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现代诗学综合研究的开端——估康白情诗论《新诗底我见》 |
童龙超
|
《河西学院学报》
|
2005 |
1
|
|
2
|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新诗研究 |
吕进
|
《中外诗歌研究》
|
2002 |
0 |
|
3
|
二十世纪中国新诗研究的新拓展——简谈陶保玺的《新诗大千》 |
钱志富
|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1 |
0 |
|
4
|
从文体看中国新诗 |
吕进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7
|
|
5
|
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 |
吕进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7 |
1
|
|
6
|
倡导中国新诗二次革命 推动华文诗歌全球整合——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综述 |
蒋登科
任毅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7
|
倡导中国新诗的二次革命,推动华文诗歌的全球整合——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综述 |
蒋登科
任毅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0 |
|
8
|
白话诗·自由诗·现代汉诗——从三次命名看中国新诗的生成 |
唐莉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9
|
新诗的语言建设——兼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新诗创作 |
刘丽娜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2
|
|
10
|
中国新诗自由形式的必然性及其走向 |
梁平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2 |
0 |
|
11
|
中国新诗的内在节奏探微 |
李春艳
|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
2003 |
0 |
|
12
|
几位现代中国诗人的文学史意义 |
王毅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6
|
|
13
|
地域诗史研究的全局意义 |
蒋登科
|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14
|
中国诗歌传播学的学理背景与学科特质 |
梁笑梅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15
|
九叶诗派与中国诗歌的文体意识 |
蒋登科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
|
|
16
|
儒家忧患意识与历代中国知识分子 |
刘扬烈
刘健芬
|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
2002 |
3
|
|
17
|
新诗形式理论中“顿”概念的渊源及演变 |
陈本益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1
|
|
18
|
论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重心 |
吕进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
1990 |
1
|
|
19
|
再也回住不了的家园——正确定位文化转型后的中国古代文论 |
梁光焰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20
|
俞平伯新诗理论述评 |
蒋登科
任毅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