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狭窄:单中心36例病人通畅率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陈静 刘莉华 +2 位作者 马胜银 高军 宫峰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486-48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狭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PTA术后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AV...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狭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PTA术后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AVG发生狭窄采用PTA治疗前后内瘘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变化,评估治疗效果。术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通畅情况。结果:36例病人手术均成功,术前36例病人狭窄处内径(1.58±0.35)mm,透析血流量(144.13±19.12)mL/min,肱动脉血流量(352.30±42.01)mL/min;PTA术后狭窄处内径(3.71±0.62)mm,透析血流量(275.75±14.29)mL/min,肱动脉血流量(616.83±45.92)m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有效。术后随访3、6、9、12个月,初级和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0.6%、66.7%、47.2%、38.9%和88.9%、75.0%、69.4%、58.3%。各随访时间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后1年通畅组的年龄低于非通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是治疗人AVG狭窄的有效方法,且年龄越大,术后通畅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通畅率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疗效
2
作者 张诚 刘莉华 +2 位作者 马胜银 宫峰 高军 《安徽医学》 2023年第5期544-547,共4页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效果。方法 收集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且完成随访的37例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患者按照临床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涂层球囊血管...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效果。方法 收集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且完成随访的37例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患者按照临床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DCBA)组(n=14)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CBA)组(n=23)。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中心静脉血管内径及透析通路的开放情况。结果 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组1、3、6月一期通畅率为95.65%,65.21%,21.73%,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组1、3、6月一期通畅率为100%,92,85%,71.42%,两组患者的一期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透析血流量、中心静脉血管内径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意义(P <0.05)。结论 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治疗中,DCBA组比CBA组能够降低狭窄率,且临床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狭窄 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 紫杉醇
下载PDF
DSA和彩超引导下的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 被引量:14
3
作者 胡婷婷 刘莉华 +2 位作者 马胜银 高军 宫峰 《安徽医学》 2020年第9期1009-1012,共4页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彩超引导下的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肾内科收治的动静脉内瘘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共78例,根据手术方式...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彩超引导下的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肾内科收治的动静脉内瘘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共7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DSA组43例,彩超组35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1天狭窄处内径、血液透析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的变化,观察术后1、3、6、9个月时患者内瘘初级通畅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狭窄处内径、血液透析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天与术前狭窄处内径、血液透析血流量及肱动脉血流量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26、1.594、0.527,P>0.05)。两组术后第1、3、6、9个月的初级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和彩超引导下的PTA对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治疗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经皮血管成形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彩超 血液透析
下载PDF
彩超引导下球囊扩张在血管通路狭窄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陈超 刘莉华 +2 位作者 高军 宫峰 马胜银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331-334,共4页
目的:研究彩超引导下球囊扩张术与外科重建内瘘术在治疗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距吻合口2 cm以内)时的疗效是否一致。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病人,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组(A组)36例,外... 目的:研究彩超引导下球囊扩张术与外科重建内瘘术在治疗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距吻合口2 cm以内)时的疗效是否一致。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病人,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组(A组)36例,外科手术组(B组)33例。随访并比较2组第1、3、6个月的通畅率。结果:A组透析时间(4.11±3.06)年,临床成功率97%,技术成功率100%。B组透析时间(3.85±2.81)年,临床成功率94%,技术成功率100%。A组第1、3、6个月的通畅率高于B组(P>0.05)。术后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内瘘狭窄处血管内径与肱动脉血流量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个月的血管内径和血流量均明显大于术前(P<0.01)。结论:彩超引导下球囊扩张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具有相同的疗效,因为前者具有操作简便,术后即可透析,保存病人血管资源等优势可以推荐作为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首选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吻合口近心端狭窄 超声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和普通球囊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郭佳佳 马胜银 +2 位作者 刘莉华 高军 宫峰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593-595,599,共4页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和普通球囊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疗效。方法:选择4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涂层球囊组(DCB组)20例和普通球囊组(CB组)22例。DCB组病人采用紫杉醇释放高压分流球囊扩张成形术...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和普通球囊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疗效。方法:选择4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涂层球囊组(DCB组)20例和普通球囊组(CB组)22例。DCB组病人采用紫杉醇释放高压分流球囊扩张成形术,CB组病人采用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比较2组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前后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并比较术后1、6、12个月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和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2组病人术前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12个月,2组病人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DCB组初级通畅率高于CB组(P<0.05)。2组病人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相比,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病变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可作为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的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狭窄 血液透析 药物涂层球囊 普通球囊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郭佳佳 马胜银 +2 位作者 刘莉华 高军 宫峰 《中华全科医学》 2022年第6期978-981,共4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血液透析室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心血管疾病...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血液透析室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心血管疾病将其分为心血管并发症组(74例)和无心血管并发症组(52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相关检查指标的差异,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无心血管并发症组比较,心血管并发症组年龄、透析龄、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较高,而前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镁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透析龄长、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高水平的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白介素-6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41,P=0.029;OR=2.212,P=0.019;OR=1.384,P=0.030;OR=5.056,P<0.001;OR=3.163,P=0.013;OR=3.802,P=0.009)。结论年龄大、透析龄长、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高水平的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白介素-6可能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