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党参道地品种起源、变迁、现状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开弦 姚秋阳 +2 位作者 任艳 刘莎 吴发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1-216,共6页
党参作为我国药食同源的大宗药材之一,其种植面积与市场需求与日俱增。党参基原众多、品种复杂、产地分布广,其质量往往良莠不齐。本文对党参道地品种的历史沿革、产地变迁及产区现状进行系统考证,发现当今党参并非古籍中的上党人参;人... 党参作为我国药食同源的大宗药材之一,其种植面积与市场需求与日俱增。党参基原众多、品种复杂、产地分布广,其质量往往良莠不齐。本文对党参道地品种的历史沿革、产地变迁及产区现状进行系统考证,发现当今党参并非古籍中的上党人参;人工种植和引种栽培导致党参产地逐渐向西北、西南地区变迁;我国46种党参属植物有药用历史,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川党参作为党参法定基原;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形成的党参道地品种主要有山西长治和晋城的潞党、山西五台山的台党、陕西凤县的凤党、湖北板桥的板桥党参、重庆巫山的庙党、四川九寨沟的刀党、甘肃渭源和陇西的白条党、甘肃文县的纹党、贵州道真的洛党、贵州毕节的威党、东北的东党及青海的西党。通过对党参道地品种历史沿革的考证、产地变迁路径的梳理及产区现状的调查,可为其资源研究、品种溯源和改良、引种栽培、产地优化、品质一致性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 历史沿革 产地变迁 种植现状
下载PDF
爬沙虫主要营养成分分析及其抗利尿作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石晏丞 任艳 +2 位作者 刘海波 顾健 曹成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7-92,共6页
目的:对爬沙虫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考察爬沙虫的抗利尿作用。方法:分别采用考马斯蓝法、苯酚-硫酸法、索氏提取法、直接干燥法、滴定法测定爬沙虫可溶性蛋白、多糖、油脂、水分及有机酸含量;采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爬沙虫氨基酸组分... 目的:对爬沙虫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考察爬沙虫的抗利尿作用。方法:分别采用考马斯蓝法、苯酚-硫酸法、索氏提取法、直接干燥法、滴定法测定爬沙虫可溶性蛋白、多糖、油脂、水分及有机酸含量;采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爬沙虫氨基酸组分并分析;采用水负荷大鼠模型考察爬沙虫抗利尿作用。结果:爬沙虫冻干粉中可溶性蛋白、多糖、油脂、水分、有机酸含量分别为4.87%±0.03%、1.90%±0.09%、16.45%±0.70%、71.51%±0.66%、3.54%±0.06%;共检测出14种氨基酸,总氨基酸(TAA)含量为52.01 g/100 g,其中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EAA/TAA)为48.1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为92.99%;抗利尿实验表明,爬沙虫可明显减少大鼠排尿量,同时可明显升高大鼠血清中抗利尿激素含量(AVP)。结论:爬沙虫中蛋白、多糖含量丰富,氨基酸组成比例符合优质蛋白质标准,同时爬沙虫具明显抗利尿作用,具有很好的食用价值与药用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沙虫 食用昆虫 营养成分 抗利尿作用
下载PDF
基于UHPLC-Q-TOF-MS/MS的爬沙虫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海波 冉俊枫 +5 位作者 任艳 田余波 吴发明 毛羽 苟琰 司丹丹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7-137,共11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HPLC-Q-TOF-MS/MS)技术对爬沙虫不同部位头、胸、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进行差异物质含量检测,从而探讨爬沙虫化学成分分布规律。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Waters acquity BEH amide色谱柱(100mm...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HPLC-Q-TOF-MS/MS)技术对爬沙虫不同部位头、胸、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进行差异物质含量检测,从而探讨爬沙虫化学成分分布规律。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Waters acquity BEH amide色谱柱(100mm×2.1 mm, 1.7μm),流动相以2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柱温30℃。质谱条件:Triple TOF 6600型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仪,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正、负离子质谱信息及元素组成分析,总共鉴定了25个成分,其中爬沙虫头、胸、腹中分别推定出19、21、19个化合物(包括9种氨基酸,6种有机酸,5种核苷和5个其他类成分),且有19个成分为爬沙虫中首次报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爬沙虫不同部位的差异物质进行含量测定,表明差异物质含量在头、胸、腹中有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建立了一种高灵敏度、高分离度的爬沙虫化学成分快速分析方法,并鉴定出不同部位差异化合物,为爬沙虫的物质基础研究及使用部位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沙虫 不同部位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 化学成分
下载PDF
爬沙虫及其近源种考证 被引量:2
4
作者 任艳 王毅辉 +2 位作者 白月苹 崔芳婷 张辉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1-455,共5页
通过系统查阅相关本草典籍、地方志与现代文献,结合课题组实地调研对爬沙虫从名称、品种、地理分布、应用与现代研究及近缘种进行考证。结果表明爬沙虫为广翅目巨齿蛉属Acanthacorydalis和部分大型齿蛉属Neoneuromus幼虫,为传统的药食... 通过系统查阅相关本草典籍、地方志与现代文献,结合课题组实地调研对爬沙虫从名称、品种、地理分布、应用与现代研究及近缘种进行考证。结果表明爬沙虫为广翅目巨齿蛉属Acanthacorydalis和部分大型齿蛉属Neoneuromus幼虫,为传统的药食两用民族药,具有温阳止溺、活血化瘀等作用。其近缘种桃花虫涵盖范围广,包括多科、多属昆虫,其中体型较大、易辨认的主要为齿蛉属普通齿蛉Neoneuromus ignobilis,麦克齿蛉Neoneuromus maclachlani等齿蛉的幼虫;孙太郎虫为星齿蛉属大星齿蛉Protohermes grandis的幼虫,与爬沙虫在来源物种、形状特征及使用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以期考证结果可为此类昆虫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沙虫 桃花虫 孙太郎虫 来源 药用 考证
下载PDF
甘肃哈思山区芫菁科主要药用昆虫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田余波 任艳 +2 位作者 刘海波 毛羽 吴发明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3-393,共11页
芫菁科Meloidae昆虫是豆类作物常见害虫,同时多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甘肃哈思山区是甘肃芫菁科昆虫聚集的典型代表区域,探索芫青科主要药用昆虫在该区域的分布特征,以期为该地区芫菁科药用昆虫资源开发奠定基础,也为防治该科昆虫因数量过... 芫菁科Meloidae昆虫是豆类作物常见害虫,同时多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甘肃哈思山区是甘肃芫菁科昆虫聚集的典型代表区域,探索芫青科主要药用昆虫在该区域的分布特征,以期为该地区芫菁科药用昆虫资源开发奠定基础,也为防治该科昆虫因数量过度造成农业危害的决策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调查了该区域各代表型样地中目标昆虫的数量、种类及取食情况,应用聚集度指标法、Taylor幂函数法及Iwao回归分析法分析目标昆虫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抽样技术。结果表明:哈思山区常见的芫菁科主要药用昆虫有3属6种,以西北斑芫菁Mylabris sibirica(Fischer von Waldheim,1823)和圆点斑芫菁Mylabris aulica(Ménétriés,1832)为代表,分布于农田型样地和草地型样地,取食植物集中于菊科Asteraceae、豆科Leguminosae和唇形科Lamiaceae。目标昆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种群个体间相互吸引。最适理论抽样数模型:N=(6.310/m+0.268)/D^(2),取m0为10头/株时,序贯抽样模型为:T_(1),T_(0)=10n±9.480√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芫菁科 斑芫菁属 分布特征 空间分布 抽样技术
下载PDF
苦竹多部位13种元素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吕家乐 王敏 +2 位作者 任艳 木林 张志丹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6-431,共6页
目的:测定苦竹不同部位的13种元素含量,分析苦竹不同部位元素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MS和ICP-OES)对苦竹不同部位13种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聚... 目的:测定苦竹不同部位的13种元素含量,分析苦竹不同部位元素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MS和ICP-OES)对苦竹不同部位13种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苦竹不同部位13种元素质量浓度与吸收强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7 6)。结果显示K在苦竹笋中含量最高,As在笋壳中含量最高,Ca、Mn、Cr、Mg、Hg元素在苦竹叶中的含量最高,Cu、Cd、Pb重金属元素在苦竹枝中含量最高,Zn、Se、P元素在苦竹根中含量最高。不同部位元素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13种元素将苦竹不同部位分为两类,其中笋、根为第1类,笋壳、叶、枝为第2类;Zn、P、K、Pb、Cu、Mg、As是苦竹不同部位的特征性元素。结论:苦竹各部位对13种元素的富集趋势总体表现一致,不同部位间对不同元素的富集程度具有选择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竹 多部位 元素 资源 分布规律 微波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原文传递
斑蝥炮制沿革及其研究中值得商榷的问题 被引量:4
7
作者 任艳 刘海波 +2 位作者 邓都 莫让瑜 吴发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4082-4091,共10页
斑蝥是传统的中药、民族药,在治疗恶性肿瘤、癣症等方面疗效显著,为历版《中国药典》所收载,但斑蝥有大毒,内服需炮制。历代典籍中有关斑蝥炮制方法记载多样,而现代采用的方法主要为净制后再米炒,同时存在各省市炮制规范所规定的工艺与... 斑蝥是传统的中药、民族药,在治疗恶性肿瘤、癣症等方面疗效显著,为历版《中国药典》所收载,但斑蝥有大毒,内服需炮制。历代典籍中有关斑蝥炮制方法记载多样,而现代采用的方法主要为净制后再米炒,同时存在各省市炮制规范所规定的工艺与药典规定差异,即"各地各法"现象突出。对斑蝥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现代研究中斑蝥炮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展望,为斑蝥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品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蝥 炮制沿革 去头足翅 米炒工艺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九香虫本草考证及其混淆品药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海波 任艳 +1 位作者 郭建军 吴发明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6-572,共7页
历代本草有关九香虫的记载较多,但描述较为简略,且部分混淆品与其形态相似,导致目前九香虫商品品种混乱,需要深入开展九香虫的本草考证。目前九香虫野生资源骤降,人工养殖规模尚未形成,亟待寻找新药源。本文通过查阅历代中医药典籍、炮... 历代本草有关九香虫的记载较多,但描述较为简略,且部分混淆品与其形态相似,导致目前九香虫商品品种混乱,需要深入开展九香虫的本草考证。目前九香虫野生资源骤降,人工养殖规模尚未形成,亟待寻找新药源。本文通过查阅历代中医药典籍、炮制规范,结合现代研究,对九香虫的名称、基原、性味归经、主治功效、炮制沿革进行系统的考证,对九香虫混淆品的药用价值进行分析。考证结果表明,古籍中所述九香虫可能是蝽科多种形似昆虫的统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是历代中药九香虫主要来源物种;九香虫历代药用以壮阳,治疗膈脘滞气为主;同时其炮制方法多样,包括净制、焙、清炒、酒炒,但各省市炮制规范在清炒、酒炒方法上存在较大出入,需进一步规范炮制工艺,确保药材质量。文献记载和药理研究均表明,九香虫部分混淆品功效与其相似,具有成为九香虫新药源的潜力。本文可为九香虫的开发利用与炮制研究提供依据,有利于九香虫混淆品药用研究,提高资源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香虫 本草考证 炮制沿革 混淆品
原文传递
野生珠芽蓼群落生物学特性与药材品质对海拔和坡向的响应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开弦 陈翠莎 +2 位作者 任艳 刘莎 吴发明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1-191,共11页
目的研究典型生态环境对珠芽蓼生物学特性及药材品质的影响,为高品质珠芽蓼药材生产模式及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样方调查对3个海拔、2个坡向样地的生态环境特征、种群结构,植物多样性以及珠芽蓼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测定... 目的研究典型生态环境对珠芽蓼生物学特性及药材品质的影响,为高品质珠芽蓼药材生产模式及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样方调查对3个海拔、2个坡向样地的生态环境特征、种群结构,植物多样性以及珠芽蓼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测定与统计分析;分别采用烘干法与灼烧失量法测定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珠芽蓼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主要药效成分没食子酸和绿原酸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珠芽蓼群落物种丰富度呈现低海拔>高海拔,阴坡向>阳坡向的趋势。珠芽蓼在群落中的优势度表现为阴坡向>阳坡向,其中阴坡向随海拔升高呈增大趋势,阳坡向与阴坡向基本一致。植株表型指标随海拔的增高而减小,但药材综合质量则表现为高海拔地区优于低海拔地区。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和坡向对珠芽蓼群落生物学特性与药材品质具有显著的影响,坡向、水分含量、有机质含量和海拔是影响珠芽蓼生物性状的关键生态因子,海拔、生态类型、砂石含量、水分含量和坡向是影响珠芽蓼药材品质的关键生态因子(P<0.01,P<0.05),鲜重、地下干物质量和群落植物多样性是影响珠芽蓼药材品质的关键生物学因子。结论珠芽蓼对海拔和坡向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阴坡更适宜珠芽蓼的生长与繁衍,高海拔地区药材质量相对较佳,但种群密度过大则容易滋生病害,同时生长年限过长会造成药用部位枯死炭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芽蓼 群落 海拔 坡向 中药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