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3S技术规划亚洲象生态走廊带初探 被引量:37
1
作者 林柳 冯利民 +3 位作者 赵建伟 郭贤明 刀剑红 张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5-409,共5页
以亚洲象作为目标保护物种,通过野外收集的GPS数据和对西双版纳州卫星遥感图片的解析,判断在图片上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地形地貌,并结合其他影响亚洲象分布和迁徙的基本数据包括海拔、地形、河流、村寨以及公路等因素,初步探讨了西双版纳... 以亚洲象作为目标保护物种,通过野外收集的GPS数据和对西双版纳州卫星遥感图片的解析,判断在图片上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地形地貌,并结合其他影响亚洲象分布和迁徙的基本数据包括海拔、地形、河流、村寨以及公路等因素,初步探讨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带的规划区域及其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3S技术 生态走廊带 西双版纳
下载PDF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保护区的管理 被引量:8
2
作者 欧晓昆 彭明春 +2 位作者 闫海忠 杨正彬 熊云翔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S1期95-98,共4页
对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框架、目标和系统的基本功能作了介绍 .地理信息系统对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应用这一系统对保护区的资源利用现状、砂仁种植的现状和管理对策和亚洲象的种群及分布等进行... 对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框架、目标和系统的基本功能作了介绍 .地理信息系统对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应用这一系统对保护区的资源利用现状、砂仁种植的现状和管理对策和亚洲象的种群及分布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地理信息系统 自然保护区 管理
下载PDF
利用林火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管理的探讨 被引量:19
3
作者 郭贤明 汤忠明 +2 位作者 陶庆 申国晋 王兰新 《林业调查规划》 2011年第3期61-64,共4页
结合保护区开展的控制性火烧工作,分析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林火具有火强度低、蔓延速度慢的特点.认为开展控制性火烧工作可有效缩短火灾周期,减少发生重特大火灾的机率,对增加野生动物食物来源,增加群落生物多样性,改变群落物种的组... 结合保护区开展的控制性火烧工作,分析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林火具有火强度低、蔓延速度慢的特点.认为开展控制性火烧工作可有效缩短火灾周期,减少发生重特大火灾的机率,对增加野生动物食物来源,增加群落生物多样性,改变群落物种的组成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等方面均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藉此提出了全面开展利用林火管理生态系统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控制性火烧 生态系统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竹类种质资源及其保护发展对策 被引量:15
4
作者 刀建红 辉朝茂 +1 位作者 薛嘉榕 杨宇明 《竹子研究汇刊》 2001年第1期38-44,共7页
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南部 ,气候暖热湿润 ,植物区系复杂 ,竹类植物尤其丰富多彩 ,并分布着类型多样的天然竹林群落 ,表现了突出的竹类种质资源多样性、天然竹林群落多样性、民族竹文化多样性和热带竹林景观多样性。本文对... 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南部 ,气候暖热湿润 ,植物区系复杂 ,竹类植物尤其丰富多彩 ,并分布着类型多样的天然竹林群落 ,表现了突出的竹类种质资源多样性、天然竹林群落多样性、民族竹文化多样性和热带竹林景观多样性。本文对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竹种资源和竹林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和论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 竹种资源 竹林资源 资源调查 资源保护 资源利用
下载PDF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传统利用及管理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郭贤明 刘林云 +1 位作者 郑寒 吴兆录 《生态经济》 CSSCI 2000年第9期26-28,共3页
本文研究了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两个彝族村寨利用土地及其它自然资源的方式和特点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并从协调保护与发展的角度讨论了相关的管理问题。
关键词 西双版纳 自然保护区 自然资源 土地利用
下载PDF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生境格局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兆录 彭明春 +1 位作者 杨正彬 刘林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S1期1-7,共7页
使用ARC/INFO和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 ,对以 1 995年 3月的卫星影像图、相关图件及数据为基础的图形数据库进行迭加分析 ,研究了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的生境格局 .结果表明 :1 )生境格局不是所有生态因素图件的简单迭加 ,以年均温和... 使用ARC/INFO和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 ,对以 1 995年 3月的卫星影像图、相关图件及数据为基础的图形数据库进行迭加分析 ,研究了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的生境格局 .结果表明 :1 )生境格局不是所有生态因素图件的简单迭加 ,以年均温和年降水量为主导因素 ,以自然植被为可见指标研制了生境格局 ;2 )确定出 3种生境类型的 2 0个生境个体 :热带季节雨林生境 (2 37.53km2 ,占总面积的 2 1 % )、热带山地雨林生境(1 2 6 .93km2 ,占 1 1 % )和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境 (764 .88km2 ,占 68% ) ;3)初步建立了一个山地生境格局的研究体系 :生态小区→生境类型→生境组分 ;4)生境格局研究揭示了保护区 59%的现有重点保护对象 (热带雨林 )不在核心区的现实 ,为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格局 生境类型 山地 生境组分 西双版纳
下载PDF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居住格局研究Ⅱ.成因和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兆录 彭明春 +1 位作者 刘林云 董永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S1期25-31,共7页
使用快速农村评估法和参与性农村评估法对研究区的居住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居住格局的形成及变化是在生态环境和社会变革综合作用下进行的 ;生态环境控制着居民点规模和居住格局变化的方向 ,受沟... 使用快速农村评估法和参与性农村评估法对研究区的居住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居住格局的形成及变化是在生态环境和社会变革综合作用下进行的 ;生态环境控制着居民点规模和居住格局变化的方向 ,受沟谷地区滋生的病源生物的排斥 ,早期居民点分布在较高的山地 ;社会变革有利于疾病控制 ,驱动了居住格局的变化 ,使居民点向资源丰富的沟谷地区转移 ,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还大面积土地于森林 ,促进了自然保护 ;移民涌入增加的居民点使热带季节雨林的破坏和人与被保护动物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格局 生态环境 保护与发展 自然保护区 西双版纳
下载PDF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居住格局研究Ⅰ.基本特点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兆录 彭明春 +1 位作者 刘林云 杨正彬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S1期20-24,共5页
比较研究了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 1 950年和 1 995年的居住格局 ,发现各民族的住宅式样差别很大 ,并以聚居方式构成居民点 ;居民点均呈聚集分布 ,其数量从 1 950年的 1 6个增加到 1 995年的 56个 ,增加 3.6倍 ,居民点间距缩短 1倍 ,... 比较研究了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 1 950年和 1 995年的居住格局 ,发现各民族的住宅式样差别很大 ,并以聚居方式构成居民点 ;居民点均呈聚集分布 ,其数量从 1 950年的 1 6个增加到 1 995年的 56个 ,增加 3.6倍 ,居民点间距缩短 1倍 ,分布海拔降低 ,1 995年有 83%的居民点集中分布在海拔 1 1 0 0m以下的地区 ,占总面积 44% ;居民点向着热带季节雨林、水系和公路干道集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格局 自然保护区 西双版纳
下载PDF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共管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黎国强 赵建伟 游云 《环境科学导刊》 2011年第4期20-23,共4页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实施,缓解了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在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由于管理目标冲突、经费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共管的实施范围及可持续性。通过采取构建科学的共管...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实施,缓解了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在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由于管理目标冲突、经费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共管的实施范围及可持续性。通过采取构建科学的共管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生态教育等措施,突破共管的制约因素,促进了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社区共管 西双版纳
下载PDF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综合治理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建伟 杨云中 何顺强 《林业调查规划》 2006年第A01期244-247,共4页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分为互不相连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子保护区,总面积24.7万hm2。保护区内有122个村寨18 415人,周边有138村寨29 714人,保护区虽经多年的保护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一些新出现的问题:偷猎、盗伐、...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分为互不相连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子保护区,总面积24.7万hm2。保护区内有122个村寨18 415人,周边有138村寨29 714人,保护区虽经多年的保护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一些新出现的问题:偷猎、盗伐、林火、林权界线不清、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资金不足等等,提出了进行综合治理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治理 社区共管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建立社区村民自助组织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余波 《林业调查规划》 2005年第4期119-121,共3页
在中德合作“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林保护与恢复项目”(GTZ)资助下,通过对保护区内不同民族的3个示范村建立村民自助组织,探讨了西双版纳自然资源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村民自助组织的目标、管理机构、资金管理等问题进行... 在中德合作“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林保护与恢复项目”(GTZ)资助下,通过对保护区内不同民族的3个示范村建立村民自助组织,探讨了西双版纳自然资源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村民自助组织的目标、管理机构、资金管理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村民自助组织建立后的3大效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村民自助组织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村民自助组织 社区
下载PDF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开展计划烧除利弊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陶庆 王兰新 +2 位作者 赵建伟 汤忠明 郭贤明 《林业调查规划》 2013年第4期97-100,共4页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保护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保护区开展了计划烧除工作。开展计划烧除能有效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增加动物食源,缓解日益突出的人与野生动物的矛盾冲突,增加群落生物多样性,有效防止发生重特大...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保护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保护区开展了计划烧除工作。开展计划烧除能有效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增加动物食源,缓解日益突出的人与野生动物的矛盾冲突,增加群落生物多样性,有效防止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计划烧除对中、大型野生动物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但对土壤内的节肢动物影响较大,林下基径3 cm以下的幼树大部分被烧死,频度较高的计划烧除对群落更新有一定的影响,产生的烟雾及灰尘对附近的空气也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烧除 利弊分析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探讨
13
作者 罗琼英 曹亚康 《林业调查规划》 2009年第A01期55-57,共3页
阐述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森林防火工作面临的压力和所采取的建立跨境森林防火机制,实行森林防火计划烧除工作等措施和方法。分析森林防火工作面临的困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森林防火 森林火灾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新活动廊道的开辟和利用 被引量:20
14
作者 林柳 朱文庆 +4 位作者 张龙田 冯利民 王利繁 陶庆 张立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5-332,共8页
利用村寨访问、痕迹追踪和3S技术,对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亚洲象种群活动范围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尚勇亚洲象的活动区域包括尚勇保护区的大部分区域,保护区西部的上中良、曼粉、河图和南平等村寨的部分集体林以及由河图、南... 利用村寨访问、痕迹追踪和3S技术,对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亚洲象种群活动范围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尚勇亚洲象的活动区域包括尚勇保护区的大部分区域,保护区西部的上中良、曼粉、河图和南平等村寨的部分集体林以及由河图、南平延伸,途经田房,龙匡和咖啡二队直至老挝境内的狭长廊道,总面积约395km2。廊道长约17km,呈"S"形,两端宽中间窄,最窄处约0.66km,廊道内天然林面积仅占37.6%,且呈不连续分布。至2006年12月,记录亚洲象经由该廊道的跨境活动共6次,象群不仅利用此廊道在不同栖息地之间来回活动,而且还以廊道内的天然林或橡胶林为庇护所,取食周围的农作物。栖息地减少和破碎化、人类活动和盗猎威胁是导致亚洲象在此区域内活动并最终开辟新活动廊道的原因。在勐养、勐腊和尚勇保护区以及中国老挝之间建立生态走廊带,严厉打击盗猎和科学的栖息地管理是恢复和增大亚洲象生存空间,缓解人象冲突,更好地保护亚洲象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廊道 人象冲突 盗猎 跨境
下载PDF
计划烧除对西双版纳保护区思茅松林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陶庆 王兰新 +1 位作者 郭贤明 汤忠明 《林业调查规划》 2013年第5期89-94,99,共7页
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思茅松林进行计划烧除的影响情况监测。分析认为,计划烧除对思茅松林的乔木层树种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影响较大的是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在计划烧除过程中,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大部分被烧死,但草本植物在烧除后3个... 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思茅松林进行计划烧除的影响情况监测。分析认为,计划烧除对思茅松林的乔木层树种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影响较大的是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在计划烧除过程中,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大部分被烧死,但草本植物在烧除后3个月内已大部分重新萌发,1 a后基本达到了烧除前的水平,6个月后灌木树种已基本从死亡植株的基部重新萌发出新的植株。计划烧除对思茅松林不会造成长期的影响,同时由于烧除后郁闭度减小,有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和外部植物的进入,可适当增加物种多样性,但丛生的植株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烧除 思茅松林 植被恢复 生物多样性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的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1
16
作者 李宗善 唐建维 +6 位作者 郑征 李庆军 罗成昆 刘正安 李自能 段文勇 郭贤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33-843,共11页
根据 6块样地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 :在 2 5 0 0m2 的样地上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群落共有植物物种 99~ 181种。其中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 (S)为 5 4~ 113,Shannon_Wiener指数 (H′)为 1.6... 根据 6块样地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 :在 2 5 0 0m2 的样地上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群落共有植物物种 99~ 181种。其中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 (S)为 5 4~ 113,Shannon_Wiener指数 (H′)为 1.6 4 87~ 4 .0 4 91,Simpson指数 (λ)为 0 .5 0 35~ 0 .96 95 ,Pielou均匀度指数 (Jsw)为 0 .4 133~0 .85 4 9。灌木层的S为 35~ 89,H′为 2 .4 132~ 3.716 2 ,λ为 0 .76 2 7~ 0 .95 82 ,Jsw为 0 .6 788~ 0 .85 93。草本层的各指数值 :S为 31~ 6 5 ,H′为 2 .792 1~ 3.4 992 ,λ为 0 .90 2 0~ 0 .9382 ,Jsw为 0 .72 93~ 0 .8382。低海拔带上的山地雨林 (Ⅰ号、Ⅱ号样地 )的各指数值 (H′、λ、Jsw)在群落不同层次中均表现为草本层 >灌木层 >乔木层 ,而物种丰富度在不同层次中无一定变化规律 ;高海拔带上山地雨林 (Ⅲ号、Ⅳ号、Ⅴ号、Ⅵ号样地 )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H′、λ)表现为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而均匀度指数 (Jsw)在不同层次中则无一定变化趋势。高海拔带上的山地雨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明显高于低海拔带上的山地雨林 ,这是由于前者所处生境较为优越。沿着海拔梯度 ,群落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热带山地雨林 植物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海拔梯度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人工雨林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的研究 被引量:36
17
作者 唐建维 张建候 +4 位作者 宋启示 黄自云 李自能 王利繁 曾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6,共6页
通过标准木法和收获法研究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人工模拟雨林的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 .结果表明 ,林分总生物量约为 390 .4t·hm-2 ,其中乔木层生物量达 36 2 .5t·hm-2 ,占总生物量的 92 .8% ,灌木层生物量为 19.3t·hm-2 ... 通过标准木法和收获法研究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人工模拟雨林的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 .结果表明 ,林分总生物量约为 390 .4t·hm-2 ,其中乔木层生物量达 36 2 .5t·hm-2 ,占总生物量的 92 .8% ,灌木层生物量为 19.3t·hm-2 ,占 4.9% ,层间植物 (包括附生植物 )的生物量为 3.6t·hm-2 ,草本层生物量为5 .0t·hm-2 .分别占 1.3 %和 0 .9% .林分净第一性生产力为 2 2 2 7.3g .m-2 .年 -1,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 15 5 3.5 g·m-2 .年 -1,占整个林分净生产力的 6 9.7% ,灌木层、草本层及层间植物分别仅占 2 6 .9%、2 .4%和 1.0 % .其器官分配比例以茎最高 ,达 42 .0 % ;其次为叶 ,占 30 .2 % ;枝仅占 13 .5 % .叶面积指数为 7.0 6 1.同时建立了林分优势种及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的优化回归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净第一性生产力 热带人工雨林
下载PDF
西双版纳野芭蕉先锋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演替动态 被引量:14
18
作者 唐建维 施济普 +7 位作者 张光明 白坤甲 郭贤明 朱胜忠 段文桂 宋军平 刀建红 黄建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7-46,共10页
对西双版纳勐腊县麻木树地区的热带雨林刀耕火种撂荒后形成的不同演替阶段的野芭蕉先锋植物群落进行了植物种类组成、区系成分、结构特征及种群数量与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在 10 0 0m2 的样地上 ,随着群落的发展和演替的... 对西双版纳勐腊县麻木树地区的热带雨林刀耕火种撂荒后形成的不同演替阶段的野芭蕉先锋植物群落进行了植物种类组成、区系成分、结构特征及种群数量与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在 10 0 0m2 的样地上 ,随着群落的发展和演替的进行 ,群落的科、属、种组成日趋复杂 ,从侵入阶段的 17科 2 7属 30种 ,上升到定居阶段的5 0科 74属 98种 ,至扩散阶段已达 5 5科 87属 113种。 3个不同林龄阶段的群落区系组成可分为 9种类型 ,均以热带区系成分为主 ,占 90 %左右。随着群落的发展 ,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 (印度—马来西亚 )分布所占的比例随林龄逐渐增大 ,而旧世界热带分布及东亚至北美洲间断分布所占的比例在逐渐减少。群落的层次结构由简单趋于复杂 ,野芭蕉的种群数量急剧增长 ,各龄级的个体分布逐渐增多 ,群落正向着湿润性的热带森林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野芭蕉 先锋植物 群落结构 结构特征 演替动态
下载PDF
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的觅食行为 被引量:31
19
作者 国艳莉 张立 董永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4-58,共5页
以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的野象谷为基本监测点,通过定点摄像观察和跟踪观察,采用全事件取样、焦点动物取样和扫描取样相结合的方法,从2003年8月到2004年7月对三岔河地区野生亚洲象的觅食行为进行初步研究。发现野生亚洲象的雌性成体... 以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的野象谷为基本监测点,通过定点摄像观察和跟踪观察,采用全事件取样、焦点动物取样和扫描取样相结合的方法,从2003年8月到2004年7月对三岔河地区野生亚洲象的觅食行为进行初步研究。发现野生亚洲象的雌性成体和未成年个体选择集群采食,而成年雄象一般单独采食,亚洲象在昼夜间的采食行为没有显著性差异,且有多种采食方式;采食农作物主要在夜间进行。亚洲象对主要采食地点采取循环利用的方式,这既提高了食物的数量和质量,又有利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更新与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觅食行为 西双版纳 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动态、种群结构及季节分布格局 被引量:14
20
作者 林柳 张龙田 +2 位作者 罗爱东 王利繁 张立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6-234,共9页
在2006年6月至2007年9月,通过种群个体识别、社区监测网络、样线调查和村寨访问等方法对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的种群动态和季节性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在尚勇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68头;拍摄到亚洲象共计347头次,通过个体... 在2006年6月至2007年9月,通过种群个体识别、社区监测网络、样线调查和村寨访问等方法对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的种群动态和季节性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在尚勇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68头;拍摄到亚洲象共计347头次,通过个体识别方法识别出亚洲象53头,其中幼体、青少年体、亚成体和成体数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3(5.66%)、11(20.75%)、15(28.30%)、24(45.28%),在成体中雄性只有两头,成年象的雌雄性比为11:1,高于已知国内外的其他区域。从1992年至2007年10月,至少有32头亚洲象死亡,其中确认死于猎杀的有7头,保护区的核心区野牛河、金宝河一带是盗猎亚洲象最严重的地区。严重的盗猎和不断减少的栖息地对当地的亚洲象种群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也加剧了当地的人象冲突。在雨季和旱季,亚洲象各有五个核心活动区域,食物是导致雨季和旱季分布格局不同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种群数量动态 种群结构 季节分布格局 尚勇保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