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滇桤木4种气味活性物质对云南切梢小蠹胚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钱路兵 张梦蝶 +1 位作者 刘金林 李宗波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6-102,共7页
为了验证非寄主植物气味胁迫是否会抑制害虫的繁殖机能,采用前期筛选的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对乙基苯乙酮、反-2-己烯-1-醇、顺-4-己烯-1-醇、4-烯丙基苯甲醚对云南切梢小蠹的胚后发育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种气味成分胁迫对云南切梢小... 为了验证非寄主植物气味胁迫是否会抑制害虫的繁殖机能,采用前期筛选的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对乙基苯乙酮、反-2-己烯-1-醇、顺-4-己烯-1-醇、4-烯丙基苯甲醚对云南切梢小蠹的胚后发育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种气味成分胁迫对云南切梢小蠹产卵量的影响均较小,但能够显著增加其母坑道的长度(P<0.01)。卵孵化后,反-2-己烯-1-醇、对乙基苯乙酮和4-烯丙基苯甲醚对幼虫的体长增长呈下降趋势,而顺-4-己烯-1-醇则呈上升趋势,体质量有一定增加,但蛹期和新羽化成虫的个体则与此相反,特别是顺-4-己烯-1-醇和反-2-己烯-1-醇,前者对蛹体长和体质量的降幅为16.63%和20.09%,后者对成虫降幅则为6.95%和15.78%。表明4种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均能明显干扰云南切梢小蠹的胚后发育,特别是绿叶气味成分反-2-己烯-1-醇和顺-4-己烯-1-醇能够直接降低蛹和成虫的个体大小和体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桤木 非寄主植物 气味活性物质 云南切梢小蠹 胚后发育 针阔混交林
下载PDF
短毛切梢小蠹成虫口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2
作者 钱路兵 张梦蝶 +1 位作者 杨斌 李宗波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9-336,共8页
口器是昆虫近距离感知的重要器官,通过环境扫描电镜对发生于云南地区的短毛切梢小蠹成虫口器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并作了详细描述。短毛切梢小蠹口器由1个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1个下唇和1个舌组成,共有6类12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2亚型... 口器是昆虫近距离感知的重要器官,通过环境扫描电镜对发生于云南地区的短毛切梢小蠹成虫口器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并作了详细描述。短毛切梢小蠹口器由1个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1个下唇和1个舌组成,共有6类12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2亚型)、刺形感器(3亚型)、锥形感器(2亚型)、末梢锥形感器(3亚型)、腔锥形感器和指形感器。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分布于上颚、内颚叶、外颚叶上部及上唇;刺形感器则位于茎节、内颚叶、下唇、下颚须与下唇须的节间处;锥形感器1仅分布于下唇内侧,而锥形感器2和末梢锥形感器则呈聚集分布于下颚须和下唇须的端部,且感器末端均有微孔;腔锥形感器和指形感器仅着生于下颚须第3节侧面,但没有感器分布于舌表面。口器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均没有性二型现象,但末梢锥形感器3和指形感器的数量存在种内变异,前者有9~13个,后者有4~6个。研究结果将为探讨短毛切梢小蠹的寄主选择、取食与求偶行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毛切梢小蠹 成虫 口器感器 超微形态 扫描电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