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灌注参数与NSCLC同步放化疗后肿瘤退缩分级的关系及预测疗效价值
1
作者 曹伟华 王颖 杜建革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7-212,共6页
目的:探究CT灌注参数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后肿瘤退缩率的关系及其预测疗效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118例,入院时均行CT灌注检查,均给予同步放化疗,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67例)与无效组(51例),比较2组C... 目的:探究CT灌注参数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后肿瘤退缩率的关系及其预测疗效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118例,入院时均行CT灌注检查,均给予同步放化疗,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67例)与无效组(51例),比较2组CT灌注参数[表面透过性(PS)、血流量(BF)、血容量(BV)]、肿瘤退缩率,分析CT灌注参数与肿瘤退缩率及疗效的关系,并评价CT灌注参数对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无效组肺腺癌比例、临床分期高于有效组,肿瘤退缩率、PS、BF、BV低于有效组(P<0.05)。PS、BF、BV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S、BF、BV与肿瘤退缩率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S、BF、BV与晚期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的疗效显著相关(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PS、BF、BV联合预测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5 (95%CI 0.849~0.958),明显优于三者单独预测。结论:CT灌注参数PS、BF、BV与晚期N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后肿瘤退缩率具有正相关关系,三者联合预测疗效价值可靠,可作为临床早期预测疗效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肺癌 CT灌注 表面透过性 血流量 血容量 同步放化疗 肿瘤退缩率 疗效
下载PDF
脓毒症治疗中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影响的差异 被引量:15
2
作者 董海燕 韩欣妍 +4 位作者 孟丹丹 窦林杰 董亚琳 陈利红 樊迪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6-412,共7页
目的比较脓毒症患者使用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6月使用利奈唑胺或万古霉素治疗的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数据,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组间混杂因... 目的比较脓毒症患者使用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6月使用利奈唑胺或万古霉素治疗的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数据,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组间混杂因素进行矫正,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比较用药3 d时,利奈唑胺组与万古霉素组患者PCT和CRP水平较未用药(0 d)变化。结果共纳入474例患者,利奈唑胺组249例,万古霉素组225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矫正混杂因素后分析表明,与未用药相比,用药3 d时利奈唑胺组患者PCT水平和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分别为5.8 μg/L对3.1 μg/ L(P <0.001)和75.1 mg/L对46.8 mg/L(P=0.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万古霉素组患者PCT水平和CRP水平的降低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经倾向性评分匹配矫正混杂因素后的179对患者中,利奈唑胺组与万古霉素组患者在生存率和治疗有效率方面的差异不明显,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86.0%对81.6%,P=0.251;46.9%对45.3%,P=0.750)。结论在脓毒症患者中,利奈唑胺使用3 d可显著降低PCT和CRP水平,起效更快,但对于治疗结局,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万古霉素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脓毒症
下载PDF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相关菌群及其与症状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深皓 钟文婷 +6 位作者 鲁晓岚 史海涛 赵刚 张静 靳耀峰 王双妮 赵红莉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1412-1418,共7页
目的比较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在总细菌、大肠杆菌、梭菌属、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等6种细菌的差异,并探究菌群与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6... 目的比较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在总细菌、大肠杆菌、梭菌属、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等6种细菌的差异,并探究菌群与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6年10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结肠镜检查的IBS-D患者20例及健康体检者16名。收集其肠道黏膜标本,制成冰冻切片后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对肠黏膜相关细菌进行观察计数,并分析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 IBS-D患者肠黏膜中的细菌主要定植在黏膜表面及与之相邻的黏液层中,仅个别患者有极少量的细菌定植在黏膜深处的固有层中。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S-D患者肠黏膜相关菌群中的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拟杆菌和梭菌属数量明显增多(P<0.05),双歧杆菌数量则明显减少(P<0.05),但二者在乳酸菌的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S-D患者固有层中细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BS-D中,腹痛程度评分与大肠杆菌数量、排便次数、乳酸菌的数量、对大便的满意情况与双歧杆菌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他细菌的数量与其他IBS-D症状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S-D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发生了显著改变,总细菌、大肠杆菌、拟杆菌、梭菌属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均产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则与IBS-D某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荧光原位杂交 肠黏膜相关菌群
下载PDF
肝损伤患者利奈唑胺的治疗药物监测 被引量:8
4
作者 孟丹丹 陈利红 +4 位作者 董亚琳 韩欣妍 窦林杰 张迪 董海燕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5-281,共7页
目的探究肝损伤患者中利奈唑胺谷浓度(Cmin)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浓度变化的因素,并对疗效及其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进行分析。方法根据Child-Pugh-Turcotte评分等级将使用利奈唑胺标准给药方案(600 mg,1次/12 h)的肝损伤患者分为轻度肝损伤组(C... 目的探究肝损伤患者中利奈唑胺谷浓度(Cmin)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浓度变化的因素,并对疗效及其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进行分析。方法根据Child-Pugh-Turcotte评分等级将使用利奈唑胺标准给药方案(600 mg,1次/12 h)的肝损伤患者分为轻度肝损伤组(Child-Pugh-Turcotte A级)、中度肝损伤组(Child-Pugh-Turcotte B级)和重度肝损伤组(Child-Pugh-Turcotte C级),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收集利奈唑胺用药相关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讨影响利奈唑胺Cmin的因素。统计肝损伤患者中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对细菌清除率及其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结果共监测30例肝损伤患者。重度肝损伤患者利奈唑胺Cmin显著高于轻、中度肝损伤患者[(19.3±6.5)mg/L对(7.5±3.2)mg/L,P<0.05;(19.3±6.5)mg/L对(11.6±3.2)mg/L,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肝损伤组中分别有11.8%、42.1%和66.7%的Cmin高于治疗窗上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利奈唑胺Cmin与患者年龄(≥65岁)、查尔森合并症评分(≥4分)和重度肝损伤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在肝损伤患者中利奈唑胺对细菌清除率为70.0%,诱导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30.0%。结论在肝损伤患者使用标准给药方案后利奈唑胺仍具有较高的血药浓度,特别是中度和重度肝损伤患者,并且相关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年龄、查尔森合并症评分和重度肝损伤是利奈唑胺体内浓度的影响因素。肝损伤患者使用利奈唑胺应密切监测血药浓度,以保证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治疗药物监测 肝损伤 血小板减少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相关菌群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被引量:26
5
作者 王深皓 钟文婷 +4 位作者 鲁晓岚 史海涛 赵刚 张静 靳耀锋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74-779,共6页
目的通过研究UC患者肠黏膜相关菌群的改变情况,了解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10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结肠镜检查的28例UC患者和16名健康体检者,收集其肠道黏膜标本,进行荧光原位杂交,... 目的通过研究UC患者肠黏膜相关菌群的改变情况,了解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10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结肠镜检查的28例UC患者和16名健康体检者,收集其肠道黏膜标本,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对肠黏膜相关细菌进行观察计数并分析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28例UC患者中,活动期16例,缓解期12例。UC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的总菌群、大肠埃希菌、梭菌属、拟杆菌属数量均多于健康对照组,乳酸菌属和双歧杆菌属数量则均少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34、19.94,23.40、12.96,23.39、19.16,23.32、10.46,23.19、4.25,18.94、12.33;P均〈0.05);UC活动期组的总菌群、大肠埃希菌、拟杆菌属数量均多于UC缓解期组,乳酸菌属和双歧杆菌属数量则均少于UC缓解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2、5.63、5.62、20.38、4.82,P均〈0.05)。UC患者的排便次数与拟杆菌数量呈正相关(r=0.459,P=0.014),与乳酸菌属数量呈负相关(r=-0.634,P〈0.01);UC患者便血、内镜下表现和总分与总菌群、大肠埃希菌、拟杆菌属数量均呈正相关(r=0.469、0.403、0.376,0.604、0.562、0.475,0.551、0.463、0.461,P均〈0.05),与乳酸菌属和双歧杆菌属数量均呈负相关(r=-0.570、-0.413,-0.899、-0.458,-0.862、-0.480,P均〈0.05);UC患者医师评价与大肠埃希菌数量呈正相关(r=0.415,P=0.028),与乳酸菌属和双歧杆菌属数量均呈负相关(r=-0.841、-0.529,P均〈0.01)。结论UC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显著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与UC患者某些临床表现之间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原位杂交 荧光 肠黏膜相关菌群 临床表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