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龄对刺槐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细菌群落的影响
1
作者 白晓雄 李妍 +4 位作者 胡斯乐 董立国 张敏 王迎 余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59-5268,共10页
探究刺槐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细菌群落的变化特征,可为提升土壤质量与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以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8年生、18年生和30年生)和刚撂荒的农耕地(CK)为研究对象,利用最适湿度筛分法获得不同粒径团聚体,测... 探究刺槐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细菌群落的变化特征,可为提升土壤质量与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以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8年生、18年生和30年生)和刚撂荒的农耕地(CK)为研究对象,利用最适湿度筛分法获得不同粒径团聚体,测定其有机碳含量和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各林龄土壤团聚体均以>0.25 mm粒径为主,含量为92.74%—95.78%。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着林龄的增加显著提高,以30年生林地最高,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较CK显著增加48.19%和91.38%(P<0.05)。(2)各林龄均以<0.25 mm粒径有机碳含量最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2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林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3)团聚体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组成。随着林龄的增加,各粒径团聚体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先降低后增加,18年生林地最低。酸杆菌门变化趋势与放线菌门相反。变形菌门无明显变化。土壤有机碳、pH、全氮和全磷是影响团聚体细菌群落的主要因素。(4)>2 mm和2—0.25 mm粒径团聚体中,己科河菌门(Rokubacteria)对团聚体稳定性影响最大,既对团聚体稳定性产生直接正效应,又通过增加有机碳的含量间接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在<0.25 mm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最大,有机碳含量越高,团聚体稳定性越强。综上,营造刺槐人工林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可作为该区域生态恢复的有效措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人工林可通过改变土壤团聚体细菌群落和有机碳含量从而影响团聚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团聚体分布 团聚体稳定性 细菌群落 团聚体有机碳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人工林型微生物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积累贡献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窦艳星 王宝荣 +4 位作者 廖娇娇 薛志婧 侯琳 安韶山 张硕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494-5507,共14页
为探究不同人工林型微生物残体碳(Microbial necromass carbon,MNC)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积累贡献及影响因素,在黄土高原选取刺槐林、山杏林、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种人工林0—60 cm土层真菌残体碳(Fungal necromass carbon,FNC)、... 为探究不同人工林型微生物残体碳(Microbial necromass carbon,MNC)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积累贡献及影响因素,在黄土高原选取刺槐林、山杏林、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种人工林0—60 cm土层真菌残体碳(Fungal necromass carbon,FNC)、细菌残体碳(Bacterial necromass carbon,BNC)、MNC对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MAOC)的积累贡献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三种人工林POC、MAOC中FNC、BNC、MN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刺槐林和山杏林MNC对MAOC的积累贡献(60.9%,52.0%)高于POC(33.5%,49.5%),其中FNC对MAOC的积累贡献分别是BNC的4.4和2.5倍,油松林在0—10 cm土层MNC对POC的积累贡献(73.8%)高于MAOC(48.2%),其中FNC对POC的积累贡献是BNC的3.5倍,而在10—60 cm土层MNC对MAOC的积累贡献(30.9%)高于POC(24.4%),其中FNC对MAOC的积累贡献是BNC的3.4倍;(3)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MNC/POC、MNC/MA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黏粒含量与MNC/MA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pH值、砂粒含量与MNC/MAO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说明黄土高原三种人工林0—60 cm土层MNC主要贡献MAOC的积累,油松林0—10cm土层除外,且与细菌残体碳相比,真菌残体碳在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中的贡献更大,土壤总有机碳、全氮、黏粒、砂粒含量、pH值是影响该区不同人工林型微生物残体碳贡献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残体碳 颗粒态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人工林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无人机技术在精准林业中的应用与挑战
3
作者 刘金成 王海明 +5 位作者 何亚琼 王明慧 栗广才 于东海 赵鹏祥 冯仲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4,共11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国家生态安全的保障。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无人机作为智能化装备的代表,在森林精准调查、设计和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精准林业的发展以及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如何有效协同无人机技术和林业...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国家生态安全的保障。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无人机作为智能化装备的代表,在森林精准调查、设计和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精准林业的发展以及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如何有效协同无人机技术和林业发展需求,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林业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该文从林业无人机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应用进展以及挑战等方面对近年无人机技术在精准林业中的应用进行阐述,重点探讨了无人机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病虫害预警、火灾防控、林业植保、林业管理与执法等方面的应用,并分析了无人机技术在精准林业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期为无人机技术助力精准林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遥感 精准林业 关键技术 应用前景
下载PDF
商洛低山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光能竞争与生产力 被引量:15
4
作者 彭晓邦 张硕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692-2698,共7页
农林复合系统是改善商洛低山丘陵区脆弱生态环境、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该区具有代表性的核桃(Juglans regia L.)、大豆(秦豆8号)和丹参(Radin salviae Miltiorrhizae)农林复合模式为对象,研究不同农林复合系统对光能分布... 农林复合系统是改善商洛低山丘陵区脆弱生态环境、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该区具有代表性的核桃(Juglans regia L.)、大豆(秦豆8号)和丹参(Radin salviae Miltiorrhizae)农林复合模式为对象,研究不同农林复合系统对光能分布、农作物生长、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复合模式下,大豆、丹参的光合有效辐射、光合速率、生物量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距树行愈近,影响愈大。叶片水势与大豆、丹参的光合速率、生物量以及产量不相关或负相关,而15—30 cm土壤含水量与大豆的生物量和产量以及丹参的生物量正相关,大豆、丹参的生产量与其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正相关性,这说明农林复合系统中光能竞争是导致间作大豆、丹参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丹参 光合有效辐射 光合速率 生产力
下载PDF
商洛低山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大豆与丹参的光合生理特性 被引量:13
5
作者 彭晓邦 张硕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26-1934,共9页
农林复合系统作为一种传统而又新兴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在改善商洛生态环境、增加该区农民收入、促进其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林下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对研究区农林复合系统中不同处理大豆、丹参的... 农林复合系统作为一种传统而又新兴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在改善商洛生态环境、增加该区农民收入、促进其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林下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对研究区农林复合系统中不同处理大豆、丹参的光合、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表明,从单作到距核桃1m处,距核桃树越近,遮光愈多。各处理大豆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表现出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基本一致的日变化趋势。不同处理丹参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各不相同,且出现"午休"现象。与单作相比,各处理大豆、丹参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着遮荫程度的提高,大豆、丹参叶绿素含量和表观量子效率(Ф)升高,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降低。二者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PS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Ⅱ)以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P)却逐渐降低。说明大豆、丹参能适应弱光环境,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系统 光合特性 荧光参数 低山丘陵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三种类型复合农林业边界地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英文) 被引量:3
6
作者 尤文忠 曾德慧 +3 位作者 刘明国 云丽丽 叶彦辉 张永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4期415-422,521,共9页
黄土高原山坡上的复合农林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景色,在这里土壤的水分是植物生长和发展的限制因素。文中研究了三种类型复合农林业边界(林-牧地、林-耕地和防护林-耕地)下水分的时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土地表面到110cm处土壤的水分含... 黄土高原山坡上的复合农林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景色,在这里土壤的水分是植物生长和发展的限制因素。文中研究了三种类型复合农林业边界(林-牧地、林-耕地和防护林-耕地)下水分的时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土地表面到110cm处土壤的水分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雨季(7-9月)、干旱季(5-6月)和春季(3-4月),土壤的水分含量在三种边界下变化非常显著。在三种边界类型的不同土壤层下,土壤水分的水平分布呈现出线性、波形、勺形或是"W"形不同的形式。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估计除了不同边界类型下土壤水分影响域(DEI)。在干旱季节,在0-10cm的土壤层的DEI为0.4H(H为平均树高),该数据从牧地或耕地下的0.2H到林-牧地、林-耕地下的0.2H和防护林-耕地下0.7H(从耕地的0.2H到防护林的0.5H)。在雨季,在0-110cm土壤深度三种边界下的DEI为0.7H。研究结果表明,特别在黄土高原的恢复退化土地区域为了保持土壤的水分在土地管理上复合农林业类型应该谨慎选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域 牧地系统 土地利用 土壤水分
下载PDF
越南和平水电站库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
7
作者 Vu Thi Thuong Nguyen The Ky +1 位作者 王来 张硕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91-297,共7页
为了找出最适宜于越南中部山区、预期综合环境效益最佳的、更利于生态平衡的农林复合模式,该研究以越南和平水电站库区4种主要农林复合模式:马占相思树(Acacia mangium)-玉米(Zea mays)、马占相思树-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为了找出最适宜于越南中部山区、预期综合环境效益最佳的、更利于生态平衡的农林复合模式,该研究以越南和平水电站库区4种主要农林复合模式:马占相思树(Acacia mangium)-玉米(Zea mays)、马占相思树-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赤桉树(Eucalyptus camandulensis)-旱稻(Oraza sativa)和马占相思树-木薯-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盖度、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蓄水能力、水土保持能力等指标进行环境效益的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在4种农林复合模式中,马占相思树-木薯-玉米复合模式具有最高的水土保持效益和综合环境效益;赤桉树-旱稻复合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和综合环境效益均最低;实践中应该增加前者的种植面积,限制和减小后者的种植面积。在马占相思树-木薯-玉米复合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提出了预期综合环境效益更好的马占相思树-木薯-玉米-肉桂(Cinnamomum cassia)复合模式,为农林复合系统在和平水电站库区的应用提供更好的选择,同时也为世界上有类似气候环境条件的地区农林复合模式的采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 林学 农林复合系统 环境效益 马占相思树
下载PDF
模拟降雨减少对刺槐人工林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罗伶书 王一佩 杜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916-5925,共10页
降雨是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的最主要来源。为探明降雨减少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搭设透光遮雨板将部分穿透雨导流至样地外,实施了4年减少总降雨输入约47%的处理,测定了在不同... 降雨是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的最主要来源。为探明降雨减少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搭设透光遮雨板将部分穿透雨导流至样地外,实施了4年减少总降雨输入约47%的处理,测定了在不同降雨条件下林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分析了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对降雨减少的响应。结果表明:减雨处理4年后(1)处理样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低于对照样地,全氮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对照样地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差异不显著,减雨处理样地非生长季的细菌均匀度显著低于处理样地生长季和对照样地非生长季(P<0.05);降雨减少对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P<0.05),降雨减少显著降低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提高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的相对丰度(P<0.05)。(3)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与部分细菌相对丰度显著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被孢霉门真菌相对丰度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减雨处理4年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较弱,对细菌多样性影响显著,对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且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相对丰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降雨量持续减少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区人工林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减少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刺槐人工林
下载PDF
黄龙山森林植被地上碳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力
9
作者 王雪晴 卜元坤 +2 位作者 魏江涛 赵鹏祥 刘顺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7896-7909,共14页
快速准确地估计植被地上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对评估森林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黄龙林区森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实测和卫星遥感数据,建立黄龙山林区植被地上碳储量模型,实现研究区2000—2021年长时间序列的森林植被地上碳储量... 快速准确地估计植被地上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对评估森林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黄龙林区森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实测和卫星遥感数据,建立黄龙山林区植被地上碳储量模型,实现研究区2000—2021年长时间序列的森林植被地上碳储量的反演及时空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黄龙山森林植被地上碳储量平均值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碳储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研究区东部、南部、中部及西北部是植被地上碳储量高值分布地区,且呈增加趋势;而东北部、西部和西南部植被地上碳储量较低,且呈减少趋势,研究区22年间森林植被地上部分固碳量增加,生产力提升。(3)年均温、年蒸散发量、年降水量和海拔是2000—2021年影响研究区森林植被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异主要因素;任意两个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黄龙山森林地上碳储量影响都大于单个因子,表明黄龙山森林植被地上碳储量在不同时间的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年降水量对其空间分布影响逐渐减小,森林稳定性提高。研究在信息有限的基础上提出了快速估算地区植被地上碳储量的方法,了解了地区森林植被地上碳储量时空分异情况及其驱动因素,为掌握地区植被地上碳储量信息、评估森林固碳能力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地上碳储量 地理探测器 时空分异特征 LANDSAT
下载PDF
基于植被和环境因子的亚高山森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空间尺度上推模型构建——以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亚莉 张明芳 +5 位作者 李强 余恩旭 邓力濠 邓诗宇 刘子佩 连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614-5626,共13页
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是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主体。目前关于森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地或坡面尺度上。由于流域尺度,尤其是环境空间异质性强的西南亚高山区流域,如何将林地尺度实测结果上推至流域或更大空间尺度仍是生态水... 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是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主体。目前关于森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地或坡面尺度上。由于流域尺度,尤其是环境空间异质性强的西南亚高山区流域,如何将林地尺度实测结果上推至流域或更大空间尺度仍是生态水文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以川西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为研究对象,融合多种森林类型样地实测与流域尺度多源遥感数据,构建了基于植被和环境因子的林地-流域森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尺度转换模型,实现了流域尺度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快速评价及其空间分布预测。样地尺度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型森林的土壤水文特性各异,总体表现为天然林优于人工林,混交林优于单纯林。林地土壤持水能力受到区域气候、植被、土壤及地形等因子的共同影响,其中风速、NDVI及林龄与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非毛管持水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基于关键植被和环境因子构建的林地-流域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尺度上推模型精度较高,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毛管持水量和土壤非毛管持水量模型拟合优度R2分别为0.700、0.720和0.908;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毛管持水量和土壤非毛管持水量的模型预测值与野外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介于0.69—0.79之间,平均误差均低于20%,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可靠。利用构建的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尺度上推模型,估算得出流域尺度森林土壤持水量的空间分布,其结果表明杂谷脑流域森林土壤持水量空间分异明显,海拔较高区域森林土壤持水量最高,其次为距道路和河流有一定距离的缓坡地带,下游干旱河谷地区土壤持水量最低。本研究为亚高山森林生态功能的恢复和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评价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 土壤水源涵养 尺度上推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下载PDF
灰葡萄孢寄生菌Clpse01的杀线活性研究
11
作者 徐勇 彭子嘉 +4 位作者 徐正梅 邵雅坤 蓝燕 徐清华 余仲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6-195,共10页
在用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培养松材线虫的过程中,发掘了一株具有杀线活性的灰葡萄孢寄生菌Clpse01。本文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菌株Clpse01的形态和其对灰葡萄孢菌的生长影响进行了观察;采用ITS4/ITS5、LR5/LR0R、Bt2a/Bt2b和EF1-688F/... 在用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培养松材线虫的过程中,发掘了一株具有杀线活性的灰葡萄孢寄生菌Clpse01。本文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菌株Clpse01的形态和其对灰葡萄孢菌的生长影响进行了观察;采用ITS4/ITS5、LR5/LR0R、Bt2a/Bt2b和EF1-688F/EF1-1251R引物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测试了菌株Clpse01对松材线虫的杀线活性及对松材线虫卵孵化能力和繁殖能力的影响;最后测试了菌株Clpse01的胞外蛋白浓度,胞外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胞外几丁质酶活性。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果,将菌株Clpse01鉴定为假卡鲁卡枝惠霉Clonostachyspseudochroleuca。菌株Clpse01可以缠绕、侵入灰葡萄孢菌的菌丝以获得营养来源,使灰葡萄孢菌的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将2000条松材线虫接种到长满菌株Clpse01的培养基上,8 d后仅分离出6条/皿活线虫,而对照灰葡萄孢菌培养基上分离的线虫数为33066条/皿活线虫;菌株Clpse01发酵液处理松材线虫48 h后的校正死亡率为88%,浓度为1×108孢子/mL的孢子悬液处理松材线虫24 h后的校正死亡率为88.33%;菌株Clpse01 2×稀释发酵液24 h对卵的孵化抑制率为100%。发酵培养6 h后,菌株Clpse01胞外蛋白浓度为1782.917μg/mL,胞外β-葡萄糖苷酶为9.99 U/mL,胞外几丁质酶含量为0.8792U/mL,并随发酵时间推移而升高。菌株Clpse01通过寄生松材线虫的食物来源灰葡萄孢菌和影响松材线虫的繁殖、存活和卵的孵化起作用,胞外β-葡萄糖苷酶、几丁质酶是毒杀松材线虫的两个重要生理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灰葡萄孢菌 假卡鲁卡枝惠霉 寄生真菌 生防真菌
下载PDF
生态流量方法应用现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强 王俏俏 +3 位作者 陈红丽 秦艳丽 张明芳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6,共11页
水资源是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直接影响了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流量(Ecological Flow)是保障流域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的重要指标。然而当前研究方法众多,尚未进行系统性... 水资源是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直接影响了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流量(Ecological Flow)是保障流域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的重要指标。然而当前研究方法众多,尚未进行系统性梳理。以生态流量为出发点,归纳总结国内生态流量评估的最新进展,系统地对水文学法、水力学法、生境模拟法和整体分析法等四大类共17种方法进行对比总结,评述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根据国内流域的生态流量评估现状,建议在我国流域水系庞杂且气候、水文地质、下垫面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条件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流量评估方法。未来的生态流量研究和流域水生态管理应综合考虑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依据生态流量目标制定、水利水电工程调度、生态流量监测、流域制度法规建设等方面系统性完善生态流量管理与研究,实现流域水资源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量 水资源 流域生态 流域管理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秦岭华山松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78
13
作者 张明霞 王得祥 +4 位作者 康冰 张岗岗 刘璞 杜焰玲 于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21,共10页
【目的】分析秦岭林区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揭示群落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以期阐明群落发展与演替和种对间关联性内在规律,为秦岭林区华山松群落可持续经营管理提... 【目的】分析秦岭林区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揭示群落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以期阐明群落发展与演替和种对间关联性内在规律,为秦岭林区华山松群落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秦岭山地火地塘林区典型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测定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各优势种群间的总体关联性;利用χ2检验和Jaccard指数表征乔木层15个优势种群、灌木层19个优势种群、草本层15个优势种群间的种对关联程度及显著性。【结果】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种群间的总体关联性分别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不显著负关联和显著正关联;χ2检验结果显示该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均以正关联种对数占绝对优势,分别达81.9%,77.2%和85.7%,负关联种对数次之,分别为15.2%,13.5%和4.8%,无关联种对数较少,极显著和显著正关联种对数分别为11,2和5对,极显著和显著负关联种对数分别为13,2和1对;Jaccard指数结果与χ2检验结果高度一致,该群落3个层次Jaccard指数较高的种对基本都表现为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青榨槭和千金榆、青榨槭和刺叶栎、刺叶栎和少脉椴、山蚂蝗和刚毛忍冬、野草莓和牛尾蒿种对JI值>0.6,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其余种对JI值较小。【结论】秦岭山地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对间种间关联明显,该群落总体结构为针阔混交林,物种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趋于形成一个整体较为稳定的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群种间联结较松散,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独立程度较低,基本趋于稳定,灌木层优势种群则处于动态演替的不稳定阶段,草本层优势种群结构较为稳定。综上所述,种间联结性分析可以作为探讨森林群落稳定性与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动态变化的有效途径,实践中应将正联结性较强的树种作为生态树种加以保护,以缩短秦岭山地华山松天然次生林演替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山地 种间联结 方差比率法 华山松 天然次生林
下载PDF
秦岭山地华山松林群落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得祥 刘建军 +2 位作者 李登武 雷瑞德 兰国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57-362,共6页
以秦岭南坡华山松群落为对象 ,分析了其群落特征 .结果表明 ,华山松群落共容纳种子植物 16 6种 ,分属 5 1科 111属 ,区系组成丰富 ;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上 ,属的分布类型以温带性质居多 ,共 6 5个 ,占总属数的 6 6 7% ,表明了群落植物... 以秦岭南坡华山松群落为对象 ,分析了其群落特征 .结果表明 ,华山松群落共容纳种子植物 16 6种 ,分属 5 1科 111属 ,区系组成丰富 ;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上 ,属的分布类型以温带性质居多 ,共 6 5个 ,占总属数的 6 6 7% ,表明了群落植物区系组成的温带亲缘 ;在群落外貌特征上 ,华山松群落高位芽植物最多 ,占 75 9% ,叶级以中型叶为主 ,共 96种 ,占 5 7.8% ,叶型以单叶为主 ,共 139种 ,占 83 7% ;群落可分为乔、灌、草 3个层次 ,亦有层间植物伴生 ;随年龄增长 ,群落中华山松种群空间结构呈集群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变化 ,聚块指标变化不大 ,其聚块面积在 10 0m2 左右波动 ;种群格局强度随年龄阶段变化缓慢 ,处于较弱的生境异质性变化状态中 ;尽管缺失某些年龄阶段的幼数、幼苗现象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林区 华山松 群落特征 区系成分 外貌特征 空间结构 植物群落
下载PDF
秦岭山地锐齿栎次生林幼苗更新特征 被引量:43
15
作者 康冰 王得祥 +3 位作者 李刚 高妍夏 张莹 杜焰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738-2747,共10页
分析了秦岭山地锐齿栎次生林群落乔木及木本幼苗物种特征值、更新生态位宽度及不同影响因子下(包括林分密度、坡向、海拔等)乔木的更新动态。结果表明,乔木层物种有25种,锐齿栎占有明显的优势,重要值为149.18%;其次为华山松(Pinus arman... 分析了秦岭山地锐齿栎次生林群落乔木及木本幼苗物种特征值、更新生态位宽度及不同影响因子下(包括林分密度、坡向、海拔等)乔木的更新动态。结果表明,乔木层物种有25种,锐齿栎占有明显的优势,重要值为149.18%;其次为华山松(Pinus armandii)和千斤榆(Carpinus cordata)等。更新层共有木本植物41种,其中乔木种有28种,占所有木本植物总数量的68%,优势种有青蛙皮槭(Acer grosseri)、木姜子(Litsea pungens)等。林下有丰富的幼苗库,更新方式以实生为主;分析了10种更新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同种幼树种群生态位宽度均大于幼苗种群生态位宽度。幼苗种群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榛子(Corylus heterophylla)、锐齿栎、青蛙皮槭等。幼树种群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榛子、青蛙皮槭、锐齿栎等;林分密度对林下乔木幼苗和幼树数量影响不同。当林分密度从720增加到1460株/hm2时,幼苗密度逐渐增大。随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又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而幼树密度随着林分密度增加一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坡向对锐齿栎次生林林下乔木幼苗和幼树的影响各异,阳坡(南偏西3°)均利于幼苗和幼树的更新。南偏西45°林分内,幼苗密度急剧减少。随着坡向转为阴坡,幼苗密度又逐渐增加。而幼树密度逐渐减少。当海拔从1083 m增加到1547 m时,幼树密度逐渐增加。随后,随着海拔增加到1882m,幼树密度则逐渐减小。而幼苗密度随着海拔的增高一直呈现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山地 锐齿栎次生林 更新特征 更新生态位 林分密度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混交林的多样性及其光肩星天牛的抗性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孟楼 郭新荣 +1 位作者 庄世宏 王敦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7-164,共8页
应用DTV技术和理论 ,采用丰富度指数DMa、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SW 及随林分中抗虫或感虫木比率由高到低变化时林分多样性指数累加值DV,分析人工混交林的多样性测度阈值与光肩星天牛危害率的关系。研究表明 ,多树种的人工混交林具有... 应用DTV技术和理论 ,采用丰富度指数DMa、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SW 及随林分中抗虫或感虫木比率由高到低变化时林分多样性指数累加值DV,分析人工混交林的多样性测度阈值与光肩星天牛危害率的关系。研究表明 ,多树种的人工混交林具有明显的抵抗蛀干害虫为害的能力 ,但混交林的抗虫力与所选配树种的抗性、抗性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的比率有关。当给定混交林分的树种数后 ,光肩星天牛的危害率PZ 与林分的多样性指数累加值DV 的关系符合Logistic模型 ;该模型中的系数a是林分本身的多样性测度值的起始位置 ,随树种数的增多a值具有稳定的增长规律 ;系数rm 的新意是混交林分对光肩星天牛扩大危害的阻力、即潜在的抗虫能力 ,rm 随林分中树种数的增多具有显著增大的趋势。林分的最大多样性测度值KDMa 、Kh、KJsw 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在 4~7个树种组成的系列混交林内 ,林分的多样性测度阈值DTV随树种数的增加而增高 ,但被害率极值Lvp反而降低。上述规律的意义还在于 ,随混交林中树种数的增加 ,设计或改造现有感虫林时选择树种的余地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林 林分 树种 光肩星天牛 抗虫 抗性 多样性指数 种数 均匀度指数 抵抗
下载PDF
渭北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长及分布与土壤密度关系 被引量:26
17
作者 赵忠 李鹏 +1 位作者 薛文鹏 郭生武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55,共6页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和盆栽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土壤密度对渭北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长及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0~ 10 0cm的深度内 ,不论是阴坡还是阳坡 ,油松林地的土壤密度均表现出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大的趋势 ;刺槐林地的土壤密...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和盆栽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土壤密度对渭北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长及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0~ 10 0cm的深度内 ,不论是阴坡还是阳坡 ,油松林地的土壤密度均表现出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大的趋势 ;刺槐林地的土壤密度大于油松林地 ,且各土层间的差异不大。油松林地各土层土壤密度与不同径级根系长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盆栽基质密度对不同树种苗木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虽各异 ,但在基质密度和孔隙度适中的条件下均生长良好 ,生物量达到最大。盆栽基质的密度对刺槐和油松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最显著 ;侧柏和山杏的细根生长发育受土壤密度的影响较小 ,其根系生物量在不同密度的基质中没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黄土高原 人工造林 细根生长 分布 土壤密度
下载PDF
黄龙山林区封育油松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侯琳 雷瑞德 +2 位作者 刘建军 王得祥 康博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63-1266,共4页
对不同封育年限油松种群的高度、径级、年龄结构进行分析,运用马尔可夫转移矩阵预测种群密度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封育年限种群的生长发育明显不同.种群个体高度以2~4 m和6~8 m占优势,胸径以0~2 cm的小径阶和>20 cm的大径阶占较大比重... 对不同封育年限油松种群的高度、径级、年龄结构进行分析,运用马尔可夫转移矩阵预测种群密度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封育年限种群的生长发育明显不同.种群个体高度以2~4 m和6~8 m占优势,胸径以0~2 cm的小径阶和>20 cm的大径阶占较大比重;在各封育系列中,种群的密度中、大级出现几率较大.在封育45年前,种群的年龄结构中大树所占比例最大;45年后,小树和幼苗则较多,但种群弱小个体大量死亡.本区天然林保护年限最短应确定为45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油松种群 动态特征 立地条件
下载PDF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乔木林生物量估算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58
19
作者 李海奎 赵鹏祥 +1 位作者 雷渊才 曾伟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52,共9页
利用广东、江西、贵州、陕西、吉林和北京6省市第六、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资料,应用IPCC法、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从计算原理过程、方法特点、模型的可验证和可重复性以及2期生物量增长的稳定性等方面对3种... 利用广东、江西、贵州、陕西、吉林和北京6省市第六、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资料,应用IPCC法、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从计算原理过程、方法特点、模型的可验证和可重复性以及2期生物量增长的稳定性等方面对3种估算乔木林生物量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总生物量,可变BEF2的IPCC法估算结果偏大,固定BEF2的IPCC法估算结果偏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的估算结果较为适宜;对于转换因子,同一树种在不同的区域间,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最为稳定;各个树种7次清查的转换因子,IPCC法和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比较稳定,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波动较大;对于2期生物量增长率,可变BEF2的IPCC法和固定BEF2的IPCC法结果接近,比较稳定,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波动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 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 乔木林生物量 估算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巴山冷杉-糙皮桦混交林物种分布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6
20
作者 任学敏 杨改河 +4 位作者 王得祥 秦晓威 刘振学 赵双喜 白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05-613,共9页
对太白山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糙皮桦(Betula utilis)混交林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采用CCA排序法分析了环境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偏CCA评估了各个环境因子的重要程度,GAM拟合了物种丰富度对各个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显示,土壤p... 对太白山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糙皮桦(Betula utilis)混交林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采用CCA排序法分析了环境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偏CCA评估了各个环境因子的重要程度,GAM拟合了物种丰富度对各个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显示,土壤pH、海拔、岩石盖度对物种分布有显著影响(P<0.05),其影响强度为:海拔>岩石盖度>pH,其它环境因子(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和坡度)影响不显著(P>0.05)。GAM拟合结果表明,土壤pH、岩石盖度、海拔和全N含量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主要环境因子(P<0.01),物种丰富度随pH值升高而增加,随岩石盖度和海拔升高而减小,而随全N含量的变化较为复杂;土壤有机质、全P含量和坡度对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巴山冷杉-糙皮桦混交林物种分布及多样性是由海拔、岩石盖度和土壤pH值为主的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分布 CCA 环境因子 物种多样性 GAM 巴山冷杉-糙皮桦混交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