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82篇文章
< 1 2 2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学生公寓绿色声环境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师玮 孙殿超 +2 位作者 张小龙 李伟斌 史龙翔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962-2965,共4页
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现场监测的方法,从主、客观2个方面对学生公寓声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兰天公寓大部分区域噪声超标。在此基础上对噪声超标的原因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绿色"为核... 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现场监测的方法,从主、客观2个方面对学生公寓声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兰天公寓大部分区域噪声超标。在此基础上对噪声超标的原因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绿色"为核心制定了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公寓 绿色 声环境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二元-多维-交互”的GIS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潘竟虎 李传华 +1 位作者 张彦丽 魏伟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2年第4期14-17,共4页
以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提出构建“新工科”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二元-多维-交互”的GIS创新人才培育新模式,从培养目标、育人理念、课程体系、课堂体系、教学方法、实践平台、创新能力等方面,探讨了GIS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提出构建“新工科”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二元-多维-交互”的GIS创新人才培育新模式,从培养目标、育人理念、课程体系、课堂体系、教学方法、实践平台、创新能力等方面,探讨了GIS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具体措施和路径,通过建设适应学生应用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与教学科研交互融合的新课程体系,搭建适应学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与课堂课外交互融通的新课堂体系,深入推进应用“五位一体”的新教学模式,实现要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重构GIS人才培育教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地理信息科学 新工科 创新人才
下载PDF
基于Google SketchUp的虚拟校园三维景观构建——以西北师范大学主校区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李传华 李新艳 《矿山测量》 2011年第6期30-32,4,共3页
虚拟现实技术和GIS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应用领域广泛。文中以西北师范大学主校区为例,探讨了基于Google SketchUp创建三维校园景观模型、模型表面贴上纹理图片的方法,以实现校园三维景观场景的建立。利用三维景观场景,可以建立数字化... 虚拟现实技术和GIS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应用领域广泛。文中以西北师范大学主校区为例,探讨了基于Google SketchUp创建三维校园景观模型、模型表面贴上纹理图片的方法,以实现校园三维景观场景的建立。利用三维景观场景,可以建立数字化校园,并实现学校管理数字化、智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校园 SKETCHUP 三维模型 建模
下载PDF
关于甘肃省古浪县生态移民效益的调研分析——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 被引量:2
4
作者 康巧香 张宇硕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年第19期1-1,共1页
在甘肃旱作农业区,推行以移民搬迁为主体的生态移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生态移民最终能够取得良好的效益需要政府、当地人共同的努力。社会实践小分队主要就经济因素、生态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对甘肃省... 在甘肃旱作农业区,推行以移民搬迁为主体的生态移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生态移民最终能够取得良好的效益需要政府、当地人共同的努力。社会实践小分队主要就经济因素、生态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对甘肃省古浪县生态移民的效益进行了调研与分析,最后对甘肃省古浪县生态移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实践 古浪县 生态移民 效益评价
下载PDF
“多维协同+多元耦合”地理科学类课程教学新范式的构建和实践 被引量:1
5
作者 焦亮 董小刚 王晓锋 《地理教育》 2024年第3期76-79,共4页
地理科学类课程是集交叉性、综合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课程,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打造授课前的“翻转式预习”、掌控授课中的“参与式教学”、引导课后的“合作式实践”、形成期末的“多元式考核”,推动课堂教学过程的多维协同;通... 地理科学类课程是集交叉性、综合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课程,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打造授课前的“翻转式预习”、掌控授课中的“参与式教学”、引导课后的“合作式实践”、形成期末的“多元式考核”,推动课堂教学过程的多维协同;通过多媒体沉浸式课堂体验新方法和多层递进式课堂育人新格局,将线上丰富教学资源和线下多样交流互动、校内理论指导和校外实践活动、显性课堂教学与隐性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各个阶段,推动从“灌输零散式”传统教学模式向“多元耦合式”的智慧教学模式转变,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行动和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改革方面发挥示范带动和引领辐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协同 多元耦合 教学范式 育人格局
下载PDF
校园开放空间的重塑探讨——以西北师范大学老校园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姜炎峰 千庆兰 冯斌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73-79,共7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以及校园环境的现代化,高校老校园的开放空间难以满足发展需要.为赋予高校老校园开放空间新的活力,促进老校园的有机生长,以百年老校西北师范大学为例探究老校园开放空间的重塑策略.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以及校园环境的现代化,高校老校园的开放空间难以满足发展需要.为赋予高校老校园开放空间新的活力,促进老校园的有机生长,以百年老校西北师范大学为例探究老校园开放空间的重塑策略.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对西北师范大学老校园开放空间进行认知研究,发现其不足之处,在尊重原有空间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设计中的"有机更新"理论,提出了可达性、有机整体性、文脉延续性以及循序渐近性的老校园开放空间重塑原则,将细胞生长的机理融入师大校园开放空间的整体布局中,再针对入口空间、院落空间等不同类型开放空间中的个例提出相应的重塑方案.旨在赋予老校园新的生命力的同时,为促进其老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空间 有机更新 认知 重塑
下载PDF
高师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学术性与师范性融合发展
7
作者 王圣杰 车存伟 张明军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52-55,共4页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学术性与师范性融合发展符合高水平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需求。目前,课程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融合改革仍面临着诸多难点。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学术性与师范性融合发展符合高水平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需求。目前,课程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融合改革仍面临着诸多难点。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例,介绍了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阐述了强化学术性与师范性融合的自然地理学课程内容设计思路,并通过作业设计和期末考试设计梳理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 师范教育 课程内容 过程性评价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校园自媒体品牌建设策略探究——以西北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黄雪梅 李益鑫 《科教导刊》 2017年第2期13-14,共2页
网络自媒体是指基于网络平台的,面向社会大众独立自主地传播、分享、生产信息内容的媒体空间。它主要是伴随着3G、4G网络的普及,网络的大众化而诞生出来的。而当前高校的大学生正式自媒体传播的主要人群,他们传播的主要特点有平民化和... 网络自媒体是指基于网络平台的,面向社会大众独立自主地传播、分享、生产信息内容的媒体空间。它主要是伴随着3G、4G网络的普及,网络的大众化而诞生出来的。而当前高校的大学生正式自媒体传播的主要人群,他们传播的主要特点有平民化和个性化;门槛低、易操作;同时也伴随着不规范,可信性较低的特点。这里我们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向大家展示当前校园自媒体品牌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媒体 高等院校 品牌建设 微信公众号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 被引量:9
9
作者 董建红 张志斌 +1 位作者 刘奔腾 张新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5-526,共12页
基于土地“三生”功能视角,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2000—2020年西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且综合运用热点分析工具、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特征与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三生”空间地域分异... 基于土地“三生”功能视角,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2000—2020年西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且综合运用热点分析工具、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特征与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三生”空间地域分异显著;“三生”空间结构演化呈生产、生活空间增加,生态空间缩减的变化趋势。(2)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2000年的0.22720升至2010年的0.22724后降至2020年的0.22699,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保持相对稳定。(3)生态环境质量空间上呈“东南较高、西北次之,中部较低”的格局特征,生态环境质量格局演化的冷、热点区主要聚集于东南和西北部,与区域内人口、产业的空间分布具有趋同性。(4)生态用地结构、归一化植被指数和人类活动是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自然因子内部以及自然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的交互协同作用共同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 空间分异 西北地区
下载PDF
典型岩溶高原边缘夷平面沉积特征及古气候环境——以湘西洛塔及贾坝剖面为例
10
作者 吴亮君 王璞珺 +5 位作者 张晶 辛存林 容悦冰 陈伟海 张远海 黄超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9-271,共33页
文章对云贵高原边缘洛塔期(洛塔剖面)和召市期(贾坝剖面)夷平面风化壳进行粒度、磁化率、孢粉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其沉积特征及古气候响应。结果显示:洛塔剖面和贾坝剖面风化壳都以黏土和不等粒砂为主,但洛塔剖面岩性和粒度变化比较明显,... 文章对云贵高原边缘洛塔期(洛塔剖面)和召市期(贾坝剖面)夷平面风化壳进行粒度、磁化率、孢粉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其沉积特征及古气候响应。结果显示:洛塔剖面和贾坝剖面风化壳都以黏土和不等粒砂为主,但洛塔剖面岩性和粒度变化比较明显,为杂色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互层,夹一层砂砾石;贾坝剖面岩性和粒度相对稳定,主要为粉砂黏土。洛塔剖面Mz、Md、SC/D值以及磁化率值整体较高,但变化幅度小且快,贾坝剖面Mz、Md、SC/D值以及磁化率值相对波动较大,由此推断两条剖面所揭示的沉积环境都整体湿润,但贾坝剖面显示出小的干燥波动,即洛塔期夷平面风化壳沉积时期气候为温暖湿润型,召市期夷平面风化壳沉积时期气候为温凉干燥型,这与孢粉中大量水龙骨属(Polypodium)、松属(Pinus)指代的气候意义相同。对比孢粉组合及前人资料,推测洛塔剖面风化壳可能为新近纪早期开始形成,该夷平面可能形成于中新世,而贾坝剖面可能形成于第四纪早期,该夷平面可能形成于更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 夷平面 古气候 粒度 磁化率 孢粉
下载PDF
“生本理念+课程思政”引导下经济地理教学研究:BOPPPS教学模式
11
作者 杨亮洁 罗亚玲 +2 位作者 俞啸 张玲玲 潘竟虎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1-69,共9页
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基于“生本理念”探索新时代经济地理学课程思政目标、路径及效果。以新时代大学教育的核心素养为引领,借鉴加涅提出的九段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导学互动的加式教育(BOPPPS)教... 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基于“生本理念”探索新时代经济地理学课程思政目标、路径及效果。以新时代大学教育的核心素养为引领,借鉴加涅提出的九段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导学互动的加式教育(BOPPPS)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构建基于九段教学法的“三主线、两参与、两思维、一目标”混合参与式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抽象、创造和辩证思维,促进学生从低阶认知过程(记忆、理解、应用)向高阶认知过程(分析、评价、创新)的螺旋上升,最终实现“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生本理念 经济地理学 九段教学法 教学模式
下载PDF
信息技术环境下民族师范生人文地理学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地研究
12
作者 石惠春 汪威 +1 位作者 杨晓峰 卢双鹏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2-75,79,共5页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民族师范本科生人文地理教学中的特点,提出通过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和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全文重点论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民族师...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民族师范本科生人文地理教学中的特点,提出通过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和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全文重点论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民族师范本科学生学习的适应性、研究性学习的实地研究特征和意义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民族师范本科生人文地理学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地研究方案、步骤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地理学 研究性学习 民族师范本科生 实地研究
下载PDF
甘肃青土湖地区不同类型沙丘的表沙理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13
作者 潘美慧 李娜 +3 位作者 龚逸夫 陈晴 赵慧敏 王金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80,共12页
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理化特征在揭示风沙的来源、沉积过程、风化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野外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分析了甘肃青土湖地区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青土湖地区沙丘表层沉积... 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理化特征在揭示风沙的来源、沉积过程、风化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野外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分析了甘肃青土湖地区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青土湖地区沙丘表层沉积物以细砂为优势粒级,平均含量达72.08%,其次为极细砂,黏粒成分很少。频率分布曲线为单峰分布,概率累积曲线表现为三段式,反映出沉积环境较为稳定。(2)研究区沙丘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以SiO2为主,平均含量为76.40%,其次为Al2O3和CaO,平均含量分别为5.05%、3.74%。微量元素以Cr、Mn、Co、Sr、Ba、Ti、Ce和P为主,平均含量均>100 mg/L。(3)Y、Zr和Y/Zr、Rb/Zr双变量图、A-CNK-FM图解表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为其沙源。风沙搬运过程中的磨蚀、风选作用是研究区富集Fe、Mg元素的主要原因。此外,下伏湖相沉积物就地起砂,石羊河冲积物也为其提供了部分沙物质。(4)A-CN-K和A-CNK-FM三角模式图表明研究区风化程度较弱,处于初期脱Na、Ca阶段。在沙丘固定过程中成土作用增强但淋溶作用减小,这是由于植被的影响导致半固定、固定沙丘Na、Ca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 粒度特征 地球化学元素 风成沉积 风化作用 青土湖
下载PDF
青海湖湖东地区近32 ka BP以来风沙沉积的粒度端元特征及环境意义
14
作者 胡梦珺 许澳康 +1 位作者 孙文丽 庄静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7-496,共10页
青海湖湖东地区出露典型的风成沉积,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为古气候环境的重建提供了良好研究窗口。本文选取湖东地区厚度10 m的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为对象,运用端元分析模型对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的粒级组分... 青海湖湖东地区出露典型的风成沉积,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为古气候环境的重建提供了良好研究窗口。本文选取湖东地区厚度10 m的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为对象,运用端元分析模型对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的粒级组分,进一步结合粒度组分、磁化率指标,阐释各端元指示的环境意义以及近32 ka BP以来青海湖湖东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大水塘剖面粒度组成以砂粒物质为主,粉砂次之,黏粒最少。剖面的沉积物粒度组分可分解为3个端元:EM1是受冬季风影响的敏感粒径,指示冬季风的强弱变化;EM2指示的是区域环境受风沙作用的强弱,与EM1指示相反,但共同反映冬季风的强弱;EM3指示受区域性低空风系的影响,以尘暴的形式搬运沉积。青海湖湖东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1)末次冰期间冰阶阶段(32~23.2 ka BP),气候整体较湿润,风沙活动较弱;(2)末次冰期冰盛期阶段(23.2~15.8 ka BP),气候冷偏干,风沙活动增强;(3)末次冰期冰消期阶段(15.8~9.5 ka BP),气候仍以冷偏干为主,冷暖波动,但存在小幅度升温;(4)全新世阶段(9.5 ka BP以来),早期转暖、中期最暖、晚期转凉,气候波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元分析 风成砂 环境演变 青海湖
下载PDF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韧性通径——建构逻辑与实践路径
15
作者 李伯华 龙翔宇 +1 位作者 杨馥端 窦银娣 《中外建筑》 2024年第8期22-26,共5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面临着内外多元扰动的冲击,转型发展的过程受阻。立足于韧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系统特征,辨析构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韧性通径,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韧性通径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人居环境 韧性 建构逻辑 实践路径
下载PDF
“流空间”视角下西北地区城市群内部网络空间结构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倩倩 张志斌 +1 位作者 马晓敏 陈龙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9,共11页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从交通、经济、人口等多要素流视角分析西北地区城市群网络的层级结构、联系格局与子群特征,借助二次指派程序回归分析方法剖析多元网络结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网络中心性地区差异显著,且重心...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从交通、经济、人口等多要素流视角分析西北地区城市群网络的层级结构、联系格局与子群特征,借助二次指派程序回归分析方法剖析多元网络结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网络中心性地区差异显著,且重心位于东翼.交通网络差异相对较小,呈单中心结构,经济网络规模分布最为集中,呈双中心结构,人口网络规模分布相对分散,呈多中心结构;城市联系表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网络格局,且等级性显著.交通网络呈带状组团结构,经济网络呈中心辐射状结构,人口网络呈以省会为主的蜂房状多中心结构;网络内部均存在小团体.交通网络子群构成与联系凸显干线的串联带动作用,经济网络择优链接效应明显,人口网络受行政区划约束;地理邻近、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是产生网络共性的主要因素,企业成长、产业结构和社会服务是网络差异性的主要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要素流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结构 驱动机制 西北城市群
下载PDF
居住自选择视角下城市建成环境对通勤模式选择的影响——以兰州市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燕 张志斌 +2 位作者 陈龙 马晓敏 赵学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7-318,共12页
交通方式选择研究对于城市高效、可持续和安全的交通规划至关重要。以兰州市主城区为例,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采用调查问卷数据、路网数据、POI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居住自选择效应影响下非随机异质性的建成环境对通勤模式选择的影... 交通方式选择研究对于城市高效、可持续和安全的交通规划至关重要。以兰州市主城区为例,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采用调查问卷数据、路网数据、POI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居住自选择效应影响下非随机异质性的建成环境对通勤模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1)居民根据自身社会经济属性及态度偏好选择不同建成环境特征的住宅小区,继而形成特定的通勤模式,说明居住自选择存在偏好异质性,居住自选择效应存在。(2)在规避居住自选择效应后,建成环境依然对通勤模式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讲,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及停车位数量直接影响通勤模式选择,路网密度、公交站点可达性、地铁站点可达性及停车位数量通过中介变量通勤距离与小汽车拥有间接影响通勤模式选择。(3)高人口密度、密路网与高可达性的建成环境通过提高道路网络的连通性、步行与公共交通的连接性进一步推动积极通勤模式与公共交通通勤模式选择,引导居民向积极通勤模式为主导的出行结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通勤模式 居住自选择 结构方程模型 兰州市
下载PDF
西藏定结地区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龚逸夫 潘美慧 +3 位作者 李娜 郝泽文 陈有桂 李晨露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8-598,共11页
为了探讨粒度特征所指示的环境意义,对西藏定结地区现代沙丘进行采样,分析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结果表明:(1)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粒度组成相似,灌丛沙堆与二者粒度组成差异较大。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主要以细砂... 为了探讨粒度特征所指示的环境意义,对西藏定结地区现代沙丘进行采样,分析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结果表明:(1)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粒度组成相似,灌丛沙堆与二者粒度组成差异较大。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主要以细砂和中砂为主,而灌丛沙堆表层沉积物以极细砂、细砂和粉砂为主。(2)不同类型沙丘粒度参数呈现不同变化趋势,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分选较好,近对称,中等尖锐,灌丛沙堆表层沉积物分选中等,正偏,很尖锐。(3)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频率分布曲线呈近似对称的单峰分布,灌丛沙堆频率分布曲线呈双峰分布;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概率累积曲线差异较为明显。(4)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沉积环境主要以风成沉积为主,少数为河流沉积。(5)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对比可知,粒度特征的差异主要是沙源、植被覆盖度和风况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 表层沉积物 粒度特征 环境意义 定结地区
下载PDF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改革路径初探
19
作者 白静 马利邦 +1 位作者 王祥 张学斌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13,共5页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实践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实现“五育并举”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分析当前实践课程思政改革的瓶颈,结合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分...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实践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实现“五育并举”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分析当前实践课程思政改革的瓶颈,结合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分别从“培养体系+思政、实践项目+思政、教学环节+思政、教学方法+思政、考核评价+思政及师资队伍+思政”六个方面,探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改革路径,实现“政—教—学—做—研—赛”协同发展的育人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教育 实践课程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六位一体
下载PDF
2015~2022年兰州市中心城区大气环境容量变化特征分析
20
作者 杨山泉 瞿德业 +1 位作者 谌越 杨明月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33,共13页
本研究利用2015~2022年气象资料,对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方法--A值法进行修正,计算出兰州市中心城区不同季节的A值为春季4.14×10^(4)km^(2)、夏季3.51×10^(4)km^(2)、秋季1.28×10^(4)km^(2)、冬季1.12×10^(4)km^(2)。... 本研究利用2015~2022年气象资料,对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方法--A值法进行修正,计算出兰州市中心城区不同季节的A值为春季4.14×10^(4)km^(2)、夏季3.51×10^(4)km^(2)、秋季1.28×10^(4)km^(2)、冬季1.12×10^(4)km^(2)。运用修正A值法,考虑污染物的干、湿沉降清除量和化学转化清除量,计算兰州市中心城区6种大气污染物(O3、NO_(2)、CO、SO_(2)、PM2.5和PM10)在8年间四季变化量及大气环境容量,并对修正A值法的主要参数(风速、背景值浓度、干沉降速率和降水量)在±30%范围内进行调整,系统分析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容量对各参数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8年间兰州市中心城区的空气质量不断改善。除O3外,其他污染物在春、夏季的大气环境容量高于秋、冬季。O3大气环境容量一直在无环境容量上波动;NO_(2)大气环境容量呈“M”型变化,2020年达到最大值(3.59×10^(4) t);PM2.5大气环境容量呈波动增长趋势,2022年达到最大值(2.04×10^(4) t);其他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容量逐年增加。在进行污染源控制时,首要任务是巩固CO和SO_(2)的防治成果,并以O3、PM10和PM2.5的污染防控为主要目标。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风速和污染物背景值浓度对大气环境容量的影响很大,污染物大气环境容量的变化范围为−40%~70%,CO、SO_(2)背景值浓度在±30%范围内变化,其大气环境容量变化分别为±13.71%和±4.52%。干沉降速率和降水量影响甚微,污染物环境容量变化仅在±4.16%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容量 修正A值法 干湿沉降 化学转化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