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黎贡山怒江段生态旅游发展基础探究
1
作者 杨贵伟 李延鹏 +4 位作者 张传晶 孙旭辉 阳霞 王杨 和珊 《绿色科技》 2023年第20期206-211,共6页
怒江州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生态旅游被广泛认为是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怒江州拥有丰富独特的文化、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将是实现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举措... 怒江州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生态旅游被广泛认为是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怒江州拥有丰富独特的文化、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将是实现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举措,未来几年生态旅游将会成为该区域重点发展的生态产业。因此,摸清高黎贡山怒江片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基础条件,能够为今后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发展规划和社区发展提供重要参考。2022年8月,调查了政府相关从业者和社区居民2个生态旅游的主要参与和核心利益相关人群对生态旅游的认知情况及对开展生态旅游的态度,怒江州12个州、县两级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的185位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参与了问卷调查,对怒江州泸水市、福贡县及贡山县的13个乡镇226户社区居民进行了入户访查。结果显示:85.87%(158/185)的相关管理机构从业人员表示了解生态旅游,50.63%(80/158)的职工能够完全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和意义,且87.6%(162/185)的工作人员支持在怒江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能够正确认识生态旅游概念和意义的社区居民相对较少(占比29.65%,66/226),但对当地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大都表示赞同(占比86.28%,195/226)。总体来说,无论是政府相关从业者还是社区居民均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持乐观态度。因此,在怒江州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生态旅游是协调当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山 生态旅游 经济发展
下载PDF
山地隔离和空间距离对高黎贡山灰腹地莺(Tesia cyaniventer)鸣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冯莹莹 梁丹 +1 位作者 李兴权 罗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673-8684,共12页
鸟类鸣唱存在广泛的地理变异,研究鸟类鸣唱变异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可帮助解释自然界中广泛而复杂的鸣声变异现象。灰腹地莺(Tesia cyaniventer)是在高黎贡山海拔2000-2800 m分布的小型地栖性森林鸟类。高黎贡山南北走向的山脊海拔通常在... 鸟类鸣唱存在广泛的地理变异,研究鸟类鸣唱变异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可帮助解释自然界中广泛而复杂的鸣声变异现象。灰腹地莺(Tesia cyaniventer)是在高黎贡山海拔2000-2800 m分布的小型地栖性森林鸟类。高黎贡山南北走向的山脊海拔通常在3000m以上,这导致灰腹地莺东、西坡种群被山脊所隔离。该种小鸟鸣声洪亮易于鉴别,其鸣声地理变异可揭示山地对鸟类种群产生的隔离效应。在高黎贡山片马垭口和独龙江垭口的东西坡4个地点录制了灰腹地莺的鸣声(n=58),基于声谱分析比较了种群间鸣唱的质量特征,发现种群间鸣唱型的共享程度极低,而音节型在4个种群间均有共享。进一步测量了11个鸣唱的数量特征参数,有6个参数在不同种群间有显著差异:最低频率、中心频率、频率宽度、起始音节频率、首二音节的时间间隔、句子平均音节数。种群间的两两比较表明,鸣声特征差异呈现"隔离-距离"共同作用的格局,但隔离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山地系统中影响鸟类鸣声地理变异的因素较为复杂,山地隔离和空间距离均对灰腹地莺的鸣唱特征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腹地莺 高黎贡山 鸟类鸣唱 地理变异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白腹锦鸡活动节律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胡远芳 李斌强 +4 位作者 梁丹 李兴权 刘兰香 杨家伟 罗旭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6-109,共14页
人类足迹的扩张增加了人与野生动物的相互作用。理解自然保护地的濒危物种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濒危物种和指导保护管理。以往的研究表明野生动物在时空维度会对人类的干扰进行规避,然而这类研究在野生雉类中还较少,尤其是... 人类足迹的扩张增加了人与野生动物的相互作用。理解自然保护地的濒危物种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濒危物种和指导保护管理。以往的研究表明野生动物在时空维度会对人类的干扰进行规避,然而这类研究在野生雉类中还较少,尤其是分布在人为干扰相对较强的中低海拔区域的雉类,如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我们在中国西南部的一个亚热带森林保护区中使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白腹锦鸡和人为干扰进行调查,并研究了白腹锦鸡在时空维度对3种不同类型人为干扰(人类活动、放牧和家养动物活动)的响应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白腹锦鸡在空间维度并未对人为干扰进行规避,而在非繁殖季节的活动节律上对人为干扰在时间维度上进行了规避。具体而言,白腹锦鸡在全年和非繁殖季节的活动高峰集中在17:30–18:30,明显避开中午的人类活动高峰;而在繁殖季节,白腹锦鸡活动水平明显提高,和人为干扰的重叠度很高,可能是由于求偶、占区等繁殖行为使得白腹锦鸡无法规避人为干扰。此外,在人为干扰强度较高的位点,白腹锦鸡倾向于通过改变其日活动节律,将活动高峰期推迟至傍晚以降低与人为干扰的重叠度,进一步说明白腹锦鸡可通过调节其自身的日活动节律从而避开高强度的人为干扰。由于白腹锦鸡地面营巢和春夏季繁殖,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可通过管理人为活动,尤其在繁殖季节通过控制放牧和猫狗的活动来帮助白腹锦鸡及其他地面营巢鸟类维持繁殖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活动节律 自然保护区管理 放牧 白腹锦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