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重要支流8种优势鱼类生长及其资源开发现状评估 被引量:10
1
作者 解崇友 胡佐灿 +4 位作者 蔡瑞钰 蒲德永 冯兴无 彭作刚 王志坚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4-511,共8页
根据2015年11月、12月和2016年5月、6月、9月三峡库区36条重要支流渔获物调查信息,基于FiSAT II软件对鲤(Cyprinus carpio)、瓦氏拟鲿(Pseudobagrus vachellii)、鲫(Carassius auratus)、蛇鮈(Saurogobio dabryi)、光泽拟鲿(Pseudobagru... 根据2015年11月、12月和2016年5月、6月、9月三峡库区36条重要支流渔获物调查信息,基于FiSAT II软件对鲤(Cyprinus carpio)、瓦氏拟鲿(Pseudobagrus vachellii)、鲫(Carassius auratus)、蛇鮈(Saurogobio dabryi)、光泽拟鲿(Pseudobagrusnitidus)、?(Hemiculterleucisculus)、银鮈(Squalidusargentatus)和似鳊(Pseudobramasimoni)8种优势鱼类的生长及其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评估,旨在了解三峡库区重要支流鱼类资源变动趋势和生长情况,为该区域渔业管理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 8种鱼类生长指数(b)为2.74~3.11,近似等速生长;生长系数(K)大于0.2,为快速生长型;生长性能指数(φ?)为2.83~5.25;似鳊和鲫的资源开发率小于0.5,其余种类在0.5及以上;鲤、瓦氏拟鲿、蛇鮈、光泽拟鲿、?、银鮈的开捕体长分别控制在289 mm、253 mm、134 mm、102 mm、71 mm及52 mm以上,鱼类资源可得到有效恢复。研究表明,目前三峡库区重要支流鱼类资源开发过度;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生长速度呈加快趋势,而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呈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三峡库区支流 渔获物 生长 资源开发
下载PDF
长薄鳅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志坚 殷江霞 张耀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39,共8页
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电镜等方法研究了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结果表明:长薄鳅卵巢1个,根据形态、色泽、成熟系数等将发育过程分为5个时期,成熟系数最大达20.22%。第Ⅰ时相,卵原细胞位于生殖上皮内,成团... 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电镜等方法研究了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结果表明:长薄鳅卵巢1个,根据形态、色泽、成熟系数等将发育过程分为5个时期,成熟系数最大达20.22%。第Ⅰ时相,卵原细胞位于生殖上皮内,成团分布,核质比大,核膜双层,清晰,核位于细胞中央。第Ⅱ时相,产卵板、卵黄核和滤泡细胞出现。第Ⅲ时相,卵子体积增加明显,卵黄泡出现,卵黄开始沉积,滤泡细胞2层。第Ⅳ时相,卵黄颗粒充满卵母细胞,核膜破裂,细胞核向动物极发生偏移,滤泡层分为3层。第Ⅴ时相,卵母细胞体积达最大,卵黄颗粒聚集成卵黄小板,核膜完全破裂,核向动物极移动。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糖类、蛋白质、脂肪等物质不断增加,卵子成熟时达到积累的顶点,而DNA、RNA由明显到不明显。电镜观察显示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参与了卵黄的合成;线粒体形态多样,在卵黄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卵黄小板有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 卵巢发育 卵子发生 卵黄形成
下载PDF
不同浸没模式下两种滤料对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效果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亚秋 黄静 王志坚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62,共5页
将生物陶环和珊瑚石两种滤料分别采用半浸没式和全浸没式实验处理养殖废水。结果显示,在2种过滤模式下,生物陶环、珊瑚石生物滤料的生物膜成熟时间分别为8 d和10 d。经过20 d的处理,4个实验组NH4+-N,NO-2-N,COD的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将生物陶环和珊瑚石两种滤料分别采用半浸没式和全浸没式实验处理养殖废水。结果显示,在2种过滤模式下,生物陶环、珊瑚石生物滤料的生物膜成熟时间分别为8 d和10 d。经过20 d的处理,4个实验组NH4+-N,NO-2-N,COD的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于对照组NH4+-N浓度降低51%以上,COD降低40%以上;半浸没过滤模式的实验组对NH4-N、NO-2-N的去除率均显著高于全浸没实验组;全浸没实验组对COD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半浸没实验组。半浸没式过滤生物陶环实验组表面AOB数量最高,达4.68×102cfu/g,全浸没实验组HB数量均显著高于半浸没实验组。结果表明所用4种处理方式处理养殖废水均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废水处理 浸没方式 细菌数量 生物陶环 珊瑚石
下载PDF
鱼类肛门的位置与形态 被引量:1
4
作者 金丽 赵娜 张耀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15382-15383,15386,共3页
对66种鱼类肛门的位置与形态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肛门位置可以分为前位型、中位型和后位型,肛门与生殖孔间的距离可分为紧紧相邻型、间距型和紧邻间距型,肛门的形态可以分为椭圆形、圆形、凹陷型、花瓣型、泄殖腔型。另外还观察到1尾胭... 对66种鱼类肛门的位置与形态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肛门位置可以分为前位型、中位型和后位型,肛门与生殖孔间的距离可分为紧紧相邻型、间距型和紧邻间距型,肛门的形态可以分为椭圆形、圆形、凹陷型、花瓣型、泄殖腔型。另外还观察到1尾胭脂鱼肛门异位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肛门 位置与形态
下载PDF
盐度和pH对长吻鮠胚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晓蕾 金丽 张耀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8期3422-3423,共2页
[目的]解决长吻鮠养殖过程中受精率、孵化率、鱼苗成活率较低的问题。[方法]探讨了盐度和pH对长吻鮠胚胎发育的速度、器官分化、畸形率、死亡率的影响。[结果]盐度越高,长吻鮠胚胎的孵化率和存活率越低,发育速度越慢。原肠胚期和神经胚... [目的]解决长吻鮠养殖过程中受精率、孵化率、鱼苗成活率较低的问题。[方法]探讨了盐度和pH对长吻鮠胚胎发育的速度、器官分化、畸形率、死亡率的影响。[结果]盐度越高,长吻鮠胚胎的孵化率和存活率越低,发育速度越慢。原肠胚期和神经胚期是对盐度最敏感的时期。胚胎发育的最适盐度在6‰以下,最高临界盐度为11‰。氢离子浓度对胚胎的存活率和孵化率有明显的影响,但与胚胎发育速度关系不大。胚胎发育的适宜pH是7,最高临界pH为9,最低临界pH是5。[结论]该研究可为长吻鮠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吻鮠 盐度 PH值 胚胎发育
下载PDF
人工养殖云南盘鮈成鱼性腺发育及周年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健蓉 蔡瑞钰 +2 位作者 黄静 苏胜齐 王志坚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7-114,共8页
采用常规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人工养殖条件下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成鱼性腺发育及周年变化情况,为其全人工化繁殖提供基础资料。实验时间为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每月中旬解剖成鱼取性腺,雌雄各5~8尾,活体状态下测量... 采用常规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人工养殖条件下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成鱼性腺发育及周年变化情况,为其全人工化繁殖提供基础资料。实验时间为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每月中旬解剖成鱼取性腺,雌雄各5~8尾,活体状态下测量常规生物学数据,解剖后肉眼观察性别及性腺发育情况,并记录色泽等其他外形特征。取性腺称重并测量其长度和宽度,计算其性腺成熟系数(GSI),观察其性腺发育状况。结果表明,云南盘鮈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性成熟,并能繁殖后代。卵巢发育可分为Ⅱ、Ⅲ、Ⅳ、Ⅴ、Ⅵ期,Ⅱ期卵巢持续时间最长(6-11月),11月开始出现Ⅲ期卵巢,12月主要为Ⅱ、Ⅲ期卵巢,次年1-3月主要为Ⅲ期卵巢,4-5月主要为Ⅳ期卵巢,5月底达到Ⅴ期即成熟期,排卵后进入短暂的Ⅵ期,后迅速退化至Ⅱ期。本实验没有观察到Ⅰ期性腺。云南盘鮈精巢发育也可分为5期。6-12月主要为Ⅱ期精巢,12月开始出现Ⅲ期精巢,以Ⅱ、Ⅲ期精巢过冬;次年1-3月主要为Ⅲ期精巢,含少量Ⅱ、Ⅳ期精巢,4月主要为Ⅳ、Ⅴ期精巢,5月全为Ⅴ期精巢,6月则以Ⅱ期精巢为主,含少量Ⅴ、Ⅵ期精巢。云南盘鮈卵巢成熟系数为1%~18%,精巢成熟系数为0.2%~8.0%;性腺成熟系数在4-6月出现一次高峰,成熟系数变化趋势与周年变化一致,说明云南盘鮈为一次产卵类型鱼类,且繁殖期集中在5月底至6月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盘鮈 卵巢发育 精巢发育 周年变化
下载PDF
同域共存的两种平鳍鳅科鱼类消化系统的形态差异 被引量:5
7
作者 胡佐灿 解崇友 +1 位作者 蔡瑞钰 王志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9-387,共9页
为了探究同域共存的2种形态相似的平鳍鳅科鱼类的共存机理,通过形态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等方法对西昌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sichangensis)和峨眉后平鳅(Metahomaloptera omeiensis)的消化系统进行观察比较。形态学结果显示,它们的消... 为了探究同域共存的2种形态相似的平鳍鳅科鱼类的共存机理,通过形态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等方法对西昌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sichangensis)和峨眉后平鳅(Metahomaloptera omeiensis)的消化系统进行观察比较。形态学结果显示,它们的消化系统组成基本相同,符合杂食性鱼类的特征,但二者消化系统形态有明显差异。西昌华吸鳅肠道盘旋2回,呈"φ"字形,肝胰脏覆盖在消化管腹面;峨眉后平鳅肠道盘旋5—7回,肝胰脏镶嵌在消化管之间,西昌华吸鳅在肠道系数、比消化系统重等形态学指数上大于峨眉后平鳅。组织学结果显示,在消化道内黏膜褶皱高度、肌层厚度等特征上西昌华吸鳅显著大于(P<0.05)峨眉后平鳅,肝胰脏没有显著差异。AB-PAS染色显示,2种鱼消化道内黏液细胞种类相似,多为Ⅱ型和Ⅳ型黏液细胞,黏液细胞分布类型与大多数硬骨鱼类近似。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鱼类的食性和消化能力,二者在形态学、组织学上的差异可能暗示着西昌华吸鳅和峨眉后平鳅在食性和消化能力上存在差异,这可能是二者能够稳定共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 同域共存 西昌华吸鳅 峨眉后平鳅
下载PDF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红唇薄鳅线粒体控制区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申绍祎 田辉伍 +2 位作者 汪登强 陈大庆 刘绍平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3-90,共8页
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近年来资源量不断下降。本研究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896 bp)分析了长江上游红唇薄鳅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为其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共采集了119尾样本,来自长江上游江津... 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近年来资源量不断下降。本研究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896 bp)分析了长江上游红唇薄鳅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为其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共采集了119尾样本,来自长江上游江津、四川南溪、岷江下游蕨溪等。结果显示,共检测到58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967,平均核苷酸多样性0.006 7,表明红唇薄鳅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NETWORK网络关系图和分析系统树结果显示红唇薄鳅单倍型不按地理分布聚类,但是明显分成了2个谱系,表明红唇薄鳅群体发生了同域遗传分化。AMOVA分析结果显示,采样点和采样时间的群体间没有发生遗传分化。中性检验、错配分析及BSP(Bayesian skyline plot)分析表明红唇薄鳅Lineage 1种群在距今0.007 5~0.055 Ma(百万年)期间发生过种群选择或扩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 长江上游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王亚利 解崇友 +2 位作者 尹敏 蔡瑞钰 王志坚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9-87,共9页
为探索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影响,笔者观察16、19、22、25、28、31℃6个温度条件下四川华鳊的胚胎发育过程,描述总结(25±0.5)℃下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四川华鳊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 为探索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影响,笔者观察16、19、22、25、28、31℃6个温度条件下四川华鳊的胚胎发育过程,描述总结(25±0.5)℃下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四川华鳊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出膜等8个连续发育阶段;在(25±0.5)℃下孵化总历时44.83 h;在温度为16℃时,胚胎发育至原肠胚晚期全部死亡;19℃时孵化率为30.00%,其中畸形致死占87.19%,显著高于其余4个温度组(P<0.05);温度由19℃升至31℃时,胚胎发育所需时间变短,各温度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器官分化阶段均用时最长,占整个胚胎孵化历时的72.53%~77.07%;胚胎畸形率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31℃的胚胎畸形率约为28℃的2倍;在22~28℃时,胚胎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成活率最高,畸形率最低。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19±1)℃,卵径(y)与胚胎孵化时间(x)的关系为y=49.56-44.36x+47.92x^2(r^2=0.996);水温22~28℃为适宜孵化温度,最佳水温约为25℃;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69℃,有效积温为522.35~595.11℃·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华鳊 胚胎发育 温度
下载PDF
短须裂腹鱼与鲈鲤杂交F1代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洋 陈瑶 +4 位作者 万玉芳 邓思红 何学福 王志坚 金丽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73,共8页
该研究利用干法授精对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与鲈鲤(Percocypris pingipingi)进行远缘杂交,对杂交子一代(F_1)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进行观察,旨在为以后的杂交育种和品种选育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水温(14.5±1.0)℃... 该研究利用干法授精对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与鲈鲤(Percocypris pingipingi)进行远缘杂交,对杂交子一代(F_1)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进行观察,旨在为以后的杂交育种和品种选育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水温(14.5±1.0)℃、pH 8.10~8.81,短须裂腹鱼(♀)×鲈鲤(♂)杂交F_1代胚胎发育良好,受精率为95.33%,孵化率为71.12%,完成胚胎发育所需时间为144.33 h,有效积温为2 092.79 h·℃。在相似条件下,胚胎发育速度快于两亲本,各器官的形成顺序与亲本存在差异,仔稚鱼生长良好,发育速度与生长速度均慢于父本鲈鲤。在同等实验条件下,鲈鲤(♀)×短须裂腹鱼(♂) F_1代胚胎不能正常发育,发育至原肠期所需时间为51.25 h,所需积温为743.13 h·℃,原肠期末的死亡率高达85.83%,最后仅12尾出膜,且出膜后均畸形,出膜3 d后全部死亡。研究表明短须裂腹鱼(♀)×鲈鲤(♂)杂交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鲈鲤 杂交种 胚胎发育 仔稚鱼
下载PDF
蒙古鲌食性转变的稳定性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斌 王志坚 +3 位作者 金丽 叶凤芬 陈大庆 张耀光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19-1425,共7页
采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并结合胃肠内容物鉴定,探讨了小江水域渠马镇至黄石镇段蒙古鲌食物组成。结果显示,体长<200 mm的小个体蒙古鲌δ13C、δ15N值分别为(-24.50‰±1.15‰)、(12.17‰±1.54‰),食性类型为杂食性偏肉食性,... 采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并结合胃肠内容物鉴定,探讨了小江水域渠马镇至黄石镇段蒙古鲌食物组成。结果显示,体长<200 mm的小个体蒙古鲌δ13C、δ15N值分别为(-24.50‰±1.15‰)、(12.17‰±1.54‰),食性类型为杂食性偏肉食性,营养级为2.9;体长>200 mm的大个体蒙古鲌δ13C、δ15N值分别为(-23.87‰±1.12‰)、(13.54‰±1.12‰),食性类型为肉食性,营养级为3.3;大个体蒙古鲌δ13C、δ15N值极显著大于小个体蒙古鲌(P<0.01),表明蒙古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了食性转变,但部分大个体蒙古鲌和小个体蒙古鲌由于食物来源相同而出现了同位素值重叠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鲌 食性转换 稳定性同位素 小江
下载PDF
454测序技术开发微卫星标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程晓凤 黄福江 +1 位作者 刘明典 汪登强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2-90,共9页
第二代测序技术(454测序为例)已成为测定基因组序列的一种成熟技术。454测序亦可应用于目标DNA区域分析,因此可用作微卫星标记的开发。较传统方法而言,具有便捷、高效等特点。目前,运用454技术进行基因组测序或转录组测序开发微卫星标记... 第二代测序技术(454测序为例)已成为测定基因组序列的一种成熟技术。454测序亦可应用于目标DNA区域分析,因此可用作微卫星标记的开发。较传统方法而言,具有便捷、高效等特点。目前,运用454技术进行基因组测序或转录组测序开发微卫星标记,用以研究种群生态学、构建遗传图谱等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综述了454测序技术在开发微卫星标记上的应用,并根据其优缺点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应用454测序开发微卫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4测序 微卫星 基因组 转录组
下载PDF
大鳞副泥鳅仔稚鱼生长与消化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亚秋 郭忠娣 +2 位作者 胡雨 高胜涛 王志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36-1240,共5页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隶属于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1])。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近年来,大鳞副泥鳅的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人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对大鳞副泥鳅鱼苗的需求量也逐渐增...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隶属于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1])。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近年来,大鳞副泥鳅的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人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对大鳞副泥鳅鱼苗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但是,大鳞副泥鳅苗种阶段的高死亡率,成为了规模化人工商品鱼养殖生产的巨大阻碍。掌握大鳞副泥鳅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摄食和消化的变化规律,对于其苗种培育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鳞副泥鳅 仔稚鱼 生长 消化酶活力
下载PDF
贝氏高原鳅鳃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任爽 晏正碧 +1 位作者 马秀慧 王志坚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8-130,共3页
为了解贝氏高原鳅鳃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同时为其人工养殖积累基础资料,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贝氏高原鳅(Trilophysa bleekeri)鳃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鳃耙短钝;鳃丝末端膨大;鳃小片互生排列在鳃丝两侧;鳃丝呼吸面上... 为了解贝氏高原鳅鳃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同时为其人工养殖积累基础资料,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贝氏高原鳅(Trilophysa bleekeri)鳃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鳃耙短钝;鳃丝末端膨大;鳃小片互生排列在鳃丝两侧;鳃丝呼吸面上皮细胞薄,高度血管化;非呼吸面由上皮细胞彼此相连。氯细胞数量较少,多分布在鳃小片基部。表明,贝氏高原鳅的鳃表面形态结构与其呼吸作用、摄食作用等功能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高原鳅 组织结构
下载PDF
贝氏高原鳅脑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静 王志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76-581,共6页
鱼类体内各种器官分工合作维持着整个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神经系统与体液相互协作调控着鱼类的生长、发育、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对鱼类神经系统的研究是鱼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助于阐明鱼类的生态习性和对鱼类各种生命活动的... 鱼类体内各种器官分工合作维持着整个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神经系统与体液相互协作调控着鱼类的生长、发育、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对鱼类神经系统的研究是鱼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助于阐明鱼类的生态习性和对鱼类各种生命活动的理解。到目前为止,对于淡水真骨鱼类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鲤科鱼类,对爬鳅科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爬鳅科Balitoridae,高原鳅属Triplophy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高原鳅 组织学
下载PDF
温度骤变对稀有鮈鲫胚胎及仔鱼畸死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冬明 焦平 +1 位作者 杨调燕 王志坚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6-100,共5页
设定基温(23℃),研究了温度骤变(23℃→35℃、37℃、39℃→23℃)条件下不同的处理时间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和仔鱼的影响,以期为评估温排水对鱼类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稀有鮈鲫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 设定基温(23℃),研究了温度骤变(23℃→35℃、37℃、39℃→23℃)条件下不同的处理时间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和仔鱼的影响,以期为评估温排水对鱼类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稀有鮈鲫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和仔鱼均能耐受温度骤变(23℃→35℃→23℃),与对照组(23℃)没有产生显著性差异;但当温度骤变为(23℃→37℃、39℃→23℃)时,随着骤变温度的升高以及处理时间的延长,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和仔鱼畸死率升高,耐受能力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眼黑期>肌肉效应期>胚孔封闭期;混合营养期>外源性营养期>内源性营养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骤变 稀有(鱼句)鲫( Gobiocypris rarus) 畸死率 显著性
下载PDF
四川华鳊精子发生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尹敏 解崇友 +1 位作者 金丽 王志坚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32,共6页
对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精子发生过程进行了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在四川华鳊精子发生过程中,生精细胞嗜碱性逐渐增强,细胞体积渐小;精原细胞可分为两种,二者在显微及超微结构上均有明显区别;从精原细胞分裂开始就出... 对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精子发生过程进行了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在四川华鳊精子发生过程中,生精细胞嗜碱性逐渐增强,细胞体积渐小;精原细胞可分为两种,二者在显微及超微结构上均有明显区别;从精原细胞分裂开始就出现胞质不完全分裂,相邻细胞通过细胞质桥连接,并在精子细胞变态中后期消失;初级精母细胞核仁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开始后会逐渐消失;精子细胞变态过程中可观察到互相垂直的基体和近端中心粒,晚期出现中心粒附属物并在精子成熟前逐渐萎缩至消失,近端中心粒也在精子成熟时消失;四川华鳊精子头部近圆形或稍不规则,无顶体,核空泡小,核凹窝不发达,尾部具两侧对称的侧鳍,轴丝为"9+2"双联体微管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 精子发生 显微结构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四川华鳊卵子发生的显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尹敏 解崇友 +2 位作者 蒲德永 黄静 王志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7-132,共6页
为探究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卵子的发生规律,对其卵子发生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和描述。将卵子发生分为卵原细胞(Ⅰ时相)、单层滤泡时相(Ⅱ时相)、卵黄泡出现时相(Ⅲ时相)、卵黄充满时相(Ⅳ时相)和成熟卵子(Ⅴ时相) 5个时相。观... 为探究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卵子的发生规律,对其卵子发生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和描述。将卵子发生分为卵原细胞(Ⅰ时相)、单层滤泡时相(Ⅱ时相)、卵黄泡出现时相(Ⅲ时相)、卵黄充满时相(Ⅳ时相)和成熟卵子(Ⅴ时相) 5个时相。观察发现,四川华鳊卵原细胞存在2种形态,分别为早期卵原细胞和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卵原细胞;同时将早期初级卵母细胞划入Ⅱ时相,此阶段细胞核膜边缘出现多个小核仁,将其作为小生长期开始的标志;Ⅲ时相卵黄泡出现,当卵黄泡积累至3~5层时,卵黄物质即开始积累,此时多以卵黄颗粒的形式存在;进入Ⅳ时相后,卵黄物质沉积形成卵黄小板,卵黄泡被挤压至卵周,形成皮层小泡,卵子成熟后,原皮层小泡所在区域呈块状或颗粒状,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呈橘红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华鳊 卵子发生 显微结构
下载PDF
大鳞副泥鳅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亚秋 高胜涛 +2 位作者 胡雨 余仕祥 王志坚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37,共7页
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方法,对0~50日龄(Days after hatching,DAH)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显微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大鳞副泥鳅初孵仔鱼口咽腔封闭,消化道为一条封闭的柱形直管;3DAH仔鱼卵黄... 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方法,对0~50日龄(Days after hatching,DAH)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显微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大鳞副泥鳅初孵仔鱼口咽腔封闭,消化道为一条封闭的柱形直管;3DAH仔鱼卵黄囊体积明显减小,肠道前端开始膨大;4DAH时,仔鱼开口摄食,口咽腔可见味蕾和杯状细胞,消化道迅速发育,食道结构开始分化为前后两部;5DAH时,卵黄囊基本耗尽,肝脏呈网状结构,肝血窦出现;7DAH时,仔鱼的口咽腔味蕾和粘液细胞大量增加,肝脏出现脂肪空泡;15DAH后,食道前后段结构差异显著,后段呈"I"形状;20DAH时,食道粘液细胞丰富,肠道、肝脏和胰脏发育逐渐完成;50DAH幼鱼前肠粘膜褶皱结构复杂,粘液细胞丰富,中肠到后肠毛细血管逐渐丰富,管壁也逐渐变薄,形成明显的消化区与呼吸区。研究认为20DAH后大鳞副泥鳅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完善;10~20DAH为肠道呼吸功能形成期,肠道呼吸功能的形成与之生存在静水低氧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鳞副泥鳅 消化系统 胚后发育 组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