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结直肠癌组织中B7和ICOS分子mRNA的表达 被引量:5
1
作者 肖菊香 来宝长 +3 位作者 朱娟 李莉 白沛松 王一理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9期1745-1747,共3页
目的 :通过原位检测B7 1,B7H1,B7H2和ICOS等分子mRNA在结直肠癌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中的表达 ,以期探讨肿瘤微环境中Th2型细胞因子表达上调的可能机制 .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 ,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检测了 2 2例人结... 目的 :通过原位检测B7 1,B7H1,B7H2和ICOS等分子mRNA在结直肠癌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中的表达 ,以期探讨肿瘤微环境中Th2型细胞因子表达上调的可能机制 .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 ,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检测了 2 2例人结直肠癌组织B7 1,B7H1,B7H2和ICOS分子mRNA表达状况 ,并结合临床特点加以综合分析 .结果 :肿瘤组织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除表达B7 1外 ,均可见B7H1,B7H2和ICOSmRNA表达 ,但肿瘤细胞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IL的表达水平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B7家族分子在癌细胞和TIL中的表达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无关 ,在TIL中B7H1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 (P <0 .0 5 ) ;在癌细胞中则与之无关 (P =0 .15 5 ) ;在癌细胞和TIL中B7H1和ICOS分子表达与远处转移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 .结论 :肿瘤细胞和TIL表达B7H1,B7H2和ICOS分子可能与肿瘤微环境中Th2型细胞因子占优势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B7 可诱导共刺激因子 肿瘤免疫 免疫逃逸
下载PDF
上皮样肉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李索妮 姚煜 南克俊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3年第5期1152-1155,共4页
上皮样肉瘤是一种少见的、组织起源未定的软组织恶性肿瘤。本病发病率很低,在软组织肉瘤中发生率小于1%,查阅近几十年的中外文文献,大部分为个案报道,很少有大宗病例分析,也正是由于其发病率很低,临床及病理医师对其认识欠缺,导致误诊... 上皮样肉瘤是一种少见的、组织起源未定的软组织恶性肿瘤。本病发病率很低,在软组织肉瘤中发生率小于1%,查阅近几十年的中外文文献,大部分为个案报道,很少有大宗病例分析,也正是由于其发病率很低,临床及病理医师对其认识欠缺,导致误诊误治非常常见,本文将对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等特点做一综述,旨在提高人们对上皮样肉瘤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肉瘤 特征 综述
下载PDF
NA方案与N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48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郭亚焕 南克俊 +1 位作者 李春丽 张玮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2051-2053,共3页
目的:评价NA、NP两种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NA方案(NVB+E—ADM)26例,NP方案(NVB+DDP)22例.NA方案:长春瑞滨(NVB)25mg/m^2,dl,d8;表柔比星(E-ADM)60mg/m^2,dl.NP方案:长春瑞滨(NVB)25m... 目的:评价NA、NP两种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NA方案(NVB+E—ADM)26例,NP方案(NVB+DDP)22例.NA方案:长春瑞滨(NVB)25mg/m^2,dl,d8;表柔比星(E-ADM)60mg/m^2,dl.NP方案:长春瑞滨(NVB)25mg/m^2,dl,d8;顺铂(DDP)40mg,dl,d2,d3.上述两方案每3~4wk为1个周期.结果:NA方案有效率为61.5%;中位生存期25.8mo;1a生存率61.5%.NP方案有效率为45.5%;中位生存期19.8mo;1a生存率68.2%.NA方案与NP方案有效率、生存期及一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mTTP):NA组8.5mo,NP组5.0mo.两方案TTP相比,NA方案长于NP方案,X^2=4.2,P=0.04,毒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均为可逆性.结论:NA方案及NP方案对于复发转移的晚期乳腺癌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均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长春瑞滨 表柔比星 顺铂
下载PDF
三维与二维培养肝癌HepG2细胞的药物敏感性及生物学特性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郭亚焕 南克俊 +2 位作者 崔洁 田涛 赵娜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9期1691-1694,共4页
目的:观察肝癌HepG2细胞株在不同培养模式下的生物学性质、耐药性。方法:采用琼脂糖预铺底法建立体外三维细胞模型,通过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方法证实三维细胞模型的成功建立;采用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方法,比较二维培养及三维... 目的:观察肝癌HepG2细胞株在不同培养模式下的生物学性质、耐药性。方法:采用琼脂糖预铺底法建立体外三维细胞模型,通过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方法证实三维细胞模型的成功建立;采用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方法,比较二维培养及三维培养细胞中细胞间连接、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差异;采用MTT法获得不同培养模式下药物5-FU、DDP作用的细胞抑制率。结果:三维培养HepG2细胞第7天可形成直径160μm左右的多细胞球,悬浮生长;二维培养的HepG2细胞贴壁生长。三维培养与二维培养相比,存在细胞周期阻滞:G1期细胞增多[(59.23±1.28)%vs(39.45±1.21)%],G2期细胞减少[(12.47±0.14)%vs(36.15±1.09)%],早期自发凋亡细胞比例减少[(1.62±0.50)%vs(6.29±1.6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期细胞比例变化不大[(28.30±0.93)%vs(24.40±0.96)%,P>0.05],晚期自发凋亡坏死细胞比例变化不大[(0.65±0.17)%vs(0.66±0.29)%,P>0.05]。二维培养细胞间连接少见,三维培养细胞连接结构丰富,可见桥粒连接、中间连接及紧密连接结构;三维培养下5-FU、DDP药物的细胞抑制率明显降低(与二维培养相比)。结论:经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证实肝癌HepG2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模型成功建立,在三维培养条件下HepG2细胞对5-FU、DDP表现出多细胞耐药;与二维培养相比,三维培养的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有明显增强,且多细胞球生物学特性主要表现为细胞周期阻滞和早期凋亡减少,推测其可能与多细胞耐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三维培养 多细胞耐药
下载PDF
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AIF△1-480构建及其促凋亡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悦 肖华卫 +5 位作者 王乐 王丽娟 李萌 金桂花 周侠 朱青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06-810,共5页
目的:构建AIF截短后只保留羧基端促凋亡结构域的真核表达载体,了解其是否有促凋亡活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PCR方法构建出AIF截短体AIF△1-480的真核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将该载体瞬时转染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 目的:构建AIF截短后只保留羧基端促凋亡结构域的真核表达载体,了解其是否有促凋亡活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PCR方法构建出AIF截短体AIF△1-480的真核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将该载体瞬时转染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对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同时采用JC-1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选取5~7周龄BALB/c雌性裸鼠35只,构建荷瘤裸鼠模型,并在体内实验中检测该载体的促凋亡活性作用。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AIF△1-480,并经酶切鉴定和DNA测序证明。在体外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该载体能够诱导MCF7细胞发生凋亡,对照组、PcDMA3.0组和PcDNA3.0-AIF△1-480组凋亡率分别为0.01%、16.01%和28.55%。同时MCF7细胞转染该载体后能够使线粒体膜电位发生去极化,导致凋亡的发生,对照组、PcD-MA3.0组和PcDNA3.0-AIF△1-480组凋亡率分别为2.26%、60.37%和95.78%。在荷瘤裸鼠模型中,转染该载体后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至观察终点中位肿瘤体积分别为1 187.2、1 000.0和609.4mm3。结论:截短后只保留羧基端的AIF仍然有促凋亡活性作用,其机制是通过改变线粒体膜电位来发挥促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表达载体 AIF 凋亡 小鼠
原文传递
颈外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及护理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亚婷 张晓霞 晁青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年第3期275-276,共2页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经外周穿刺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及反复采血、输入血制品等。其插管位置主要选择肘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但有一部患者(尤其是女...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经外周穿刺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及反复采血、输入血制品等。其插管位置主要选择肘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但有一部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特别是乳腺癌术后以及幼儿患者)肘部静脉状况差,缺乏可选择插管的静脉,而乳癌患者术后往往需要静脉输注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中心静脉穿刺(CVC)穿刺难度大,并发症多。所以,笔者尝试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导管,解决了因缺乏肘部静脉而需插管治疗的患者的难题,2002年2月—2008年12月共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导管426例次,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颈外静脉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