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中国·襄樊宋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襄樊学院召开
1
作者 高志明 《襄樊学院学报》 2010年第12期F0003-F0003,共1页
“2010中国·襄樊宋玉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0月22日至24日在襄樊学院召开。会议由中国屈原学会、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襄樊学院、宜城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襄樊学院宋玉研究所、宜城市宋玉研究会共同承办。会议主题为“新世... “2010中国·襄樊宋玉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0月22日至24日在襄樊学院召开。会议由中国屈原学会、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襄樊学院、宜城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襄樊学院宋玉研究所、宜城市宋玉研究会共同承办。会议主题为“新世纪宋玉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襄樊学院 宋玉 中国 2010年 市人民政府 文化研究 宜城市
下载PDF
不宜把《九辩》定为宋玉的唯一代表作 被引量:2
2
作者 程本兴 张法祥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5-119,共5页
现行的《中国文学史》将宋玉的楚辞《九辩》当成唯一的代表作,是承袭了早已过时的"疑古"思潮,否定了宋玉对其楚赋著作权的结果。其违背历史真实的负面作用十分严重。作家的代表作,应是最能体现其创作特点、技巧、风格、水平... 现行的《中国文学史》将宋玉的楚辞《九辩》当成唯一的代表作,是承袭了早已过时的"疑古"思潮,否定了宋玉对其楚赋著作权的结果。其违背历史真实的负面作用十分严重。作家的代表作,应是最能体现其创作特点、技巧、风格、水平和成就,且具时代性的名篇佳作;同一作家,可以有一篇以上的代表作。目前,学界日益普遍认同的宋玉楚赋作品已有上十篇。宋玉好楚辞而以赋见称。应当在《九辩》之外,从《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宋赋中研定一、两篇,一并作为宋玉的代表作,以切实恢复宋玉在文学上固有的历史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玉 代表作 《九辩》
下载PDF
宋玉含才 惊采绝艳——《文心雕龙》论宋玉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法祥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4-119,共6页
历代学界贬抑宋玉,认为他只是屈原所创辞赋的后继者,且其作品"没其风谕之义"。这是受班固观点影响的后果。刘勰未走汉人以"风谕之义"评宋玉的老路,其《文心雕龙》立足于"论文",并注重实证研究,在具体剖... 历代学界贬抑宋玉,认为他只是屈原所创辞赋的后继者,且其作品"没其风谕之义"。这是受班固观点影响的后果。刘勰未走汉人以"风谕之义"评宋玉的老路,其《文心雕龙》立足于"论文",并注重实证研究,在具体剖析屈宋荀三家作品的基础上,论述宋玉有与屈原同创辞赋之功,然后再分辞、赋为两体,阐明宋玉与荀卿同为赋之鼻祖,且有使赋体成熟之功。刘勰反复论述宋玉所创的夸饰、淫丽艺术,是写赋的"立体之大要"。因其"号依诗人"而"渊岳其心",即赋的思想内容丰富;因其"自铸伟辞"而"麟风其采",即赋的文辞彩丽夺人。宋玉赋魅力四射的艺术风采,笼罩千百年赋家之心,给后世五彩缤纷的赋作注入了活力,厥功大矣。我们不应囿于宋玉仅为屈原后继者的成说,而是要恢复宋玉仅次于屈原而与屈原同为我国文学鼻祖的这一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宋玉 楚辞赋 屈宋同创 文学鼻祖
下载PDF
宋赋巫山地理补证 被引量:3
4
作者 姚守亮 程本兴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7-101,共5页
宋玉在《高唐赋》中曾三次提到过"巫山"这个地名,而"巫山"所在的具体位置至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对宋玉《高唐赋》所写巫山与现当代专家、学者所辨巫山各方面的比对分析,宋赋巫山当为云梦游猎区北部的大洪山... 宋玉在《高唐赋》中曾三次提到过"巫山"这个地名,而"巫山"所在的具体位置至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对宋玉《高唐赋》所写巫山与现当代专家、学者所辨巫山各方面的比对分析,宋赋巫山当为云梦游猎区北部的大洪山,该山位于今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西南部。湖北省汉川市境内的阳台山(仙女山)山势过低,将其视为宋赋巫山的文献记载尤嫌不足。重庆市巫山县境内的巫山远在云梦之外,其地形地貌根本不适宜车马驰骋、游猎,与相关史实亦难契合,更非宋赋巫山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唐赋 巫山 大洪山 补证
下载PDF
七夕诗话:“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
5
作者 张法祥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64-67,共4页
《诗经.小雅.大东》鸣织女、牛郎之不平,所谓织女"不成报章"、牛郎"不以服箱",这就透露了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牛郎织女相会之故事雏形。尔后有天帝为织女主婚,以释织女之怨情,并解孤独。由此切入,就敷衍成了一... 《诗经.小雅.大东》鸣织女、牛郎之不平,所谓织女"不成报章"、牛郎"不以服箱",这就透露了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牛郎织女相会之故事雏形。尔后有天帝为织女主婚,以释织女之怨情,并解孤独。由此切入,就敷衍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东汉以来大量有关记述神异和习俗的典籍,只把牛郎、织女"限河梁"当作故事的前奏,而把鸟鹊填桥以渡牛郎、织女相会视为故事的圆满结局。千百年来,我国人民把"七夕佳期"当成喜庆节日,并以之为习俗年年庆贺。诗人词客因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把七夕喜庆当作永恒主题予以讴歌。七夕节的基调是儒家的和乐美满,不过又打上道家的神仙思想的烙印,因而带有超现实的神秘色彩,终于使牛郎、织女相会成为千古不衰的爱情佳话。有人认为,七夕节是个哀怨日子,当日婚嫁不吉利,这一说法显然不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 鹊桥会 七夕佳期思想 儒家和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