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透析中进食时间对患者血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李虹 常保超 +1 位作者 张玮 刘丽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1577-157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过程中进食时间对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在透析时出现低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5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按不同进食时间,分别给予透析中禁食、透析2 h内进食及透析3 h后进食,进食量约250 g。每种方法观察2周,记...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过程中进食时间对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在透析时出现低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5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按不同进食时间,分别给予透析中禁食、透析2 h内进食及透析3 h后进食,进食量约250 g。每种方法观察2周,记录每次进食前和进食后30 min平均动脉压,透析前及透析中每小时平均动脉压,并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进食前后平均动脉压差、透析前平均动脉压和透析中最低平均动脉压差及3组患者低血压、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率及护理干预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 h后进食组各项指标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透析前平均动脉压及发生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停止透析的例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低血压倾向的患者,应选择在透析2 h内进食,避免在透析3 h后进食,有助于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低血压 进食 护理
下载PDF
健康教育对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骆俊秀 汪吉平 王孝慧 《中华全科医学》 2008年第7期708-709,共2页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46例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3例,对照组23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及传统的卫生宣教基础上采用透析前访视、透析过程中教育和透析后访视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方式,进...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46例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3例,对照组23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及传统的卫生宣教基础上采用透析前访视、透析过程中教育和透析后访视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而对照组仅做常规治疗护理及传统的卫生宣教,2-3周后,比较2组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指标。结果通过健康教育,观察组大部分患者情绪稳定配合治疗,血管通路保护良好,能合理饮食。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健康教育能有效缓解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压力,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使其顺利过渡到维持性血液透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 血液透析 诱导期
下载PDF
不停泵回血法在无肝素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虹 刘丽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402-404,共3页
目的:观察不停泵回血法在无肝素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5例无肝素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依次采用密闭式回血法(对照组)及不停泵回血法(实验组)回血,每种方法为期1周。比较2种方法回血时间、回输0.9%氯化钠注射液量、... 目的:观察不停泵回血法在无肝素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5例无肝素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依次采用密闭式回血法(对照组)及不停泵回血法(实验组)回血,每种方法为期1周。比较2种方法回血时间、回输0.9%氯化钠注射液量、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状况。结果:实验组回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回输0.9%氯化钠注射液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程度均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不停泵回血法能缩短回血时间,减少回输0.9%氯化钠注射液量,降低无肝素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危险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回血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不停泵回血 密闭式回血
下载PDF
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25
4
作者 李虹 汪吉平 王孝慧 《中华全科医学》 2016年第8期1293-1295,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的影响,观察皮肤瘙痒、骨关节疼痛、肌无力症状。方法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符合入选标准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血液透析(HD)治疗组...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的影响,观察皮肤瘙痒、骨关节疼痛、肌无力症状。方法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符合入选标准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血液透析(HD)治疗组、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组、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HD+HP)治疗组,每组患者20例。比较3组患者治疗6个月前、后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及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的清除率,观察并记录皮肤瘙痒、骨关节疼痛、肌无力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3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HD组治疗后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HDF组、HD+HP组治疗后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3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清除率比较,HD组为(5.65±3.25)%、HDF组为(40.30±2.70)%、HD+HP组为(41.16±5.30)%,HDF组、HD+HP组均优于HD组(P<0.01),HDF组、HD+HP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F组、HD+HP组皮肤瘙痒、骨关节疼痛、肌无力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HD组(P<0.05)。结论定期进行HDF与HD+HP治疗,可有效清除患者体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的蓄积,减少长期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滤过 血液灌流 甲状旁腺激素
原文传递
密闭式回血法对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骆俊秀 汪吉平 +3 位作者 李虹 王孝慧 范晓敏 陈晨 《中国血液净化》 2012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密闭式回血法对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单向回血组30例和密闭式回血组30例。单向回血法:透析结束时,先拔出动脉穿刺针,压迫动脉针穿刺点,连接生理盐水,启动血泵(泵速<100ml/min),... 目的探讨密闭式回血法对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单向回血组30例和密闭式回血组30例。单向回血法:透析结束时,先拔出动脉穿刺针,压迫动脉针穿刺点,连接生理盐水,启动血泵(泵速<100ml/min),缓慢用生理盐水将血液管路和透析器内血液回输到患者体内,待静脉管路内残血回到患者体内后,关闭血泵,拔出静脉穿刺针,压迫止血;密闭式回血法:透析结束回血时,先减慢血泵(泵速<100ml/min),打开血液管路的动脉给液口,排净输液器内的气泡,停止血泵,应用重力将血泵前的动脉端血液回输到体内,再启动血泵(泵速<100ml/min),用生理盐水缓慢地将管路和透析器内血液回输到体内。待静脉管路内残血回到患者体内后,关闭血泵,拔出动、静脉穿刺针,压迫止血。观察比较两组透析器凝血情况及内瘘堵塞、穿刺点渗血、血肿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透析器凝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密闭式回血组明显低于单向回血组,(P<0.05)。结论密闭式回血法能稀释内瘘局部的血液,降低里内瘘局部的血液粘滞度,扩充了血容量,改善了血流速度,对于动静脉内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闭式回血 动静脉内瘘 并发症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难点与对策 被引量:11
6
作者 林珠华 陈淑新 黄丽华 《中华全科医学》 2008年第7期710-710,共1页
关键词 高血压 健康教育 难点与对策
下载PDF
低温可调钠透析模式对老年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李虹 单新莉 +2 位作者 刘丽 金怀芝 范晓敏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低温可调钠透析模式对老年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规律性血液透析连续4次透析中出现低血压反应≥2次的老年患者10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每例患者分别接受标准透析、低温可调钠透析,每种模式为期4周,透析... 目的探讨低温可调钠透析模式对老年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规律性血液透析连续4次透析中出现低血压反应≥2次的老年患者10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每例患者分别接受标准透析、低温可调钠透析,每种模式为期4周,透析次数均为12次。监测透析前后体温、心率、血压,透析过程中每30min监测患者血压、心率1次,并记录低血压发生次数、伴随症状及所需的护理干预。结果低温可调钠透析组低血压的发生率及护理干预次数显著低于标准透析组(P〈0.01),低温可调钠透析组透析中及透析后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高于标准透析组(P〈0.05)。结论低温可调钠透析可有效地减少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提高老年患者对透析的耐受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透析 低温可调钠透析 低血压 老年
原文传递
规律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对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李虹 柏志敏 +2 位作者 单新莉 金怀芝 范晓敏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7期1099-1101,共3页
目的探讨规律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对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6例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时间大于3个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例,观察组在常规导管护理的同时,每月定期1次尿激酶溶栓治疗,对... 目的探讨规律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对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6例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时间大于3个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例,观察组在常规导管护理的同时,每月定期1次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导管护理方法。观察比较两组透析前抽吸导管通畅情况,透析中血流速度、回路静脉压、血流不畅需导管干预的例数及因栓塞更换导管的例数。结果观察组透析前抽吸导管通畅情况、透析中血流速度、回路静脉压、血流不畅需导管干预的例数及因栓塞更换导管的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律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有效地维持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的功能,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提高透析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留置双腔导管 尿激酶 溶栓
原文传递
经皮颈外静脉建立长期血透导管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骆俊秀 张永勤 +3 位作者 汪吉萍 王孝慧 金怀芝 管学欣 《中华全科医学》 2010年第11期1473-1473,1484,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颈外静脉穿刺建立长期血透导管的方法及护理。方法 4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经皮颈外静脉建立长期血透导管,对照组采用经皮颈内静脉建立长期血透导管。观察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 目的探讨经皮颈外静脉穿刺建立长期血透导管的方法及护理。方法 4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经皮颈外静脉建立长期血透导管,对照组采用经皮颈内静脉建立长期血透导管。观察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使用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导管使用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颈外静脉建立长期血透导管可以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长期血透导管的又一选择,尤其适合于颈内静脉穿刺失败者、颈内静脉长期导管感染需更换导管者、颈外静脉显露较粗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外静脉 长期导管 血液透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