者的肿瘤进展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TWIST SNAIL KAI1 预后
下载PDF
国人大脑外侧裂MRI立体定向解剖学研究
6
作者 李成 郭晋 +2 位作者 隋东莉 曹承亮 王震寰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1597-1599,1603,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MRI图像的大脑外侧裂立体定向解剖学及其在脑立体定向手术中的意义。方法:采集30名健康成年自愿者的脑MRI图像,经图像转换和配准,在标准三维立体坐标系中测量,以外侧裂的外侧缘为起点,向内沿X轴方向每3 mm为一取样点直到... 目的:探讨基于MRI图像的大脑外侧裂立体定向解剖学及其在脑立体定向手术中的意义。方法:采集30名健康成年自愿者的脑MRI图像,经图像转换和配准,在标准三维立体坐标系中测量,以外侧裂的外侧缘为起点,向内沿X轴方向每3 mm为一取样点直到岛盖内侧面,记录各取样点的X、Y值,Z值为所在层面与AC-PC层面间层数与层距的积,统计所有取样点的三维坐标值,建立大脑外侧裂三维立体定位数据集。将所有外侧裂外侧缘取样点坐标值进行分析,绘制其在矢状和冠状面上的投影图。结果:成功构建大脑外侧裂立体定位数据集;对30例出外侧裂外侧缘的投影图进行分析,找出了外侧裂的走行特点,并求出了回归方程。结论:大脑外侧裂立体定向解剖学研究,可为脑的立体定向手术及脑图谱的建立提供解剖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外侧裂 立体定位技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兔模型建立的体会
7
作者 刘磊 刘艳华 +2 位作者 关宿东 李磊 王振杰 《中国民康医学》 2010年第8期931-931,共1页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活动性出血 兔模型 社会问题 公众健康 死因构成 手术止血 发生率
下载PDF
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所致肾损伤的效果和预后 被引量:9
8
作者 佘剑雄 陆国玉 陶言言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4-718,共5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所致肾损伤的效果和预后。方法将90例急性PQ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血液灌流或强化血液灌流治疗,实验组给予血液灌流或强化血液灌流联合乌...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所致肾损伤的效果和预后。方法将90例急性PQ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血液灌流或强化血液灌流治疗,实验组给予血液灌流或强化血液灌流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分析急性PQ中毒患者口服剂量、入院时血浆浓度以及PQ中毒严重指数的差异对患者30 d内死亡率的影响。比较治疗前后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胱抑素C(Cys C)水平的变化,脏器损伤以及死亡率情况。结果当口服PQ剂量达到35 mL,其预测患者30 d内死亡的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91.3%,ROC曲线下面积为0.900(95%可信区间为0.835~0.965,P<0.01);当血浆PQ浓度达到2.02 mL/L时,其预测患者30 d内死亡的灵敏度为77.3%,特异度为80.4%,ROC曲线下面积为0.863(95%可信区间为0.789~0.936,P<0.01);当PQ中毒严重指数达到12.8 h·mg·L^-1时,其预测患者30 d内死亡的灵敏度为72.7%,特异度为87.9%,ROC曲线下面积为0.891(95%可信区间为0.822~0.960,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r、BUN、UA和Cys 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均显著改善(均P<0.05),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脑钠肽(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等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死亡率(35.5%)显著低于对照组(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Q口服剂量、入院时PQ血浆浓度、PQ中毒严重指数和施行强化血液灌流与否可以预测急性PQ中毒患者的预后;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可有效减轻急性PQ中毒患者肾脏及其它脏器损伤,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血液灌流 百草枯 中毒 肾损伤
下载PDF
IL-12单克隆抗体通过调节肠黏膜免疫缓解克罗恩病模型小鼠肠道炎症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娟 张朝阳 +8 位作者 邵志林 王畏 周昌旻 周杰 何逸凡 沈梦迪 葛思堂 左芦根 钟春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78-683,共6页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2单克隆抗体(IL-12 mAb)对IL-10敲除(IL-10 KO)的克罗恩病(CD)小鼠模型肠道炎症的治疗作用并分析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15周龄雄性IL-10 KO小鼠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IL-12 mAb处理组。IL-12 mAb处理组小鼠给予腹腔注...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2单克隆抗体(IL-12 mAb)对IL-10敲除(IL-10 KO)的克罗恩病(CD)小鼠模型肠道炎症的治疗作用并分析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15周龄雄性IL-10 KO小鼠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IL-12 mAb处理组。IL-12 mAb处理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IL-12 mAb(25 mg/kg,每周1次),对照组给予0. 2 m 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处理4周后,采用炎症性肠病疾病活动度指数(DAI)及HE染色结合Spencer结肠炎组织学评分评估两组小鼠肠道炎症程度及组织学改变;采用活体肠黏膜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通透性实验评估两组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肠黏膜密封蛋白1(claudin-1)的蛋白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肠黏膜CD3、CD4、γ干扰素(IFN-γ)和IL-4,评估Th1细胞/Th2细胞平衡。采用ELISA检测两组小鼠肠黏膜IL-13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肠黏膜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6(p-STAT6)的蛋白水平。结果 IL-12 mAb治疗后第3周及第4周,IL-12 mAb处理组小鼠DAI及肠道炎症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IL-12 mAb处理组小鼠肠黏膜通透性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肠黏膜claudin-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IL-12 mAb治疗抑制肠黏膜Th1细胞比例,上调Th2细胞比例。信号通路分析中发现,IL-12 mAb治疗提高肠黏膜p-STAT6及IL-13水平,而抑制TNF-α水平。结论 IL-12 mAb可有效缓解CD小鼠模型的肠道炎症并保护肠黏膜屏障,可能与抑制肠黏膜Th1细胞免疫反应及上调STAT6信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白细胞介素12(IL-12) 肠黏膜屏障 炎症 T细胞免疫反应
下载PDF
己酮可可碱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疼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彭宪星 刘磊 +3 位作者 亓云玲 周宗祥 刘艳华 王俊峰 《中国民康医学》 2010年第3期293-294,共2页
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合用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66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予己酮可可碱100 mg加入50 ml生理盐水持续泵入3小时,每日1次,尼莫地平4 mg,加入50 ml生理盐水持续泵入4小时,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 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合用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66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予己酮可可碱100 mg加入50 ml生理盐水持续泵入3小时,每日1次,尼莫地平4 mg,加入50 ml生理盐水持续泵入4小时,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4 mg加入50 ml生理盐水持续泵入4小时,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己酮可可碱合用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己酮可可碱 偏头痛
下载PDF
罗格列酮通过抑制肠系膜脂肪组织炎症改善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11
作者 张朝阳 王娟 +7 位作者 邵志林 王畏 王炼 解巧丽 周昌旻 葛思堂 左芦根 钱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87-793,共7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雄性BALB/c小鼠20只建立TNBS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罗格列酮处理组及...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雄性BALB/c小鼠20只建立TNBS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罗格列酮处理组及模型组,每组10只。罗格列酮处理组给予罗格列酮灌胃(0. 2 m L,[20 mg/(kg·d)]),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0. 2 m L/d)灌胃。处理6周后,处死所有小鼠。采用炎症性肠病疾病活动度指数(DAI)及HE染色结合Spencer结肠炎组织学评分评估两组小鼠肠道炎症程度及组织学改变,ELISA检测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水平及肠系膜脂肪组织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脂肪组织HE染色后200倍光镜下拍照依据比例尺计算脂肪细胞直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小鼠肠系膜脂肪组织F4/80阳性巨噬细胞浸润数量、脂肪细胞成熟标志物外周蛋白(peripherin)、脂连蛋白(adiponectin)及瘦素(leptin)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肠系膜脂肪组织核因子κB(NF-κB)和信号通路中的NF-κBp65、磷酸化的NF-κBp65(p-NF-κBp65)、磷酸化的NF-κB抑制蛋白(p-IκB)及磷酸化的IκB激酶(p-IKK)的蛋白水平。结果罗格列酮处理后第5及6周,小鼠DAI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同时,处理组小鼠肠黏膜IL-1β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而IL-10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小鼠相比,罗格列酮处理组小鼠肠系膜脂肪细胞直径及脂肪细胞成熟标志物perilipin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同时,罗格列酮处理组小鼠肠系膜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数量及炎症介质IL-6、MCP-1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罗格列酮治疗显著促进处理组小鼠肠系膜脂肪细胞adiponectin的表达,而抑制leptin的水平。罗格列酮处理组小鼠肠系膜脂肪组织NF-κBp65、p-NF-κBp65、p-IKK及p-IκB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结论罗格列酮可显著抑制TNBS模型小鼠肠道炎症,可能与抑制肠系膜脂肪组织NF-κBp65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格列酮 三硝基苯磺酸(TNBS) 结肠炎 肠系膜脂肪组织 炎症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对中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
12
作者 王玉巧 陆国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16期2035-2037,共3页
目的分析参附注射液对中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中BNP、CRP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7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各38... 目的分析参附注射液对中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中BNP、CRP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7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根据指南给予标准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再额外增加参附注射液。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情况组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的BNP和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实验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参附注射液,能够改善治疗效果,保护心肌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附注射液 心力衰竭 脑钠肽 超敏C反应蛋白 射血分数
下载PDF
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13
作者 音冬梅 音帮凤 《淮海医药》 CAS 2014年第3期293-294,共2页
目的分析影响百草枯中毒预后的因素,探讨百草枯中毒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对4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服毒量越小、洗胃时间越早、首次血液灌流时间越早,预后越好。结论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影响... 目的分析影响百草枯中毒预后的因素,探讨百草枯中毒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对4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服毒量越小、洗胃时间越早、首次血液灌流时间越早,预后越好。结论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是服毒量、洗胃时间、首次血液灌流时间。因此,百草枯中毒应强调早期急救,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方法,以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中毒 预后 护理
下载PDF
护-医综合压疮管理模式在急诊高危压疮患者中的应用
14
作者 王玲 姜效灵 杨绪侠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9期14-16,共3页
运用护-医综合压疮管理的方法,预防和治疗急诊高危压疮患者,来提高急诊高危压疮愈合率。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急诊病房收治的高危压疮患者84例,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整体护理模式,观察组运用护-医综合压疮管理,... 运用护-医综合压疮管理的方法,预防和治疗急诊高危压疮患者,来提高急诊高危压疮愈合率。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急诊病房收治的高危压疮患者84例,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整体护理模式,观察组运用护-医综合压疮管理,由床位医生介入管理高危压疮患者,床位护士制定并实施高危压疮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I期压疮愈合率,新发Ⅱ期压疮形成时间;Ⅱ期压疮愈合率以及愈合时间。结果:护-医综合压疮管理组I期压疮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新发Ⅱ期压疮形成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Ⅱ期压疮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高危压疮患者在护-医联合干预下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Ⅱ期压疮发生率,提高I期、Ⅱ期压疮治愈率,较好的管控院内压疮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提高整体医疗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疮 护-医综合压疮管理 措施 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