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9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四译诗与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 被引量:12
1
作者 熊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34,共5页
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得益于译诗的启示:一是在观念上,译诗显示出来的新型诗歌的文体特征冲击甚至瓦解了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观;二是在形式上,译诗是早期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者,是新诗的参照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新诗形式的多元化;三是在... 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得益于译诗的启示:一是在观念上,译诗显示出来的新型诗歌的文体特征冲击甚至瓦解了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观;二是在形式上,译诗是早期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者,是新诗的参照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新诗形式的多元化;三是在创作上,译诗逐渐成为中国新诗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带来了有别于传统诗歌的形式资源,诗人的译诗过程也为他们的创作积累了形式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译诗 中国新诗 形式观念
下载PDF
论诗歌翻译与中国新诗创作的三重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熊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149,255,256,共10页
学界惯于谈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却忽视了翻译这个中介环节,只能从影响的层面看到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的一层关系。而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外国诗歌的翻译与中国新诗创作之间呈现出复杂的关系:首先是诗歌翻译在诸多方面等同于中国... 学界惯于谈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却忽视了翻译这个中介环节,只能从影响的层面看到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的一层关系。而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外国诗歌的翻译与中国新诗创作之间呈现出复杂的关系:首先是诗歌翻译在诸多方面等同于中国新诗创作,其次是诗歌翻译对中国新诗创作具有积极的促动作用,三是诗歌翻译与中国现代新诗之间相互影响,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和完善。把握中国新诗创作与诗歌翻译之间的这三重关系,有助于更深刻和更全面地理解中外诗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诗歌创作 同质化 中外诗歌关系
下载PDF
外国诗歌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体创新 被引量:1
3
作者 熊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0-76,共7页
外国诗歌的翻译有助于中国新诗的文体创新,作者从语言层面的创造新字、改进语言句法和表达方式,形式层面的创造新形式、引入新形式等方面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在翻译的过程中创新的文体所具有的文体特征和文化属性,进而表明... 外国诗歌的翻译有助于中国新诗的文体创新,作者从语言层面的创造新字、改进语言句法和表达方式,形式层面的创造新形式、引入新形式等方面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在翻译的过程中创新的文体所具有的文体特征和文化属性,进而表明外国诗歌的翻译对中国新诗文体创新具有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诗歌语言 诗歌形式 双重文化属性
下载PDF
现代译诗对中国新诗文体观念的践行 被引量:1
4
作者 熊辉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83-89,共7页
现代译诗不仅在中国新诗理论先行的情况下率先实验了新诗的文体主张,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历史上不断地验证并完善了中国新诗的文体观念。从语言、音律、形式以及风格等方面考察现代译诗对中国新诗文体观念的践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文... 现代译诗不仅在中国新诗理论先行的情况下率先实验了新诗的文体主张,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历史上不断地验证并完善了中国新诗的文体观念。从语言、音律、形式以及风格等方面考察现代译诗对中国新诗文体观念的践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文学现象发生的原因,将有助于这一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译诗 中国新诗文体观念 诗歌形式 文体风格
下载PDF
从十四行诗与中国律诗的比较看建立新诗格律的必要性 被引量:1
5
作者 任岩岩 《宜宾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45-46,共2页
在中外诗歌发展史上,西方的十四行诗和中国的律诗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而且至今仍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都遵循严格的格律,这和当下面临的诗歌困境同时说明:格律是诗歌生命的一部分,无律则无诗,新... 在中外诗歌发展史上,西方的十四行诗和中国的律诗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而且至今仍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都遵循严格的格律,这和当下面临的诗歌困境同时说明:格律是诗歌生命的一部分,无律则无诗,新诗也不例外。这对当下建立新诗格律、走出新诗困境、繁荣现代诗歌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行诗 律诗 新诗格律 诗歌困境 必要性
下载PDF
为诗消得人憔悴——新诗研究者东南大学王珂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珂 王觅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5-12,共8页
用现代汉语写作的新诗是一种特殊的抒情文体。这种特殊文体是采用抒情、叙述、议论,表现情绪、情感、感觉、感受、愿望和冥想,重视语体、诗体、想象和意象的汉语艺术。新诗研究重在新诗诗体研究,而新诗诗体研究实质上是对诗的本体的研... 用现代汉语写作的新诗是一种特殊的抒情文体。这种特殊文体是采用抒情、叙述、议论,表现情绪、情感、感觉、感受、愿望和冥想,重视语体、诗体、想象和意象的汉语艺术。新诗研究重在新诗诗体研究,而新诗诗体研究实质上是对诗的本体的研究。新诗诗体研究不仅具有诗学的意义,还具有政治学和伦理学的价值。当代,特别是未来的新诗是多种诗体共存、多种文体共建和多种技法共生的文体,因此新诗诗体研究很有必要广泛借鉴中外文体学及诗体学研究的成果,建设包括新诗文类学、新诗语言学、新诗意象学、新诗生态学、新诗功能学等为主要内容的新诗诗体学。目前,新诗诗体学研究虽然局部已取得较大成绩,但是新诗诗体学在理论上还存在缺乏操作性等问题,为此,建立科学的新诗诗体学是新诗理论界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新诗诗体 研究
下载PDF
中国新诗研究所唁电
7
作者 吕进 蒋登科 《中外诗歌研究》 2008年第1期68-68,共1页
邱淑嫦女士:惊闻文晓村先生于12月25日下午不幸逝世的噩耗,深感震惊和悲痛。 文先生是著名诗人、诗论家、编辑家、艺术活动家,是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客座教授。他创办和长期主编的《葡萄园》诗刊倡导“健康,明朗,中国”的诗风,对台... 邱淑嫦女士:惊闻文晓村先生于12月25日下午不幸逝世的噩耗,深感震惊和悲痛。 文先生是著名诗人、诗论家、编辑家、艺术活动家,是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客座教授。他创办和长期主编的《葡萄园》诗刊倡导“健康,明朗,中国”的诗风,对台湾新诗甚至整个中国新诗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架起了海峡两岸诗歌交流、沟通的桥梁;他的诗歌创作关心国家、民族,抒发真实的人生体验,朴素、健康,视野开阔,艺术造诣很高,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爱;他的诗论,以感悟、经验的方式谈论诗歌艺术,总结艺术规律,切入诗的本质,自成一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研究所 诗歌创作 《葡萄园》 艺术活动 客座教授 台湾新诗 海峡两岸 人生体验
下载PDF
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发生
8
作者 熊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37-141,共5页
以新诗文体为例,首先论述译诗集中体现了中国新诗的现代性特征,引领中国新诗朝着"现代"的方向发展;进而认为翻译诗歌是中国新诗现代性的推动力,反映了中国新诗的现代性诉求;最后从具体的角度出发,分别论证了中国新诗的语言形... 以新诗文体为例,首先论述译诗集中体现了中国新诗的现代性特征,引领中国新诗朝着"现代"的方向发展;进而认为翻译诗歌是中国新诗现代性的推动力,反映了中国新诗的现代性诉求;最后从具体的角度出发,分别论证了中国新诗的语言形式、精神情感以及先锋特质、颓废色彩等现代性因素与翻译诗歌之间的关联,从而说明翻译诗歌在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诗歌 中国新诗 现代性
下载PDF
现代汉语的口语属性与中国新诗的肉身化品格
9
作者 向天渊 周梦瑜 《江汉学术》 2023年第4期65-74,共10页
作为现代汉语书面语,“白话”是加工过的口语,甚至有欧化倾向,但由于新文学家“言文合一”的强烈意愿及创作实践,使得白话仍具有鲜明的口语特征。而“语音”与肉身及心智有直接、内在的关联性,比“文字”更切近艺术本质。语言口语化,除... 作为现代汉语书面语,“白话”是加工过的口语,甚至有欧化倾向,但由于新文学家“言文合一”的强烈意愿及创作实践,使得白话仍具有鲜明的口语特征。而“语音”与肉身及心智有直接、内在的关联性,比“文字”更切近艺术本质。语言口语化,除了生动、形象之外,还能增强现场感、亲在性。从胡适“放脚鞋样”到戴望舒的“语吻美”,从非非主义“打开肉体之门”到于坚的“诗言体”,再到“下半身写作”,新诗在白话、口语的道路上,与“肉身”产生隐秘纠葛。现代汉语的口语属性,容易发展成自由体新诗,格律体新诗的发展注定更加艰难。诗语口语化,看似与诗学之道反向而行,实则体现破旧立新的艺术规律,颇具“反者道之动”的辩证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中国新诗 口语性 口语诗 下半身诗歌 身体写作 肉身化
下载PDF
论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
10
作者 熊辉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4-37,共4页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诗 诗歌创作 翻译过程 新诗文体
下载PDF
五四译诗与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更新
11
作者 熊辉 《中外诗歌研究》 2006年第3期59-65,共7页
中国新诗形式与传统诗歌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新诗形式建设却一直困扰着诗歌研究界和创作界,“诗体重建”仍然是21世纪华文诗歌研究的前沿性课题。为此,同到新诗诞生的五四语境中去重新探讨中国诗体观念的更新与泽诗之间的顺向... 中国新诗形式与传统诗歌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新诗形式建设却一直困扰着诗歌研究界和创作界,“诗体重建”仍然是21世纪华文诗歌研究的前沿性课题。为此,同到新诗诞生的五四语境中去重新探讨中国诗体观念的更新与泽诗之间的顺向关系就具备了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国诗歌的形式观念在五四时期得以更新的首要原因是中国诗歌自身发展演变的需求,但同时也与外国诗歌观念和诗学理论的影响分不开,从更为直接的层面讲,新诗文体观念的确立得益于译诗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形式 中国诗歌 五四时期 译诗 诗歌研究 诗体重建 传统诗歌 发展演变
下载PDF
“中国新诗年鉴”(1998—2010)的前期理论资源
12
作者 陈振波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6期54-60,共7页
"中国新诗年鉴"(1998—2010)》经过十多年的编选,形成了相对独立而颇具影响的风格体系和理论主张。"年鉴"的前期理论资源,主要有后现代语境下的诗歌、中国第三代诗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诗歌所显示出的断裂性与连续... "中国新诗年鉴"(1998—2010)》经过十多年的编选,形成了相对独立而颇具影响的风格体系和理论主张。"年鉴"的前期理论资源,主要有后现代语境下的诗歌、中国第三代诗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诗歌所显示出的断裂性与连续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年鉴"的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年鉴 后现代主义 第三代诗歌 连续性 断裂性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诗歌的危机——论新诗文体秩序的失范与重建
13
作者 王书博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09-111,共3页
中国现代诗歌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然而问题亦存。面对当下新诗日益边缘化的尴尬局面,重新审视新诗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就显得势在必行。新诗文体秩序的失范一直困扰着新诗的持续发展,因此重新建构新诗文... 中国现代诗歌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然而问题亦存。面对当下新诗日益边缘化的尴尬局面,重新审视新诗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就显得势在必行。新诗文体秩序的失范一直困扰着新诗的持续发展,因此重新建构新诗文体秩序将是新诗未来不断成熟发展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危机 文体秩序 失范与重建
下载PDF
中国新诗“颓废”审美的现代性演变——基于1920—1940年代读者批评的文献考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田源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8-94,共7页
通观1920—1940年代读者对象征派、左翼、“现代派”和西南联大诗人诗歌批评,“颓废”诗学的审美意识在新诗流派更替的基础之上,呈现出新奇—叛逆—时尚—异化的范式转变的趋势。借助民国报刊史料文献的集成与梳理,考察不同层次的读者... 通观1920—1940年代读者对象征派、左翼、“现代派”和西南联大诗人诗歌批评,“颓废”诗学的审美意识在新诗流派更替的基础之上,呈现出新奇—叛逆—时尚—异化的范式转变的趋势。借助民国报刊史料文献的集成与梳理,考察不同层次的读者迥异的批评动机、趣味、视野等要素,我们认为,在历史语境与时代精神的制约下,“颓废”诗学的审美意识恪守从点到面的辐射法则,其演变的轨迹特征彰显出新诗的现代性诗学质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批评 “颓废” 诗学 审美 新诗 现代性
下载PDF
一条精神的大河——读蒋登科《中国新诗的精神历程》
15
作者 李胜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5-196,共2页
中国新诗在表象上看很复杂甚至很驳杂,难有脉络可循,但从精神建设的角度梳理,不同的诗人、诗歌现象所奉献给精神文化的内涵和影响是有差别的。蒋登科教授主编的《中国新诗的精神历程》一书,通过对新诗精神建设历程的梳理,从精神文化建... 中国新诗在表象上看很复杂甚至很驳杂,难有脉络可循,但从精神建设的角度梳理,不同的诗人、诗歌现象所奉献给精神文化的内涵和影响是有差别的。蒋登科教授主编的《中国新诗的精神历程》一书,通过对新诗精神建设历程的梳理,从精神文化建设的角度对新诗的成就与不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对不同诗人、诗歌现象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是一部值得推荐的诗学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登科 新诗发展 精神建设 精神缺失 策略
下载PDF
中国新诗的语言缺陷初探
16
作者 高圣华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84-86,共3页
梳理了新诗从探索与实践到发展与创新的过程。认为相对于旧诗语言的精炼耐读、节奏感强、富于音乐性的特点,新诗语言具有先天不足的特征;目前,新诗语言尚未达到很好地表达诗的内涵的需要,还应不断地思索、创新。
关键词 中国新诗 语言缺陷 传承 创新
下载PDF
中国新诗的精神家园建构
17
作者 蔡明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0期12-18,共7页
在中西文化交融中,中国新诗从传统文化群体本位的观念中走出来,通过自我追寻来建构新的精神家园。新诗抒写自我情感,创造自主意境,体现悲悯情怀、终极关怀,追寻彼岸世界,它们直达心灵深处,真正歌咏灵魂,具有全新的文化特征,丰富了新诗... 在中西文化交融中,中国新诗从传统文化群体本位的观念中走出来,通过自我追寻来建构新的精神家园。新诗抒写自我情感,创造自主意境,体现悲悯情怀、终极关怀,追寻彼岸世界,它们直达心灵深处,真正歌咏灵魂,具有全新的文化特征,丰富了新诗的精神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文化特征 精神家园
下载PDF
困境与突围——中国新诗人文主义精神的重构
18
作者 席阿妮 《宜宾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48-50,共3页
以"新诗"为切入点,以"人文主义精神"的重构为路径,以让这一精神浸染民众心灵、让民众诗意栖居为重构的旨归点,既可以为新诗的进一步发展找到一条突围的路径,又可以让人文主义精神真正进入时代社会与民众生活,从而... 以"新诗"为切入点,以"人文主义精神"的重构为路径,以让这一精神浸染民众心灵、让民众诗意栖居为重构的旨归点,既可以为新诗的进一步发展找到一条突围的路径,又可以让人文主义精神真正进入时代社会与民众生活,从而实现新诗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并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人文主义精神 重构
下载PDF
聚焦中国当下新诗论争
19
作者 蒋蕾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01-102,共2页
从20世纪80年代末,新诗开始遭遇危机,逐渐失去市场,日趋边缘化了。人们苦苦思索中国新诗的出路在哪里,十几年来论争不断。文章围绕着对待传统新诗是要继承还是革命、诗与非诗、自由诗与现代格律诗、下半身写作、网络诗等几个当下最为引... 从20世纪80年代末,新诗开始遭遇危机,逐渐失去市场,日趋边缘化了。人们苦苦思索中国新诗的出路在哪里,十几年来论争不断。文章围绕着对待传统新诗是要继承还是革命、诗与非诗、自由诗与现代格律诗、下半身写作、网络诗等几个当下最为引人注目的论争展开论述,以供人们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 当下新诗 论争
下载PDF
论戴望舒对中国新诗文体的贡献
20
作者 晋彪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91-94,共4页
中国新诗文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诗史上开一代诗风的戴望舒,以其对音乐性的追求与反叛、对象征主义的融汇及无韵自由体诗的开创对中国新诗文体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音乐性 象征主义 无韵自由体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