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敏感网络构建及其修复格局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1
作者 陈谢扬 朱炳臣 +3 位作者 李同昇 李炬霖 朱小青 徐博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19-1629,共11页
生态敏感网络是通过建立生态敏感离散、孤立区域在结构功能上的相互联系,模拟生态敏感区域间负面生态联系的一种生态结构模型。本文首先界定生态敏感网络相关概念,构建生态敏感网络研究框架,以陕西省为案例,采用物质量评估的方法评价其... 生态敏感网络是通过建立生态敏感离散、孤立区域在结构功能上的相互联系,模拟生态敏感区域间负面生态联系的一种生态结构模型。本文首先界定生态敏感网络相关概念,构建生态敏感网络研究框架,以陕西省为案例,采用物质量评估的方法评价其生态敏感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敏感网络,结果如下:①陕西省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极敏感区和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长城北部风沙高原、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低山丘陵盆地和渭北高原丘陵沟壑区。②共筛选出生态敏感源地34块、敏感节点50处、敏感廊道77条,生态敏感网络在陕西省北部分布较为密集,中部稀疏,南部基本不存在。③黄龙山–子午岭对阻滞生态敏感网络密集区域与稀疏区域间的联系起重要作用,秦岭山脉对阻滞生态敏感网络负面生态流向生态功能重要区域流动起关键作用。④生态修复格局表明可以通过增加生态修复斑块,在河流与交通修复廊道中预留相应的生态修复空间,以更好的阻滞敏感源间的生态流动。研究结果可为完善生态修复格局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结构模型 生态敏感网络 生态敏感性评价 负面效应
下载PDF
基于生态网络优化的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朱炳臣 李同昇 +5 位作者 朱小青 陈谢扬 徐博 王建成 杨林朋 李炬霖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80-1493,共14页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是开展生态保护工作的科学基础。本研究基于自然资源数据库对陕西省生态保护重要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使用生态网络分析的方法对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进行优化,进而构建陕西省生态保护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陕西省...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是开展生态保护工作的科学基础。本研究基于自然资源数据库对陕西省生态保护重要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使用生态网络分析的方法对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进行优化,进而构建陕西省生态保护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陕西省生态系统调节功能极重要区面积为67562.30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2.8%,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地、关山和子午岭地区;生态极敏感区面积为13260.88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4%,主要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研究区内包括30处生态源地和106处生态节点,呈现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特点,103条生态廊道则以南北纵向分布为主。利用生态网络对生态保护重要性初始评价结果进行优化,识别并增加3.3%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域。全省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为84362.30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0.97%。基于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优化结果,可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状生态保护空间格局。本研究通过叠加分析和生态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区域生态保护格局,可以有效提高生态保护与修复区域划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重要性 生态调节功能 生态敏感性 生态网络 陕西省
下载PDF
基于实际调查与观测解译对比验证的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陈谢扬 李同昇 +3 位作者 朱小青 徐博 朱炳臣 李炬霖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13-1825,共13页
将生态敏感性实际调查结果与观测解译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并进行修正,对提升生态敏感性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遥感解译和气候观测数据,构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陕西省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结合陕... 将生态敏感性实际调查结果与观测解译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并进行修正,对提升生态敏感性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遥感解译和气候观测数据,构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陕西省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结合陕西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实际调查结果,对比验证敏感性评价结果,分析实际调查与观测解译结果间的差异,并对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观测解译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结果表明:(1)观测解译结果显示陕西省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空间差异显著,极敏感区主要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和渭南市。(2)实测调查结果显示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调查中土地沙漠化区主要分布于榆林市北部长城沿线地区。(3)差异特点表明92.5%的实际调查结果土地沙漠化区域与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观测解译评价结果存在空间上的重叠,但只有71.8%的观测解译极敏感区与实际调查土地沙漠化区域间存在空间重叠。(4)造成差异的原因在于数据来源误差、模型构建误差以及指标赋值误差3个方面。(5)修正后的陕西省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结果显示极敏感区域主要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北部和渭南市大荔县,较基于观测解译的评价结果增加面积110.41 km2。针对差异原因和特点,可以针对性的完善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和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土地沙漠化 敏感性评价 对比验证 陕西省
下载PDF
聚落型文化遗产整合保护空间网络构建研究--以陕西省汉唐帝陵群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杨钰华 芮旸 +1 位作者 王兴 赵思敏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8-105,共8页
构建联系而完整的遗产地空间体系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国际共识和国内实践需求,但既有研究主要聚焦线性文化遗产。鉴于此,针对聚落型文化遗产,结合研究的网络化转向,提出遗产网络空间组织模式及其构建路径和方法;以陕西省汉唐帝陵群为例... 构建联系而完整的遗产地空间体系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国际共识和国内实践需求,但既有研究主要聚焦线性文化遗产。鉴于此,针对聚落型文化遗产,结合研究的网络化转向,提出遗产网络空间组织模式及其构建路径和方法;以陕西省汉唐帝陵群为例,构建帝陵间交通和旅游网络关系矩阵,综合运用中心度指标、捷夫模式、凝聚子群分析、加权核密度估计、引力模型等方法,识别帝陵网络节点、集群、轴线,形成“点—群—轴—网”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汉唐帝陵网络节点分3个层级,其中7个一级节点与杜陵、桥陵、乾陵3个二级节点构成网络的核心节点。节点中心性主要受其结构位置影响,与其旅游利用程度也有关联。2)汉唐帝陵网络中存在3大派系、7个小团体以及基于此划分的乾县—礼泉—泾阳唐陵、泾阳—三原—富平唐陵、蒲城唐陵、咸阳原帝陵、西安东南台塬汉陵5大集群和汉云陵、汉太上皇陵、唐光陵3个相对孤立的节点。3)汉唐帝陵网络的轴线为“一弧、一纵、两横”,分两主两次,连接核心节点和集群,形成“十点辐射引领、五群协调发展、四轴串联带动”的整合保护空间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型文化遗产 网络 空间结构 空间组织模式 汉唐帝陵群
下载PDF
基于ERA和MCR模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陕西沿黄地区为例
5
作者 刘瑞宽 杨林朋 +2 位作者 李同昇 朱炳臣 李炬霖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3-1063,共11页
本研究通过构建多风险源指标体系进行陕西沿黄地区生态风险等级评价,利用土地利用数据,探讨研究区近20a的景观结构变化特征;采用“源地—阻力面—廊道”范式构建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确定生态节点和生态断裂点,提出区域生态保护优化建议... 本研究通过构建多风险源指标体系进行陕西沿黄地区生态风险等级评价,利用土地利用数据,探讨研究区近20a的景观结构变化特征;采用“源地—阻力面—廊道”范式构建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确定生态节点和生态断裂点,提出区域生态保护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2)研究区近20a生态核心区面积明显增多,但仍然较为破碎,支线占比减少,连通度较低;(3)现有22个重要生态源地,总面积4655.73km^(2),共提取53条重要生态廊道,整体构成“一带三区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出43个生态节点和98个生态断裂点.其中研究区北部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较为密集.(4)研究区生态网络闭合度低,南北连通性差.未来需要结合区域生态风险等级,通过规划踏脚石斑块、修复生态断裂点、提升9条潜在廊道等方式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本研究可为陕西沿黄地区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MSPA模型 MCR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陕西沿黄地区
下载PDF
基于GIS的陕西省苹果专业合作社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芮旸 韩静 +1 位作者 王茜睿 马滕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19年第1期69-76,共8页
为了明晰苹果专业合作社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特征,给苹果产业格局的刻画和优势区域布局的调整提供新的视角和科学参考,基于GIS平台,结合CrimeStat、SPSS软件,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探究陕西省苹果专业合作社的空间格局特征... 为了明晰苹果专业合作社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特征,给苹果产业格局的刻画和优势区域布局的调整提供新的视角和科学参考,基于GIS平台,结合CrimeStat、SPSS软件,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探究陕西省苹果专业合作社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苹果专业合作社的空间集聚显著,在区域、市域和县域的分布都不平衡,且存在尺度效应。随着空间尺度下降,其分布不均的现象加剧。(2)苹果专业合作社在渭河以北形成了4个面积不等、密度有差异、形状也不同的集聚区,其分布格局从侧面显示出全省苹果产业"北扩西进"战略的顺利实施。(3)苹果专业合作社的分布在全局上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在局域上存在空间集聚和空间异常现象。高值团聚在渭北旱塬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低值聚簇区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秦巴山区;低-高异常值仅有1个。(4)苹果专业合作社与果业专业合作社分布的模式、主导方向和平均中心一致性明显,但前者的分布更为聚集,热点区大多地处渭北黄土高原;后者的热点区主要位于渭河沿线。(5)苹果专业合作社与苹果产量的空间格局整体上相似,两者的分布在不同尺度都具有强相关性,反映出区域苹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与规模化水平之间的紧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空间格局 苹果产业 陕西省
下载PDF
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采用新技术的影响因素与机制分析——基于陕西省周至县的调查
7
作者 李炬霖 韩静 芮旸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19年第9期1157-1163,共7页
基于对陕西省周至县3个果业专业合作社的调查,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Logistic回归模型和解释结构模型,探究其成员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与机制。结果表明:①合作社社员采用新技术的影响机制表现为由11个具有不同作用和关联方式的显著... 基于对陕西省周至县3个果业专业合作社的调查,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Logistic回归模型和解释结构模型,探究其成员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与机制。结果表明:①合作社社员采用新技术的影响机制表现为由11个具有不同作用和关联方式的显著影响因素及其层次关系构成的5级递阶结构。②社员的技术采用行为与其个体及家庭特征、生产经营特征、技术环境特征、社会网络特征、合作社特征均有关,更倾向于采用新技术的社员画像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社会网络规模较大、贷款较易、参加农技培训相对较少,家庭收入相对较低、从事果业生产的人口较多、果树种植面积较大但相对分散,对合作社认可度较高。据此,从政府、合作社等角度提出促进社员采用新技术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采用 影响因素 影响机制 合作社社员 解释结构模型
下载PDF
带你回故乡:食物唤醒了“地方”的记忆?——基于脱域机制和媒介地理的分析
8
作者 刘瑞宽 李同昇 +2 位作者 常芳 李九全 陆媛媛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75-1486,共12页
地方记忆和情感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经典话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社交平台,构建出与实体空间不同的虚拟空间,为地方记忆和情感寄托提供新的载体。文章基于脱域机制和媒介地理相关理论,以《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为研究对象,... 地方记忆和情感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经典话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社交平台,构建出与实体空间不同的虚拟空间,为地方记忆和情感寄托提供新的载体。文章基于脱域机制和媒介地理相关理论,以《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语言处理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量化字幕、弹幕和评论数据,探析“数实融合”背景下地方记忆被唤醒的过程。结果表明:1)字幕的主题词包括故乡、食物、味道、生活等,弹幕和评论中的核心节点包括食物、故乡、味道等,与其他节点共同构建语义网络;2)纪录片通过数字媒介平台唤醒观众的地方情感记忆,建构了承载饮食实践和地方归属感的社会文化空间;3)数字媒介为观众提供了新的互动平台,消解了实体空间对交流方式的地域限制,实现身体缺场和精神在场的共存,缩短了人与故乡的情感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 地方 故乡 数字媒介 脱域机制 媒介地理学 《舌尖上的中国》
下载PDF
陕西发展枢纽经济的经济地理学解析:机遇、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琦 李同昇 宋琼 《未来与发展》 2019年第3期105-108,84,共5页
应用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在阐释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内涵及联系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陕西发展枢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促进区域枢纽经济发展的对策路径。研究表明:第一,世界经济地理格局演变和中国全面对外开... 应用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在阐释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内涵及联系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陕西发展枢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促进区域枢纽经济发展的对策路径。研究表明:第一,世界经济地理格局演变和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发展愿景重塑了陕西的经济地理中心区位优势,而由此带来的交通枢纽建设和国家战略支持为发展枢纽经济创造了机遇条件;第二,陕西当前尚处在枢纽经济运行机制所设定的初级阶段,同时面临着高等级枢纽城市谋求"枢纽—网络"以突破腹地限制和其他枢纽城市摆脱低水平专业化运行态势的双重挑战;第三,开创陕西枢纽经济"2025三位一体新局面"应从交通枢纽、产业驱动、空间结构等三方面综合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纽经济 中心区位优势 运行机制 枢纽—网络 陕西
下载PDF
21世纪国内外农业创新采用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10
作者 晁静 李同昇 +1 位作者 王昭 杨东迪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6-147,共12页
对农业创新采用领域知识演化历程及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以中国知网数据库和WoS核心数据库为文献源,以2000—2020年农业创新采用领域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SATI、Gephi及CiteSpace软件构建知识图谱,系统分析国内外农业创新采用研究的文献... 对农业创新采用领域知识演化历程及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以中国知网数据库和WoS核心数据库为文献源,以2000—2020年农业创新采用领域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SATI、Gephi及CiteSpace软件构建知识图谱,系统分析国内外农业创新采用研究的文献特征、核心力量、合作网络及研究热点。结果显示:(1)农业创新采用领域的文献产出呈指数增长态势,国内文献增长速度较快但规模稍逊;农业科学、经济学、管理科学和资源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特征明显,《中国农村经济》和Agricultural Economics是代表性刊物。(2)美国是该领域的领先国;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是主要力量;Qaim M和张俊飚是高产作者。(3)国家合作网络以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为核心,国外机构、作者合作网络发达且联系紧密,国内机构、作者合作网络松散且互动不足。(4)事前评估、决策行为及事后评价是主要议题,国外研究日臻成熟但深入空间有限,国内研究日趋全面但仍需突破创新。(5)国外研究呈现视角纵深化、方法创新化、技术集成化的发展趋势,国内研究虽已呈现视角拓展化、方法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整体仍滞后于国外,研究深度及广度有待提高,新型经营主体是未来需重点关注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创新采用 知识图谱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乡村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跨尺度流动研究——基于陕西省淳化县的管窥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思敏 芮旸 杨钰华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0-829,共20页
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由乡到城的跨尺度流动影响教育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事关乡村振兴和教育公平。解析乡村学生跨尺度流动的内涵并构建其研究框架,融合县级统计数据和调查访谈数据对陕西省淳化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淳化县乡... 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由乡到城的跨尺度流动影响教育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事关乡村振兴和教育公平。解析乡村学生跨尺度流动的内涵并构建其研究框架,融合县级统计数据和调查访谈数据对陕西省淳化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淳化县乡村学生存在跨尺度流动现象并趋于加剧,突出表现为跨县域的跳跃流动成为主体和流动时间提前至幼儿园阶段,乡村义务教育设施的小规模化趋势和学前教育设施“城挤乡空”的潜在风险因此出现。②乡村学生跨尺度流动的影响因素呈4级递阶结构,进城落户和随迁就学政策是深层动因,教育资源配置、父母文化程度与学校教学质量、家庭经济资本、父母籍贯分别为中层与浅层影响因素,父母工作地、家庭购房情况、学校寄宿条件和上学距离是表层直接影响因素。③推力因素和家庭心理门槛的消除促使乡村学生流出,但实现流动需克服“人、钱、居”三大中间阻力和路径门槛,流入地的最终确定则受拉力因素和区位门槛的共同作用,整个流动过程的发生始终受资源分配不均形成的梯度力和随迁就学等政策的影响。建议多渠道增加乡村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扩大省级政府及副省级城市的教育统筹权,推动教育治理模式的流动性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学生 学前和义务教育 流动性 跨尺度 淳化县
原文传递
基于自然地理区的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评价及主导因子识别——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谢扬 李同昇 +1 位作者 朱炳臣 李炬霖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59-1377,共19页
开展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评价对于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与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构建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从自然地理区的角度进行陕西省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评价研究,揭示生态... 开展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评价对于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与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构建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从自然地理区的角度进行陕西省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评价研究,揭示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及其组合的空间特点,并对影响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分异的主导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结果如下:①陕西省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空间差异显著,极重要区集中在秦岭山地区与大巴山山地区的连片区域、渭北高原丘陵区的块状区域以及长城北部风沙高原区的带状区域。②生态调节功能的极重要和重要区呈现为重叠多的特点,并以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和水土保持功能的三重或双重重叠为主。③各用地类型的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差异显著,林地的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最高,其后依次为水域、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④陕西省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总体上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的主导因子存在较大差异。针对陕西省各自然地理区的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特点和主导因子,应实施差异化的空间管治政策和生态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调节功能 重要性评价 自然地理区 主导因子 陕西省
原文传递
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孟丽 李同昇 李炬霖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25-334,共10页
[目的]探究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特征及协调关系,为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0—2019年渭河流域88个县区人口和GDP数据,综合运用不均衡指数、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等方法,从总体... [目的]探究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特征及协调关系,为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0—2019年渭河流域88个县区人口和GDP数据,综合运用不均衡指数、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等方法,从总体和局域分析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的动态演变特征,并基于面板数据对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结果](1)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不均衡程度经历了先减小再扩大的变化过程,不均衡指数由2000年的0.105上升至2019年的0.107,区域发展差异一直存在;(2)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均呈现“东南稠密,西北稀疏”的特点,但人口要素主要聚集在渭河干流沿线县区,经济要素则主要以各市辖区为聚集中心;(3)根据不一致指数,渭河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可划分为经济极化型、经济超前型、均衡发展型、人口超前型、人口极化型5种类型;(4)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空间非均衡性不仅受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影响,还与城市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战略明显关联,解释变量在不同时期影响作用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渭河流域区域发展不协调形势严峻,推动流域西北部县区发展,缩小省际发展差距,促进人口与经济空间均衡仍然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人口与经济 空间均衡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汉江流域生态综合网络构建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炳臣 李同昇 +1 位作者 陈谢扬 李炬霖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2-373,共12页
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区,也是连接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频发,已影响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格局科学构建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风险... 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区,也是连接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频发,已影响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格局科学构建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风险防控。基于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分别从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风险两方面构建汉江流域生态综合网络,通过分析网络要素结构识别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发现:(1)流域生态系统调节功能极重要区占流域总面积的25.71%,主要集中在秦巴山地和汉江流域下游地区;生态极敏感区占流域总面积的9.18%,零星分布在汉江谷地、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2)通过生态网络识别出生态源19个、生态廊道34条、生态保护节点14处,呈现出“大分散、小聚集”的格局;通过生态风险网络识别出风险源22个、生态风险廊道43条、生态修复节点15处,呈现出“大分散”的格局。(3)汉江流域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生态安全格局,保护斑块、保护廊道和保护节点多位于秦巴山地;修复斑块、修复廊道和修复节点多集中在汉江谷地和流域中下游地区;保护与修复节点多位于汉江流域上游地区。(4)秦巴山地承担着保障流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功能,需要构建山地生态安全屏障;河流水系是生态风险网络中胁迫因子扩散的主要廊道,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亟待重视。构建的生态风险网络可进一步完善流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方法,并为汉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和国土空间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调节功能 生态敏感性 生态综合网络 生态安全格局 汉江流域
原文传递
陕西省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机理 被引量:29
15
作者 芮旸 杨华 杨坤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1-152,共12页
为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更精细尺度,以陕西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县级数据,从绿色发展、产品质量、产业效益、生产效率和规模经营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AHP—熵值组合赋权法、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揭示其农业高质... 为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更精细尺度,以陕西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县级数据,从绿色发展、产品质量、产业效益、生产效率和规模经营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AHP—熵值组合赋权法、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揭示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2003—2017年陕西省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提升了5倍以上,生产效率和产业效益大幅度提高,但绿色发展水平降幅明显;2)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县际差异和格局变化明显,空间演化沿黄河干支流展开,水平高值区由大西安都市圈周边沿渭河、洛河扩展后在关中连片成环,水平低值区由陕北黄河干流沿线内移并趋于分散;3)该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发展水平分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人均耕地面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交通优势度、城镇化率和水资源总量。建议以农业绿色优质化、"两新一重"建设、分区精准评价和施策引领带动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 评价指标体系 时空演化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基于“政策-潜力-意愿”整合视角的村庄分类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林朋 芮旸 +5 位作者 王昭 李炬霖 李同昇 王秀武 赵孟丽 赵一瑞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5-261,共17页
村庄分类作为乡村地区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的科学手段,是认识和明晰区域乡村振兴路径的重要抓手。论文基于乡村地域系统演化规律,综合考虑地方主观发展意愿,构建了一套基于“政策-潜力-意愿”整合视角的村庄分类框架,按照“政策影响?发... 村庄分类作为乡村地区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的科学手段,是认识和明晰区域乡村振兴路径的重要抓手。论文基于乡村地域系统演化规律,综合考虑地方主观发展意愿,构建了一套基于“政策-潜力-意愿”整合视角的村庄分类框架,按照“政策影响?发展潜力+在地发展意愿”的逻辑思路逐级识别村庄类型,并以西峰区100个行政村作为案例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通过梳理现有政策文件,识别出54个村庄的类型,这部分村庄特征相对显著;其余部分村庄通过“发展潜力-在地发展意愿”耦合分析,确定其发展类型;②村庄发展潜力与在地发展意愿不完全耦合,其中“高潜力-低意愿”及“低潜力-高意愿”各占39.13%和6.52%;③西峰区村庄最终分为就地城镇化类、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整治改善类及搬迁撤并类等六种类型,论文据此提出相应的乡村振兴途径及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村庄分类 政策影响 发展潜力 在地发展意愿 西峰区
原文传递
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策略和路径 被引量:30
17
作者 李同昇 陈谢扬 +1 位作者 芮旸 杨坤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4-164,共11页
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大国家战略的枢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滞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处理好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推动西北地区生... 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大国家战略的枢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滞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处理好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推动西北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围绕大保护,建立"一廊五区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围绕大开发,形成"两横两纵四区四群多点"的区域经济布局;围绕大开放,构建"三重开放、两带引领"的互动合作格局;围绕人地协调,探索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实现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关键策略与路径在于:(1)分区推进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2)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3)强化创新和园区驱动,多元化发展绿色经济。(4)优化交通网络和通道,探索枢纽经济新模式。(5)多层次提升合作水平,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协同推进 策略 路径 水安全保障体系
原文传递
基于ETFP的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巨虹 李同昇 翟洲燕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99-1109,共11页
工业高质量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近10年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本文采用ETFP(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标准,通过超效率DEA及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并分析2006—2016年黄河... 工业高质量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近10年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本文采用ETFP(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标准,通过超效率DEA及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并分析2006—2016年黄河流域主要地市及城市群的工业发展水平,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工业发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尤其是山东半岛城市群远高于其他区域;②各地市工业ETFP的近邻效应显著,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征;③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的工业ETFP以年均7.5%的速度递增,分区域来看西部的增长速度较快,后发优势充分体现,东部和中部增速则较缓慢。尤其是,中部地区始终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急需调整产业发展策略,提高技术效率,才能整体推进黄河流域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全要素生产率(ETFP) 超效率DEA MALMQUIST指数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我国山区人地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敬博 李同昇 +1 位作者 朱依平 成文浩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30-1240,共11页
山区人地系统是地理学在山地区域的研究内核,科学认知山区人地系统对解决山区生态安全、灾害防治、经济贫困、人地矛盾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山地研究进程,借助CiteSpace软件和文献精读,论述了山区人地系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归... 山区人地系统是地理学在山地区域的研究内核,科学认知山区人地系统对解决山区生态安全、灾害防治、经济贫困、人地矛盾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山地研究进程,借助CiteSpace软件和文献精读,论述了山区人地系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归纳总结了山区人地系统的研究重点和常用方法。研究发现:山区人地系统研究的学科综合趋势明显,人文地理学研究内核不断凸显,尽管研究领域广泛、成果丰富,但理论基础和系统性仍有待加强;研究重点包括山区承载力、山区要素空间分异、山区人地系统演化规律、山区人地系统作用机制等方面,研究方法从传统的史志挖掘、系统评价、动态模拟转向多维图谱、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手段,未来应进一步突出研究的综合属性、空间属性、应用属性,强化数理模型基础上的人地关系机理研究、环境变化下的人类活动响应研究和研究方法的深化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人地系统 研究进展 CITESPACE
原文传递
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思路与方法探讨 被引量:3
20
作者 敬博 朱依平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7-23,共7页
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已经逐步从理论构建转向实践探索,发挥引领作用的海绵城市规划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对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重点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地域条件分析-目标体系确定-海绵系统构建-管控模式提出-指标体... 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已经逐步从理论构建转向实践探索,发挥引领作用的海绵城市规划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对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重点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地域条件分析-目标体系确定-海绵系统构建-管控模式提出-指标体系建立-设施布局落位”为核心技术路线的规划编制方法,并以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为例,对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了实践探索,以期为我国广大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编制提供经验借鉴和科学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控制性详细规划 泾河新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