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原菌分布情况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唐伟丽 王菲 赵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1年第11期94-97,共4页
目的:探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接诊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77例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记录全部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布情况、细菌培... 目的:探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接诊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77例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记录全部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布情况、细菌培养结果、治疗情况及治疗结果。结果:研究共纳入77例患者,临床表现中,"食欲减退"的发生比例为98.70%,"感染部位红肿热痛"的发生比例为97.40%;有57例患者接受标本采集后的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标本包括切开引流的脓液27例,穿刺抽吸的脓液20例,自然破溃的脓液10例。培养出草绿色链球菌10例,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肺炎克雷伯菌7例,有21例标本未检出病原体;54例患者给予青霉素衍生物,21例给予头孢类药物,2例儿童患者给予阿奇霉素,有5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联合给予奥硝唑;蜂窝组织炎的18例患者均单纯使用抗感染治疗,脓肿的59例患者均采用切开引流+抗感染治疗。77例患者经救治后全部达到治愈标准出院。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比较典型,多种病原体均为造成感染的原因,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一般以切开引流联合抗感染为主,及时治疗后可取得良好结果,在治疗过程中需防范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病原菌 并发症 引流 脓液 临床表现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秦药”复方双花片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唐伟丽 张涛 +5 位作者 韩欣妍 张军侠 李崇 赵芳 郭鹏奇 鲁毅 《中国药事》 CAS 2023年第3期276-286,共11页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手段探究复方双花片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以及GeneCards数据库分别获取复方双花片的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和流行性腮腺炎的靶点后获得共同靶点。采用STR...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手段探究复方双花片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以及GeneCards数据库分别获取复方双花片的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和流行性腮腺炎的靶点后获得共同靶点。采用STRING软件构建共同靶点蛋白互作图后进行基因本体论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拓扑分析获得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获得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毛地黄黄酮、山奈酚等11个黄酮类,荷包牡丹碱、清风藤碱、去氧喜树碱3个生物碱,β-谷甾醇和豆甾醇2个植物甾醇,牛蒡子苷、异落叶松脂素等4个木脂素类。关键靶点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热休克蛋白90AB1(Heat Shock Protein 90 k Da Alpha,Class B member 1,HSP90AB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11个。主要富集在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分子信号通路,主要涉及促进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炎症反应及调节NO生物合成等生物过程。分子对接表明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有一定的作用力。结论:复方双花片中的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等成分可能通过PTGS2、HSP90AB1、TNF等靶点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阻止病毒复制,降低炎性反应和提高机体免疫力而发挥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复方双花片 流行性腮腺炎 活性成分 机制
下载PDF
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中的重症患者早期急性肾损伤风险分析
3
作者 曹璐 韩欣妍 +3 位作者 唐伟丽 李崇 董亚琳 邢建峰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162-167,共6页
目的对重症患者入重症监护室(ICU)48 h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风险预测因素。方法以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IMIC-Ⅲ)为基础,提取符合条件的患者以及相应的临床信息。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 目的对重症患者入重症监护室(ICU)48 h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风险预测因素。方法以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IMIC-Ⅲ)为基础,提取符合条件的患者以及相应的临床信息。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重症患者入ICU后48 h内发生AKI的风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所建立回归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纳入重症患者34599例,早期AKI的发生率为6.21%,发生早期AKI的患者死亡率为12.1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冠状动脉疾病、白细胞计数、糖尿病、贫血、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及血小板计数是重症患者发生早期AKI的独立影响因素。所建立的回归模型预测效能良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762(95%CI:0.751~0.772)。结论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能够在患者入ICU时鉴别出48 h内发生AKI的高风险患者,帮助临床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及时对患者进行监测和早期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重症患者 影响因素 风险评估 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