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土壤低硒带的气候成因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孙国新 李媛 +2 位作者 李刚 陈正 朱永官 《生物技术进展》 2017年第5期387-394,共8页
我国土壤硒含量分布严重不均,从东北到西南地区存在一条典型的土壤低硒带,然而该低硒带的成因至今仍不明确。基于硒干湿沉降和挥发的机理,亚洲季风造成的硒沉降和微生物驱动的硒挥发被认为是形成我国低硒带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夏季季风... 我国土壤硒含量分布严重不均,从东北到西南地区存在一条典型的土壤低硒带,然而该低硒带的成因至今仍不明确。基于硒干湿沉降和挥发的机理,亚洲季风造成的硒沉降和微生物驱动的硒挥发被认为是形成我国低硒带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夏季季风引起的湿沉降是东南地区富硒的主要原因,而冬季季风引起的干沉降是西北地区富硒的主要原因。中部地区因为硒挥发与沉降量相当,土壤中硒净积累很少,形成了低硒带。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土壤中的硒含量将会呈现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硒分布 低硒带 硒沉降 硒挥发 季风
下载PDF
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应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2
作者 张婷 张一新 向洪勇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3期14-20,共7页
农作物秸秆还田作为构建绿色、生态、可持续农业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增加土地生产力和增强农田土壤碳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综述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分析其中可能的微生物学、酶学、... 农作物秸秆还田作为构建绿色、生态、可持续农业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增加土地生产力和增强农田土壤碳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综述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分析其中可能的微生物学、酶学、动物学机制,并指出未来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机制研究应加强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毒物质的影响,土壤微生物、酶和动物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开展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可持续农业 土壤肥力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 土壤动物
下载PDF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婷 张一新 向洪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期80-85,124,共7页
围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内涵,综述了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5种利用措施和秸秆综合利用措施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未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措施研究的重点问题,包括加强秸秆肥料化培肥土壤的机制... 围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内涵,综述了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5种利用措施和秸秆综合利用措施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未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措施研究的重点问题,包括加强秸秆肥料化培肥土壤的机制研究;重视秸秆综合利用配套机械装置及储运体系的改进和开发;利用秸秆资源产出各种副产品的单独过程加"环"组"链"技术改进和开发;区域秸秆综合利用措施开发和效益评价,旨在为秸秆综合利用措施的开发提供指导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化 能源化 工业原料化 饲料化 基料化
下载PDF
潮汐作用下的海滩风沙运动若干特征研究——以福建平潭岛远垱澳海滩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岩雨 刘建辉 +3 位作者 蔡锋 李柏良 王立辉 周昌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0-102,共13页
海岸风沙是海岸带陆-海-气相互作用的突出产物。本文通过福建平潭岛远垱澳海滩风沙全环境要素观测,从海滩风沙垂向分布、滩面风沙起动和搬运等方面,探讨并总结自然海滩潮汐动态作用下的风沙运动过程。主要研究结论为:(1)海滩湿沙表面风... 海岸风沙是海岸带陆-海-气相互作用的突出产物。本文通过福建平潭岛远垱澳海滩风沙全环境要素观测,从海滩风沙垂向分布、滩面风沙起动和搬运等方面,探讨并总结自然海滩潮汐动态作用下的风沙运动过程。主要研究结论为:(1)海滩湿沙表面风沙流绝大部分(98.9%)在离滩面30 cm高度层内运动,不同粒径组沙粒的垂向分布形式不同;(2)潮汐旋回中的海滩起沙风速显著高于同等粒径内陆沙漠地区,其变化过程主要为滩面平均表层湿度与风区长度相互"博弈"的结果;(3)海滩风沙输送量主要受风速、滩面平均表层湿度与风区长度耦合作用,涨落潮不同阶段输沙量变化的主导影响因素不同;(4)"干沙起动+湿沙表面传输"为典型的海滩风沙搬运模式之一,滩面风沙运程较短,总体呈"接力"式特征向海岸前缘沙丘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海滩风沙 垂向分布 起动 搬运
下载PDF
二噁英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被引量:9
5
作者 徐培佩 张一新 张婷 《广东化工》 CAS 2017年第13期149-150,共2页
本文主要对二噁英的概念、组成、性质、危害及来源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从防治环境污染物二噁英的角度,介绍了相应的有效治理措施。
关键词 二噁英 污染 危害性 防治措施
下载PDF
跨越生境的资源补贴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一新 向洪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99-711,共13页
跨越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营养元素流动,即资源补贴,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也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常见的资源补贴包括落入水体的树叶凋落物和陆地昆虫、水生昆虫成虫、从海洋生殖洄游的鲑鱼等,这些外源性的资源补贴... 跨越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营养元素流动,即资源补贴,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也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常见的资源补贴包括落入水体的树叶凋落物和陆地昆虫、水生昆虫成虫、从海洋生殖洄游的鲑鱼等,这些外源性的资源补贴对接收生态系统的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都有影响,包括促进个体生长、增加物种丰度和多样性、改变群落结构、增加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改变食物链长度及影响食物网、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随着未来人类活动对环境扰动的增加,尤其在土地利用、气候变化、生物入侵方面,对跨越生态系统资源补贴的时空动态影响将加剧,因而生态系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威胁.鉴于此,未来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研究:单一和多重环境胁迫对资源补贴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动态资源补贴在生态系统修复及管理中的应用;关注与污染物相关的资源补贴的负面影响;加强跨越生境资源补贴在热带和亚热带以及在我国的生态学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物质 陆地-水体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功能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施硼对水稻幼苗吸收和分泌砷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朱毅 孙国新 +2 位作者 陈正 胡莹 郑瑞伦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400-3408,共9页
通过3组水培试验研究了营养液不同供硼(B)浓度和叶面施B对水稻(Oryza sativa L.)幼苗吸收、转运和分泌砷(As)的影响.在10μmol·L-1三价砷[As(Ⅲ)]或五价砷[As(Ⅴ)]处理下,营养液B浓度没有显著影响水稻体内As(Ⅲ)、As(Ⅴ)和总As的... 通过3组水培试验研究了营养液不同供硼(B)浓度和叶面施B对水稻(Oryza sativa L.)幼苗吸收、转运和分泌砷(As)的影响.在10μmol·L-1三价砷[As(Ⅲ)]或五价砷[As(Ⅴ)]处理下,营养液B浓度没有显著影响水稻体内As(Ⅲ)、As(Ⅴ)和总As的含量、转移系数和根吸收效率.叶面施B使得水稻幼苗地上部的B含量显著增加15.8倍,使得As(Ⅴ)处理条件下的根部As含量和As根吸收效率分别显著降低20.9%和18.0%,As(Ⅲ)处理条件下的根部As含量和As根吸收效率分别降低12.6%和13.8%(P<0.05),而地上部As含量降低不显著(P>0.05).在As(Ⅴ)处理下,叶面施B使根部B含量显著降低达47.1%,而As(Ⅲ)处理下根部B含量无显著变化.As(Ⅴ)处理下的水稻根部B含量平均比As(Ⅲ)处理高85.3%(P<0.05).叶面施B后,As(Ⅴ)处理下水稻根部中总As含量和As(Ⅴ)含量均与根部B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As(Ⅲ)预处理后水稻幼苗根系外泌的As总量比As(Ⅴ)预处理高105.2%.叶面施B使As(Ⅲ)预处理水稻的As外泌量增加14.0%~16.9%(P>0.05),对As(Ⅴ)预处理的水稻As外泌无影响.水稻根部有45.9%~70.7%的As可以在1周内被外排到生长介质中.结果表明,营养液供B浓度为As浓度的4倍时仍不能减少水稻幼苗对As的吸收累积,而叶面施B有助于减少水稻对As的吸收.B通道不是As(Ⅲ)进入水稻根系的主要途径;As(Ⅴ)在水稻中的迁移分配机制可能与B的迁移运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价砷 五价砷 外泌 吸收 水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