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6岁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特征及其过敏原分布
1
作者 王姗 张露 +1 位作者 王静 王璐 《武警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339-342,共4页
目的调查西安市1~6岁儿童特应性皮炎(AD)发病情况并分析其过敏原分布特征。方法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和西安市第三医院2021-03至2023-05门诊确诊的AD患儿1164例,检测并分析患儿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结果。结... 目的调查西安市1~6岁儿童特应性皮炎(AD)发病情况并分析其过敏原分布特征。方法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和西安市第三医院2021-03至2023-05门诊确诊的AD患儿1164例,检测并分析患儿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结果。结果1岁儿童AD占比最高,6岁儿童AD占比最低,1~3岁儿童AD占比合计超过65%;1~6岁儿童中男童AD占比57.99%,高于女童(42.01%)。食入性过敏原中,4~6岁儿童芒果和虾过敏原阳性率显著高于1~3岁儿童,鸡蛋白、牛奶、腰果过敏原阳性率显著低于1~3岁儿童(P<0.05);吸入性过敏原中,4~6岁儿童户尘螨、蟑螂、霉菌组合、胡桃栎榆柏梧桐枫桦柳杨过敏原阳性率显著高于1~3岁儿童,猫狗毛屑过敏原阳性率显著低于1~3岁儿童(P<0.05)。1~3岁儿童中,男童鸡蛋白、牛奶、腰果、猫狗毛屑、户尘螨过敏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女童(P<0.05),4~6岁儿童中,男童猫狗毛屑过敏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女童(P<0.05)。四肢躯干AD占比最高,其次为头面眼睑、颈项、肘窝膝窝、手部和足部。结论1~6岁儿童不同年龄段常见的过敏原不同,1~3岁儿童常见过敏原为鸡蛋白、牛奶、猫狗毛屑,4~6岁儿童常见过敏原为牛奶、猫狗毛屑、户尘螨、霉菌组合。食入性过敏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吸入性过敏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岁儿童 特应性皮炎 发病情况 过敏原
下载PDF
安罗替尼对儿童及青少年骨肉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君兰 温卓宇 +2 位作者 王臻 李芝帆 潘凯丽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对儿童及青少年骨肉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影响。方法11例初诊并使用安罗替尼的骨肉瘤患儿为实验组,再按性别、年龄等选取对照组11例,回顾性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Ⅲ...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对儿童及青少年骨肉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影响。方法11例初诊并使用安罗替尼的骨肉瘤患儿为实验组,再按性别、年龄等选取对照组11例,回顾性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等。结果共计217例次化疗中(实验组110例次,对照组107例次),实验组和对照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例数无明显差异(P=0.661),实验组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明显增长(P=0.032)。结论安罗替尼可加重骨髓抑制程度,延长重度骨髓抑制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罗替尼 骨肉瘤 儿童 青少年 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下载PDF
粒细胞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儿童血液肿瘤化疗后感染效果及安全性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霁晖 翟晓文 +6 位作者 谈珍 王易 孙立荣 潘凯丽 王红美 王宏胜 袁晓军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22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预防儿童血液肿瘤化疗后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在6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化疗的134例患儿,其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60例,...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预防儿童血液肿瘤化疗后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在6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化疗的134例患儿,其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60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38例,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9例,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4例,西北妇女儿童医院2例,山东省千佛山医院1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GM-CSF组(38例)、G-CSF组(45例)、GM-CSF+G-CSF组(51例)。比较3组间感染、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恢复时间、血小板计数(Plt)降低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共发生感染64例(47.8%),其中GM-CSF组18例(47.4%),G-CSF组20例(44.4%),GM-CSF+G-CSF组26例(51.0%);G-CSF组患儿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于GM-CSF组和GM-CSF+G-CSF组[22.2%(10/45)比2.6%(1/38)、4.0%(2/51),χ^(2)=12.00,P=0.002]。所有患儿ANC恢复至≥1.5×10^(9)/L的中位时间为10.5 d(8 d,15 d),其中GM-CSF组为12 d(10 d,16 d),G-CSF组为9 d(8 d,12 d),GM-CSF+G-CSF组为10 d(8 d,16 d)。所有患儿中101例(75.4%)骨髓抑制期Plt<50×10^(9)/L,79例(59.0%)Plt<20×10^(9)/L。3组间Plt<50×10^(9)/L和<20×10^(9)/L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儿中24例(17.9%)发生不良反应,包括发热20例(14.9%),咽痛2例(1.5%),恶心1例(0.7%),腹泻1例(0.7%);未发生2级以上不良反应。3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M-CSF和G-CSF预防儿童血液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感染的效果相当,二者联用耐受性较好。单用GM-CSF及其与G-CSF联用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低,可能与GM-CSF对肺部感染起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儿童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感染
原文传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慧 刘晶 杨金英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1295-1299,共5页
目的探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2020年宝鸡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5例IM患儿作为研究组,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儿童的外周血T淋巴... 目的探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2020年宝鸡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5例IM患儿作为研究组,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儿童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8^(+)、CD4^(+)、CD3^(+)、CD4^(+)/CD8^(+))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T淋巴亚群对IM诊断价值;依据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组,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T淋巴亚群与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儿童的CD8^(+)、CD3^(+)分别为(40.33±7.26)%、(78.29±7.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59±6.28)%、(62.94±8.14)%,CD4^(+)、CD4^(+)/CD8^(+)分别为(20.53±5.19)%、(0.63±0.1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94±6.57)%、(1.34±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结果显示,CD8^(+)、CD4^(+)、CD3^(+)、CD4^(+)/CD8^(+)用于IM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0、0.848、0.810、0.771。急性期组儿童的CD8^(+)、CD3^(+)分别为(44.23±5.79)%、(80.55±7.22)%,明显高于恢复期组的(33.16±2.89)%、(74.14±6.31)%,CD4^(+)、CD4^(+)/CD8^(+)分别为(18.19±3.22)%、(0.59±0.17),明显低于恢复期组的(24.83±5.40)%、(0.7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儿童的CD8^(+)、CD3^(+)分别为(44.76±4.67)%、(81.11±8.25)%,明显高于轻症组的(33.94±5.29)%、(33.94±5.29)%,CD4^(+)、CD4^(+)/CD8^(+)分别为(18.15±3.70)%、(0.56±0.17),明显低于轻症组的(23.96±5.14)%、(0.73±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D8^(+)、CD3^(+)水平与病程呈负相关(r=-0.428,-0.625;P<0.05),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94,0.614;P<0.05);CD4^(+)、CD4^(+)/CD8^(+)水平与病程呈正相关(r=0.509,0.722;P<0.05),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319,-0.747;P<0.05)。结论IM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异常,可用于患者病情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诊断价值 病情严重程度 临床意义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氧合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孙方方 杨帆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7期1171-1173,共3页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氧合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88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预见性护理干预)各44例。对比两组患儿氧合功能pH、SpO_(2)、PaCO_(2)水平、无创呼吸机使用时...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氧合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88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预见性护理干预)各44例。对比两组患儿氧合功能pH、SpO_(2)、PaCO_(2)水平、无创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新生儿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护理后,两组PaCO_(2)水平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pH、SpO_(2)水平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观察组更高(P<0.05)。观察组无创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氧合功能,缩短患儿住院时间,预防相关并发症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预见性护理 氧合功能 安全性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可溶性B7家族成员H4在小儿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慧 刘晶 《癌症进展》 2021年第15期1581-158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可溶性B7家族成员H4(sB7-H4)在小儿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取54例恶性淋巴瘤患儿的淋巴瘤组织和距肿瘤组织3 cm处的正常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NSE及sB7-H...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可溶性B7家族成员H4(sB7-H4)在小儿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取54例恶性淋巴瘤患儿的淋巴瘤组织和距肿瘤组织3 cm处的正常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NSE及sB7-H4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恶性淋巴瘤患儿淋巴瘤组织中VEGF、NSE及sB7-H4的表达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VEGF、NSE及sB7-H4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小儿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淋巴瘤组织中VEGF、NSE及sB7-H4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组织(P﹤0.05)。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恶性淋巴瘤患儿淋巴瘤组织中VEGF、NSE及sB7-H4阳性表达率均高于Ⅰ~Ⅱ期患儿(P﹤0.05)。ROC曲线结果示,VEGF、NSE、sB7-H4单独检测诊断小儿恶性淋巴瘤的AUC分别为0.632、0.731、0.674,VEGF+NSE+sB7-H4联合检测的AUC为0.805,明显较单独检测高。结论VEGF、NSE及sB7-H4在恶性淋巴瘤中呈异常表达,三者联合检测并结合临床特征有助于提高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可溶性B7家族成员H4 恶性淋巴瘤
下载PDF
伊曲康唑在预防淋巴瘤患儿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期间继发感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慧 杨金英 《癌症进展》 2022年第3期264-266,共3页
目的分析伊曲康唑在预防淋巴瘤患儿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期间继发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4例淋巴瘤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55,利妥昔单抗治疗)与观察组(n=59,伊曲康唑+利妥昔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期间感染率、炎性... 目的分析伊曲康唑在预防淋巴瘤患儿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期间继发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4例淋巴瘤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55,利妥昔单抗治疗)与观察组(n=59,伊曲康唑+利妥昔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期间感染率、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儿在利妥昔单抗治疗期间感染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TNF-α、IL-1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IL-4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TNF-α、IL-1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4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曲康唑在预防淋巴瘤患儿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期间继发感染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降低感染率,改善患儿炎性反应,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曲康唑 淋巴瘤 继发感染 利妥昔单抗
下载PDF
ALL患儿CCCG-ALL 2015方案化疗后早期微小残留病与预后的关系
8
作者 李芝帆 王君兰 +1 位作者 张格 温卓宇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儿童肿瘤协作组(CCCG)-ALL 2015方案化疗后早期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ALL患儿102例的临床资料,均采用CCCG-ALL 2015方案化疗,记录化疗后早...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儿童肿瘤协作组(CCCG)-ALL 2015方案化疗后早期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ALL患儿102例的临床资料,均采用CCCG-ALL 2015方案化疗,记录化疗后早期MRD发生情况,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随访3个月,3组在第15、33天MRD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90天,3组间MRD阴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102例3年总生存率为90.20%,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83.33%。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危险度分层高危、白细胞计数>50×10^(9)/L、33 d MRD≥1%、90 d MRD≥0.1%是影响ALL患儿3年OS及E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LL患儿在应用CCCG-ALL 2015方案化疗后对MRD进行动态监测十分关键,33 d及90 d MRD水平是提示预后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疗 微小残留病 预后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