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髁突颈复合型骨折采用不同材料内固定后不同时期骨折局部应力分布状况及应力遮挡作用,试图为新型固定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髁状突颈部复合型骨折采用小型钛板和可吸收板固定...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髁突颈复合型骨折采用不同材料内固定后不同时期骨折局部应力分布状况及应力遮挡作用,试图为新型固定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髁状突颈部复合型骨折采用小型钛板和可吸收板固定后,不同时期骨折局部的von Mi ses应力值分布,并且计算比较各时期的应力遮挡率。结果:骨折固定初期,两种材料在各部位的应力遮挡率都在95%以上。骨折愈合后,骨缝各分区的应力遮挡率大小依次为:钛板固定后期>可吸收板固定1年>可吸收板固定3年。结论:下颌骨骨折采用小型钛板内固定时,在各骨折愈合时期均存在应力遮挡效应;可吸收板在固定早期具备与钛板相近的应力遮挡效应,后期较钛板小;就骨折局部的应力遮挡效应而言,可吸收材料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材料。展开更多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髁状突颈部复合型骨折坚强内固定方式选择。方法: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髁状突颈部复合型骨折于髁颈部采用单小型钛板和两个小型钛板两种方式固定后,下颌骨位移等值线图、von Mi ses应力等值线图和固定板最大von Mi...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髁状突颈部复合型骨折坚强内固定方式选择。方法: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髁状突颈部复合型骨折于髁颈部采用单小型钛板和两个小型钛板两种方式固定后,下颌骨位移等值线图、von Mi ses应力等值线图和固定板最大von Mi ses值。结果:单板固定位移值在右侧关节骨折段减小,在中间和左侧骨折段增大;应力传导轨迹在左侧外斜线和右侧乙状切迹中断;固定板最大von Mi ses应力为574.179Mpa。双板固定位移值右侧关节骨折段较单板固定大,中间和左侧骨折段较小;应力轨迹未中断;后缘固定板最大von Mi ses应力为263.324Mpa,前缘为199.122Mpa。结论:从生物力学角度看,对于单侧髁颈部骨折伴有对侧颏旁区骨折,在髁颈部骨折区采用两块小型钛板固定优于单块小型钛板固定。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髁突颈复合型骨折采用不同材料内固定后不同时期骨折局部应力分布状况及应力遮挡作用,试图为新型固定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髁状突颈部复合型骨折采用小型钛板和可吸收板固定后,不同时期骨折局部的von Mi ses应力值分布,并且计算比较各时期的应力遮挡率。结果:骨折固定初期,两种材料在各部位的应力遮挡率都在95%以上。骨折愈合后,骨缝各分区的应力遮挡率大小依次为:钛板固定后期>可吸收板固定1年>可吸收板固定3年。结论:下颌骨骨折采用小型钛板内固定时,在各骨折愈合时期均存在应力遮挡效应;可吸收板在固定早期具备与钛板相近的应力遮挡效应,后期较钛板小;就骨折局部的应力遮挡效应而言,可吸收材料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文摘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髁状突颈部复合型骨折坚强内固定方式选择。方法: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髁状突颈部复合型骨折于髁颈部采用单小型钛板和两个小型钛板两种方式固定后,下颌骨位移等值线图、von Mi ses应力等值线图和固定板最大von Mi ses值。结果:单板固定位移值在右侧关节骨折段减小,在中间和左侧骨折段增大;应力传导轨迹在左侧外斜线和右侧乙状切迹中断;固定板最大von Mi ses应力为574.179Mpa。双板固定位移值右侧关节骨折段较单板固定大,中间和左侧骨折段较小;应力轨迹未中断;后缘固定板最大von Mi ses应力为263.324Mpa,前缘为199.122Mpa。结论:从生物力学角度看,对于单侧髁颈部骨折伴有对侧颏旁区骨折,在髁颈部骨折区采用两块小型钛板固定优于单块小型钛板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