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割”与“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的制度与政策根源及其重构 被引量:13
1
作者 彭泽平 姚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4-71,182,共8页
从义务教育师资、经费、设备等办学条件进行考察,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呈现明显的断裂与失衡,而城乡义务教育的分割、分离与分治及其带来的"重城轻乡"的政策取向则是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长期非均衡发展的制度与政策根源。要实现城乡... 从义务教育师资、经费、设备等办学条件进行考察,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呈现明显的断裂与失衡,而城乡义务教育的分割、分离与分治及其带来的"重城轻乡"的政策取向则是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长期非均衡发展的制度与政策根源。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公平与优质发展,必须打破义务教育城乡分割、分离、分治的制度瓶颈,建立以"共生"理念为基点的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政策 制度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 被引量:30
2
作者 靳玉乐 张铭凯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0,I0001,共7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精神指引和实践遵循。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精神指引和实践遵循。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九个坚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务必紧抓“九个坚持”的理念,将其精神实质与教育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推进教育强国目标实现,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育思想体系 核心理念
下载PDF
教育产权概念的经济学分析与现实法律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挺 李伟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24,共7页
产权是法学和经济学的交集问题,在两个学科间既有相通性也有差异性。而教育领域存在与物质生产领域相同的产权存在的基础和条件、教育产权是产权的二级本质表现、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有必要另建教育产权概念。依据法学和经济学产权... 产权是法学和经济学的交集问题,在两个学科间既有相通性也有差异性。而教育领域存在与物质生产领域相同的产权存在的基础和条件、教育产权是产权的二级本质表现、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有必要另建教育产权概念。依据法学和经济学产权概念的指导,认为教育产权是经济上产权与法律上产权合理"张力"的统一,教育产权是一个权利束、一组权力关系,其中的"教育"是一个抽象含义。但经济学分析教育产权是有特定条件的,有必要从如何配置教育产权和教育产权配置后的权利保护两个方面来对教育产权进行法律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权 教育产权 权利束 权利关系
下载PDF
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能力的历史演进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5
4
作者 赵鑫 涂梦雪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1年第1期91-98,共8页
国家能力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支撑力量,乡村教育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和教育现代化的基石,与国家能力存在耦合关系。一方面,乡村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对国家能力具有现实诉求;另一方面,乡村教育现代化是国家能力的价值彰显。... 国家能力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支撑力量,乡村教育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和教育现代化的基石,与国家能力存在耦合关系。一方面,乡村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对国家能力具有现实诉求;另一方面,乡村教育现代化是国家能力的价值彰显。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能力经历了正式介入、系统介入和深度介入三个阶段,介入的层次及质量逐渐提升,乡村教育现代化对国家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深入推进需要国家坚持价值引领,明确乡村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导向;落实制度建设,完善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政策保障;加强利益调和,构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稳定机制;强化专业服务,夯实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育 国家能力 现代化 耦合关系 有效介入
下载PDF
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60年:历程与经验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蓓 彭泽平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年第10期26-31,86,共7页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八轮大规模改革,形成了当前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全面梳理新中国六十多年来的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总结出如下历史经验:课程改革需立足本土国情...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八轮大规模改革,形成了当前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全面梳理新中国六十多年来的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总结出如下历史经验:课程改革需立足本土国情,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激发教师的课程参与,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坚持兼顾社会与个人需求的价值取向;兼顾课程改革的灵活性与统一性。这些历史经验对未来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仍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史 课程改革历程 教育经验
下载PDF
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问题审视与优化之道--基于N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调研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天平 李鹏 王建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2-79,182-183,共8页
在优质均衡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一些地区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存在建设理念重"均衡"轻"发展"、建设标准重"统一"... 在优质均衡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一些地区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存在建设理念重"均衡"轻"发展"、建设标准重"统一"轻"特色"、资源配置重"投入"轻"效益"、实施过程重"外延"轻"内涵"等问题。因此,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立足统筹城乡教育,把握办学条件与办学质量之间的内在逻辑,探索我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特色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中小学 标准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 办学条件 办学质量
下载PDF
中小学择校利益格局调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天平 王建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104-113,共10页
通过对3,832名学校教育工作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择校利益格局中并没有绝对的赢家和输家,家庭、学校与地方政府三方在择校利益博弈中得与失并存,但是呈现出整体受损的特征。经过讨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核心的择校利益狭隘... 通过对3,832名学校教育工作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择校利益格局中并没有绝对的赢家和输家,家庭、学校与地方政府三方在择校利益博弈中得与失并存,但是呈现出整体受损的特征。经过讨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核心的择校利益狭隘地瞄准优质教师资源;择校加剧的师资供求矛盾影响学校正常发展;金字塔型择校利益机制损害核心主体的利益;过重的既得利益心理固化择校利益链。从教育利益的公益性出发建议,在区分对待不同群体教育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加速优化教师队伍、重构择校利益机制、实施教育综合治理等措施有效破解中小学择校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择校 利益格局 利益链 择校治理
下载PDF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兼论学校文化建设的文化失守与文化复归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铭凯 靳玉乐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8-193,共6页
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诉求。彰显学校特色的物质文化、涵泳学校气质的精神文化和确保学校良序的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文化精义。现实中,为建而建的矫揉造作、推倒重来的历史遗忘、罔顾自我的生硬模仿、盲目乐观的... 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诉求。彰显学校特色的物质文化、涵泳学校气质的精神文化和确保学校良序的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文化精义。现实中,为建而建的矫揉造作、推倒重来的历史遗忘、罔顾自我的生硬模仿、盲目乐观的追赶潮流和本色凋敝的华而不实等乱象,致使学校文化建设的文化失守。为此,新时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文化复归选择在于以校为本显文化之真、以师生为本育文化之善和以发展为本成文化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文化建设 文化本质 文化实践 文化失守 文化复归
下载PDF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兼论学校文化建设的文化失守与文化复归
9
作者 张铭凯 靳玉乐 《教育科学文摘》 2020年第2期23-24,共2页
1.彰显学校特色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根基,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一般来说,物质文化具有显在性、直观性和辨识性。因此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有必要在彰显学校特色这个层面进行理解,不再是大同小异的物质载体的建造,也不再是照... 1.彰显学校特色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根基,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一般来说,物质文化具有显在性、直观性和辨识性。因此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有必要在彰显学校特色这个层面进行理解,不再是大同小异的物质载体的建造,也不再是照搬模仿的文化意涵赋予,而是超越千篇一律或似曾相识,从而走向更鲜明、更生动、更特色的个性之路.是学校物质文化的精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文化建设 文化意涵 学校物质文化 辨识性 直观性 物质载体 文化复归 大同小异
下载PDF
麦克莱伦的批判课程理论及其启示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宝庆 靳玉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64,182,共8页
麦克莱伦的批判课程理论注重学生批判意识与能力的养成,并以学生的自由与解放为根本旨归。他以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弗莱雷和吉鲁的批判教育学等为理论来源,对课程价值、课程决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研究方法... 麦克莱伦的批判课程理论注重学生批判意识与能力的养成,并以学生的自由与解放为根本旨归。他以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弗莱雷和吉鲁的批判教育学等为理论来源,对课程价值、课程决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研究方法作了深刻的阐释,从而丰富了当代的课程研究话语,同时也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莱伦 批判 课程理论 批判课程理论 课程改革
下载PDF
新高考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41
11
作者 李宝庆 魏小梅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9,共9页
新高考改革在改革实践中遭遇高中学生评价的公平性、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高校招生录取的科学性等方面的困境。探寻新高考改革困境背后人为的、意识的、伦理的因素,将新高考改革困境归因于高考改革决策者与专家的结盟,高考改革参与... 新高考改革在改革实践中遭遇高中学生评价的公平性、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高校招生录取的科学性等方面的困境。探寻新高考改革困境背后人为的、意识的、伦理的因素,将新高考改革困境归因于高考改革决策者与专家的结盟,高考改革参与者的囚徒困境,高考的工具理性与价值伦理、科学理性与社会伦理的断裂。为此,文章尝试提出如下对策:改革决策者的文化批判与责任伦理建构,树立高考改革意识与坚定改革价值取向,辅以价值伦理与社会伦理为两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高考改革 改革困境
原文传递
新高考改革的风险及其规避--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宝庆 魏小梅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29,共8页
新高考改革进程中隐含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钟摆现象"、普通高中学校办学缺乏特色、高中学生自主发展异化等风险。风险社会理论为分析新高考改革面临的风险提供了分析框架。通过整合贝克、吉登斯、鲁曼、拉什等学者的... 新高考改革进程中隐含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钟摆现象"、普通高中学校办学缺乏特色、高中学生自主发展异化等风险。风险社会理论为分析新高考改革面临的风险提供了分析框架。通过整合贝克、吉登斯、鲁曼、拉什等学者的风险社会理论,将新高考改革风险归因于新高考改革决策者与专家的结盟、高中学校自我生存的利益驱动、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足等因素。为规避新高考改革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策略:树立改革风险意识与呼唤风险决策伦理;探索高中学校特色办学与管理模式;建构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理论 新高考改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