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科类土壤与植物营养多媒体网络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1
作者 张红 孙慧敏 +1 位作者 王永一 刘思春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5年第2期14-15,共2页
为了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根据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设置安排对多媒体网络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把多媒体实验教学的优势和难点结合起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增强多媒体实验教学视频课件的趣味性和科普性,... 为了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根据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设置安排对多媒体网络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把多媒体实验教学的优势和难点结合起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增强多媒体实验教学视频课件的趣味性和科普性,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与动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科 多媒体 实验教学
下载PDF
秦岭北麓小流域地面水质特征及农业面源污染负荷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莉 黄懿梅 +2 位作者 丁瑶 肖礼 杨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目的】研究农业面源污染对秦岭北麓河流水质的影响及其面源污染负荷,为更科学有效地治理水环境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周至余家河竹峪乡段流域为监测对象,从上游到下游共布设了8个水质监测点,分析2012-10-201... 【目的】研究农业面源污染对秦岭北麓河流水质的影响及其面源污染负荷,为更科学有效地治理水环境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周至余家河竹峪乡段流域为监测对象,从上游到下游共布设了8个水质监测点,分析2012-10-2013-10水质基本性质(流量、水温、pH、总悬浮物、溶解氧、电导率)和面源污染指标(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排污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计算各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从而确定出该区域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来源。【结果】2012-10-2013-10,余家河流域水体TN质量浓度逐渐降低;TP质量浓度春季较高,其次是秋季和冬季;水体COD质量浓度呈波动性变化,在2013年由春季进入夏季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各水质监测指标中,除TN质量浓度严重超标(最高超标9.6倍)外,其他指标均符合地表水Ⅲ~Ⅳ类水质标准。余家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到河流中的TN、TP及COD等标污染负荷总量分别为2.167 0×10-6,0.617 0×10-6,0.670 0×10-6 m3/年,污染物贡献率依次是TN】COD】TP,主要污染源贡献率依次为生活污水】种植业】畜禽养殖。【结论】陕西周至余家河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属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复合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家河 农业面源污染 水质监测 水质评价 污染负荷
下载PDF
粮食作物养分管理与农业绿色发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朝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719-2721,共3页
以消耗有限的资源为代价生产足够的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并保证环境安全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是世界粮食作物主要产区,小麦、玉米和水稻总产量分别占全球的18%、22%和28%。为支撑粮食生产,消耗了大量养分资源。201... 以消耗有限的资源为代价生产足够的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并保证环境安全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是世界粮食作物主要产区,小麦、玉米和水稻总产量分别占全球的18%、22%和28%。为支撑粮食生产,消耗了大量养分资源。2014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氮磷钾养分消耗分别为1 508、573和374万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绿色发展 养分管理 农业 养分消耗 粮食生产 养分资源 环境安全
下载PDF
磷肥减量结合硫酸铵配施提高西北地区旱地春玉米磷素利用效率 被引量:15
4
作者 马琴 刘小雨 +3 位作者 冉瑾怡 刘金山 张翔 周景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47-1058,共12页
【目的】西北旱地春玉米种植区磷肥过量施用,磷肥利用效率偏低。本研究旨在探究春玉米磷肥减施的可行性以及实现磷素高效利用的优化施肥方式,以期为该地区春玉米磷肥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西北典型雨养农业区设置3年的定位田间试... 【目的】西北旱地春玉米种植区磷肥过量施用,磷肥利用效率偏低。本研究旨在探究春玉米磷肥减施的可行性以及实现磷素高效利用的优化施肥方式,以期为该地区春玉米磷肥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西北典型雨养农业区设置3年的定位田间试验,共设5个处理:对照(CK,不施磷肥)、农户模式(FP,磷用量P2O5120 kg/hm2,撒施)、减磷撒施(RP,磷用量P2O570 kg/hm2,撒施)、减磷条施(BF,磷用量P2O570 kg/hm2,条施)、硫酸铵模式(SA,采用硫酸铵氮肥替代尿素氮肥,其他同减磷撒施处理)。在玉米四叶期、五叶期以及成熟期采集植物和土壤样品(根际土和非根际土),测定玉米根系、地上部生物量及其磷含量,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pH、有效磷、丛枝菌根侵染率,并采用WinRHIZO根系扫描系统测定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等指标。【结果】三年试验结果表明,RP、BF、SA处理玉米籽粒产量、生物量与FP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但磷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平均增幅68.0%。RP、BF、SA处理成熟期玉米籽粒磷含量较FP处理降低7.1%~12.9%,磷累积量降低了8.8%~17.0%,其中RP和BF处理降低幅度达到显著水平,但SA处理籽粒磷含量和磷累积量与FP处理相当。与FP处理相比,RP和SA的磷肥回收利用率均有提高,其中SA处理显著提高7.2个百分点;RP、BF、SA处理均有促进春玉米苗期根系生长的趋势,其中SA处理根长、根表面积以及细根长(直径小于0.50 mm)分别提高13.9%~37.9%、8.6%~46.1%、12.2%~43.0%。此外,与FP处理相比,RP和SA处理提高了玉米苗期根系丛枝菌根侵染率,增幅在16.2%~21.7%;SA处理非根际土碱性酶活性有增加趋势,五叶期差异达显著水平,BF处理非根际土有效磷含量提高了18.8%~56.3%。【结论】在西北旱地春玉米种植区,磷肥施用量由现在的P2O5120 kg/hm2减少至70~75 kg/hm2仍可保证玉米稳产。在此基础上,用生理酸性肥料硫酸铵代替尿素可促进玉米根系生长以及丛枝菌根侵染,促进玉米对磷素的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减施 硫酸铵 磷肥利用率 AM菌根侵染率 玉米产量
下载PDF
陕西省粮食生产的减肥潜力及经济环境效益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欣欣 石磊 +1 位作者 何刚 王朝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4010-4023,共14页
【目的】农户经营是我国农业的主体,肥料资源的不合理应用是限制作物生产的重要因子。本研究旨在评估主产区农户粮食生产的减肥潜力及经济环境效益。【方法】2018年对陕西省各县(市、区)的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三大粮食作... 【目的】农户经营是我国农业的主体,肥料资源的不合理应用是限制作物生产的重要因子。本研究旨在评估主产区农户粮食生产的减肥潜力及经济环境效益。【方法】2018年对陕西省各县(市、区)的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三大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基于产量水平评价农户的施肥现状、减肥潜力、环境代价和经济效益。【结果】农户作物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小麦平均产量为4 573 kg·hm^-2,高低产量相差2 619 kg·hm^-2;玉米平均产量为7 319 kg·hm^-2,高低产量相差5 388 kg·hm^-2;水稻平均产量为8 340 kg·hm^-2,高低产量相差2 893kg·hm^-2。小麦的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177 kg N·hm^-2、102 kg P2O5·hm^-2和37 kg K2O·hm^-2;玉米分别为247 kg N·hm^-2、103 kg P2O5·hm^-2和47 kg K2O·hm^-2;水稻分别为186 kg N·hm^-2、88 kg P2O5·hm^-2和64 kg K2O·hm^-2。3种作物产量与施肥量无显著相关。氮磷肥普遍过量施用、钾肥过量与不足并存,低产农户过量施肥问题严重。对于氮磷钾肥的减施潜力,小麦分别为41%、59%和59%;玉米分别为55%、73%和66%;水稻分别为38%、64%和58%。施用的肥料形态均表现氮以单质肥为主、复合肥为辅;磷钾以复合肥为主;有机肥养分供应量很低。肥料结构均表现为重基施轻追施,氮以基施为主、追施为辅;磷钾肥鲜有追施。生产1.0 t小麦、玉米和水稻的活性氮损失量分别为6.9、3.8和3.3 kg,低产组的活性氮损失强度比高产组分别高52%、85%和74%,降低损失的潜力分别介于16%-33%、31%-50%和4%-38%。小麦、玉米和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分别为4 468、9 091和20 020元/hm2,高产组比低产组分别高459%、128%和52%;减肥增效后总效益分别为4 919、9 905和20 543元/hm2,高产组比低产组分别高290%、106%和48%。【结论】基于产量水平深入剖析了陕西省农户的生产行为,低中产组为化肥减量和收益提升的重点。农户氮磷钾肥减施潜力分别为45%、65%和61%;小麦、玉米和水稻因化肥减施而降低活性氮损失的潜力分别为26%、45%和18%;提高环境经济效益的潜力分别为10%、9%和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行为 养分管理 粮食作物 产量 环境代价 经济效益 陕西
下载PDF
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教学现状浅析和改进
6
作者 孙本华 田汇 +3 位作者 张建国 刘占军 张红 陈勇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31期183-185,共3页
《土壤与植物营养》教学面临着教学时数少与教学内容丰富的两难境况。课程教学过程中目前普遍存在教学效率低下、考核方式单一、实验教学内容陈旧以及教学反馈缺失等问题。结合《土壤与植物营养》的课程特点,从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 《土壤与植物营养》教学面临着教学时数少与教学内容丰富的两难境况。课程教学过程中目前普遍存在教学效率低下、考核方式单一、实验教学内容陈旧以及教学反馈缺失等问题。结合《土壤与植物营养》的课程特点,从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建立课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采用积极的"教—学"反馈系统以及利用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和方法,为提高《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与植物营养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不同水氮管理下锌与氮磷肥配合喷施对冬小麦锌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5
7
作者 李宏云 王少霞 +3 位作者 李萌 田霄鸿 赵爱青 国春慧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4016-4026,共11页
【目的】探讨潜在缺锌石灰性土壤上,不同水分管理措施及氮肥用量下锌与氮磷肥配合喷施对冬小麦籽粒Zn含量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为提高小麦籽粒锌营养品质进而缓解人体缺锌问题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小偃22为试材,于2010年10月至... 【目的】探讨潜在缺锌石灰性土壤上,不同水分管理措施及氮肥用量下锌与氮磷肥配合喷施对冬小麦籽粒Zn含量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为提高小麦籽粒锌营养品质进而缓解人体缺锌问题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小偃22为试材,于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陕西关中地区进行田间再裂区定位试验,试验设置主处理为3个水分管理措施,分别为常规种植、覆膜种植(垄上覆膜沟内播种)、补灌种植(小麦越冬期灌水40 mm);副处理为3个施氮水平,N素用量分别为0、120、240 kg·hm-2,副副处理为4个叶面喷肥处理,分别为CK(喷蒸馏水)、喷Zn(0.3%ZnSO4·7H2O)、喷Zn+N(0.3%ZnSO4·7H2O+1.7%CO(NH2)2)、喷Zn+P(0.3%ZnSO4·7H2O+0.2%KH2PO4)。通过测定分析籽粒Zn、P以及蛋白质含量,探讨锌与氮磷肥分别配合喷施对小麦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水分管理相比,越冬期补灌可提高小麦籽粒Zn含量,而覆膜在2011—2012生长季籽粒Zn含量显著降低;补灌在2011—2012年小麦籽粒P/Zn摩尔比显著降低,降低幅度为6.8%。与不施氮相比,施氮120和240 kg·hm-2在2011—2012生长季均显著提高了籽粒Zn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2.3%和7.4%;施氮120或240 kg·hm-2小麦籽粒P/Zn摩尔比均显著降低,且随施氮量的增加降低幅度增大,施氮量为240 kg·hm-2时,两季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33.0%和25.5%;施氮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籽粒P含量显著降低。与喷水(CK)相比,喷肥处理(喷Zn、喷Zn+N和喷Zn+P)小麦籽粒锌含量分别由对照处理的20.6 mg·kg-1提高到了40.3、39.6和33.7 mg·kg-1,两季平均提高幅度分别为95.5%、92.2%和63.5%,表明锌肥与氮肥或磷肥分别配合喷施均是提高籽粒Zn含量的重要农艺措施。喷Zn+N处理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的效果优于喷Zn+P处理,籽粒平均锌含量提高5.9 mg·kg-1;喷Zn、喷Zn+N和喷Zn+P处理的籽粒P/Zn摩尔比均显著降低,两季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48.5%、47.6%和38.5%,其中喷Zn处理在补灌且施氮240 kg·hm-2时籽粒P/Zn摩尔比降低幅度达66.7%;与喷水相比,喷Zn+N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提高幅度两季分别为5.4%和11.2%。与常规不施氮相比,喷肥处理在补灌施氮条件下籽粒富锌效果较好。不同水氮管理下锌与氮磷肥配合喷施,在补灌条件下施氮量为120 kg·hm-2时喷Zn+N处理对提高籽粒Zn含量和Zn生物有效性的效果较好,与常规不施氮喷水处理相比,提高幅度分别为110.1%和64.5%,同时籽粒蛋白质含量也显著提高。【结论】在潜在缺锌土壤地区,适宜的水分管理措施(冬季补灌)及增施氮肥均表现出一定的提高籽粒Zn含量及Zn生物有效性的作用,锌与氮肥及锌与磷肥分别配合喷施均对改善籽粒锌营养品质有显著促进作用,且锌肥与氮肥配合喷施效果优于锌肥与磷肥配合喷施。因此,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作物锌营养品质,在适时灌溉及适量施氮条件下锌肥与氮肥混合喷施将是潜在缺锌土壤上一种快速提高小麦籽粒锌营养品质的有效途径,具有在潜在缺锌土壤地区甚至是其它缺锌地区广泛推广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籽粒 喷肥 施氮量 Zn含量 P/Zn摩尔比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子午岭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氮素及相关酶活性的特征 被引量:20
8
作者 邢肖毅 黄懿梅 +2 位作者 黄海波 安韶山 刘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03-1411,共9页
以黄土丘陵区子午岭林区裸露地为对照,选择撂荒地、白羊草草地、油松、山杨和辽东栎林地五种典型植被群落下0—10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无机氮、有机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和脲酶、蛋白酶以及硝酸还原酶的活性进行了研... 以黄土丘陵区子午岭林区裸露地为对照,选择撂荒地、白羊草草地、油松、山杨和辽东栎林地五种典型植被群落下0—10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无机氮、有机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和脲酶、蛋白酶以及硝酸还原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各种氮素基本表现为乔木林,尤其是辽东栎和油松下含量最高,而有机氮则在白羊草地富集明显。铵态氮为子午岭林区速效氮的主要形式。土壤铵态氮与微生物氮极显著正相关;有机氮和亚硝态氮、矿化氮、微生物氮均显著正相关。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在辽东栎群落下最高,蛋白酶在白羊草地下较高,且脲酶活性在土壤上层高于下层,而蛋白酶和硝酸还原酶并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脲酶活性和铵态氮、有机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微生物量氮极显著正相关;硝酸还原酶活性与铵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蛋白酶活性和土壤各种氮素含量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氮素形态 酶活性 子午岭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森林带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氮素含量及其转化 被引量:25
9
作者 邢肖毅 黄懿梅 +1 位作者 安韶山 张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7181-7189,共9页
为了探讨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植物群落对土壤氮素含量及形态分布的影响,选择退耕历史较长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安塞县洞子沟流域8种典型植物群落下0—10cm和10—20cm的土壤为对象,测定了土壤中有机氮、矿化氮、微生物量氮和硝... 为了探讨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植物群落对土壤氮素含量及形态分布的影响,选择退耕历史较长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安塞县洞子沟流域8种典型植物群落下0—10cm和10—20cm的土壤为对象,测定了土壤中有机氮、矿化氮、微生物量氮和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从草本群落到乔灌草群落,土壤各形态氮素含量均增加,整体表现为乔灌草群落>灌草群落>草本群落。然而人工刺槐林的土壤氮素水平远低于自然恢复的乔灌草群落,甚至低于灌草群落。0—10cm土层各形态氮素均低于10—20cm土层。硝态氮对植物群落的变化最为敏感,可作为土壤氮素水平的敏感指标。土壤有机质、pH、容重与氮素含量极显著相关,各种氮素间极显著正相关。各种氮素占总氮的比例对总氮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响应,有机氮、可矿化氮和微生物量氮占总氮的比例相对稳定,硝态氮占总氮的比例随总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铵态氮占总氮的比例随总氮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沟壑区 植物群落 土壤氮素
下载PDF
永利煤矿复垦区植物叶片和枯落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俊峰 肖礼 +3 位作者 安韶山 方瑛 马任甜 黄懿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036-3045,共10页
为了明确煤矿复垦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以及不同物种的合理配置,以内蒙古永利露天煤矿复垦区不同植物群落叶片和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碳(C)、氮(N)、磷(P)、钾(K)含量(质量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探讨煤矿复垦区植物养分状... 为了明确煤矿复垦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以及不同物种的合理配置,以内蒙古永利露天煤矿复垦区不同植物群落叶片和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碳(C)、氮(N)、磷(P)、钾(K)含量(质量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探讨煤矿复垦区植物养分状况及限制因子,同时研究叶片和枯落物之间的养分循环状况。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类型叶片C含量变化较大,表现为乔木(侧柏537.96 g/kg)最大,草本(沙打旺423.73 g/kg)最小;N、P、K含量变化较小。枯落物中沙棘C含量(417.84 g/kg)显著高于沙打旺、柠条;N、P含量差异显著,氮含量表现为沙打旺(20.30 g/kg)最大,柠条最小,磷含量表现为沙打旺(1.57 g/kg)最大,沙棘最小;沙打旺K含量(6.31 g/kg)显著高于沙棘、柠条。叶片C、N、P、K含量高于枯落物。N、P、K的回收率分别为5.17%—50.16%、4.19%—6.41%、11.27%—23.24%,其中P回流率表现为沙打旺(6.41%)最大,柠条最小;K回流率表现为沙棘(23.24%)最大,柠条最小。(2)灌木、草本植物N/P>16,乔木类N/P<14,灌木类、草本类生长受制于P,乔木类生长受制于N。结合土壤C、N、P含量,建议在植被恢复初期种植豆科等先锋植物,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再逐步种植灌木、乔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植被恢复 养分循环 叶片 枯落物 生态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硒的价态与浓度水平对6种植物种子发芽和根际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毛晖 王朝辉 +1 位作者 Graham Lyons Glenn McDonald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958-1965,共8页
本文研究了硒的价态(Se6+和Se4+)和浓度水平(0~100mgSe·L-1)对6种植物(大麦、小麦、花椰菜、萝卜、苜蓿和欧芹)种子萌发和根际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硒(<1mgSe·L-1)对种子发芽促进作用不明显,而高浓度硒(>4m... 本文研究了硒的价态(Se6+和Se4+)和浓度水平(0~100mgSe·L-1)对6种植物(大麦、小麦、花椰菜、萝卜、苜蓿和欧芹)种子萌发和根际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硒(<1mgSe·L-1)对种子发芽促进作用不明显,而高浓度硒(>4mgSe·L-1)则有显著抑制作用,不同种子对硒的抗性表现不同。根长和芽长的测定结果表明,低浓度对花椰菜和小麦种子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欧芹种子表现出抑制作用。较高浓度(1~4mg·L-1)即对花椰菜、苜蓿和欧芹的根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高浓度对小麦、大麦和萝卜根生长有抑制作用,且使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硒浓度高于根生长。比较价态,低硒时六价对花椰菜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四价,高硒时小麦和苜蓿对硒的抗性表现为六价硒强于四价硒,其余科属差异不显著。不同科属对硒的抗性为禾本科小麦和大麦最强,十字花科花椰菜和萝卜次之,豆科苜蓿较差,伞形科欧芹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态 浓度 种子发芽 根际生长
下载PDF
1961—2001年间陕西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的热量资源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文 同延安 +4 位作者 韩仲宇 梁婷 杨宪龙 路永莉 梁连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72-778,共7页
气候变暖使农作物种植北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北移。为研究冬小麦在陕北地区种植的适宜性,本文选取了该地区榆林、绥德、横山、吴起和延安5个站点1961—2001年间40年的逐日温度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该地区冬前积温、越冬期负积温、1月平... 气候变暖使农作物种植北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北移。为研究冬小麦在陕北地区种植的适宜性,本文选取了该地区榆林、绥德、横山、吴起和延安5个站点1961—2001年间40年的逐日温度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该地区冬前积温、越冬期负积温、1月平均温度、生育期≥0℃积温和年极端最低温度等指标及变化情况,通过热量指标评价陕西省冬小麦北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陕北地区冬小麦越冬期负积温、1月平均温和生育期≥0℃积温都呈显著升高趋势,其中,越冬期负积温每10年升高36.2-71.7℃.d,1月平均温度每10年升高0.32-0.61℃,生育期≥0℃积温每10年升高44.1-88.7℃.d。此外,年极端最低温也表现出升高趋势,但不显著。而冬前积温在延安和吴起两站点分别以20.3℃.d.10a 1和16.1℃.d.10a 1的速率显著升高,但榆林和绥德两站则有所下降。整体而言,到2001年,延安站各项气温指标都能满足北移冬小麦需要,热量资源不会成为该地冬小麦北移的障碍;吴起和绥德1月份平均温度偏低,北移存在一定风险;而榆林和横山因越冬期负积温和1月平均温度过低而存在较大风险,不适合北移冬小麦的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热量资源 北移 冬小麦 陕北地区 积温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草地生态系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衡 吕家珑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79-787,共9页
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指标对植物群落的响应,有助于准确评价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效益。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地生态系统下5种植物群落(茭蒿群落样地、沙棘群落样地、铁杆蒿群落样地、百里香群落、芦苇群... 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指标对植物群落的响应,有助于准确评价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效益。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地生态系统下5种植物群落(茭蒿群落样地、沙棘群落样地、铁杆蒿群落样地、百里香群落、芦苇群落)土壤为对象,对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速效磷(AV.P),速效钾(AV.K),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种植物群落下,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有机质(SOM)、全氮(TN)显著高于下层土壤,铁杆蒿群落显著高于其他4种植物群落,其对土壤碳氮磷具有显著地累积作用,对于提高土壤碳氮磷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土壤碳氮比(C∶N)在5种植被群落下较为稳定,土壤SOM与TN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土壤碳氮比(C∶N)、氮磷比(N∶P)受植被类型的影响较大,铁杆蒿群落显著高于其他4种植物群落,土壤C∶P、N∶P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0-20cm和20-40cm土层SMBN、SMBC均表现为:铁杆蒿群落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群落,说明不同植物群落对土壤表层和下层的微生物具有明显的影响。可见,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作用明显,铁杆蒿群落对该区土壤碳氮磷等养分的累积作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物群落 生态化学计量学 微生物生物量 铁杆蒿
下载PDF
不同土壤类型上低水平镉污染对小麦植物络合素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衡 吕家珑 刘克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通过在中国18种不同农田土壤背景下设置较低水平的重金属镉(Cd)污染,研究小麦分蘖期叶片中非蛋白巯基(TNP)、谷胱甘肽(GSH)和植物络合素(PCs)的合成情况。结果表明,低水平土壤Cd(0.3~1.2mg/kg)污染导致小麦TNP、GSH、PCs的合成量显著改... 通过在中国18种不同农田土壤背景下设置较低水平的重金属镉(Cd)污染,研究小麦分蘖期叶片中非蛋白巯基(TNP)、谷胱甘肽(GSH)和植物络合素(PCs)的合成情况。结果表明,低水平土壤Cd(0.3~1.2mg/kg)污染导致小麦TNP、GSH、PCs的合成量显著改变,其中以PCs反应最敏感,两者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还发现,土壤Cd污染下植物PCs合成量与部分土壤理化指标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土壤种类间复杂多变的理化性质可能会通过不同途径影响植物PCs的合成。说明在试验设定范围内可通过检测植物PCs含量来预测或评价土壤重金属Cd的污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镉污染 植物络合素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助推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路径探析
15
作者 吕凤莲 李利敏 +1 位作者 单晓玲 赵冉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4年第2期22-25,共4页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做好大型仪器设备的全面开放共享工作成为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目标任务。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实验室)为例,文章分析当前大量的仪器设备使用率低、开放共享效果不显著、存在一定的闲置浪...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做好大型仪器设备的全面开放共享工作成为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目标任务。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实验室)为例,文章分析当前大量的仪器设备使用率低、开放共享效果不显著、存在一定的闲置浪费等问题。基于此,为全面推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结合企业特点,探讨将企业与高校融合实现共同效益的思路,提出推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模式和激励措施,旨在实现仪器设备的全面开放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备开放共享 实验室管理 大型仪器设备
下载PDF
抚远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16
作者 李春林 张鹏燕 +3 位作者 耿松毅 赵杰 王志康 张式雷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4年第3期23-27,共5页
破损山体的自然恢复是相当缓慢的一个过程,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生态修复技术能加快破损山体修复的进程。最近新提出的“物质循环调节理论”为实现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团粒喷播技术”是这种理论的实践应用。通过... 破损山体的自然恢复是相当缓慢的一个过程,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生态修复技术能加快破损山体修复的进程。最近新提出的“物质循环调节理论”为实现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团粒喷播技术”是这种理论的实践应用。通过样地调查和采样,对经过6 a人工生态修复的黑龙江抚远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效果进行了评价,从固碳、养分固持、植物多样性、水土保持4个方面,选取10个指标,构建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体系,探明运用“团粒喷播技术”的生态修复工程的修复效果。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D_(MW))明显高于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样地(P<0.05),生态修复的区域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生态修复后的区域土壤理化性质比未修复区域优异,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生态修复区域植被覆盖度达到85%以上,林地的固碳释氧价值为102702元。从固碳、养分固持、植物多样性、水土保持4个方面分析,评价抚远破损山体的修复效果等级为优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损山体 生态修复 植被恢复 生态修复评价
下载PDF
作物营养从有机肥到化肥的变化与反思 被引量:39
17
作者 周建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86-1693,共8页
二十世纪前,农业生产主要靠施用有机肥为作物提供营养,维持地力不衰,这一时期一般称为"有机营养"阶段。之后,化肥逐渐取代有机肥,成为作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农业生产进入以化肥养分供应为主的"无机营养"阶段。化肥的... 二十世纪前,农业生产主要靠施用有机肥为作物提供营养,维持地力不衰,这一时期一般称为"有机营养"阶段。之后,化肥逐渐取代有机肥,成为作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农业生产进入以化肥养分供应为主的"无机营养"阶段。化肥的连续大量施用在作物增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以致近年来出现了怀疑或否定农业生产中施用化肥的思潮。为此,本文回顾了植物营养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我国化肥使用的历史,指出仅靠施用有机肥、种植豆科作物等传统的营养作物的方式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正确道路。目前生产中,化肥施用存在不合理和过量问题,有机肥施用方面,主要是集约化养殖业与种植业的不合理布局,存在种养分离,难以农业利用等养分管理问题。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除采取已有的合理施肥技术及方法外,还应改变从植物营养角度只重视氮磷钾等无机养分的供应,拓宽为重视碳、氮、磷及钾等不同元素间的时空平衡关系;以农业生态系统养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采取不同方式实现有机–无机营养的结合,应避免陷入有机与无机营养的争论;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角度看待养分利用与管理问题,关注养分在田块、流域及区域尺度的流向及对土壤、水体及大气的影响;将科技与政策等有效结合,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养分损失,保障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营养 有机肥 化肥 养分资源 合理利用
下载PDF
渭北典型大骨节病区居民膳食硒营养调查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尹丹 李欣雨 +4 位作者 刘苡轩 蒙元永 黄冬琳 邱炜红 王朝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1-999,共9页
为了解陕西省渭北黄土高原大骨节病区停止硒盐防治措施6年后居民硒营养水平,明确病区居民膳食硒摄入量是否达到人体需要量,比较现阶段大骨节病区与非病区人群膳食硒摄入量差异,为陕西省渭北大骨节病区居民保障其硒营养摄入状况和预防控... 为了解陕西省渭北黄土高原大骨节病区停止硒盐防治措施6年后居民硒营养水平,明确病区居民膳食硒摄入量是否达到人体需要量,比较现阶段大骨节病区与非病区人群膳食硒摄入量差异,为陕西省渭北大骨节病区居民保障其硒营养摄入状况和预防控制大骨节病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渭北选择2个大骨节病典型县区(永寿县、麟游县),以位于陕西关中地区的非病区杨凌区作为对照,共9个自然村,270户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食物频率调查问卷收集成年居民的基本信息及过去1年食物摄入情况,食物硒含量采用文献检索数据,计算问卷区域居民每日硒摄入量。结果表明:非病区杨凌居民每日硒摄入量明显高于病区永寿县、麟游县,其值分别为61.8、25.0、35.0μg。日摄入硒较低的病区居民人均收入较杨凌低,膳食结构仍然以粮谷类食物为主,每日小麦(面粉)的摄入量较大,分别占所有食物的46%和37%,杨凌区为24%;但因3个县区土壤均低硒,小麦籽粒中硒含量极低,其对杨凌、永寿、麟游居民硒摄入量贡献值仅为7%、13%和12%。渭北大骨节病区居民膳食结构仍以粮谷类食物为主,非病区杨凌区居民膳食多样性优于病区,主食小麦的摄入量显著低于病区居民,动物性食物中鱼虾类、蛋类、乳类的摄入量是病区居民的1.62~5.4倍。杨凌区、永寿县、麟游县居民膳食硒摄入量虽高于人体最低膳食硒需要量,但病区居民膳食硒摄入量远未达到人体膳食硒适宜需要量,此差异与病区土壤和农产品低硒、膳食结构、居民经济收入关系密切。亟需强硒营养宣传、利用经济有效的农艺措施提高小麦硒含量、增加经济收入、完善膳食结构以提高该区域居民硒摄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硒摄入量 膳食多样性 大骨节病 土壤硒
下载PDF
锌肥与三唑酮配合喷施对冬小麦锌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珂 赵吉红 +3 位作者 王少霞 李萌 陈艳龙 田霄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32,共5页
于2013—2014年小麦生长季,在陕西关中地区进行田间喷施试验,设置CK、喷Zn、喷三唑酮、喷Zn+三唑酮4个处理,以揭示锌与三唑酮配合喷施对小麦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喷施方式对小麦籽粒千粒重及产量均无明显影响;喷三唑酮、喷Zn... 于2013—2014年小麦生长季,在陕西关中地区进行田间喷施试验,设置CK、喷Zn、喷三唑酮、喷Zn+三唑酮4个处理,以揭示锌与三唑酮配合喷施对小麦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喷施方式对小麦籽粒千粒重及产量均无明显影响;喷三唑酮、喷Zn+三唑酮及喷Zn使籽粒Zn含量由CK的25.9 mg·kg^(-1)分别提高到32.2、52.4 mg·kg^(-1)和52.7 mg·kg^(-1),增加幅度分别为24%、102%和103%;喷三唑酮和喷Zn+三唑酮处理降低了小麦籽粒植酸含量,相比对照分别降低23.8%、15.9%,使植酸/Zn摩尔比明显降低,从而显著提高了籽粒锌生物有效性。Zn与三唑酮配合喷施下提高籽粒锌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的效果十分明显,同时还能兼顾防治小麦白粉病、条锈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喷锌 三唑酮 锌含量 锌生物有效性 冬小麦 锌营养品质
下载PDF
水蚀环境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固存和团聚体稳定的影响:Meta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睿哲 杨世龙 +8 位作者 翁希哲 徐灵颖 刘雪健 杜运田 张雪辰 郑伟 翟丙年 王朝辉 李紫燕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42-1552,共11页
为明确水蚀环境不同条件下植被恢复策略对土壤固碳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差异,通过搜集91篇论文的实验数据,以农田(或裸地)为对照,基于Meta分析评估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和团聚体稳定性对水蚀环境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1)退... 为明确水蚀环境不同条件下植被恢复策略对土壤固碳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差异,通过搜集91篇论文的实验数据,以农田(或裸地)为对照,基于Meta分析评估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和团聚体稳定性对水蚀环境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还草均有利于提高SOC储量,改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但两者的优势功能存在差异,还林的固碳效应强于还草,而还草对增强团聚体稳定性的作用更强.(2)多因素Meta分析表明显著影响SOC的因素有:恢复年份、土壤黏粒含量、植被覆盖度、年平均降雨(MAP)、年平均气温(MAT)和土壤深度.其中植被恢复对SOC储量的正向效应随着植被覆盖率增加而提高;草地恢复在土壤黏粒含量为20%~32%下对SOC储量的提高效应更显著,在MAP>800 mm或MAT<15℃条件下更易促进草地固碳效应,不同恢复年限下的草地固碳效应无显著变化;而林地恢复在土壤黏粒含量>32%下对SOC储量的提高效应更显著,气候条件对林地SOC储量无限制性影响,林地恢复下的SOC储量与恢复年限间存在正向效应.(3)植被恢复在黏粒含量为20%~32%时对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的正向效应更显著,MWD和GMD随植被覆盖率增加而增加.(4)SOC储量增长能分别解释25%和24%的MWD和GMD的效应值变异.结果表明,SOC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土壤结构稳定性仅受植被覆盖度和土壤黏粒的限制.SOC储量的增加可促进提高MWD和GMD.研究可明确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在水蚀环境的固碳效果,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蚀环境 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碳(SOC) 团聚体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