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原菌分布情况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唐伟丽 王菲 赵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1年第11期94-97,共4页
目的:探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接诊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77例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记录全部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布情况、细菌培... 目的:探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接诊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77例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记录全部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布情况、细菌培养结果、治疗情况及治疗结果。结果:研究共纳入77例患者,临床表现中,"食欲减退"的发生比例为98.70%,"感染部位红肿热痛"的发生比例为97.40%;有57例患者接受标本采集后的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标本包括切开引流的脓液27例,穿刺抽吸的脓液20例,自然破溃的脓液10例。培养出草绿色链球菌10例,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肺炎克雷伯菌7例,有21例标本未检出病原体;54例患者给予青霉素衍生物,21例给予头孢类药物,2例儿童患者给予阿奇霉素,有5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联合给予奥硝唑;蜂窝组织炎的18例患者均单纯使用抗感染治疗,脓肿的59例患者均采用切开引流+抗感染治疗。77例患者经救治后全部达到治愈标准出院。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比较典型,多种病原体均为造成感染的原因,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一般以切开引流联合抗感染为主,及时治疗后可取得良好结果,在治疗过程中需防范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病原菌 并发症 引流 脓液 临床表现
下载PDF
基于CBCT三维可视化技术与3D打印技术在复杂阻生牙拔除术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吴亮颖 屠军波 +1 位作者 刘坚 张卫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292-297,共6页
目的:前瞻性研究并分析基于锥形束CT(CBCT)三维可视化与3D打印技术在复杂阻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0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复杂阻生牙拔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各3... 目的:前瞻性研究并分析基于锥形束CT(CBCT)三维可视化与3D打印技术在复杂阻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0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复杂阻生牙拔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各30例。对A组患者CBCT影像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处理,通过三维可视化模型进行术前评估和制定手术计划,B组患者应用三维可视化数据打印3D实体模型进行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制订,比较分析2组治疗疗效和随访结果。结果:B组手术时长小于A组(P<0.05),治疗优良率高于A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患者满意度优于A组(P<0.05)。结论:基于CBCT的3D打印技术在复杂阻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直观展示埋伏阻生牙的空间位置关系,并真实模拟手术过程,为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帮助,使手术精准、安全、高效,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可视化技术 3D打印技术 复杂阻生牙
下载PDF
磁牵引舌骨悬吊术在OSAHS动物模型中的有效性研究
3
作者 许崇文 杨邡俪 +5 位作者 戴皓 赵谦 张少强 闫金凤 白艳霞 白纪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0-465,共6页
目的探索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方法制作大白兔舌后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动物模型的有效性,并探索磁控舌骨牵引手术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2只成年雄性实验用大白兔... 目的探索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方法制作大白兔舌后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动物模型的有效性,并探索磁控舌骨牵引手术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2只成年雄性实验用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动物颏舌肌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溶液0.4 mL(10 U),构建舌后坠OSAHS动物模型,对照组动物颏舌肌内注射生理盐水0.4 mL。设计并3D打印可装载钕铁硼内磁体及外磁体的聚丙烯酸酯外壳,建模成功后在实验组动物舌骨上固定内磁体装置,术后10 d实验组动物佩戴装载外磁体的聚丙烯酸酯颈托。应用动脉血氧检测仪测量建模前后及佩戴颈托前后实验组动物股动脉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O_(2))及颏舌肌注射前后对照组动物股动脉SaO_(2),多层CT平扫测量两组动物上气道最窄处直径。结果实验组动物颏舌肌内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后5 d逐渐出现活动减少,呼吸费力及口唇、耳缘青紫等低氧血症表现,体质量由(3.72±0.21)kg下降至(3.40±0.20)kg,股动脉平均SaO_(2)由(93.84±5.14)%降至(84.00±3.35)%,上气道最窄处直径由(4.83±0.47)mm下降至(3.52±0.83)mm(P<0.05);对照组动物体质量、股动脉平均SaO_(2)及上气道最窄处直径颏舌肌内注射生理盐水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动物完成磁牵引舌骨悬吊术,术后佩戴含外磁体的颈托行舌骨磁力牵拉后,实验组动物食量及活动量增加,口唇颜色由青紫转为粉红,股动脉SaO_(2)明显上升至(90.44±5.95)%,上气道最窄处直径较佩戴前增大至(4.42±0.15)mm(P<0.05)。结论大白兔颏舌肌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可有效构建舌后坠OSAHS动物模型。磁牵引舌骨悬吊术可有效纠正舌后坠导致的上气道狭窄及低氧血症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牵引舌骨悬吊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 舌后坠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新疆石河子市汉维两族学龄前儿童口腔菌群多样性
4
作者 余重庆 沈玉凤 +6 位作者 郑程东 陈铎 李东慧 钱艺 张若珍 马学花 周政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6-761,共6页
目的:探索新疆石河子市汉维两族有龋和无龋学龄前儿童口腔菌群差异。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54名3~5岁儿童并分为4组:汉族无龋组(15例)和患龋组(14例),维族无龋组(13例)和患龋组(12例)。收集其非刺激性的唾液,通过16S rDNA测序分析其口腔... 目的:探索新疆石河子市汉维两族有龋和无龋学龄前儿童口腔菌群差异。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54名3~5岁儿童并分为4组:汉族无龋组(15例)和患龋组(14例),维族无龋组(13例)和患龋组(12例)。收集其非刺激性的唾液,通过16S rDNA测序分析其口腔菌群差异。结果:汉维两族有龋组和无龋组相比:门水平上,拟杆菌门物种相对丰度均较高。属水平上,普氏菌属相对丰度均较高。维吾尔族无龋组和汉族无龋组相比:门水平上,拟杆菌门物种丰度较高而硬壁菌门物种丰度较低;属水平上,普氏菌属丰度较低而韦荣球菌属丰度较高。α多样性分析:维吾尔族有龋组Chao1指数和PD whole tree指数均低于无龋组(P<0.05)。β多样性分析:不同分组间存在组内部分聚集部分离散,组间部分聚集及不同位置分布。结论:汉维两族学龄前儿童,同一民族内在无龋和有龋状态下口腔细菌物种丰度存在差异。对于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而言,患龋儿童的口腔细菌多样性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龄儿童龋病 16S rDNA 口腔菌群 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秦药”复方双花片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唐伟丽 张涛 +5 位作者 韩欣妍 张军侠 李崇 赵芳 郭鹏奇 鲁毅 《中国药事》 CAS 2023年第3期276-286,共11页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手段探究复方双花片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以及GeneCards数据库分别获取复方双花片的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和流行性腮腺炎的靶点后获得共同靶点。采用STR...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手段探究复方双花片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以及GeneCards数据库分别获取复方双花片的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和流行性腮腺炎的靶点后获得共同靶点。采用STRING软件构建共同靶点蛋白互作图后进行基因本体论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拓扑分析获得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获得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毛地黄黄酮、山奈酚等11个黄酮类,荷包牡丹碱、清风藤碱、去氧喜树碱3个生物碱,β-谷甾醇和豆甾醇2个植物甾醇,牛蒡子苷、异落叶松脂素等4个木脂素类。关键靶点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热休克蛋白90AB1(Heat Shock Protein 90 k Da Alpha,Class B member 1,HSP90AB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11个。主要富集在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分子信号通路,主要涉及促进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炎症反应及调节NO生物合成等生物过程。分子对接表明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有一定的作用力。结论:复方双花片中的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等成分可能通过PTGS2、HSP90AB1、TNF等靶点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阻止病毒复制,降低炎性反应和提高机体免疫力而发挥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复方双花片 流行性腮腺炎 活性成分 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