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751—1911年黄河中下游决溢与气候波动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健 张俊辉 吕卓民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93-996,共4页
根据史料记载黄河中下游决口的发生次数、宽度、河工修缮经费3个指标,对河流决溢程度进行量化,重建了1751—1911年共161年的变化序列,与同时期黄河中游旱涝等级序列变化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黄河中游降水变化与中下游河流决溢及洪涝灾害... 根据史料记载黄河中下游决口的发生次数、宽度、河工修缮经费3个指标,对河流决溢程度进行量化,重建了1751—1911年共161年的变化序列,与同时期黄河中游旱涝等级序列变化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黄河中游降水变化与中下游河流决溢及洪涝灾害事件的变化基本同步,在1760,1785,1820,1880至1900年代前后的波动对应最显著。认为清中后期气候波动对黄河决溢及洪涝灾害发生有着重要影响,中下游决溢主要受中游降水异常偏多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气候 降水异常 气候波动 河流决溢 黄河中下游
下载PDF
清代地图中的西域观——基于清准俄欧地图交流的考察 被引量:9
2
作者 席会东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8,共6页
清代前期由西方耶稣会士领衔绘制的《皇舆全览图》系列实测舆图,采用西方近代测绘投影技术描绘了西域的现实情境;清代中期学者编绘的传统新疆图集则表现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新疆图景,反映了清朝学者将新疆纳入中国传统史志文献和知识... 清代前期由西方耶稣会士领衔绘制的《皇舆全览图》系列实测舆图,采用西方近代测绘投影技术描绘了西域的现实情境;清代中期学者编绘的传统新疆图集则表现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新疆图景,反映了清朝学者将新疆纳入中国传统史志文献和知识体系的价值取向;两者又共同突显了清代统一新疆的文治武功。而噶尔丹策零绘制的《准噶尔汗国图》,则表现了准噶尔游牧民族的西域观和疆域观,也反映了近代测绘技术和疆域领土观念在游牧民族中的传播。新疆在清朝政府、清朝学者和准噶尔汗国等绘图主体不同立场、不同知识体系的地图中呈现出历史与现实、故土与新域、中心与边缘交错更迭的地理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史 《皇舆全览图》 《准噶尔汗国图》 西域观
下载PDF
海峡两岸分藏康熙绘本“京杭运河图”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席会东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7-183,F0002,共8页
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分别藏有一幅不具作者与年代的绢本彩绘"京杭运河图",两图内容、画法、尺幅极其相似,经考证它们同源自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河道总督靳辅延聘画家周洽等人绘制的运河图。两图直观描绘了康熙中... 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分别藏有一幅不具作者与年代的绢本彩绘"京杭运河图",两图内容、画法、尺幅极其相似,经考证它们同源自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河道总督靳辅延聘画家周洽等人绘制的运河图。两图直观描绘了康熙中期京杭大运河的河道、水利工程及沿线重要的地理景观,表现了康熙帝南巡阅河、靳辅治河等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康熙朝的运河地图绘制存贮机制,牵系着两岸文物同源一体的文化血脉,对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杭运河图 浙江省博物馆 台北故宫博物院 靳辅
原文传递
论清代东北边防战略思想演变
4
作者 陈跃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51,共7页
东北边疆是清代比较特殊的区域,集龙兴之地和边疆重镇于一体,故此,清代东北边防尤为重要。纵观有清一代东北边防战略思想的演变,先后经历了顺治年间的有国无防、康熙雍正年间的划界设防、乾隆至同治年间的封禁防内、光绪宣统年间的实边... 东北边疆是清代比较特殊的区域,集龙兴之地和边疆重镇于一体,故此,清代东北边防尤为重要。纵观有清一代东北边防战略思想的演变,先后经历了顺治年间的有国无防、康熙雍正年间的划界设防、乾隆至同治年间的封禁防内、光绪宣统年间的实边固防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边防思想对东北边疆安全造成了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封禁 东北边疆 边防思想 移民实边
下载PDF
营城蓝图——中国古代城市图览要
5
作者 席会东 《建筑与文化》 2015年第8期41-49,共9页
城市图就是描绘城市选址特征、形态布局和结构功能的地图,中国古代城市图的类型、特征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形态功能有着密切的关联,也与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技术、城市管理制度和城市规划思想密不可分。中国古代城市图既是中国... 城市图就是描绘城市选址特征、形态布局和结构功能的地图,中国古代城市图的类型、特征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形态功能有着密切的关联,也与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技术、城市管理制度和城市规划思想密不可分。中国古代城市图既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营建的产物,也是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和形态功能的重要史料,具有文字资料无法取代的价值,曰益得到古代城市史和城市规划学者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城市规划 城市图 中国 城市规划思想 形态功能 城市选址 结构功能 发展演变
下载PDF
康熙年间黄河中游大旱事件史实、特征及社会因素(1689—1692)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健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6-175,共10页
研究过去黄河流域旱涝灾害事件及其社会响应,有助于辨识当前旱涝灾害事件发生特征的历史地位,可为灾害风险管理和环境变化适应提供经验借鉴,亦为预测旱涝灾害演变提供历史相似型。依据清代档案、行政文书和方志记载,复原并重建了发生于... 研究过去黄河流域旱涝灾害事件及其社会响应,有助于辨识当前旱涝灾害事件发生特征的历史地位,可为灾害风险管理和环境变化适应提供经验借鉴,亦为预测旱涝灾害演变提供历史相似型。依据清代档案、行政文书和方志记载,复原并重建了发生于康熙二十八年至康熙三十一年(1689—1692)黄河中游,涉及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干旱事件的史实、时间进程和空间分异图景,认为属于明清小冰期背景下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长达4年大范围"民流田荒,残破至极"的旱灾情状,并伴生虫灾、低温和瘟疫流行等灾害,致使灾害影响范围内的社会经济遭受巨大损失。通过揭示旱灾进程中的社会因素,可以看出地方官员腐化、赈灾不力,赈灾中的捐纳亏空,以及粮食危机和社会利益冲突等复杂社会矛盾现象,天灾叠加人祸,反映了旱灾具有多层次的影响因子,显示历史灾害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特征,亦体现了旱灾事件在社会变迁中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气候 历史灾害 旱灾 社会响应 清代
下载PDF
试析藏传佛教发展壮大及影响深远的原因
7
作者 乔同欢 《华夏文化》 2014年第4期8-10,共3页
在现代宗教中,藏传佛教可谓值得大书特书,它既有着一般宗教的性质和特征,又具有其独特之处。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常对一些自然现象感到困惑不解,以致发生恐惧,因此而有宗教现象的产生,借以解释生活中见到的一切,亦对自我的... 在现代宗教中,藏传佛教可谓值得大书特书,它既有着一般宗教的性质和特征,又具有其独特之处。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常对一些自然现象感到困惑不解,以致发生恐惧,因此而有宗教现象的产生,借以解释生活中见到的一切,亦对自我的心灵有所慰藉。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后来向外传播,其中藏传佛教是当今佛教的重要一支。藏传佛教产生一千多年来,以其深邃的思想、极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广泛的影响力而深受历代统治者和人们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佛教发展 原因 宗教现象 社会生产力 自然现象 适应能力 古印度
下载PDF
1724-2016年上海地区冬季平均气温重建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刘炳涛 张健 满志敏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77,共8页
利用清代长三角地区的"晴雨录"档案、日记资料和现代器测气象数据,重建了上海地区1724年以来逐年的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序列,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过去近300年上海地区的冬季平均气温4.7℃,依据冬季平均气温累积... 利用清代长三角地区的"晴雨录"档案、日记资料和现代器测气象数据,重建了上海地区1724年以来逐年的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序列,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过去近300年上海地区的冬季平均气温4.7℃,依据冬季平均气温累积距平来看,气温变化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1个下降阶段和1个上升阶段:1800s-1940s气温持续递减,1980s以来气温持续递增。(2)M-K突变检验显示,1730s至1790s气温呈上升趋势,而1800s至1940s呈现下降趋势,其间1810s至1900s下降趋势明显,温度相对偏低。从1950s开始表现为增温趋势,到1980s开始快速上升,温度变化的突变点出现于1987年,尤其自20世纪末开始,增温趋势超越显著性水平。(3)小波分析显示,气温变化周期存在19a、55a、86a等3种主要时间尺度上的复杂性特征。重建的近300年以来上海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序列,与已有的春季物候序列在反映气候变化趋势和节点上具有明显一致性,基本反映出长三角地区同时期冬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当然,研究结论受制于史料的客观性缺陷与重建方法的误差,致使重建温度序列存在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气候记录 冬季平均气温 上海地区 1724-2016年
原文传递
宋元明地图中的西域观 被引量:6
9
作者 席会东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9-161,共13页
古地图不仅是古代地理状况的反映,也是政治权力和地理观念的表达。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以来,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政治关怀、中原士人对西域的历史书写和知识关注从未中断。汉唐时期的西域地理图籍因年代久远、写本时代文献传存不易而未能流... 古地图不仅是古代地理状况的反映,也是政治权力和地理观念的表达。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以来,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政治关怀、中原士人对西域的历史书写和知识关注从未中断。汉唐时期的西域地理图籍因年代久远、写本时代文献传存不易而未能流传至今。宋元明时期,中原王朝和西域民族政权都有西域图籍传世,分别表现了不同的西域景观和西域观念。并未实际掌控西域的宋、明王朝在其疆域图中往往表现汉唐时期的西域历史镜像,突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文治武功,彰显西域是中原王朝故土的政治观念,寄托中原王朝徕远人、致殊俗的政治理想。元代西域地图受中国地图和阿拉伯地图的双重影响,表现西域突厥化、蒙古化的地理现实。明代西域行程图重在表现明代广义西域的交通、城镇、物产与族群地理现状,反映元明时期西域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现实情景。宋明学者的知识关怀和元明王朝的政治经略是该时期西域地理图籍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而西域也在不同朝代、不同类型、不同知识体系的地图中呈现出历史与现实、故土与异域相互交错的地理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图 西域观 政治关怀 知识体系 绿洲社会
原文传递
清入关前东北地区人口迁移述论
10
作者 陈跃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4年第1期47-59,共13页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把东北大量人口迁居至浑河流域。皇太极特别重视人口问题,把俘获人口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位时期,他多次派兵向周边地区掠夺人口,集中于辽沈地区。东北地区的大量人口集聚在辽沈地区,促进了该区经济开发,增...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把东北大量人口迁居至浑河流域。皇太极特别重视人口问题,把俘获人口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位时期,他多次派兵向周边地区掠夺人口,集中于辽沈地区。东北地区的大量人口集聚在辽沈地区,促进了该区经济开发,增强了后金(清)的实力;另一方面则造成人口迁出区的人口稀少、土地荒芜和开发滞后。人口迁移对清入关前东北地区的经济格局、人口分布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金 东北地区 努尔哈赤 皇太极 人口迁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