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1篇文章
< 1 2 1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藏甲骨文整理与考释
1
作者 龙正海 《中国文字研究》 2023年第2期1-11,共11页
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藏有甲骨13片,其中有字者12片。从考释结果来看,此批甲骨卜辞内容颇为习见,主要关涉祭祀,也偶涉战争、疾病、田猎等事项。从类组分布看,以黄类卜辞为主,也涉及宾组一类、典宾类、宾出类、师宾间类等其他组类。从分类... 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藏有甲骨13片,其中有字者12片。从考释结果来看,此批甲骨卜辞内容颇为习见,主要关涉祭祀,也偶涉战争、疾病、田猎等事项。从类组分布看,以黄类卜辞为主,也涉及宾组一类、典宾类、宾出类、师宾间类等其他组类。从分类结果来看,该12片有字甲骨主要来自河南安阳小屯村北。此外,该12片甲骨数见新字形且数片有字甲骨关涉周祭制度,为研究是时语言文字、周祭制度提供弥足珍贵的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 特征字形 黄类卜辞 周祭
下载PDF
国家重点学科与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的模式及启示——以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2
作者 马世年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4年第12期9-11,共3页
重点学科对于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所具有的引领意义与支撑作用,一是在学科建设上,强调科研的育人性与教学的学术性;二是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专业优势,彰显专业特色;三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强师风师德的培育和青年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四是在... 重点学科对于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所具有的引领意义与支撑作用,一是在学科建设上,强调科研的育人性与教学的学术性;二是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专业优势,彰显专业特色;三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强师风师德的培育和青年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四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整体提高的同时,注意拔尖人才的培养。这对于今后此类本科专业建设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范式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 重点学科 专业内涵建设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校园文学发展的启示——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丹奇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38-42,共5页
本文通过对《西北师大报》文学版的梳理和思考,发现校园文学的创作情况往往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思潮紧密联系,而对各类文学期刊的共时性探究又可以发现校园文学的保存情况直接取决于高校对文学刊物的运营和保存。由此,在网... 本文通过对《西北师大报》文学版的梳理和思考,发现校园文学的创作情况往往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思潮紧密联系,而对各类文学期刊的共时性探究又可以发现校园文学的保存情况直接取决于高校对文学刊物的运营和保存。由此,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能够利用网络平台来促进校园文学的创作,又能够借助电子期刊、电子档案来完善校园文学的运营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校园文学 网络平台 电子期刊 电子档案
下载PDF
踏着时代的鼓点高歌猛进——论三十年代以来西北师范大学学生与校友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1
4
作者 赵逵夫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14,共14页
西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西北师大")是北平师范大学在抗战中西迁秦陇后独立设置。当时称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学生在抗战时期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心怀祖国,为争取民族战争的胜利而高歌;解放战争时期又为争取自由民主、唤... 西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西北师大")是北平师范大学在抗战中西迁秦陇后独立设置。当时称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学生在抗战时期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心怀祖国,为争取民族战争的胜利而高歌;解放战争时期又为争取自由民主、唤起人民投入伟大的革命洪流而书写心声;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在校学生与校友之作也同样踏着时代的鼓点前进,心怀祖国,关心人民事业,写下了一些感动人心的篇章。由西北师大历届学生与校友的诗作可以看到西北师大各个阶段上的历史进程,看到我们国家独立、自强、走向繁荣的步伐,同时,也显示出西北师大学生重视诗歌创作的特点,尤其可以由之看到西北师大的传统校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师范大学 现代诗歌创作 抗战诗歌 夏羊 野藜 牛汉 汪玉良 何来
下载PDF
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西北师大文学院外国文学史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晓卫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64-66,共3页
在当前国内高校教学实践中普遍重视教学质量,广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下,外国文学史作为一门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课程,理应以精品意识加强自身建设,突破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 在当前国内高校教学实践中普遍重视教学质量,广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下,外国文学史作为一门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课程,理应以精品意识加强自身建设,突破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为此,我们也积极响应和申报了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在外国文学史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实践,并努力尝试形成一些自己的特色,以期切实促进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品课程建设 外国文学史 思考与实践
下载PDF
丝绸之路行记文献的研究范围、认识意义与文学价值
6
作者 张兵 姜晓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5,共9页
丝绸之路行记文献是丝绸之路西行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西行文献是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珍贵资料,由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两部分组成。其中,出土文献以简牍、敦煌文书和吐鲁番文书中的西行资料为主,传世文献则以西行... 丝绸之路行记文献是丝绸之路西行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西行文献是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珍贵资料,由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两部分组成。其中,出土文献以简牍、敦煌文书和吐鲁番文书中的西行资料为主,传世文献则以西行记为主。丝绸之路行记文献涉及西北地区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文学、军事、民俗、天文地理、山川物产等内容,多角度反映西北地区的历史变迁、自然和社会风貌,蕴含着丰富而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些地方性知识和图景的书写与记忆,拓展了作家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情境,丰富了文学表现的手法,完善并确立了行记文体的写作范式,重绘了中国文学地图,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和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行记文献 研究范围 认识意义 文学价值
下载PDF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族文学何为
7
作者 朱斌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1期15-24,156,共11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学应贡献一份独特力量。我国当代一些优秀的民族作家已具有通过文学想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意识,且已付诸具体的创作实践。但当代民族文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书写还存在诸多不足,远未抵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学应贡献一份独特力量。我国当代一些优秀的民族作家已具有通过文学想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意识,且已付诸具体的创作实践。但当代民族文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书写还存在诸多不足,远未抵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境界。民族文学理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亟须做好以下工作:寻求自我民族与多元他者之间的文化价值契合,尊重自我民族与多元他者之间的文化价值差异,确立多元一体的思维方式。这样,民族文学才能以审美想象的独特方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一份独特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民族文学 文化价值 理想
下载PDF
论瓦尔特·本雅明文学批评的传统面向——以《讲故事的人》为例
8
作者 张丽瑶 《肇庆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4-109,共6页
在本雅明的文学批评体系中,尼古拉·列斯科夫与波德莱尔、卡夫卡等现代主义作家不同,是扎根于传统与古典的“讲故事的人”。本雅明喜爱列斯科夫,钟爱“故事”这一体裁的原因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其生命历程中回顾,“故事”既承... 在本雅明的文学批评体系中,尼古拉·列斯科夫与波德莱尔、卡夫卡等现代主义作家不同,是扎根于传统与古典的“讲故事的人”。本雅明喜爱列斯科夫,钟爱“故事”这一体裁的原因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其生命历程中回顾,“故事”既承载了他流亡中对稳定性的渴求,也成为他追忆童年时光的一个支点。从其学术体系中追索,“故事”既寄托了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对灵晕消逝未尽的哀思,也体现了他对传统精神中灵晕的消散所作的深入思考。从其晚期的学术关切中审视,本雅明选取“故事”这个看似和现代城市商品资本主义兴起相隔甚远的话题,从中提取出“经验”这一核心论题来进行其现代性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尔特·本雅明 《讲故事的人》 尼古拉·列斯科夫 故事 灵晕
下载PDF
浅谈曹操的诗歌创作与政治文学
9
作者 藏岩 《陇东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5-28,共4页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英雄书生,在世积乱离的时代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抱负。就其文学创作而言,从“相和”类乐府文体的选择、诗歌主题内容的表达等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而诗人在其政治理想的抒情过程中也展现出其独立的个人倾向。同...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英雄书生,在世积乱离的时代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抱负。就其文学创作而言,从“相和”类乐府文体的选择、诗歌主题内容的表达等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而诗人在其政治理想的抒情过程中也展现出其独立的个人倾向。同时,诗人虽大多书写个人情怀,但能着眼于整个时代,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情感结合,以独特的审美表达出对社会的关怀及志于一统的政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乐府“相和” 政治文学 个体抒情 时代转型
下载PDF
古典文学教学在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中的边缘化问题——以甘肃藏区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永明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6年第5期22-23,共2页
古典文学教学关涉民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但近几年来,在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教学中古典文学教学始终存在被边缘化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从古典文学在民族地区的传播情况、文化差异、语言障碍、高考所占分值等方面分析了古典... 古典文学教学关涉民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但近几年来,在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教学中古典文学教学始终存在被边缘化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从古典文学在民族地区的传播情况、文化差异、语言障碍、高考所占分值等方面分析了古典文学教学被边缘化的原因,以引起民族地区汉语文教育者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中学生 汉语文教学 古典文学教学
下载PDF
张恨水的西北行旅与文学创作
11
作者 孙强 路早艳 《社科纵横》 2018年第5期119-123,共5页
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张恨水曾于1934年游历西北两个多月,从河南、陕西到宁夏、甘肃,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留下了丰富的人生足迹。在西北之行途中及之后,他创作了大量的与西北有关的杂感、通讯、游记和小说,真实... 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张恨水曾于1934年游历西北两个多月,从河南、陕西到宁夏、甘肃,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留下了丰富的人生足迹。在西北之行途中及之后,他创作了大量的与西北有关的杂感、通讯、游记和小说,真实记录了西北的社会图景,反映了西北人民的生存现状与精神面貌,成为西部现代文学的先驱者,对开发西北的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恨水 西北行旅 文学创作
下载PDF
《大学》文学特色探析
12
作者 刘洁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4年第2期80-83,共4页
随着郭店楚简的出土及思孟之学的深入研究,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有关《大学》的研究主要是思想方面的,而对其文学特色少有人问津。《大学》作为先秦说理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文学特色很具研究价值... 随着郭店楚简的出土及思孟之学的深入研究,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有关《大学》的研究主要是思想方面的,而对其文学特色少有人问津。《大学》作为先秦说理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文学特色很具研究价值。试从出彩的说理技巧、较强的散文节奏性、匠心独到的引用结构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文学特色 说理 散文节奏 引用
下载PDF
延安时期的文学批评转型与文艺制度建构
13
作者 郭国昌 谢腾飞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2-190,共9页
文学批评是延安文艺制度建构的基本路径之一。以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分界线,延安时期的文学批评经历了从前期的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文本解读,到后期的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准的政策阐释。正是在延安文学批评话... 文学批评是延安文艺制度建构的基本路径之一。以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分界线,延安时期的文学批评经历了从前期的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文本解读,到后期的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准的政策阐释。正是在延安文学批评话语的体制性转型过程中,文学批评才得以成为延安文艺制度的建构力量。延安时期文学批评的转型过程,其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文艺实践中探寻人民性的必然结果。延安时期的文学批评与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之间,构成了一种意识形态传导机制。人民性也正是作为一种美学意识形态在这种机制中被建构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文学批评 人民性 意识形态 文艺制度
下载PDF
论清代甘肃竹枝词中的陇右民俗文化
14
作者 冉耀斌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25-133,共9页
竹枝词是中国古代受民间歌谣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诗歌体裁。自中唐刘禹锡、白居易的《竹枝词》流行以后,历代创作竹枝词的诗人层出不穷,歌咏各地民情风俗的地方竹枝词也不断涌现,蔚为大观。清代是竹枝词创作的鼎盛时期,描写陇右民情风... 竹枝词是中国古代受民间歌谣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诗歌体裁。自中唐刘禹锡、白居易的《竹枝词》流行以后,历代创作竹枝词的诗人层出不穷,歌咏各地民情风俗的地方竹枝词也不断涌现,蔚为大观。清代是竹枝词创作的鼎盛时期,描写陇右民情风俗的竹枝词的数量也较多。陇右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要道,不但受中原文化的熏陶,也有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影响,民风民俗极为丰富多彩,其节日民俗、日常民俗、少数民族民俗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本文通过清代甘肃竹枝词中所描写的陇右民俗文化来探讨陇右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历史文献价值,为中华竹枝词的研究和陇右民俗文化的研究贡献一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甘肃竹枝词 陇右民俗文化
下载PDF
甘肃小说创作面面观——试从甘肃作家获得鲁迅文学奖说起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婧雯 《语文教学通讯》 2020年第16期81-83,共3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甘肃有新边塞诗傲立诗坛,《当代文艺思潮》的创办更是奠定了甘肃文学在国内文坛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除诗歌外,小说、报告文学等的创作却显平平。进入21世纪以来,甘肃作家王家达以报告文学《敦煌之恋》获得第一届鲁迅...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甘肃有新边塞诗傲立诗坛,《当代文艺思潮》的创办更是奠定了甘肃文学在国内文坛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除诗歌外,小说、报告文学等的创作却显平平。进入21世纪以来,甘肃作家王家达以报告文学《敦煌之恋》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小说等其他体裁的创作亦呈现蓬勃之势。试从甘肃作家的概况说起,通过梳理不同年代甘肃作家及对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敦煌之恋》《我的帐篷里有平安》《出警》的文本分析,探寻近几年甘肃作家的创作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文坛 鲁迅文学奖 小说创作
下载PDF
甘肃先周文化与华夏文明精神
16
作者 王婉婷 刘阳杰 《丝绸之路》 2023年第2期71-78,共8页
周人起源于今陕西武功县一带,在商之前曾有一段迁居甘肃陇东地区的生活经历。居陇时期的周人在首领不密、公刘等的带领下光大部族,为日后取代商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甘肃陇东地区所孕育的先周文化以农耕为基础,以礼乐为核心。随着西... 周人起源于今陕西武功县一带,在商之前曾有一段迁居甘肃陇东地区的生活经历。居陇时期的周人在首领不密、公刘等的带领下光大部族,为日后取代商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甘肃陇东地区所孕育的先周文化以农耕为基础,以礼乐为核心。随着西周正式建国,周制天下,农耕文化传统与礼乐文化精神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周文化 农耕传统 礼乐文化 华夏文明
下载PDF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内涵、特点及进路
17
作者 李建军 张玉亮 王爱红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8,共10页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指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内在质的规定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中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标志和基础。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把马克思主义...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指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内在质的规定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中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标志和基础。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内涵深植于其丰富的历史传统和不断的创新精神,表现为独立自主与时代融合的特质,呈现出自主性、创新性、民族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其施力方向集中于加深文化精神内涵、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以及扩大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这种策略不仅巩固了中华文化的根基,也为全球文化多样性贡献力量,确保中华文化在当下保持强大生命力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现代文明
下载PDF
批判诗学:开端、意图与方法——赵勇教授访谈录
18
作者 赵勇 徐晓军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批判诗学的早期开端也许可以追溯到《介入偏离与阅读倾斜》,因为此文隐含着20世纪80年代的某种问题意识。而所谓介入,自然是来自于萨特。在“后理论”时代,当越来越多的作家、学者具有了某种“后知识分子”的特征时,把萨特的介入拿过来... 批判诗学的早期开端也许可以追溯到《介入偏离与阅读倾斜》,因为此文隐含着20世纪80年代的某种问题意识。而所谓介入,自然是来自于萨特。在“后理论”时代,当越来越多的作家、学者具有了某种“后知识分子”的特征时,把萨特的介入拿过来就更具有某种现实意义。至于批判诗学形成的原因,其一是现实层面,其二在学理层面。前者意味着要直面中国当下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现状,进而尽可能解决其批判精神不断流失的问题。后者则涉及文化诗学,是对童庆炳先生文艺理论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受阿多诺、伽达默尔和巴赫金等人的理论启发,可以把“亦此亦彼”“二律背反”“间性思维”等看成是批判诗学的方法或路径。而既要向阿多诺学习,又要向萨特取经;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能通俗易懂,大概是批判诗学的批评实践的基本构想和努力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诗学 文化诗学 萨特 阿多诺 亦此亦彼 二律背反
下载PDF
“朱圉山”“崦嵫山”得名与秦人西迁考论
19
作者 董芬芬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7,共9页
清华简《系年》谓周成王“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圉”为秦先人,此“邾圉”即“朱圉”,指甘肃天水甘谷西南的朱圉山。“邾”与“朱”相通,朱圉山之“朱”即“邾”,指邾娄。早期邾娄诸族居于东奄之地,战败后有部分西迁至朱圉山一带,“朱圉”意... 清华简《系年》谓周成王“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圉”为秦先人,此“邾圉”即“朱圉”,指甘肃天水甘谷西南的朱圉山。“邾”与“朱”相通,朱圉山之“朱”即“邾”,指邾娄。早期邾娄诸族居于东奄之地,战败后有部分西迁至朱圉山一带,“朱圉”意为邾娄聚居之地。神话传说中的崦嵫山应为朱圉山,“崦嵫”意为东奄人聚居之地。“朱圉山”“崦嵫山”两个名称都是东奄邾娄西迁的群体记忆。秦人与东奄诸族的凤鸟崇拜,是伏羲风姓、八卦的体现与变迁。伏羲文化源于秦陇,盛于关中、中原,炎黄之战后随炎帝部族向四方传播,无论部族如何分化、迁徙,伏羲的八卦标志始终可辨。西迁至朱圉山一带的东奄邾娄,在伏羲文化的发祥地苦心经营,最终发展壮大。秦人的迁徙、来源是反映早期华夏民族分化与融合的个案,体现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和演进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圉山 崦嵫山 “秦人东来说” 秦人西迁 凤鸟崇拜 伏羲八卦
下载PDF
汉魏六朝北地傅氏籍贯考察——以《宋书·傅弘之传》的载述为中心
20
作者 丁宏武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6,共9页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关于世族籍贯的认定,不能只是简单地考察地理沿革和家族迁徙等表层问题,而应综合考量家族认同、国家认同、历史认同等诸多层面的历史信息。北地傅氏虽然自汉末以来寄寓关中冯翊境内,此后又流寓江南,但其姓...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关于世族籍贯的认定,不能只是简单地考察地理沿革和家族迁徙等表层问题,而应综合考量家族认同、国家认同、历史认同等诸多层面的历史信息。北地傅氏虽然自汉末以来寄寓关中冯翊境内,此后又流寓江南,但其姓望所系与文化根脉仍在河陇地区(义渠、灵州、泥阳)。其亦文亦武、刚直尚气的家族风尚,正是秦汉以来河陇地区风声气俗的本色呈现。如果将汉末以来北地傅氏的籍贯确定在今陕西耀县境内,不仅与北地傅氏家族兴起于河陇边塞、流离迁徙中仍然情系河陇故土的历史事实不符,而且与门阀制度背景下“寄寓他所”“仍冠旧邦”的时代风气不合,显然不是合理公允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 北地郡望 傅氏家族 籍贯归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