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高校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及实践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春华 陈蜀西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8-43,133,共7页
民族高校博物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地,在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高校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载体;民族高校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功能可以助力中华民族共同... 民族高校博物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地,在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高校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载体;民族高校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功能可以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民族高校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可以让束之高阁的科学研究转化为普及化的知识体系,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窗口;民族高校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观众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认知。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高校博物馆应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在文化育人实践活动中、在举办展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多措并举铸牢广大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 博物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博物馆语境中的民族口头传统:场景化与可视性叙事
2
作者 陈蜀西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60,共6页
博物馆作为媒介,可使民族口头传统得到场景化的展示,获得可视性的叙事路径。博物馆可以运用自身机构优势凸显口头传统中的“人”以及博物馆中的“人”,从而更加活态的展示与传承口头传统。通过博物馆语言特有的释读方式和转译手段,将民... 博物馆作为媒介,可使民族口头传统得到场景化的展示,获得可视性的叙事路径。博物馆可以运用自身机构优势凸显口头传统中的“人”以及博物馆中的“人”,从而更加活态的展示与传承口头传统。通过博物馆语言特有的释读方式和转译手段,将民族传统文化更加鲜活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彰显博物馆在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民族口头传统 场景化 可视性 民族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民族博物馆叙事:讲好中国故事 被引量:4
3
作者 陈蜀西 李春华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20,共5页
民族博物馆作为保存与展示文化多样性的公共文化机构,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应正确处理博物馆中文化多元与一体格局之关系,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正确把握“四对关系”为理论指导,通过挖掘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叙事素... 民族博物馆作为保存与展示文化多样性的公共文化机构,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应正确处理博物馆中文化多元与一体格局之关系,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正确把握“四对关系”为理论指导,通过挖掘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叙事素材、发挥博物馆独有的空间性、情境化的文本展示功能,用博物馆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为提升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巩固中华民族认同感并强化现代民族国家形象贡献博物馆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博物馆 中国故事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羌族土司官印考察
4
作者 李春华 鲁大立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7-93,149,共8页
土司制度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司制度是羌族史中非常重要的篇章。土司官印是羌族土司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实物遗存资料,是中央王朝赋予土司权威的象征,是土司制度的物化... 土司制度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司制度是羌族史中非常重要的篇章。土司官印是羌族土司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实物遗存资料,是中央王朝赋予土司权威的象征,是土司制度的物化体现。作为政治信物的官印,其所承载的意义并不只是单纯的实用功能,而是在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社会功用,对研究羌族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简要梳理了四川羌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历史沿革,对羌族土司官印的保存现状及形制特征进行了初步考察。羌族土司官印作为中央王朝与民族地区政治关系的实证,是研究羌族地区土司历史和土司官印规章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也是羌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例证,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 土司印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云南佛教造像的渊源——从佛教摩崖造像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之西南篇章 被引量:1
5
作者 雷玉华 仁青卓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3-63,共11页
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深入,云南及川渝两地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研究成果清楚显示出云南佛教造像最初就属于南朝四川造像系统,唐宋时期,其造像形象、名称、内容题材、造像目的等系中原北方地区经四川传入。元明迄今,云南的“阿吒力教”是巴蜀... 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深入,云南及川渝两地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研究成果清楚显示出云南佛教造像最初就属于南朝四川造像系统,唐宋时期,其造像形象、名称、内容题材、造像目的等系中原北方地区经四川传入。元明迄今,云南的“阿吒力教”是巴蜀地区宋代职业僧人“应赴僧”及所用科仪演变出的名称,内容无变。不同的是,在元代统一战争过程中,巴蜀地区唐宋以来积累的佛教及其造像艺术传统几乎消失,而云南没有受影响,除保留了原来蜀地传来的经典、佛像等内容外,又吸收了藏传造像元素,使造像内容题材增加了密教元素,梵文经咒使用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佛教造像 渊源 四川
原文传递
大足宝顶山石刻造像性质初探 被引量:2
6
作者 雷玉华 李春华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5-115,共11页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川渝安岳———大足地区分布着的一批佛教石刻造像是四川密宗造像,简称“川密”造像;其中最醒目的题材是柳本尊行化图,其核心区域就是大足宝顶山的大、小佛湾,教主是唐末五代的柳本尊、南宋的赵本尊。但从宝顶山石刻...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川渝安岳———大足地区分布着的一批佛教石刻造像是四川密宗造像,简称“川密”造像;其中最醒目的题材是柳本尊行化图,其核心区域就是大足宝顶山的大、小佛湾,教主是唐末五代的柳本尊、南宋的赵本尊。但从宝顶山石刻的内容看,更多是华严、禅宗、净土等雕刻,柳本尊的立雪断臂等修行方式也来自禅宗,铭文中“六代祖师传密印”也是指禅宗六祖。而且晚唐至宋,正是禅宗发展壮大、合并其它宗派的时期,立雪、断臂类修行故事也正流行,柳本尊正是活动在这个时间范围内。从图像内容、经文、铭文等各方面看,有理由认为柳本尊所传之法实为融合了华严、净土等思想的禅宗,赵智凤教派其实继自禅宗;至明清时期复兴之后,仍为禅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顶山造像 性质 密宗 禅宗
下载PDF
贵州苗族“鼓藏节”的文化价值探析
7
作者 王珊珊 何柏祥 《城市地理》 2016年第4X期242-243,共2页
'鼓藏节'作为苗族最重要的节日,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和感恩。通过这种祭祀仪式与祖先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体现本其共同的民族心理、民族认同,增强本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仅要传承'鼓藏节'的文化价... '鼓藏节'作为苗族最重要的节日,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和感恩。通过这种祭祀仪式与祖先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体现本其共同的民族心理、民族认同,增强本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仅要传承'鼓藏节'的文化价值,更要增强其文化的适应性,使其源远流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苗族 “鼓藏节” 文化价值
下载PDF
宋代文化自信的重建:蜀版大藏经的刊刻及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雷玉华 李春华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83,155,共13页
藏经是佛教的重要载体,唐中后期至北宋初,当中原与江南“教藏灭绝,几至不传”时蜀中却得以大量保存。北宋初《蜀版大藏经》雕板的完成改变了佛经流通主要靠传抄或零星刻印的历史,改变了邻国对中国的态度,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 藏经是佛教的重要载体,唐中后期至北宋初,当中原与江南“教藏灭绝,几至不传”时蜀中却得以大量保存。北宋初《蜀版大藏经》雕板的完成改变了佛经流通主要靠传抄或零星刻印的历史,改变了邻国对中国的态度,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化自信重建,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天看到的所有“大藏经”都或多或少与蜀版大藏经有关联,《蜀版大藏经》经文在蜀中流通的时代正是川渝石窟和摩崖造像雕刻的高峰期,云南佛教和佛教艺术之来源也主要是西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西蜀 藏经 摩崖造像
原文传递
四川资阳半月山大佛考古调查简报 被引量:1
9
作者 雷玉华 白露 赵凡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9,共14页
资阳半月山大佛是四川第三大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认为是唐代弥勒大像。2019年,配合大佛保护工程进行了考古调查。调查中发现大佛身体比例极不协调,龛口不规则,通过现场观察及文献梳理,我们认为,资阳半月山大佛不是一次性工程,开... 资阳半月山大佛是四川第三大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认为是唐代弥勒大像。2019年,配合大佛保护工程进行了考古调查。调查中发现大佛身体比例极不协调,龛口不规则,通过现场观察及文献梳理,我们认为,资阳半月山大佛不是一次性工程,开凿过程中曾改变设计。大佛始凿于唐代贞元时期,当时仅开出了头部,之后又有人接续前工,向下开凿到肩至腹部,向下开凿时双肩以下所在龛壁两侧有所加宽,形成了不太规整的龛口,没有雕刻双腿。南宋绍兴元年,汝南人梅修请人用石块垒砌了双腿并为大佛开光。明代中叶之后,有人重新发现了大佛,于1456至1531年的70多年间,在大佛前兴建佛殿,用石块垒砌方式修补了大佛的双手、双脚,又扩修寺院及装塑各类神像。上世纪70年代寺院尚存,1991年维修时,拆掉原来石块修砌的双腿,再次用石块重新修砌了双手、双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山大佛 工程 重修 弘治
原文传递
四川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崖面遗迹调查简报 被引量:3
10
作者 雷玉华(摄影) 王麒(绘图) +8 位作者 王剑平(摄影) 李玉梅(绘图) 崔光海 张荣 吕宁 陈竹因 安程 张宁 李玉敏(绘图)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0-82,F0003,共14页
四川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群,亦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进行了一系列保护工程建设和考古调查,公布了以《广元石窟内容总录·千佛崖》(上、下卷)[1]为代表的大量学... 四川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群,亦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进行了一系列保护工程建设和考古调查,公布了以《广元石窟内容总录·千佛崖》(上、下卷)[1]为代表的大量学术成果。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新的小型航空器(无人小飞机)、高清正摄影像及全息三维数据模型等技术的支持下,调查组对千佛崖崖面现存遗迹进行了识别,大致可分为崖面建筑、崖面栈道与崖前道路、施工搭架及其他防护附属物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佛崖 摩崖造像 考古调查 四川广元 调查简报 广元石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寺
原文传递
康定古经堂壁画调查与研究
11
作者 李春华 张帆洲 《东方考古》 2015年第1期120-132,共13页
一、研究历史与现状康定县古经堂分布于以康定县塔公乡、沙德乡、营官镇为中心的木雅地区核心地带。20世纪30年代,有学者在该地进行过民族学调查,并对相关文物进行了记录。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故... 一、研究历史与现状康定县古经堂分布于以康定县塔公乡、沙德乡、营官镇为中心的木雅地区核心地带。20世纪30年代,有学者在该地进行过民族学调查,并对相关文物进行了记录。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故宫博物院、西南民族大学、美国康巴援助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部门等多家单位先后对该区的典型遗存进行了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核心 故宫博物院 木雅 文物 公乡 经堂 营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