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系统疾病危重症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杜金伟 蒋金 +2 位作者 任佳仪 拱艳羽 曲虹 《广西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847-853,共7页
目的分析神经系统疾病危重症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PICS‑F)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4例神经外科ICU患者的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疲劳严重度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 目的分析神经系统疾病危重症患者家属ICU后综合征(PICS‑F)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4例神经外科ICU患者的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疲劳严重度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神经系统疾病危重症患者家属发生PICS‑F的影响因素。结果204例神经系统疾病危重症患者家属中,有146例(71.57%)患者家属发生PICS‑F。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与患者的关系、患者ICU住院时长是神经系统疾病危重症患者家属发生PICS‑F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神经系统疾病危重症患者家属的PICS‑F发生率高,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与患者的关系、患者ICU住院时长是患者家属发生PICS‑F的影响因素。临床医务人员应重点关注高风险患者家属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及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降低PICS‑F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照顾者 重症 护理 ICU后综合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及远期全因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志丹 杨俊波 +3 位作者 胡知朋 陈德杰 陈家军 谷涌泉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1-195,共5页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患者围手术期及远期全因病死率的影响因素,为改善AD患者预后和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AD患者10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围手...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患者围手术期及远期全因病死率的影响因素,为改善AD患者预后和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AD患者10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围手术期死亡和是否发生出院后随访期间死亡,将患者分为围手术期死亡组和存活组、随访期间死亡组和存活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主要慢性疾病患病情况(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是否吸烟、饮酒等,临床资料包括入院时生命体征[心率(HR)、收缩压、舒张压、胸痛等]和术前实验室检查资料[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有无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AD类型(Stanford A型、Stanford B型)、手术治疗方式(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外科手术和杂交手术)等;比较不同预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并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及出院后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Cox回归模型分析AD患者围手术期及远期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1066例AD患者围手术期院内病死率为13.23%(141/1066),随访期间全因病死率19.51%(208/1066),出院后第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07%、81.36%、71.46%.随访期间失访63例,最终死亡组纳入349例,存活组纳入654例.死亡组AD患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的比例、吸烟人群比例、饮酒人群比例、入院时HR、收缩压、胸痛比例、术前NLR、SCr、D-二聚体、入院时有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比例、夹层类型为Stanford A型比例、外科手术治疗比例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5),而入院时舒张压、术前Hb均明显低于存活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HR增快[优势比(OR)=1.061,95%可信区间(95%CI)为1.026~1.097]、临床症状有胸痛(OR=2.120,95%CI为1.117~4.024)、术前高NLR水平(OR=1.175,95%CI为1.061~1.301)、入院时有胸腔积液(OR=8.432,95%CI为5.330~13.338)、心包积液(OR=13.437,95%CI为9.897~18.243)、Stanford A型AD(OR=5.714,95%CI为4.209~7.758)是影响围手术期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而入院时舒张压水平偏高则是AD患者围手术期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OR=0.925,95%CI为0.907~0.943,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风险比(HR)=1.053,95%CI为1.029~1.078]、入院时HR增快(HR=1.106,95%CI为1.081~1.133)、临床症状有胸痛(HR=1.677,95%CI为1.384~2.032)、术前高D-二聚体水平(HR=2.030,95%CI为1.633~2.523)、Stanford A型AD(HR=4.609,95%CI为3.252~6.533)是AD患者出院后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入院时HR增快、临床症状有胸痛、术前高NLR水平、入院时有胸腔积液、心包积液、AD类型为Stanford A型是患者围手术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入院时HR增快、临床症状有胸痛、术前高D-二聚体水平、AD类型为Stanford A型是患者出院后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病死率 预后 LOGISTIC回归模型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下载PDF
开窗-分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3
作者 韩月雪 刘昭 +12 位作者 刘晨 李文东 胡楠 胡健航 周雨 段剑锋 孙莉莉 于浩 苏奕明 华正东 陈志丹 化召辉 李晓强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67-672,共6页
目的总结开窗-分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F/B-TEVAR)治疗复杂主动脉弓疾病患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3年9月多中心接受F/B-TEVAR修复主动脉弓部病变的202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202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46... 目的总结开窗-分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F/B-TEVAR)治疗复杂主动脉弓疾病患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3年9月多中心接受F/B-TEVAR修复主动脉弓部病变的202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202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46例(22.8%)。分析显示风险因素包括: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OR=2.843;95%CI(1.4~5.6);P<0.01]、主动脉壁内血栓[OR=2.358;95%CI(1.2~4.6);P=0.011]、主动脉扩张[OR=4.219;95%CI(1.6~11.3);P<0.01]、脑卒中史[OR=2.088;95%CI(1.1~4.1);P=0.032]、吸烟史[OR=2.680;95%CI(1.3~5.5);P<0.01]、手术时长[OR=1.9;95%CI(1.2~2.9);P=0.042]。3D打印辅助技术应用[OR=0.392;95%CI(0.2~0.9);P=0.048]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结论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动脉壁内血栓、主动脉扩张、脑卒中史、吸烟史、手术时长是F/B-TEVAR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支架 并发症 开窗-分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原文传递
3D打印指导下开窗/分支支架治疗胸腹主动脉病变:全国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4
作者 韩月雪 金怡 +12 位作者 付东生 胡健航 段剑锋 孙莉莉 王冕 于浩 苏奕明 华正东 陈志丹 郭世奎 化召辉 李晓强 刘昭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27-533,共7页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指导开窗/分支支架技术(fenestrated/branched endovascular repair,F/B-EVAR)血管腔内修复胸腹主动脉疾病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3月全国范围内69家医疗中心采用3D打印技术指导医师自制支架行F...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指导开窗/分支支架技术(fenestrated/branched endovascular repair,F/B-EVAR)血管腔内修复胸腹主动脉疾病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3月全国范围内69家医疗中心采用3D打印技术指导医师自制支架行F/B-EVAR修复胸腹主动脉病变共316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组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2~60个月),随访丢失24例,随访率92.4%(292/316),平均术后住院时间(8.2±4.9)d,共重建胸腹主段分支动脉944条。术中11条分支动脉重建失败,成功率98.8%(933/944)。术后30 d内,死亡8例,死亡率2.5%,随访中死亡6例,共死亡14例,死亡率4.4%(14/316)。脊髓缺血11例(3.5%),无永久性截瘫。术后肾功能损伤19例(6.0%)。术后26例患者检查中发现内漏,内漏率8.2%。结论3D打印技术可对分支动脉位置个体化精准定位,同时简化手术流程,缩短学习曲线且临床疗效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 3D打印 开窗分支支架技术
原文传递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腔内治疗体会 被引量:2
5
作者 山长星 陈志丹 +3 位作者 龚斌 张超 陈德杰 谷涌泉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2年第11期877-881,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腔内治疗过程,并探索适合于基层医院的治疗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4月—2020年7月收治的31例LEDVT的腔内治疗过程,患者先后行下腔静脉滤器(IVCF)植入术、经皮血栓...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腔内治疗过程,并探索适合于基层医院的治疗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4月—2020年7月收治的31例LEDVT的腔内治疗过程,患者先后行下腔静脉滤器(IVCF)植入术、经皮血栓抽吸术(PAT)、导管接触溶栓(CDT)、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必要时)、下腔静脉滤器转换术,比较治疗前、溶栓后及转换滤器时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并进行随访。结果:31例患者均植入贝朗可转换滤器,并于2个月后成功转换。所有患者均经腘静脉置管,盲穿成功26例,路图引导下穿刺成功5例。总溶栓时间为50~110 h,平均(75.74±15.52)h。尿激酶用量为215~465万U,平均(320.06±64.75)万U。3例(9.68%)行髂静脉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术,共植入Wallstent支架4枚。患肢肿胀程度均明显好转,溶栓后及转换滤器时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有7例(22.58%)患者出现血栓后综合征,其中2例(6.45%)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血栓部分残留;其余24例(77.42%)患者恢复良好。3例髂静脉支架植入患者下肢无肿胀,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支架通畅。治疗及随访期间无症状性肺栓塞、大出血、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基层医院中,IVCF+PAT+CDT联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腔内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腔内治疗 经皮血栓抽吸术 导管接触溶栓 下腔静脉滤器
下载PDF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29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山长星 陈志丹 +3 位作者 龚斌 张超 谷涌泉 陈德杰 《腹部外科》 2020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分析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诊治过程,并总结不同治疗方法的适用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9例SISMA... 目的分析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诊治过程,并总结不同治疗方法的适用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9例SISMAD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结果所有病人先行保守治疗。其中23例病人腹痛缓解,定义为保守治疗成功组。6例病人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转行腔内治疗,术后腹痛好转,定义为腔内治疗组。两组间在夹层长度和真腔狭窄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随访5~28个月,1例腔内治疗病人出现腹部隐痛不适,复查CT血管造影(CTA)提示支架通畅,支架周围侧支稍减少。其余病人随访期间无腹痛等慢性肠缺血表现。结论急诊科行CTA检查在该疾病的早期确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部分病人经保守治疗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腔内治疗可作为重要的补充手段,如出现肠坏死或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需行开放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早期确诊 保守治疗 腔内治疗
下载PDF
基于Caprini评分的风险管理联合集束化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李荣辉 曹军容 乐慧君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3年第17期3145-3148,共4页
目的探究基于Caprini评分的风险管理联合集束化健康教育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8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 目的探究基于Caprini评分的风险管理联合集束化健康教育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8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Caprini风险管理联合集束化健康教育干预。护理后将两组患者DVT发生情况、护理后凝血功能变化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后,观察组DVT发生率为20%,显著于对照组的6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理前,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均下降且观察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7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于Caprini评分的风险管理联合集束化健康教育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优越,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Caprini评分 集束化健康教育 乳腺癌
原文传递
合并高血压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陈志丹 杨俊波 +2 位作者 胡知朋 陈德杰 谷涌泉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62-966,共5页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短期和长期预后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襄阳市中心医院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TBAD患者,通过病案管理系统采集患者入院时的基线...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短期和长期预后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襄阳市中心医院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TBAD患者,通过病案管理系统采集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疼痛持续时间,生命体征〔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升主动脉直径〕等。分析合并高血压TBA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高血压对TBAD患者TEVAR术后短期、长期全死因死亡的影响。结果纳入227例TBAD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160例(70.5%),未合并高血压者67例(29.5%)。合并高血压TBAD患者的平均年龄,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的比例,入院时SBP、DBP及SCr水平均高于未合并高血压TBAD患者〔年龄(岁):53.1±11.9比42.8±14.1,合并糖尿病:8.8%比1.5%,合并冠心病:6.3%比0%,SBP(mmHg,1 mmHg=0.133 kPa):147.9±18.1比136.9±15.2,DBP(mmHg):93.9±11.9比89.1±13.8,SCr(μmol/L):97.8±25.4比89.8±23.6,均P<0.05〕。合并高血压TBAD组患者住院期间的短期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合并高血压TBAD组〔6.3%(10/160)比0%(0/67),χ^(2)=4.386,P=0.036〕。227例TBAD患者术后随访3~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合并与未合并高血压TBAD组患者出院随访期间的长期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1%(21/160)比9.0%(6/67),χ^(2)=0.784,P=0.376〕。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分析并未发现高血压是影响TBAD患者术后短期、长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3.477(0.541~330.215)、1.012(0.990~1.035),均P>0.05〕;而年龄、HR是影响TBAD患者术后短期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和95%CI分别为15.287(1.051~226.415)、0.026(0.002~0.840),均P<0.05〕,年龄、PLT、D-二聚体是影响TBAD患者术后长期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和95%CI分别为1.808(1.205~2.711)、0.555(0.333~0.924)、1.482(1.035~2.122),均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TBAD患者存在年龄更大,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比例更高等特点;但高血压并不是TBAD患者术后短期、长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血管腔内修复术 高血压 临床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顺行下肢静脉造影在下肢静脉曲张中的诊疗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龚斌 陈德杰 +3 位作者 陈志丹 山长星 张超 谷涌泉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1765-1767,1770,共4页
目的探讨顺行下肢静脉造影在下肢静脉曲张中的诊疗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在襄阳市中心医院以下肢静脉曲张作为首发症状的入院患者230例行顺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根据深静脉是否通畅将其分为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组(167例,A组... 目的探讨顺行下肢静脉造影在下肢静脉曲张中的诊疗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在襄阳市中心医院以下肢静脉曲张作为首发症状的入院患者230例行顺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根据深静脉是否通畅将其分为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组(167例,A组)及继发性静脉曲张组(63例,B组),分别统计两组病例的性别、发病肢体侧别、有无肿胀及有无溃疡并行数据分析。结果A组中男性占比低于B组(57.5%vs 63.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左侧肢体发病占比低于B组(59.3%vs 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合并下肢肿胀及足靴区溃疡的比例低于B组(31.1%vs 49.2%,18.6%vs 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合并下肢肿胀、溃疡及患肢在左侧的患者继发下肢静脉曲张的风险更高,顺行下肢静脉造影可准确区别下肢静脉曲张分型,提高诊断符合率,有显著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造影术 下肢静脉曲张 May-Thurner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