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绿假单胞菌丙酸代谢关键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崔国艳 李壮 +1 位作者 崔佳 刘建玲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7-551,556,共6页
目的克隆表达丙酸代谢关键酶基因prpB、prpC和prpD,分析预测相应表达蛋白潜在的结构和功能,为铜绿假单胞菌新型抗菌靶点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对铜绿假单胞菌中丙酸代谢关键基因prpB、prpC、prpD克隆入大肠埃希菌,构建相应的基因工程重组... 目的克隆表达丙酸代谢关键酶基因prpB、prpC和prpD,分析预测相应表达蛋白潜在的结构和功能,为铜绿假单胞菌新型抗菌靶点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对铜绿假单胞菌中丙酸代谢关键基因prpB、prpC、prpD克隆入大肠埃希菌,构建相应的基因工程重组菌,通过镍柱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SDS-PAGE检测PrpB、PrpC和PrpD蛋白的分子质量及纯度。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PrpB、PrpC和PrpD蛋白的理化性质、疏水性、信号肽、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结果重组菌用0.5 mmol/L IPTG于16℃条件下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PrpB、PrpC和PrpD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上清中,经Ni柱亲和层析纯化得到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2×10^(3)、42×10^(3)、55×10^(3)的目的蛋白,与预期一致。生物信息学分析PrpB、PrpC和PrpD蛋白分别由298、375、494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2.14×10^(3)、41.69×10^(3)、54.88×10^(3),等电点分别为5.33、6.03、6.15。3种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无跨膜结构。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中,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是PrpB、PrpC和PrpD二级结构的主要蛋白质元件。结论成功表达了重组蛋白PrpB、PrpC和PrpD并进行了纯化。生物信息学预测PrpB、PrpC和PrpD含有丰富的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结构,为揭示PrpB、PrpC和PrpD蛋白的结构及丙酸代谢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丙酸代谢 蛋白表达 生物信息学
原文传递
大叶十字苣苔的正确学名考证
2
作者 黄章杰 刘培亮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3-497,共5页
正确学名是物种在国际上的唯一通用名称,最大限度减少了交流时的歧义,若使用有误则会造成研究和生产的混乱。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作为一个研究活跃的类群,名称上的变动较多,也引发了一些问题。长期以来,不同文献中大叶十字苣苔(Staur... 正确学名是物种在国际上的唯一通用名称,最大限度减少了交流时的歧义,若使用有误则会造成研究和生产的混乱。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作为一个研究活跃的类群,名称上的变动较多,也引发了一些问题。长期以来,不同文献中大叶十字苣苔(Stauranthera grandifolia Benth.)的种加词有grandifolia和grandiflora两种使用情况。本文根据《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的规定,使用文献考证的方法,确定大叶十字苣苔的种加词应为grandifol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十字苣苔 苦苣苔科 种加词 命名法规
下载PDF
秦艽根中柱裂分结构的发生及龙胆苦苷的积累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郭伟娜 魏朔南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2-518,共7页
采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分析化学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秦艽根的中柱裂分发生、有效成分积累部位及其结构与有效成分的积累关系。结果表明:(1)秦艽根的中柱裂分发生是由于维管形成层和薄壁细胞的异常活动,使原... 采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分析化学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秦艽根的中柱裂分发生、有效成分积累部位及其结构与有效成分的积累关系。结果表明:(1)秦艽根的中柱裂分发生是由于维管形成层和薄壁细胞的异常活动,使原维管柱裂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维管柱,这些独立的维管柱被木栓化细胞包围,主根裂分为支根;(2)秦艽根中的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维管组织的韧皮薄壁细胞和木薄壁细胞中;(3)秦艽根中裂分部位的龙胆苦苷含量为未裂分部位的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艽 中柱裂分 龙胆苦苷
下载PDF
国产驴蹄草的细胞地理学研究(英文)
4
作者 王广艳 周宁 +2 位作者 钱敏 张婵 杨永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91-1200,共10页
为探讨国产毛茛科(Ranunculaceae)驴蹄草属(Caltha)两种植物的演化,该文利用传统染色体压片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并结合前人染色体研究结果,对我国驴蹄草23个居群和花葶驴蹄草10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驴蹄草是由四倍体(2n=4x=... 为探讨国产毛茛科(Ranunculaceae)驴蹄草属(Caltha)两种植物的演化,该文利用传统染色体压片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并结合前人染色体研究结果,对我国驴蹄草23个居群和花葶驴蹄草10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驴蹄草是由四倍体(2n=4x=32)、六倍体(2n=6x=48)和八倍体(2n=8x=64)构成的多倍体复合群,花葶驴蹄草具有四倍体(2n=4x=32)和八倍体(2n=8x=64)两种倍性水平。驴蹄草和花葶驴蹄草均是四倍体较为常见,目前尚未见有二倍体报道。由于驴蹄草和花葶驴蹄草大部分居群采自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可能在冰期时存在古二倍体,其适应性较弱,逐渐被其他的倍性取代,这是由于不同细胞型对环境适应性的结果。驴蹄草可能存在两条进化路线:一条是从甘肃到达云南;另一条是从西藏到达云南。前期分子系统学研究显示花葶驴蹄草与驴蹄草的亲缘关系较近,该研究结果中花葶驴蹄草染色体比驴蹄草要小,花葶驴蹄草可能比驴蹄草相对进化。目前花葶驴蹄草只有10个居群,还需进一步增加居群量来解析其演化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地理 驴蹄草 花葶驴蹄草 多倍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