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子》之“道”的现象学诠释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小虎 曾维加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1-9,共9页
《老子》之“道”的现象学诠释得以可能,事实上奠基于以“道”作为哲学范畴之可能性追问的三层反思:第一重反思表明了形而上学追问与现象学还原之为诠释方法的必然困境,前者存在实然与应然、本体与现象的对立与分歧,后者则存在本体性与... 《老子》之“道”的现象学诠释得以可能,事实上奠基于以“道”作为哲学范畴之可能性追问的三层反思:第一重反思表明了形而上学追问与现象学还原之为诠释方法的必然困境,前者存在实然与应然、本体与现象的对立与分歧,后者则存在本体性与主体性的辩证与张力;第二重反思则在诠释方法的变更中揭示“道”之为现象的本质结构在于“超越—内在”,并且验证于文本的核心构成性命题“道生万物”与“道法自然”;第三重反思指出“道”之现象学诠释的终极可能性唯在于面向绝对自身给予性,从而将“道”阐释为让一切道路之为道路的“纯粹反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现象学 超越—内在 自身给予性
下载PDF
论宗教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2
作者 杨玉辉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67-70,85,共5页
宗教学是一门以客观理性的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宗教各种问题的学科;宗教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殊的研究对象、问题论域和理论结构。宗教学不是哲学,二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建构方式及研究目上与哲学都有所不同... 宗教学是一门以客观理性的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宗教各种问题的学科;宗教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殊的研究对象、问题论域和理论结构。宗教学不是哲学,二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建构方式及研究目上与哲学都有所不同;宗教学不是神学,神学是关于为什么信仰和如何信仰的学问,而宗教学与它在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及理论逻辑上都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建立独立的宗教学学科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学 独立学科 哲学 神学
下载PDF
试论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崔永波 《科教文汇》 2007年第06S期149-149,共1页
宗教的本质,在于对神的信仰,具有绝对性;哲学的本质则是一种理性思维,是批判性的。宗教和哲学似乎是水火不容的关系,然而两者之间更多的是相互吸收、借鉴与利用。
关键词 宗教 哲学 关系
下载PDF
汉中地区的巫鬼遗风与民间信仰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玉辉 韩琳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3-17,共5页
汉中地区地处巴蜀与关中之交界,是南北文化的缓冲地带,多种文化和习俗的融合,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来自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之影响,使得汉中地区的民间信仰和巫鬼之风十分盛行,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特色。在现在的汉中地区,依然... 汉中地区地处巴蜀与关中之交界,是南北文化的缓冲地带,多种文化和习俗的融合,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来自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之影响,使得汉中地区的民间信仰和巫鬼之风十分盛行,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特色。在现在的汉中地区,依然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民间信仰和巫鬼遗风。汉中地区的民俗和信仰,对于宗教文化和民俗地理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 巫鬼遗风 民间信仰
下载PDF
从道教的人的本质观看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杨玉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23-28,共6页
道教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形气神的统一体,养生应坚持形气神并养的原则。在养生方法上,形的调养在补虚和行滞,气的调养在保养和疏理,神的调养在宁静和舒达。
关键词 道教 人的本质观 形气神并养
下载PDF
敦煌与五台山——文殊信仰的互动 被引量:2
6
作者 冯永昌 《五台山研究》 2008年第2期34-38,共5页
中国佛教信仰中,菩萨信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殊信仰是菩萨信仰的一个典型。文殊信仰是随着大乘经典的传入而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并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文殊信仰缘起于敦煌,兴盛于五台;五台文殊信仰又反过来影响了敦煌。在这一过程中,敦煌... 中国佛教信仰中,菩萨信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殊信仰是菩萨信仰的一个典型。文殊信仰是随着大乘经典的传入而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并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文殊信仰缘起于敦煌,兴盛于五台;五台文殊信仰又反过来影响了敦煌。在这一过程中,敦煌与五台山作为文殊信仰之缘起与中心的互动,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信仰 敦煌 五台山 佛教中国化
下载PDF
道教房中术与性科学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康乐 韩琳 《中国性科学》 2006年第9期9-13,共5页
房中术是关于性技巧的男女合气之术,来源于古代的神仙方术,后来为道教所吸收,演变为一种男女双修的阴阳丹法。由于房中术存在的一些糟粕,被封建卫道者所斥,流于神秘化。实际上,如果对传统文化本着批判继承的态度,客观全面考察房中术的... 房中术是关于性技巧的男女合气之术,来源于古代的神仙方术,后来为道教所吸收,演变为一种男女双修的阴阳丹法。由于房中术存在的一些糟粕,被封建卫道者所斥,流于神秘化。实际上,如果对传统文化本着批判继承的态度,客观全面考察房中术的科学价值,重新认识和挖掘古老的房中术所包含的健康有益的性科学知识,则对于保持和谐的性生活和现代性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房中术 性卫生 性科学
下载PDF
僧肇《物不迁论》的哲学思想 被引量:2
8
作者 项运良 《五台山研究》 2008年第3期8-12,共5页
《物不迁论》是阐发般若性空学说,以"即动即静"之义阐明"即体即用"之理论。物不迁,即物象虽有生起、流转等现象,然其本体永恒不迁(不动)。事物的存在只是当下的,转瞬即逝的,不会从古至今,也不会从今返古,各性只住... 《物不迁论》是阐发般若性空学说,以"即动即静"之义阐明"即体即用"之理论。物不迁,即物象虽有生起、流转等现象,然其本体永恒不迁(不动)。事物的存在只是当下的,转瞬即逝的,不会从古至今,也不会从今返古,各性只住于一世,事物是静而不迁的,世界也因而是不真实的。物不迁思想的存在,这主要和其人时空观是密不可分的,时间过去并不具有实在性,或者不如说是实在性的消亡。《物不迁论》所要破除的是实体性的时间,引导我们认识时间的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性 动静 物不迁 时空观
下载PDF
《老子》首章新探 被引量:2
9
作者 崔永波 《铜仁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4-17,29,共5页
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了《老子》首章:第一个"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意指世界的本体和本源、根本规律和根本法则;第二个"道"不是言说之意,而是第一个"道"字的动词化,即体悟、发现和遵循;第三个&qu... 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了《老子》首章:第一个"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意指世界的本体和本源、根本规律和根本法则;第二个"道"不是言说之意,而是第一个"道"字的动词化,即体悟、发现和遵循;第三个"道"和第一个"道"的意思一样,但不是老子所要阐述的核心概念;前两个"常"并非永恒之意,而是一般的、通常的;后两个"常"也是通常之意;"玄",一般都理解为"幽深",但这里更应该指"微妙"之意和"否定"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首章 新探
下载PDF
略议佛教悲田养病坊
10
作者 周湘雁翔 龙浩 《五台山研究》 2012年第3期25-28,共4页
悲田养病坊是佛教徒设立的宗教慈善机构。通过研究佛藏中关于悲田养病坊的史实,以及设立的理论依据,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悲田养病坊的发展过程,最后对悲田养病坊的干扰因素和其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佛教 悲田养病坊 社会保障
下载PDF
完善教育知识结构 提升抵御邪教能力——谈中学生预防抵御邪教的教育
11
作者 朱亚楼 《基础教育研究》 2007年第2期9-11,共3页
从心理年龄方面来看,中学生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事物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情绪高亢激烈,情感的两级性明显,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意志力较差,心理随能力较弱等心理问题。
关键词 观察能力 中学生 知识结构 教育 邪教 抵御 预防 心理随能力
下载PDF
李翱《复性书》与佛道的关系
12
作者 李璐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第7期170-171,共2页
李翱的《复性书》是中古儒家心性论建构中的重要环节,学者多以为其思想受到佛教启发,甚至有人将其定性为"阳儒阴释"。本文通过考察李翱与佛教、道教的关系,认为李翱写作《复性书》时对佛教的态度主要是批判的,与道家的关系则... 李翱的《复性书》是中古儒家心性论建构中的重要环节,学者多以为其思想受到佛教启发,甚至有人将其定性为"阳儒阴释"。本文通过考察李翱与佛教、道教的关系,认为李翱写作《复性书》时对佛教的态度主要是批判的,与道家的关系则比较亲近。李翱的复性思想本质自是儒家,但从思想渊源上看,似乎更有可能是一部儒道合流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翱 《复性书》 佛教 道教
下载PDF
做道教伦理学的方法:分析、解释与比较
13
作者 张达玮 曾维加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9-76,共8页
为了达到对道教伦理思想中基础的道德概念、道德命题和道德推理进行有效的和可靠的理解,有必要运用“做哲学”和“做伦理学”的方法从事研究工作,并以此得出关于道教伦理的知识性结论。做道教伦理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的方法、解释的... 为了达到对道教伦理思想中基础的道德概念、道德命题和道德推理进行有效的和可靠的理解,有必要运用“做哲学”和“做伦理学”的方法从事研究工作,并以此得出关于道教伦理的知识性结论。做道教伦理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的方法、解释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注重对道教伦理经典文本中的道德语言进行逻辑的分析和语言的分析,解释的方法注重对道教伦理中含义不够明确的道德语言做出有效的翻译和理解,比较的方法注重在古代道教伦理思想与当代伦理学理论之间的批判性对话,以及儒释道伦理之间的比较。阐释清楚“做道教伦理学”的方法,将会促进道教伦理学和当代伦理学的对话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伦理学 “做哲学” “做伦理学” 道教史 道教思想史
下载PDF
《坛经》唯心净土思想辨析
14
作者 周湘雁翔 《船山学刊》 2013年第1期134-137,共4页
《坛经》中净土思想主要来源于韶州韦刺史与六祖慧能的一段对话,其主旨可概括为自性清净心和无相、无分别行。自性清净心思想根源于《楞伽经》和《大乘起信论》,无相、无分别行则根源自《金刚经》和《维摩诘所说经》。基于二者之上的唯... 《坛经》中净土思想主要来源于韶州韦刺史与六祖慧能的一段对话,其主旨可概括为自性清净心和无相、无分别行。自性清净心思想根源于《楞伽经》和《大乘起信论》,无相、无分别行则根源自《金刚经》和《维摩诘所说经》。基于二者之上的唯心净土与传统弥陀等净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又是相互圆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经 自性清净心 无相
下载PDF
竹禪和尚蒙難真相考
15
作者 曾友和 《佛教文化研究》 2021年第2期100-114,431,共16页
竹禪和尚作爲晚清時期的佛學大師、書畫大師、古琴大師,其佛學修爲高超,藝術造詣深厚,然其生平行迹存在的錯歧之處甚多,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即在於他的蒙難是因“匿官家女”還是“遭人陷害”的問題上。對該問題的考證有助於澄清歷史事實,... 竹禪和尚作爲晚清時期的佛學大師、書畫大師、古琴大師,其佛學修爲高超,藝術造詣深厚,然其生平行迹存在的錯歧之處甚多,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即在於他的蒙難是因“匿官家女”還是“遭人陷害”的問題上。對該問題的考證有助於澄清歷史事實,還竹禪和尚以本來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禪 梁山 雙桂堂 蒙難真相
下载PDF
南宋至元代南方道教与中国传统数学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子路 杨玉辉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3-99,共7页
南宋金元之际是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道教又一次进行重大变革的时代。过去学术界已经注意到这一时期道教思想、组织与传统数学的密切关联,不过研究的重心则集中于北方道教(主要是全真道)与天元术的关系上,对于南方道教与数... 南宋金元之际是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道教又一次进行重大变革的时代。过去学术界已经注意到这一时期道教思想、组织与传统数学的密切关联,不过研究的重心则集中于北方道教(主要是全真道)与天元术的关系上,对于南方道教与数学关系的探讨则显不足。学界过去在研究这一时期道教的历史时,亦鲜有关注到其中的数学因素。而考察文献可知,南宋至元代南方道教作为社会实体,对传统数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数学也正是南方道教建构自身义理、仙学和仪式的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金元 南方道教 中国传统数学 宗教与科学
原文传递
论我国的宗教文化资源及其开发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玉辉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71,共3页
宗教文化资源是当今中国社会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运用,使其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宗教文化资源首先是一种宗教信仰资源,人们掌握了宗教的思想理论就愿意为宗教事业做出奉献,
关键词 宗教文化资源 开发 社会发展服务 中国社会 宗教信仰 思想理论 财富
原文传递
加强宗教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8
作者 杨玉辉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6-57,共2页
在进行宗教文化建设中,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 社会和谐发展 宗教文化 文化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社会主义建设 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传统
原文传递
道与时间:王玄览《玄珠录》中的古今之辩
19
作者 曾维加 张达玮 《宗教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5,共6页
王玄览在《玄珠录》中运用重玄学方法批判了由心所规定的时间,主张一种在道的视域中的时间。心的时间的核心命题是“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其全部内容是由抽象的过去、现在、未来所构成的三世。王玄览对心的时间的批判与他对心、言... 王玄览在《玄珠录》中运用重玄学方法批判了由心所规定的时间,主张一种在道的视域中的时间。心的时间的核心命题是“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其全部内容是由抽象的过去、现在、未来所构成的三世。王玄览对心的时间的批判与他对心、言、知见等世法的批判是一致的,但批判并非一次就能完成,批判的结果也不是执着于无心、不起言与不见,而是彻底否定一切有无相分的世法。如此一来,一种处于基础地位的道才能自然显现出来。道的时间被表述为“道性无生灭,今古现无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古今 王玄览 玄珠录
原文传递
佛教与道教人学观之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玉辉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5-108,共4页
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佛教主张人是由一种身与心的统一体;而道教则认为人是形气神的统一体。在人生价值观上,佛教强调人生万般皆苦,惟有学佛修道,明心见性,方能摆脱世间的痛苦;道教则强调人终有一死,惟有学道修仙,才能不死成仙。在修... 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佛教主张人是由一种身与心的统一体;而道教则认为人是形气神的统一体。在人生价值观上,佛教强调人生万般皆苦,惟有学佛修道,明心见性,方能摆脱世间的痛苦;道教则强调人终有一死,惟有学道修仙,才能不死成仙。在修行观上,佛教认为人皆有佛性,通过八正道和戒定慧的修持,就可以明心见性,成就佛业;道教则强调人皆有道性,如果以外丹、内丹等养生修仙的方法进行修炼,就可以长生不老,成就神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道教 人学观 人的本质 价值观 修行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