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8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病学数字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1
作者 展淑琴 卜宁 +3 位作者 马书音 孙宏 张晓冬 杨怡欢 《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2期65-68,共4页
神经病学课程基础要求高、教学内容多、抽象、难以理解,而且实践性强,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可及性好、受空间影响小、内容生动,是对传统教学的优化和补充,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难点及抽象内容。为解决神经病学具... 神经病学课程基础要求高、教学内容多、抽象、难以理解,而且实践性强,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可及性好、受空间影响小、内容生动,是对传统教学的优化和补充,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难点及抽象内容。为解决神经病学具体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具体教学问题,笔者按照神经病学教学目标及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严谨的教学设计,运用学科系已经上线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平台在线教学资源、不断完善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在“课前-课中-课后”合理运用了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了深度融合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包含“线上-线下”及“课前-课中-课后”的“神经病学数字化教学模式”,并通过不断实践及改进,达到了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数字化 教学模式 构建 实践 SPOC/MOOC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及脑脊液内皮素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巧俊 张茹 +3 位作者 魏格玲 王勇 郑纯礼 赵英贤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内皮素 (ET)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和机制。方法 应用放免法测定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ET及NSE的含量 ,并进行不同病变面积、不同病情、不同病程的ET及NSE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内皮素 (ET)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和机制。方法 应用放免法测定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ET及NSE的含量 ,并进行不同病变面积、不同病情、不同病程的ET及NSE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组患者血、脑脊液中ET及NSE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均P <0 .0 0 1) ;且两组ET和NSE值与病情轻重、病灶面积大小有关 ;它们在卒中后 2 4小时即升高 ,3~ 7天达高峰 ,14天开始降低。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血和脑脊液ET及NSE含量呈正相关 (P <0 .0 5 ) ,说明ET和NSE一样可作为神经元损伤的定量生化标志物 ,其水平高低能反映脑卒中后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 ,可作为脑卒中患者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内皮素 ET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血液 脑脊液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神经心理学、影像学及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郭生龙 张巧俊 +2 位作者 向丽 赵英贤 余翠红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36-338,共3页
目的 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CI)患者的神经心理学、影像学及事件相关电位的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对 78例VCI患者及 4 9名正常人进行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 (MMSE)量表、头颅CT、事件相关电位检查。结果  (1)VCI组MMSE总分 (2... 目的 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CI)患者的神经心理学、影像学及事件相关电位的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对 78例VCI患者及 4 9名正常人进行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 (MMSE)量表、头颅CT、事件相关电位检查。结果  (1)VCI组MMSE总分 (2 4 .35± 3.2 8)分 ,与正常组 (2 5 .0 4± 5 .0 3)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地点定向、时间定向、短程记忆、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言语复述、图形描画 7项亚项的评分均明显低于正常组 (均P <0 .0 5 )。 (2 )VCI患者脑萎缩明显 ,脑梗死灶位于额、颞叶者及多发性梗死患者MMSE评分降低更显著 (均P <0 .0 5 )。 (3)VCI患者P3 0 0 潜伏期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延长 (P <0 .0 5 ) ,P3 0 0 潜伏期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 (r=- 0 .6 1,P <0 0 5 )。结论 MMSE量表中认知功能亚项的测评 ,有利于早期发现VCI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脑萎缩及脑梗死灶的部位和数目与VCI的程度有关 ;P3 0 0 潜伏期的检测对于早期发现VCI患者的认知障碍及其程度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 CT 事件相关电位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何娅 张桂莲 +1 位作者 苏清华 冯建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43-145,共3页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脑卒中的诊断、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动态检测77例脑卒中患者(脑出血36例、脑梗死41例)的血清NSE。结果 脑梗死和脑出血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脑卒中的诊断、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动态检测77例脑卒中患者(脑出血36例、脑梗死41例)的血清NSE。结果 脑梗死和脑出血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后48小时内即有升高,第3~4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至28天左右接近正常;发病后各时点脑梗死和脑出血组血清NSE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期(发病1周内)血清NSE浓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出血量、梗死灶体积呈正相关(分别P<0.001,P<0.01,P<0.005),与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无相关性(P>0.05)。结论 NSE可作为脑卒中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但对鉴别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血清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诊断 预后 放射免疫法 检测 NSE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技术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许刚 崔刚 +3 位作者 僧志远 徐晓霞 屈满利 吴海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8-124,共7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疗效及个体化设计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1例(21个)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临床、DSA影像及介入治疗、随访资料。其中13例采用单纯弹...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疗效及个体化设计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1例(21个)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临床、DSA影像及介入治疗、随访资料。其中13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微导管辅助技术,2例采用球囊辅助技术。结果 (1)术后即刻造影发现20枚弹簧圈栓塞的微小动脉瘤中,致密栓塞14枚,瘤颈残留6枚,技术失败1例。(2)术中并发症:术中发生同侧大脑前动脉急性闭塞1例,经溶栓后血管通畅;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3)20例介入栓塞成功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14例,2分4例,3~4分2例。(4)随访:20例患者出院后12个月随访,mRS评分0~1分18例,2分1例,3~4分1例;临床随访6~60个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5例DSA随访6~60个月,其中1例复发,予以补充致密栓塞。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难度较大,但可行、有效。熟练手术技巧,个体化的手术设计及适度栓塞是提高栓塞治疗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动脉瘤 破裂 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与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联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观察 被引量:19
6
作者 权俊杰 屈建强 +3 位作者 周乐 张熙 高炀 同燕妮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与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SR)联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MVD治疗,观察组应用MVD联合PSR治疗...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与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SR)联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MVD治疗,观察组应用MVD联合PSR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VD联合PSR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感觉根部分切断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程度与神经传导速度及其血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向丽 张巧俊 +2 位作者 王俊宏 高蕊 赵英贤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4年第27期5840-5841,共2页
目的:了解电生理检查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中的评估价值及DP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测定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nerveconductionvelocity,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nerveco... 目的:了解电生理检查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中的评估价值及DP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测定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nerveconductionvelocity,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nerveconductionve-locity,SCV),并与临床症状、体征及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神经系统异常症状或体征者48例占46.2%,MCV异常者79例占76.0%,SCV异常者96例占92.4%。与正常值相比犤潜伏期:腓总神经为(3.77±0.98)ms,胫神经为(5.0±0.5)ms,腓肠神经为(3.07±0.28)ms;MCV:腓总神经为(47.3±3.9)m/s,胫神经为(42.9±4.9)m/s,SCV:腓肠神经为(33.9±3.25)m/s〗,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末端潜伏期明显延长犤腓总神经为(5.27±1.33)ms,胫神经为(6.14±1.25)ms,腓肠神经为(4.98±0.67)ms犦,MCV和SCV明显减慢犤腓总神经MCV为(36.43±7.28)m/s,胫神经MCV为(36.07±8.82)m/s,腓肠神经SCV为(22.87±4.12)m/s犦,均具有显著性差异(t=4.231~7.513,P<0.01)。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越长周围神经MCV和SCV异常率越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与血浆糖化血红蛋白值负相关(r=-0.802,P<0.01)。结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感觉神经异常明显于运动神经,且病程越长、糖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神经传导
下载PDF
5,7-双羟色胺损毁大鼠中缝背核后底丘脑核的神经活动增强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健 褚玉霞 +3 位作者 冯洁 王勇 张巧俊 许临平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3-90,共8页
采用玻璃微电极在体细胞外记录法,观察了5,7-双羟色胺(5,7-dihydroxytryptamine,5,7-DHT)损毁大鼠中缝背核(dorsalraphenucleus,DRN)后,底丘脑核(subthalamicnucleus,STN)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发现,对照组和DRN损毁组大鼠STN神经元... 采用玻璃微电极在体细胞外记录法,观察了5,7-双羟色胺(5,7-dihydroxytryptamine,5,7-DHT)损毁大鼠中缝背核(dorsalraphenucleus,DRN)后,底丘脑核(subthalamicnucleus,STN)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发现,对照组和DRN损毁组大鼠STN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分别是(6.93±6.55)Hz和(11.27±9.31)Hz,DRN损毁组大鼠的放电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对照组大鼠,13%的神经元呈现规则放电,46%为不规则放电,41%为爆发式放电;而在DRN损毁组大鼠,具有规则、不规则和爆发式放电的神经元比例分别为9%、14%和77%,爆发式放电的STN神经元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显示,DRN损毁后大鼠STN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增高,爆发式放电增多,提示在正常大鼠DRN抑制STN神经元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丘脑核 中缝背核 5 7-双羟色胺 大鼠
下载PDF
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在神经科心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巧俊 向丽 +4 位作者 张凤 张茹 赵英贤 任碧霞 张华华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3年第16期2334-2335,共2页
目的探讨利用肌电图仪进行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在神经科心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肌电图仪进行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治疗84例神经科心身疾病患者,50例神经症犤男18例,女32例,年龄(38±14)岁犦,34例紧张性头痛患者犤男10例,女24... 目的探讨利用肌电图仪进行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在神经科心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肌电图仪进行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治疗84例神经科心身疾病患者,50例神经症犤男18例,女32例,年龄(38±14)岁犦,34例紧张性头痛患者犤男10例,女24例,年龄(39±10)岁犦,训练他们观察肌电显示屏上的肌紧张电位,学会收缩与放松肌肉以降低肌电值和声响,要求患者在家按此方法进行放松训练早晚各1次。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症状,并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定。以性别、年龄、病程相匹配的80例患者为对照。结果治疗组神经症患者总有效率98%,治愈率36%,显效率50%,有效率12%,无效率2%;对照组各率分别为87%,22%,35%,30%,和13%(χ2=21.07,P<0.05)。治疗组紧张性头痛的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53%,显效率41%,有效率6%,无效率0;对照组各率分别为82%,15%,25%,42%,和18%(χ2=70.114,P<0.05)。治疗前患者SCL-90各因子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和恐怖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治疗后各因子分均有降低,其中以躯体化、抑郁、焦虑症状减轻为著,两组SCL-90差值相比,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t=3.2405,P<0.01)。但对精神病性症状治疗组疗效较差。结论利用肌电图仪行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同样能有效地缓解紧张、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 神经科 心身疾病 治疗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切除多发性脑转移瘤 被引量:5
10
作者 师蔚 孙建军 +2 位作者 宋英 屈建强 马向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7,共1页
关键词 多发脑转移瘤 神经内镜 切除术
下载PDF
超声波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建军 师蔚 +2 位作者 周乐 王睿智 刘重霄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54-154,共1页
目的观察超声波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脑脊液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超声治疗组(n=65)和对照组(n=55)。对照组常规治疗,超声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超声波治疗,于术后或经... 目的观察超声波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脑脊液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超声治疗组(n=65)和对照组(n=55)。对照组常规治疗,超声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超声波治疗,于术后或经保守治疗后10d开始,1次/d,20min/次,持续10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后测定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18%以上为有效),并抽取脑脊液,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水平。结果①超声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②脑脊液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超声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平均增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③脑脊液丙二醛水平:超声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平均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波可显著改善高血压脑出血的神经功能障碍,可能与减轻脑出血后自由基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疗法 脑出血 高血压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综合医院内科患者的心理障碍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巧俊 张凤 +5 位作者 张洁 马力群 高蕊 于叔麒 刘娅萍 万婷玉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4年第24期5144-5144,共1页
为了解综合医院内科患者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和临床特点,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内科门诊就诊患者和常见慢性疾病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内科门诊患者心理障碍患病率27.7%,发病率以神经内科患者为最高,住院患... 为了解综合医院内科患者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和临床特点,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内科门诊就诊患者和常见慢性疾病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内科门诊患者心理障碍患病率27.7%,发病率以神经内科患者为最高,住院患者患病率27%。心理障碍多以躯体不适为突出症状,尤其是睡眠障碍最为突出,高达95%。提示心理障碍是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性疾病,患者多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诉,临床医师在明确了器质性疾病之后,对某些症状应考虑有无心理障碍的存在,可用SDS和SAS进行测查,以便及时发现躯体疾病背景下的抑郁症、焦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医院 内科 心理障碍 患病率 临床特点
下载PDF
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及系列神经电生理观察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璟洁 范清雨 +2 位作者 任宏伟 杨新利 向莉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4期4798-4800,4804,共4页
目的对吉兰-巴雷综合征(GBS)进行临床及系列神经电生理观察,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纳入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患者26例,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MAN)患者14例,在发病2、4、12周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收集患者的临... 目的对吉兰-巴雷综合征(GBS)进行临床及系列神经电生理观察,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纳入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患者26例,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MAN)患者14例,在发病2、4、12周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神经电生理参数。分析比较AIDP及AMAN患者临床、神经电生理特点。结果 AMAN组腹泻的发生率高于AIDP(P<0.05)。AMAN感觉异常出现率小于AIDP(P<0.05)。AIDP运动末梢潜伏期(DML)、运动传导速度(MCV)、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dCMAP)波幅异常均在4周左右达到高峰(P<0.05),到第12周仍未恢复正常;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感觉传导速度(SCV)异常出现晚于运动神经,下肢异常晚于上肢;F波在发病2周内出现率降低,潜伏期延长。而AMAN电生理异质性明显,部分患者dCMAP波幅持续性降低,部分患者dCMAP波幅恢复较快。结论通过系统观察AIDP与AMAN临床和电生理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进程、评估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电生理学 神经传导 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
下载PDF
帕金森病大鼠中缝背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放电形式的变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褚玉霞 刘健 +3 位作者 冯洁 王勇 张巧俊 李强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7-602,共6页
实验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法, 观察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大鼠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 DRN)5- 羟色胺(5-hydroxytrypamine, 5-HT)能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发现, 对照组和 PD 组大鼠 DRN 中 5-HT 能神经... 实验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法, 观察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大鼠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 DRN)5- 羟色胺(5-hydroxytrypamine, 5-HT)能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发现, 对照组和 PD 组大鼠 DRN 中 5-HT 能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分别为(1.61 ±0.56) Hz 和(2.61 ±1.97) Hz, PD 组大鼠的放电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对照组大鼠, 79% 的神经元呈现规则放电, 21% 为爆发式放电;在 PD 组大鼠,具有规则、不规则和爆发式放电的神经元比例分别为 36%、16% 和47%, 爆发式放电的 5-HT 能神经元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帕金森病大鼠 DRN 中 5-HT 能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增高, 且爆发式放电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中缝背核 5-羟色胺 6-羟多巴胺 电生理学 大鼠
下载PDF
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病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师蔚 王睿智 +10 位作者 缪星宇 宋琴 周任 高李贵 屈建强 崔刚 巩守平 孙建军 吕健 刘重霄 周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7-610,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的临床适应证、操作要点及其优缺点。方法采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各种病变69例,其中垂体腺瘤6例,蛛网膜囊肿21例,脑积水18例,透明隔囊肿6例,颅内表皮样囊肿8例,血管网织细胞瘤9例,颅内多发性转移瘤1例。结果69例患者术后...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的临床适应证、操作要点及其优缺点。方法采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各种病变69例,其中垂体腺瘤6例,蛛网膜囊肿21例,脑积水18例,透明隔囊肿6例,颅内表皮样囊肿8例,血管网织细胞瘤9例,颅内多发性转移瘤1例。结果69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或好转,头颅CT、MRI复查颅内病灶明显改善。结论神经内镜对于颅内多种病变的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反应轻和患者恢复快的特点,是目前微创神经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治疗 颅内病变
下载PDF
葛根素降低细胞内Ca^(2+)浓度并上调BDNF保护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细胞 被引量:4
16
作者 任宏伟 陈明 +2 位作者 王虎清 高震 吴海琴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207,共6页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的影响,探讨葛根素保护神经细胞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葛根素干预组,采用间隔3 d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建立VD模...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的影响,探讨葛根素保护神经细胞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葛根素干预组,采用间隔3 d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建立VD模型;术后2周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组织BDNF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平均荧光强度来表示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结果葛根素干预组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海马BDNF表达量显著增加,海马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减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对VD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葛根素降低海马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及上调BDNF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血管性痴呆 钙离子浓度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 神经保护
下载PDF
胰岛细胞与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的共同培养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信照亮 贾延杰 +1 位作者 胡海涛 任惠民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75-479,共5页
目的 验证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 (NG)对胰岛细胞的营养和生长促进作用。方法 采用SD大鼠NG与SD大鼠及新生猪胰岛样细胞团 (ICCs) ,进行同种属和异种属细胞间的共同培养。用倒置显微镜、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两种细胞的生长状况 ,MTT法测... 目的 验证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 (NG)对胰岛细胞的营养和生长促进作用。方法 采用SD大鼠NG与SD大鼠及新生猪胰岛样细胞团 (ICCs) ,进行同种属和异种属细胞间的共同培养。用倒置显微镜、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两种细胞的生长状况 ,MTT法测定细胞的活力 ,放免法和比色法测定胰岛素和淀粉酶的含量 ,免疫组化鉴定共同培养的细胞。结果 共同培养能显著延长同种属及异种属胰岛细胞的生存期 (>1月 ) ,增加ICCs的活力和胰岛素的分泌 (P <0 0 5 ) ,减少胰淀粉酶的分泌 (P <0 0 5 )。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生。结论 共同培养能为胰岛细胞的生长提供一个优良的微环境。这为脑内胰岛移植提供了一个新依据 ;为胰岛细胞的体外保存提供了一个新方法。在移植前与NG共同培养以消除外分泌部细胞的影响 ,也是一个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Cs 神经细胞 胶质细胞 共同培养 细胞保存
下载PDF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23例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权俊杰 屈建强 +2 位作者 周乐 张熙 宋琴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3例舌咽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术毕疼痛均消失,随访18月无复发。4例术后... 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3例舌咽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术毕疼痛均消失,随访18月无复发。4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声音嘶哑、饮水呛咳,6个月内好转消失;1例一直有咽喉部不适及阵发性干咳。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可靠方法。对桥小脑角区局部解剖的熟悉,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和丰富的手术经验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咽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责任血管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4例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权俊杰 屈建强 +1 位作者 周乐 张熙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23-425,共3页
目的 总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84例中80例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压迫,4例无血管压迫而仅见蛛网膜粘连.术后... 目的 总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84例中80例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压迫,4例无血管压迫而仅见蛛网膜粘连.术后疼痛消失76例,减轻6例,无效2例.术后随访6~62个月,未见一例复发.术后并发症:切口愈合不良13例,脑脊液耳漏1例,面部感觉麻木3例,面瘫2例,听力下降2例,耳鸣3例,颅内感染2例,无死亡及致残患者.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靠方法.对桥小脑角区局部解剖的熟悉,规范娴熟的手术操作,积极应用监测技术,神经内镜的辅助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内镜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GM_1影响脑卒中患者血清NSE变化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桂莲 吴海琴 +2 位作者 李觉慧 房娟芝 张华华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35-437,共3页
目的 探讨GM1 对脑卒中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脑卒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加用GM1 治疗组 ,以RIA法动态监测患者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结果 脑卒中患者两组血清NSE均于病后 48h~ 9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目的 探讨GM1 对脑卒中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脑卒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加用GM1 治疗组 ,以RIA法动态监测患者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结果 脑卒中患者两组血清NSE均于病后 48h~ 9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P <0 0 1 ) ,且均在病程 3~ 4d达高峰 ,随后逐渐下降 ;常规治疗组血清NSE在病后 1 0~ 1 4d恢复正常 ,而加用GM1 治疗组血清NSE则在 3~ 1 4d较常规治疗组相应病期低 (P <0 0 5 ,P <0 0 0 1 ) ,且提前降至正常。结论 动态监测血清NSE有助于观察脑卒中患者病情的变化 ;GM1 可能通过减轻神经元的继发损伤 ,降低血清NSE ,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GM1 脑卒中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