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突击文化”与延安文学引论 被引量:7
1
作者 周维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3-153,共11页
"突击文化"是作者在抗日革命根据地社会"突击"现象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文化概念,它反映出抗日革命根据地社会日常生活军事化特征、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焦虑"心态以及普遍的"突围"心理。从"... "突击文化"是作者在抗日革命根据地社会"突击"现象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文化概念,它反映出抗日革命根据地社会日常生活军事化特征、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焦虑"心态以及普遍的"突围"心理。从"突击文化"研究延安文学,它为我们提供了抗日革命根据地认识文学的特定"眼光",进而可以管窥到延安文学发展的自身体系;再者,作家对"突击文化"的认同的曲折性,可以让我们看到延安文学的内在丰富性,以及一些不曾发现的新特征。"突击文化"对延安文学的影响在延安文学的整体"突击"特征中可以得到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击 突击文化 延安文学
下载PDF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理性回归和诗情贯注
2
作者 徐强 《写作》 2007年第9期10-12,共3页
北宋大儒张载曾说过:“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强烈的精英文化意识和启蒙意识。但这并不妨碍余秋雨进行冷峻的文化思考,反而促成了他作为学者所应保有的理... 北宋大儒张载曾说过:“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强烈的精英文化意识和启蒙意识。但这并不妨碍余秋雨进行冷峻的文化思考,反而促成了他作为学者所应保有的理性。实际上,在当代散文界几位卓尔不群的作家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学术理性无所不在的影子。尽管在炼字为文过程的背后有个人禀赋的高低、有文化背景的差异、有切入问题的不同角度,但他们的散文无不具有哲学思辨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散文 理性回归 余秋雨 诗情 精英文化意识 启蒙意识 文化思考 当代散文
下载PDF
情节设计与主体精神的缺失——评电视连续剧《京华烟云》改编背后的隐性思维
3
作者 粟斌 《写作》 2006年第2期31-33,共3页
据林语堂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京华烟云》经中央一台热播,引发了观众和评论者的热烈讨论,其焦点多集中在剧作对原著的大幅改编上。平心而论,由于原著讲述北京曾、姚、牛三大家族30多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时间跨度大... 据林语堂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京华烟云》经中央一台热播,引发了观众和评论者的热烈讨论,其焦点多集中在剧作对原著的大幅改编上。平心而论,由于原著讲述北京曾、姚、牛三大家族30多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时间跨度大,加之原著为英文作品,需要不断向外国读者介绍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掌故和社会风貌,致使有关中心人物的戏剧冲突不明显,因此,改编是必要的,它可以使剧情更曲折、紧凑,有利于电视表现形式的突出。但赵薇版电视连续剧《京华烟云》的改编方式及内容很值得商榷。比如改编的主要手段,除了大力精简原著中的人物,还重新塑造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并以张冠李戴的方式完成人物与情节的嫁接。全剧仅余原著故事的空壳,尤其是主人公姚木兰、丈夫曾荪亚和第三者曹丽华之间的三角故事,由原著中一个小小插曲,发展为支撑二十集左右的剧情重点和主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节设计 主体精神 电视连续剧 《京华烟云》 隐性思维 影视评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