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1篇文章
< 1 2 9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遗产地长城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现状——以陕西榆林地区为例
1
作者 马小宁 同杨阳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27-132,共6页
在中国长城整体保护管理的布局下,文化遗产地长城资源及其赋存环境的差异历来是长城工作的关注重点。随着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支撑的长城事业快速发展,厘清各文化遗产地长城工作现状成为现实中的紧迫需求。通过梳理榆林长城资源保护利... 在中国长城整体保护管理的布局下,文化遗产地长城资源及其赋存环境的差异历来是长城工作的关注重点。随着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支撑的长城事业快速发展,厘清各文化遗产地长城工作现状成为现实中的紧迫需求。通过梳理榆林长城资源保护利用过程中的现实困难与突破创新之举,探寻文化遗产地长城工作的目标、定位与发力点,以期推动中国长城文化遗产地工作扎实开展,并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新时代长城保护利用体系构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地 地方单位 长城工作 保护与利用
下载PDF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南头村地点2019年仰韶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斌 同杨阳 +6 位作者 杨磊 陈新儒(绘图) 姜淼(绘图) 方丹(绘图) 王文渊(照相) 钱耀鹏 赵有义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4,共12页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头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2019年4至10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遗址南部的南头村地点进行发掘,发现仰韶文化的灶1座、灰坑8座,出土了一批陶、石、骨器。发掘所...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头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2019年4至10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遗址南部的南头村地点进行发掘,发现仰韶文化的灶1座、灰坑8座,出土了一批陶、石、骨器。发掘所获的仰韶文化遗存多属半坡类型,少数为庙底沟类型。本次发掘为建立西头遗址的年代序列、研究旬邑地区仰韶文化的分布以及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头遗址 南头村地点 仰韶文化 半坡类型 庙底沟类型
下载PDF
陕西省文化遗产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因素研究——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例 被引量:20
3
作者 徐卫民 曾丽荣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38-446,共9页
以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其时空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形成年代多属于秦汉、隋唐、明清三个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表现出较强的相似性... 以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其时空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形成年代多属于秦汉、隋唐、明清三个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表现出较强的相似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关中地区集聚明显,陕北、陕南地区分布较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类型均为集聚型,史前至明清时期,呈以西安、渭南、咸阳为核心的主密度圈,以榆林、宝鸡、汉中为核心的次级密度圈。近代以来,呈以延安为核心的主密度圈和以西安咸阳为核心的主密度圈并存的格局。分析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的形成因素,发现其空间分布与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优越的区域耦合紧密,而其时间分布与都城的出现关联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空分布 形成因素
下载PDF
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一) 被引量:11
4
作者 段清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5,共8页
秦文化中所见到的诸如兵马俑、铜车马、陵墓封土内高台建筑、条形砖、青铜水禽制作工艺、槽型板瓦、茧形壶、石刻等文化因素,不是从中国固有文化中发展演变而来,这些因素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由西亚传播到东方的,与此同时,秦统一时期,波... 秦文化中所见到的诸如兵马俑、铜车马、陵墓封土内高台建筑、条形砖、青铜水禽制作工艺、槽型板瓦、茧形壶、石刻等文化因素,不是从中国固有文化中发展演变而来,这些因素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由西亚传播到东方的,与此同时,秦统一时期,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制度也传入东土,并对秦始皇帝的改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陵 兵马俑 波斯帝国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基于考古遗址公园的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被引量:18
5
作者 朱晓渭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2-115,36,共5页
考古遗址公园是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主要形式,不仅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也具有生态、经济方面的功能,已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鉴于分区规划对大遗址的影响,结合考古遗址公园蓬勃发展的现状,本文提出利用西安市域内的5大遗址公园和浐灞生态... 考古遗址公园是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主要形式,不仅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也具有生态、经济方面的功能,已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鉴于分区规划对大遗址的影响,结合考古遗址公园蓬勃发展的现状,本文提出利用西安市域内的5大遗址公园和浐灞生态园构筑围绕西安核心区域的"文化—生态廊道"的规划理念,希冀能够在西安地区形成一条由西向东脉络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地标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址公园 城市生态系统 文化地标
下载PDF
西北大学博物馆收藏唐代日本留学生墓志考释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建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18-20,共3页
对西北大学博物馆新收藏的一方唐代日本留学生井真成的墓志内容进行了断句、释读以及用典的初步考证,并对墓志内容中所涉及的墓主姓名、留学中国的时间、所授官职和待遇以及日本国名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唐代 日本 井真成 遣唐使 留学生
下载PDF
陕西蓝田新街遗址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邸楠 杨亚长 邵晶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50,113,共8页
本文利用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的方法,将新街遗址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分为四段,并与周邻遗址同期遗存进行对比,揭示出这一阶段关中东、西部已出现发展的不平衡性,且逐步增大。通过分析其文化遗存,本文认为其晚段大河村和屈家岭文化的扩张... 本文利用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的方法,将新街遗址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分为四段,并与周邻遗址同期遗存进行对比,揭示出这一阶段关中东、西部已出现发展的不平衡性,且逐步增大。通过分析其文化遗存,本文认为其晚段大河村和屈家岭文化的扩张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并一直影响到龙山早期的文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街遗址 仰韶晚期遗存 分期研究 文化因素分析
下载PDF
陕西地域文化及其特征 被引量:12
8
作者 徐卫民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7-14,共8页
陕西是山川壮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之地。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曾经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和重要人物活动的舞台,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发挥过极为重要的影响。陕西有中国人最为自豪和... 陕西是山川壮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之地。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曾经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和重要人物活动的舞台,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发挥过极为重要的影响。陕西有中国人最为自豪和珍贵的记忆,浓缩着华夏民族的遗传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代表了中国古代最辉煌时期的文化;陕西有无数的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和古迹遗址在诉说着它的辉煌与沧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陕西 地域文化 周秦汉唐文明 民族文化 唐代
下载PDF
场所精神与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席岳婷 赵荣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6-128,共3页
基于场所精神视角,讨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红色记忆符号重在当代传承。依托红色旅游开发路径,重点阐明通过对场所精神的挖掘、提炼和再现,对于推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培育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感更具影响力。
关键词 场所精神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当代传承 红色旅游
下载PDF
西汉早中期长安墓葬随葬品中的楚文化元素——以随葬陶俑服饰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丹 《西部学刊》 2013年第10期56-58,共3页
秦始皇统一之后采取的一系列促使文化一元化的政治手段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楚文化的发展甚至有将其打压消灭之势,但是并没有阻止其在消亡的过程中逐渐影响秦汉文化。本文从西汉长安早中期的陵墓以及陵墓的出土资料着手,试分析其中所蕴含... 秦始皇统一之后采取的一系列促使文化一元化的政治手段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楚文化的发展甚至有将其打压消灭之势,但是并没有阻止其在消亡的过程中逐渐影响秦汉文化。本文从西汉长安早中期的陵墓以及陵墓的出土资料着手,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零星的楚文化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文化 西汉长安 陵墓 墓葬 出土资料
下载PDF
从“镇江营类型”看西周文化在太行山东麓北段的发展
11
作者 豆海锋 冯丹 《草原文物》 2013年第1期50-56,115,共8页
笔者以镇江营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为契机,结合近些年对北京琉璃河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张家园上层文化"镇江营类型"进行了分期研究,试图对西周时期周王朝在该地区的经略方式及周文化逐步扩展的轨迹进行尝试性的解析。
关键词 镇江 西周文化 太行山 遗址 文化因素 张家园 演变趋势 西周中期 土著文化 文化面貌
下载PDF
民国时期“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与陕西耀县石棺——西北大学藏民国时期“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资料整理之三
12
作者 冉万里 陈中慧 《文博》 2015年第2期67-70 74,74,共5页
"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于1941年在陕西耀县药王山碑林调查时,对其中收藏的一件石棺的纹饰进行了捶拓和线描。本文通过对线描稿和拓片的对比研究,对这件石棺的纹饰特征、时代及其性质进行了推测,认为它是1件宋代的佛舍利石棺... "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于1941年在陕西耀县药王山碑林调查时,对其中收藏的一件石棺的纹饰进行了捶拓和线描。本文通过对线描稿和拓片的对比研究,对这件石棺的纹饰特征、时代及其性质进行了推测,认为它是1件宋代的佛舍利石棺或高僧的舍利石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 耀县 石棺
下载PDF
民国时期的“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与兰州金天观——西北大学藏“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资料整理研究之二
13
作者 冉万里 《文博》 2014年第3期59-64,共6页
兰州金天观曾是甘肃地区规模最大的道观,其建筑宏伟,壁画精美。对于该道观,学者们多有记录。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当时的"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对金天观的部分调查资料(包括照片和壁画临摹品)现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兰州金天观曾是甘肃地区规模最大的道观,其建筑宏伟,壁画精美。对于该道观,学者们多有记录。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当时的"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对金天观的部分调查资料(包括照片和壁画临摹品)现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通过对这批资料的整理,弥补了以往对该观调查历史认识上的不足。同时,在该观原有壁画被毁的情况下,"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遗存的这批资料就显得尤其珍贵,不仅可以使人们得以目睹原壁画的精美,也是对"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保护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功绩的纪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 壁画临摹 金天观
下载PDF
西藏札达日乌孜细石器地点石制品研究
14
作者 朱之勇 熊娟 +3 位作者 唐睿 于春 席琳 张建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2,共8页
本文采用类型学、数量统计等方法,对2019年在西藏札达县日乌孜细石器地点调查中所获得的石制品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可知,其石制品类型包括普通石核、楔形细石核、锥形细石核、石叶、细石叶、尖状器、石锥、砍砸器及各类刮削器等,属典... 本文采用类型学、数量统计等方法,对2019年在西藏札达县日乌孜细石器地点调查中所获得的石制品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可知,其石制品类型包括普通石核、楔形细石核、锥形细石核、石叶、细石叶、尖状器、石锥、砍砸器及各类刮削器等,属典型细石器遗存。根据文化内涵及特征,推断日乌孜细石器地点为一处古人类的临时石器加工场所,年代可能处于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阶段,即距今7200~6000年之间。本项研究详细揭示了日乌孜细石器地点的文化面貌,有利于推动西藏西部的细石器研究走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札达县 日乌孜 细石器
下载PDF
陕西神木市北宋高世忠墓出土人骨研究
15
作者 陈靓 张悦 +1 位作者 邢福来 苗轶飞 《草原文物》 2024年第1期112-123,共12页
神木市地处陕、晋、蒙边界,素称要塞,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是人群往来与交融的关键之地。神木市小庙M7是一座北宋时期双人合葬墓,埋葬方式为土葬与火葬并存。墓中出土一方碑石,显示墓主为北宋时期的爱国将领高世忠。本文对墓中... 神木市地处陕、晋、蒙边界,素称要塞,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是人群往来与交融的关键之地。神木市小庙M7是一座北宋时期双人合葬墓,埋葬方式为土葬与火葬并存。墓中出土一方碑石,显示墓主为北宋时期的爱国将领高世忠。本文对墓中的女性土葬个体进行了颅面部形态测量,结果表明该颅骨以东亚类型因素为主,同时包含部分北亚类型的因素。此外,对属于高世忠骨骼的火葬个体进行了形态观察。通过M7人骨的考察,结合碑石志文所蕴含的信息,折射出北宋边地汉人与党项人的交流、融合,共同创造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小庙 人骨 高世忠 火葬
下载PDF
论陕西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雯 王晨仰 刘军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5-153,共9页
陕西自古就是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因受历史、文化、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保存了众多具有多样性、典型性、稀缺性、延续性特点的农业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农业历史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传统农业正逐渐被现代农业取代,许多珍贵的... 陕西自古就是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因受历史、文化、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保存了众多具有多样性、典型性、稀缺性、延续性特点的农业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农业历史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传统农业正逐渐被现代农业取代,许多珍贵的技艺、经验面临逐渐失传、消失的困境,传统农业智慧的保护传承岌岌可危。农业文化遗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目前,陕西已有四处农业文化遗产入选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一项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对陕西四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特性、保护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从构建陕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发掘遗产地资源、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大社区参与及科技投入等几方面对陕西农业文化遗产未来的保护和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陕西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化及区域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 保护传承 乡村振兴
下载PDF
论早期匈奴的地望与文化
17
作者 梁云 苗钊瑞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6,共13页
战国至汉代匈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早、中、晚期三大阶段。早期指战国至西汉早期,此时匈奴的统治中心应在漠南,即河套及大青山一带。近年在蒙古国境内发现的“燕然山铭”,不足以构成此观点的反证。内蒙古中南部东周至秦代的牧业文化自东... 战国至汉代匈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早、中、晚期三大阶段。早期指战国至西汉早期,此时匈奴的统治中心应在漠南,即河套及大青山一带。近年在蒙古国境内发现的“燕然山铭”,不足以构成此观点的反证。内蒙古中南部东周至秦代的牧业文化自东向西有毛庆沟类型、西园类型、桃红巴拉类型,只有桃红巴拉类型与中晚期匈奴墓反映出的匈奴族固有传统特征最吻合,应是早期匈奴的文化。毛庆沟、西园类型则分别是楼烦、林胡遗存。三者在生业方式、社会分化、对外交往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匈奴崛起于漠南,有其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匈奴 地望 漠南 桃红巴拉类型
下载PDF
彩陶文化视角下的早期中国设计文化研究
18
作者 宗立成 王娜娜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4年第3期69-77,共9页
早期中国是现代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源头,形成了丰富、庞大的文化体系。通过对早期中国、设计文化、设计文明等相关概念、研究内容的分析和整理,了解早期中国设计文化研究现状与进展,提出设计文化研究基本模式,结合彩陶文化视角进... 早期中国是现代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源头,形成了丰富、庞大的文化体系。通过对早期中国、设计文化、设计文明等相关概念、研究内容的分析和整理,了解早期中国设计文化研究现状与进展,提出设计文化研究基本模式,结合彩陶文化视角进行早期中国设计文化研究。彩陶文化是早期中国手工业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中国设计文化的代表。彩陶设计文化集中反映了史前先民的思维进化、意象表达、部族文化和审美意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设计文化 设计文明 彩陶
下载PDF
王子云先生绘制的五幅水彩写生画--西北大学藏“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资料整理研究之一 被引量:1
19
作者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资料整理组 冉万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60,共5页
王子云教授所绘有关龙门石窟的五幅水彩写生画,是民国时期"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遗物之一。本文着重介绍了绘画的概况,并将其内容与龙门石窟的相关图像资料进行对比,为深入了解王子云先生的学术生平提供重要资料。
关键词 王子云 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 龙门石窟 水彩写生画
下载PDF
陕西西安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东汉M3发掘简报 被引量:1
20
作者 侯苏洋 +9 位作者 冉万里 赵海燕 刘呆运 李明(照相) 葛磊 王智龙 王小利 党晓婷(绘图) 夏书苗(绘图) 郭卓(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共5页
2003年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配合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基本建设中清理出一批古墓葬,其中编号为04CXDM3的墓葬为带斜坡墓道的单室砖室墓,时代为东汉。该墓不仅形制保存完整,而且随葬品丰富,在东汉同类墓葬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关键词 西北大学长安校区 东汉墓 斜坡墓道 砖室墓 随葬器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