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渗滤法实验中非特异性染色封闭方法的改进
1
作者 来宝长 谭武红 +2 位作者 安静 郑瑾 王一理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2-124,共3页
目的选择理想的非特异性抗原封闭方法以适应基于免疫渗滤法的蛋白芯片制备。方法以杆状病毒-昆虫表达系统制备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L1蛋白抗原为例,采用脱脂奶粉、小牛血清、牛血清白蛋白及不同组合等5种方法对非特异性抗原进行封... 目的选择理想的非特异性抗原封闭方法以适应基于免疫渗滤法的蛋白芯片制备。方法以杆状病毒-昆虫表达系统制备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L1蛋白抗原为例,采用脱脂奶粉、小牛血清、牛血清白蛋白及不同组合等5种方法对非特异性抗原进行封闭,检测其在免疫渗滤实验中对消除非特异性染色的效果,寻找最佳封闭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结果经过多次重复试验,并以PBS代替血清作空白试验,结果显示,目前常用的先固相然后封闭的几种方法,其封闭效果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不佳,且空白对照易出现假阳性;同时发现使用脱脂奶粉做封闭剂封闭后,由于奶粉颗粒易堵塞NC膜的孔径,影响NC膜的渗滤速度;使用小牛血清做封闭剂封闭后,由于NC膜对小牛血清的吸附而产生背景,影响结果判读;而采用20 g/L BSA先封闭后固相的方法,在实验中得到满意的结果。结论先封闭后固相的方法,在免疫渗滤实验中对非特异性抗原封闭的效果理想、结果稳定、重复性好,为一种理想的新的封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渗滤法 非特异性染色封闭方法 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 16)
下载PDF
痢疾杆菌福氏2a sf301 DsbA/virG双突变减毒活候选疫苗构建和初步鉴定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筱凤 周乐 +2 位作者 郑瑾 司履生 王一理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48-752,共5页
为预防细菌性痢疾的爆发和流行,构建志贺氏福氏2a减毒活疫苗。选用中国痢疾杆菌主要流行株sf301为受体菌,通过基因重组交换技术,突变细菌DsbA和virG基因,并以Serney试验和HeLa细胞侵袭实验鉴定突变菌株sf301:△virG:DsbA33G毒力和侵袭力... 为预防细菌性痢疾的爆发和流行,构建志贺氏福氏2a减毒活疫苗。选用中国痢疾杆菌主要流行株sf301为受体菌,通过基因重组交换技术,突变细菌DsbA和virG基因,并以Serney试验和HeLa细胞侵袭实验鉴定突变菌株sf301:△virG:DsbA33G毒力和侵袭力,采用豚鼠结膜囊接种免疫动物,检测突变菌株免疫原性,了解候选疫苗对免疫动物的保护能力。与野生亲本比较sf301:△virG:DsbA33G已完全丧失毒力,但保留了一定的侵袭力。与未接受免疫的对照组相比,通过粘膜途径免疫的豚鼠,无论是单次免疫,还是双次免疫策略都可以诱发血清和胃肠道粘膜部位产生特异性抗sf301LPSIgG和IgA;面部、胃肠道引流淋巴结和脾脏中IgG和IgA抗体分泌细胞(Antibody secretcells ASCs)数目显著性增高;两种免疫方案都可给免疫动物提供100%抵抗野生亲本毒株攻击的能力。初步动物实验结果提示构建的福氏2a活疫苗sf301:△virG:DsbA33G是一种潜在的候选痢疾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痢疾 福氏2A痢疾杆菌 减毒活疫苗
下载PDF
肿瘤引流淋巴结中免疫活性细胞分布的原位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晓黎 何建军 +3 位作者 陈侃 来宝长 司履生 王一理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8-751,共4页
目的:观察人乳腺癌和胃癌局部引流淋巴结(LDLN)从无转移、微转移到晚期转移过程中,免疫组织学变化及免疫活性细胞(ICC)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传统的病理学方法,对22例乳腺癌LDLN(71个)和7例进展期胃癌LDLN(28个)进行组织形态学分类,并... 目的:观察人乳腺癌和胃癌局部引流淋巴结(LDLN)从无转移、微转移到晚期转移过程中,免疫组织学变化及免疫活性细胞(ICC)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传统的病理学方法,对22例乳腺癌LDLN(71个)和7例进展期胃癌LDLN(28个)进行组织形态学分类,并以抗穿孔素、抗颗粒酶B、抗CD8、抗CD56、抗CD68、抗S-100、抗CD134及抗CD25单克隆抗体(mAb)进行催化信号放大(Catalyzedsignalamplification,CS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LNDN中ICC的分布。结果:肿瘤LDLN中以副皮质区增生和窦组织细胞增生为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及树突状细胞(DC)的数量,从无转移、微转移到晚期转移过程中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在无和微转移的淋巴结内,穿孔素+、颗粒酶B+及S100+DC的数量高于晚期转移淋巴结(P<0.05);而S100+DC不仅数量减少,而且其形态也有变化,呈多角形、星形,并有胞质突起,与周围淋巴细胞接触呈活化状态的DC变为椭圆形,少有胞质突起或呈短突起的静止状态的DC。CD134+细胞及CD25+细胞的数量在晚期转移淋巴结中明显高于无和微转移淋巴结(P<0.01)。ICC在无和微转移的前哨和非前哨淋巴结中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LDLN中ICC分布的变化,提示随着肿瘤的进展,其免疫微环境向抑制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方向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引流淋巴结 免疫活性细胞 原位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