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与提升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徐爽 王成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2-1133,共12页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与提升机制研究,有利于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全面推进新发展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本研究基于“政策主题-成效评估-整治提升”的研究思路,以政策主题为导向,以六大重点工程为抓手,借助...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与提升机制研究,有利于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全面推进新发展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本研究基于“政策主题-成效评估-整治提升”的研究思路,以政策主题为导向,以六大重点工程为抓手,借助政策文本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阐释了整治提升机制并提出提升路径。结果表明: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居住条件、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五大主题,相关文件数量占比分别为18.9%、16.3%、19.8%、25.6%、19.4%;1997—2020年其内容呈现出从要素供给、结构完善到功能提升的阶段性特征。整治成效水平呈现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空间特征,综合值分别达2.70、2.42、2.41;一、二类区中住房整治成效最为突出,三类区中生物资源循环利用和地域文化整治成效较突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他项目推进具有较高的贡献度。因此,相关部门应树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目标-多措并举-协同治理”的系统化工作思路,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成效 提升机制 整治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重庆市城乡要素流动赋能乡村多元价值实现机制 被引量:3
2
作者 豆浩健 王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6-215,共10页
准确认知城乡要素流动赋能乡村多元价值实现机制,既能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又能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对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研究以城乡界面间要素流动的吸纳、融合和冲突作用为介质,解析城乡要素流动与乡... 准确认知城乡要素流动赋能乡村多元价值实现机制,既能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又能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对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研究以城乡界面间要素流动的吸纳、融合和冲突作用为介质,解析城乡要素流动与乡村多元价值实现的逻辑关联,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分别构建指标体系测度城乡要素流动和乡村多元价值实现,进而解析其相关关系以理清其赋能过程与实现机制,结果表明:1)城乡要素人口流动、资源转移和社会互动综合作用赋能乡村多元价值,表征为供给价值、调节价值、传承价值和服务价值的实现,其中人口流动是核心,资源转移是重点,社会互动是动力;2)重庆市乡村多元价值实现程度总体上呈正态分布,其中,人口流动对供给价值和调节价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传承价值具有反向抑制作用,相关系数分别为0.40、0.37、-0.56;资源转移对供给价值、调节价值和服务价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37、0.39;社会互动对调节价值、服务价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传承价值具有反向抑制作用,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46、-0.57;3)针对重庆市城乡人口流动频繁、资源转移和社会互动较少的现实情景,从以县域为重要载体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全要素流动为核心的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高质量提升乡村价值实现能力3个层次提出了加快乡村价值实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城乡要素流动 多元价值 城乡作用介质 空间的生产 测度 重庆市
下载PDF
乡村善治的内涵解析与水平测度研究——以云南省昌宁县田园镇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佳 王成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6,共10页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善治既是一种治理理念也是一种治理方式,是乡村治理的理想状态。本文通过梳理乡村治理的历史文脉,结合我国乡村善治的新时代要求,从不同维度解析了乡村善治的内涵,据此建立指标体系,对云南省昌宁县田园镇...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善治既是一种治理理念也是一种治理方式,是乡村治理的理想状态。本文通过梳理乡村治理的历史文脉,结合我国乡村善治的新时代要求,从不同维度解析了乡村善治的内涵,据此建立指标体系,对云南省昌宁县田园镇乡村善治水平进行测度,剖析其乡村善治水平并因地精准施策。研究表明:(1)领导组织、法制建设、村民自治、道德文化和矛盾纠纷5个维度组成了乡村善治的科学内涵;(2)田园镇总体上乡村善治水平较均衡,呈现出“北高南低、一轴两翼、三级分布”的空间格局,乡村外生秩序强势、内生秩序活力不足,表现为以外生秩序为主的优良状态;(3)基于五大维度障碍度分析将田园镇乡村善治水平划分单维度、双维度、多维度主导3种类型,据此提出差异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乡村善治 历史文脉 内涵解析 提升策略
下载PDF
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的演变规律及其提升路径——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为例 被引量:50
4
作者 王成 代蕊莲 +2 位作者 陈静 沈悦 冀萌竹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45-661,共17页
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为研究区,以2009年、2014年、2019年为研究时点,以2009—2019年为研究时段,按照思想缘起、理论基础、实证演绎、提升路径的研究思路,建立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测度的指标体系,分析其演变规律... 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为研究区,以2009年、2014年、2019年为研究时点,以2009—2019年为研究时段,按照思想缘起、理论基础、实证演绎、提升路径的研究思路,建立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测度的指标体系,分析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9年,重庆西部片区的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水平不断上升,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各子系统韧性在时间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差异明显:自然系统韧性与人类系统韧性分别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和"东西部向中部递减"的空间格局;居住系统韧性与支撑系统韧性则分别呈现出由"低值点缀分布"逐渐过渡到较为均衡和"普遍均衡、高低值点缀"的空间格局;社会系统韧性表现为"西部增强、东部减弱"的空间格局特征。借助障碍度模型对重庆西部片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提升的障碍因子及不同区县面临的主导障碍进行诊断,根据结果将重庆西部片区划分为单一主导障碍型、双重障碍型与三层障碍型三种类型,据此设计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提升的差异化路径,以期打破重庆西部片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提升的多重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 演变规律 障碍因素 韧性提升路径 重庆西部片区
原文传递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多功能性划分及其农户利用差异性评价 被引量:25
5
作者 张列 王成 +3 位作者 杜相佐 王钟书 邓春 李颢颖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78-285,共8页
受农户生计方式多元化和城市文化的影响,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分工更为明显且呈多功能性,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多功能性及农户个体利用的差异性特征,既利于客观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资产价值,又能为合理设计农民新居内部构型提供理论基础。... 受农户生计方式多元化和城市文化的影响,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分工更为明显且呈多功能性,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多功能性及农户个体利用的差异性特征,既利于客观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资产价值,又能为合理设计农民新居内部构型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燕坝村1 923处农村居民点用地为研究对象,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多功能性划分基础上构建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优势功能,进而辨析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势功能差异性。其结果为:按照二级分类体系,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划分为居住用地、农业生产用地、非农生产用地、附属用地4个1级地类,堂屋用地、圈舍养殖用地、院落用地等11个2级地类;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势功能差异明显,农业专业化发展型农户以农业生产功能为主导(优势度达1.987 8),而兼业发展型农户优势功能不明显,具均衡性;农业多样化发展型农户、非农多样化发展型农户、非农专业化发展型农户分别以服务功能(优势度1.873 0)、居住功能(优势度1.569 2)、非农生产功能(优势度2.387 9)为主导。农户生计方式与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势功能是相适应的,农民新居建设应根据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生计方式设计不同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组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地区 分类 农户 农村居民点 多功能
下载PDF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韧性的科学认知及其研究域 被引量:48
6
作者 王成 任梅菁 +1 位作者 胡秋云 李琴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5-94,共10页
韧性作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重要属性,是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应对内外环境扰动时主动抵御(系统维持)、适应(系统演化)或者更新(系统突变)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基于国内外韧性研究成果和乡村生... 韧性作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重要属性,是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应对内外环境扰动时主动抵御(系统维持)、适应(系统演化)或者更新(系统突变)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基于国内外韧性研究成果和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内涵与本质,科学认知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韧性的内涵;基于认识论与本体论,从扰动、利益相关者、系统状态、系统目的与韧性能力5个方面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韧性进行质性研究,解构出扰动与脆弱性、脆弱性与韧性回馈、韧性评估与阈值效应、适应性治理等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韧性研究的基本研究域,以初步形成其研究框架;并从多学科理论融合与多方法集成、时空尺度关联和多维因素传导及利益相关者一体化适应性治理体系构建等方面厘定其未来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 韧性 质性研究 研究域
原文传递
共生视角下村落空间重构的农户共生界面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燕坝村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邓春 王成 王钟书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期164-172,共9页
不同类型农户空间资源要素共享低效是村落空间重构的重要障碍,对其共享界面进行计量分析,能有效辨析不同类型农户共生关系及诊断共生界面关键问题。以重庆市燕坝村为例,采用共生界面分析法计量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共生界面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农户空间资源要素共享低效是村落空间重构的重要障碍,对其共享界面进行计量分析,能有效辨析不同类型农户共生关系及诊断共生界面关键问题。以重庆市燕坝村为例,采用共生界面分析法计量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共生界面特征,结果表明:当前村落空间5种不同类型农户共生模式为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农业经营型农户和非农经营型农户分别形成两对共生性明显的共生体;生产空间重构亟需强化的农户共生界面是农业补贴、土地流转农户补偿机制、基础设施管护;居住空间重构亟需强化的农户共生界面是劳动力素质、新型农村社区管护;生态空间重构亟需强化的农户共生界面是绿色基础设施配套及管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空间重构 农户共生界面 农户共生关系 燕坝村
下载PDF
中国县域村镇空间扩展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8
作者 王成 梁鑫 +3 位作者 黄宇航 程贵山 吴昕玥 徐爽 《小城镇建设》 2022年第12期5-12,共8页
村镇作为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关键节点,推进其协调发展,实现其功能衔接互补,是实现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文献梳理和文件研究建立共性指标库,并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确定个性指标,最终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维度构建出一... 村镇作为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关键节点,推进其协调发展,实现其功能衔接互补,是实现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文献梳理和文件研究建立共性指标库,并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确定个性指标,最终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维度构建出一套县域村镇空间扩展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四川省雅安市为研究区,对村镇空间扩展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其评价结果与实地调研走访情况对比发现能够较为客观综合地反映雅安市村镇空间扩展的实际情况。该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丰富村镇扩展效应研究范式,也可以广泛指导与应用于村镇可持续发展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村镇空间扩展 效应评价 指标体系 实证检验 四川雅安
下载PDF
农村经济转型期不同类型农户共生能力研究:以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叶琴丽 王成 +1 位作者 张玉英 刘怡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3-39,共7页
农户作为农村经济转型及经济建设的微观行为主体,渐由"个体"转向"共同体",发展模式逐渐由"竞争"趋向"协作",准确判别农户间共生能力对合理引导农户生产、促进和谐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引... 农户作为农村经济转型及经济建设的微观行为主体,渐由"个体"转向"共同体",发展模式逐渐由"竞争"趋向"协作",准确判别农户间共生能力对合理引导农户生产、促进和谐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引入共生理论,以农户分化为基础划分农户共生单元,以农户年收益值作为主质参量,通过共生度及共生系数模型对农户共生单元间共生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共生单元间均只存在正向共生关系,不存在寄生或偏利共生关系,农户共生单元之间新能量流的非对称性降低,逐渐向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进化;2不同类型农户共生单元间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兼业发展型农户与非农发展型农户间的共生能力最强,其达到对称性互惠共生阶段所需时间也最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能力 共生度 共生关系 农户共生单元 大柱村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集聚农户共生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3
10
作者 叶琴丽 王成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2-89,共8页
研究目的:探讨对集聚农户共生、集聚区土地利用率提高的影响因素,为提升农户共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农户共生关系及促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有效路径及理论指导。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户主自身特征、农... 研究目的:探讨对集聚农户共生、集聚区土地利用率提高的影响因素,为提升农户共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农户共生关系及促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有效路径及理论指导。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户主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集聚共生效益特征及外部环境与政策特征这4类外源潜变量对农户共生认知产生重要影响且影响程度大小不同,其中,集聚共生效益特征的影响最为显著,外部环境与政策特征、户主自身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的影响依次减弱;(2)是否为干部、对原集聚模式的满意度、是否促进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和政府对集聚区的补贴力度分别对这4类外源潜变量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研究结论:显化农户共生效益、增强"精英"农户及村干部的正向引导、提升农户成员受教育水平、培养农户"共生共荣"理念等是深化农户共生关系,促进和谐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共生认知 集聚农户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基于Voronoi图的村域农村居民点空间机理及其优化配置——以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杜相佐 王成 邓春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1期185-192,F0003,共9页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散乱、集聚能力差、利用低效化是城乡转型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现象,对其空间机理进行研究,并提出适宜的空间优化配置策略已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选...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散乱、集聚能力差、利用低效化是城乡转型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现象,对其空间机理进行研究,并提出适宜的空间优化配置策略已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选取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为样点,采用Voronoi图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空间因素影响下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柱村农村居民点整体为集群型分布,有点状分散、带状延伸、块状集聚3种布局模式,但各社间存在集群和随机分布的差异;农村居民点在1~3级地形位、0~200 m水源地缓冲区、0~100 m主干道路缓冲区内具有分布偏好,其分布指数趋势线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根据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机理,融贯村域差异化的环境条件,兼顾农户意愿需求,构建了公共服务设施引领型、优势居民点引领型、交通主干线引领型3种空间优化模式,并建立起以中心村为核心、基层村为辅助的"中心-基层"两个等级的农村居民点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VORONOI图 分布特征 优化模式 大柱村
下载PDF
基于“市场扩张-社会保护”双向运动理论的村镇空间演变及其优化机制研究
12
作者 陈静 梁鑫 +1 位作者 徐爽 王成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33,共12页
村镇空间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其不合理利用是乡村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研究在梳理村镇空间演变的制度变迁逻辑基础上,运用“双向运动”理论,从“市场扩张”和“社会保护”两个维度解析村镇空间演变历程,建立村镇空间演变分析框架,并以重... 村镇空间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其不合理利用是乡村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研究在梳理村镇空间演变的制度变迁逻辑基础上,运用“双向运动”理论,从“市场扩张”和“社会保护”两个维度解析村镇空间演变历程,建立村镇空间演变分析框架,并以重庆市忠县为例进行阐释。结果表明:“双向运动”理论能充分解释中国村镇空间演变这一重要发展历程;运用该框架解析市场经济经历“完全缺失-重新嵌入-脱嵌化-内嵌化”的发展历程,将村镇空间演变划分为稳定维持、缓慢演变、快速演变到高速演变4个阶段通过辨析其与成因,明晰村镇空间优化的阻碍;最后提出村镇空间可持续发展优化机制,为村镇空间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空间演变 内嵌化 脱嵌化 优化机制
下载PDF
基于耗散结构系统熵模型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有序性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成 周明茗 +2 位作者 李颢颖 何焱洲 马小苏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9-631,共13页
通过分析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建立系统熵模型,运用关联熵和运行熵,从系统的主体(多元主体)、客体(地)和环境三要素入手构建指标体系,讨论系统内部结构和运行状态的有序性,并以重庆市合川区龙市镇为研究区予以实证,研究表明... 通过分析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建立系统熵模型,运用关联熵和运行熵,从系统的主体(多元主体)、客体(地)和环境三要素入手构建指标体系,讨论系统内部结构和运行状态的有序性,并以重庆市合川区龙市镇为研究区予以实证,研究表明:研究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关联熵先增后减,系统内部结构有序性呈现阶段性特征,2008—2011年主要受城市化无序扩张和土地利用方式低效粗放等因素影响,系统内部结构趋于混乱无序,2011—2015年主要因财政支农力度增强、农业投入产出水平提高、生态修复力度加大等因素刺激,系统内部结构逐渐趋于有序化;2008—2015年,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熵逐年减小,在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大幅增加引起的生产条件改善、产业结构调整与提档升级等驱动下,呈现出持续有序化的发展态势;围绕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内部结构及运行状态的演化规律,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编制和完善相关规划、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入手,提出相关策略,以促进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有序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 有序性 耗散结构特征 系统熵模型 龙市镇
原文传递
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的耦合协同规律及类型甄别--以重庆市荣昌区为例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成 冀萌竹 +2 位作者 代蕊莲 陈静 沈悦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9-422,共14页
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不可避免地挤压生态系统空间,打破系统内部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论文在厘清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 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不可避免地挤压生态系统空间,打破系统内部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论文在厘清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耦合协调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8—2018年重庆市荣昌区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划分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研究发现:(1)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以人类活动为纽带而构成交互耦合体,解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为理解村镇建设中“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体提供了通道。(2)2008、2013、2018年荣昌区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异格局。(3)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并结合同步发展模型将荣昌区村镇划分为保护与发展同步型、生态环境支持型、生态环境损耗型3种耦合协调类型。(4)针对各耦合协调类型提出差异化调控策略:保护与发展同步型村镇应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生态环境支持型村镇可以适量开发未利用地;生态环境损耗型村镇应改变生态环境效应滞后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建设用地扩展 生态环境效应 耦合协调 重庆市荣昌区
原文传递
重庆市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韧性扰动因素的空间效应及作用关系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成 吴昕玥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604-1614,共11页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作为一个开放巨系统,其韧性水平既受到相邻空间要素之间相互干扰的影响,又受到空间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影响,从空间之间以及空间内部剖析扰动因素作用关系对于韧性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测度2020年重庆市3...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作为一个开放巨系统,其韧性水平既受到相邻空间要素之间相互干扰的影响,又受到空间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影响,从空间之间以及空间内部剖析扰动因素作用关系对于韧性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测度2020年重庆市37个区县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韧性水平并明晰其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探测器交互探测方法分别对扰动因素的空间效应和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进而解构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2020年重庆市各区县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韧性水平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的空间格局,相邻区县韧性水平具有较高一致性且冷热点分布不均。(2)区域经济水平、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及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劳动力聚集度、地方财政支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3)运用扰动因素的空间效应及其相互间作用关系相结合的方法能更客观地解析扰动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韧性水平的影响。本文阐释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韧性扰动因素作用机制,以期为重庆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 韧性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效应 地理探测器 重庆市
原文传递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适应性循环阶段判别及驱动机制——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成 黄宇航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5-165,共11页
文章将适应性循环理论模型运用到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领域,构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状态的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根据适应性循环理论中“潜力-连通度-恢复力”的大小及增减关系,建立三维坐标轴,将2009、2014、2019年重庆市各区县乡村生产空... 文章将适应性循环理论模型运用到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领域,构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状态的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根据适应性循环理论中“潜力-连通度-恢复力”的大小及增减关系,建立三维坐标轴,将2009、2014、2019年重庆市各区县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潜力-连通度-恢复力”指数进行空间落位,与适应性循环周期各个阶段相匹配,划分各个区县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适应性循环阶段进而解析其驱动机制,其结果表明:①在理清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适应性循环学理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三维坐标轴,将“潜力-连通度一恢复力”指数进行空间落位,与适应性循环阶段特征相匹配,判别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演化阶段的方法,弥补并完善了系统阶段划分在数理分析支撑下的缺失,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②2009-2019年,重庆市各区县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处于适应性循环的正向循环,主要为开发阶段和保护阶段,其中巴南区等16个区县由开发阶段(r)向保护阶段(K)演进。③重庆市各区县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在内外交互力的作用下,潜力、连通度、恢复力变化各异,推动着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适应性循环的演化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 乡村振兴 适应性循环 潜力—连通度—恢复力 交通设施 生态保护 驱动机制
原文传递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要素作用关系视域下的产业振兴路径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成 程贵山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95-1805,共11页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是实施乡村产业振兴的空间集合体,系统各要素间的作用关系与强度直接关乎系统运行,稳定有序的系统是实现产业振兴的基础保障。论文在充分解析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各要素作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寻求共性指标、政策...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是实施乡村产业振兴的空间集合体,系统各要素间的作用关系与强度直接关乎系统运行,稳定有序的系统是实现产业振兴的基础保障。论文在充分解析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各要素作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寻求共性指标、政策文本分析寻求个性指标,共性和个性2个维度相结合构建指标体系,分析系统各要素的空间表征,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系统要素间的作用关系和强度,同时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域予以检验并因地施策提出其产业振兴路径。结果表明:从共性和个性2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实践性;重庆市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要素间的作用关系与强度各异,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要素的空间表征呈“圈层”分异;从夯实产业基础设施、构建产业振兴人才培育体系、产业升级增效3个层面提出了推动重庆市产业振兴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 要素 产业振兴路径 重庆
原文传递
面向居民多元膳食需求的乡村价值及实现机制——以重庆市为例
18
作者 王成 张佳 +2 位作者 代蕊莲 豆浩健 黄宇航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673-2683,共11页
我国居民膳食习惯从关注数量充足向更强调膳食均衡搭配转向,改变了乡村主体行为策略和空间作用行为。基于大食物观理念,在认知居民膳食需求导向下乡村主体空间行为基础上,从食物供给、食物均衡、食物健康3个维度构建乡村价值指标体系,... 我国居民膳食习惯从关注数量充足向更强调膳食均衡搭配转向,改变了乡村主体行为策略和空间作用行为。基于大食物观理念,在认知居民膳食需求导向下乡村主体空间行为基础上,从食物供给、食物均衡、食物健康3个维度构建乡村价值指标体系,分析重庆市乡村价值的空间特征及优势价值类型,进而解析其实现机制。结果表明:(1)大食物观理念下因乡村主体空间作用行为的差异,乡村价值分为食物供给价值、食物均衡价值和食物健康价值;(2)重庆市乡村价值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局部突出”的空间格局,其中主城都市区以食物供给价值为主导、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以食物健康价值为主导、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以食物均衡价值为主导;(3)从资源禀赋、农业活动、农业政策3个维度解读了乡村价值的实现机制,据此提出大食物观理念下乡村多元价值实现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食物观理念 居民多元膳食需求 乡村空间行为 乡村价值
原文传递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要素构成及运行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周明茗 王成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55-1664,共10页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典型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征。论文以系统论为指导,遵循系统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从学理上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内涵及要素构成进行辨析,并围绕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划分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典型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征。论文以系统论为指导,遵循系统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从学理上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内涵及要素构成进行辨析,并围绕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划分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演进历程,在此基础上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阐释。研究发现,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主要由基础要素(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核心要素(多元经营主体和乡村文化)、驱动要素(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和管理要素(制度和政策)4种要素构成;依据乡村生产关系变革、经济体制变迁、城乡关系转变等规律,将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演进历程划分为土地改革运动时期、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4个时期,不同时期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要素构成、要素间的联系方式不同,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特征表现各异;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通过支撑与约束机制、竞争与合作机制以及调控与反馈机制推动自身运行发展。从要素功能、结构关系、协同等视角去审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状态、诊断系统运行的动力机制或障碍因素等,将成为未来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 要素 演进历程 运行机制
原文传递
基于乡村多元价值的乡村振兴类型与路径——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代蕊莲 豆浩健 +1 位作者 张佳 王成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0-463,共14页
【目的】本文旨在解构乡村多元价值的内涵,测度重庆市乡村多元价值水平,为进一步促进重庆市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方法】基于2020年重庆市乡村矢量数据与属性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构建乡村多元价值评价模型,测度... 【目的】本文旨在解构乡村多元价值的内涵,测度重庆市乡村多元价值水平,为进一步促进重庆市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方法】基于2020年重庆市乡村矢量数据与属性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构建乡村多元价值评价模型,测度重庆市37个区县的乡村多元价值水平并分析其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运用区位熵法识别乡村多元价值短板。【结果】2020年重庆市乡村多元价值总体上呈现出“南高北低,高值集聚分布、低值点缀”的空间格局。具体地,重庆市乡村经济价值呈现出“西高东低,高值显著集中”的空间特征;乡村社会价值“西高东低”;乡村生态价值“由渝东北、渝东南向西逐渐递减”;乡村文化价值呈现出“高值点缀,低值连片分布”的空间格局。按照“分区—划片—重点”的思路,结合区位熵法计算结果,将重庆市乡村分为了9种类型。【结论】以乡村空间为介质探讨了乡村多元价值的实质与表征,为不同乡村类型提出了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结果可为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多元价值 价值测度 乡村振兴 类型识别 实现路径 重庆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