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一家系遗传连锁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周熙惠 马爱群 +3 位作者 刘小红 黄辰 张艳敏 史瑞明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对1个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convulsions,BFIC)家系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和基因定位,以探讨BFIC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调查一个4代BFIC家系。选择位于染色体19q12~q13.1的D19S245和D19S250,16p12~q12的D16S313... 目的对1个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convulsions,BFIC)家系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和基因定位,以探讨BFIC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调查一个4代BFIC家系。选择位于染色体19q12~q13.1的D19S245和D19S250,16p12~q12的D16S3131和D16S3133,2q24的D2S156和D2S286,20q13.3的D20S480和D20S481共8个短串连重复序列(shorttandemrepeat,STR)作为遗传标记,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银染技术,采用LINKAGE软件包中的MLINK程序计算LOD值,根据LOD值判断连锁关系。结果当重组率在0.000至0.01之间,在染色体19q12~13.1、16p12~q12及2q24区域的遗传标记LOD值均小于-2.0;在20q13.3(D20S481)区域,当重组率为0.000时,LOD值为0.3,当重组率为0.01时,LOD值为0.25。结论排除该家系与染色体19q12~13.1、16p12~q12及2q24区域的遗传标记存在连锁关系的可能;在20q13.3区域,虽然没有显著性意义,但不能排除与20q13.3区域连锁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厥 遗传标记 基因型 人类 汉族
原文传递
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家系KCNQ2基因新突变 被引量:4
2
作者 周熙惠 马爱群 +3 位作者 刘小红 黄辰 张艳敏 史瑞明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87-491,共5页
目的分析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基因KCNQ2与1个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convulsions,BFIC)家系的关系,探讨BFIC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1个中国陕西地区4代BFIC家系,采集41名家系成员及家系外75名健康对照的血样,采用PC... 目的分析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基因KCNQ2与1个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convulsions,BFIC)家系的关系,探讨BFIC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1个中国陕西地区4代BFIC家系,采集41名家系成员及家系外75名健康对照的血样,采用PCR扩增、DNA直接测序技术进行KCNQ2基因突变分析,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进行基因型和表型共分离研究。结果PCR-DNA直接测序在先证者第5号外显子发现KCNQ2基因杂合突变G812T,导致KCNQ2蛋白孔区一个甘氨酸被缬氨酸替代(G271 V),这个位置的甘氨酸在KCNQ家族进化上高度保守。此突变与以前发现的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neonatal convulsion,BFNC)家系KCNQ3突变(G310V)是同一位置相同的氨基酸改变。家系中其他患儿均检出与先证者相同的突变,而家系内参加本研究的健康人和家系外75名健康对照未出现这种突变。结论KCNQ2基因突变可能是部分BFIC的分子发病机制,KCNQ2基因G812T突变是国内外未曾报道过的新突变,进一步开展G812T突变的功能研究有助于理解BFIC及其他原发性癫癎的分子发病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正常新生儿 钾通道 突变 系谱
原文传递
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3型-家系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史瑞明 马爱群 +4 位作者 张艳敏 杨春 黄晨 周熙惠 刘小红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26-930,共5页
目的 对一个表现有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同时表现有扩张性心肌病、心脏传导障碍性疾病的家系进行相关基闪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一个中国人3代多表现型的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家系,采集8名家系成员和100名健康对照血样... 目的 对一个表现有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同时表现有扩张性心肌病、心脏传导障碍性疾病的家系进行相关基闪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一个中国人3代多表现型的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家系,采集8名家系成员和100名健康对照血样,采用PCR扩增、DNA直接测序技术进行SCN5A、KCNQI、KCNH2、LAMINA/C基因突变分析,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进行基因型和表型研究。结果PCR-DNA直接测序在先证者钠通道SCN5A基因第26号外显子发现了9个碱基CAGAAGCCC缺失突变,该突变位于SCN5A基因DⅢ和DⅣ连接区域,导致第1507位谷氨酰胺、第1508位赖氨酸、第1509位脯氨酸3个氨基酸缺失。家系中患者检出与先证者棚同的突变,而家系内参加本研究的健康人和家系外100名健康对照未出现这种突变。结论SCN5A基因突变是部分先犬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分子发病机制,SCN5A基阂delQKP1507—1509突变是国内未曾报道过的新突变,国外的相同突变报道仪表现为Q—T间期延长综合征,无其他表型。进一步开展SCN5A delQKP1507—1509突变的功能研究有助于珲解棚关疾病的分子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延长综合征 钠通道 突变 表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