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文体看中国新诗 |
吕进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7
|
|
2
|
新诗形式理论中“顿”概念的渊源及演变 |
陈本益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1
|
|
3
|
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 |
吕进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7 |
1
|
|
4
|
唐祈诗歌的牧歌意绪与新诗的“南北”交融 |
蒋登科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03 |
2
|
|
5
|
俞平伯新诗理论述评 |
蒋登科
任毅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
6
|
吕进诗学体系建构中的奠基作——重读《新诗的创作与鉴赏》 |
颜同林
|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
2004 |
5
|
|
7
|
中国现代诗学综合研究的开端——估康白情诗论《新诗底我见》 |
童龙超
|
《河西学院学报》
|
2005 |
1
|
|
8
|
倡导中国新诗二次革命 推动华文诗歌全球整合——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综述 |
蒋登科
任毅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9
|
吕进诗学体系中的成名作——重读《新诗的创作与鉴赏》 |
颜同林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1
|
|
10
|
“圣言痞说”与新诗革命 |
向天渊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11
|
形式、诗体与新诗的繁荣 |
蒋登科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12
|
对新诗演变轨迹的深度勾画——评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 |
蒋登科
熊辉
|
《泰山学院学报》
|
2006 |
0 |
|
13
|
初创期新诗形式的两种发展趋势 |
陈本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14
|
对新诗传播形式转型的思考 |
童龙超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5 |
0 |
|
15
|
论新诗形式的两个来源 |
陈本益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1 |
0 |
|
16
|
新诗究竟是怎样从旧形式中“脱胎”出来的? |
陈本益
|
《中外诗歌研究》
|
2001 |
0 |
|
17
|
俞平伯新诗理论的本体建构 |
邓艮
|
《中外诗歌研究》
|
2004 |
0 |
|
18
|
《新诗大千》:于细微处见功力 |
蒋登科
|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2 |
0 |
|
19
|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新诗研究 |
吕进
|
《中外诗歌研究》
|
2002 |
0 |
|
20
|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生长——非马开创的独特的新诗之路 |
梁光焰
|
《中外诗歌研究》
|
200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