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反式维甲酸、活性维生素D_3联合雄激素对MDS难治性贫血的疗效追踪观察 被引量:8
1
作者 周芙玲 张王刚 +6 位作者 曹星梅 陈银霞 何爱丽 刘捷 赵万红 马肖蓉 陈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861-866,共6页
为了探讨全反式维甲酸、活性维生素D3及康力龙联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治疗组62例采用全反式维甲酸30mg/(m2·d),活性维生素D30.01μg/(kg·d),康力龙0.1mg/(kg·d)治疗,对照组33例... 为了探讨全反式维甲酸、活性维生素D3及康力龙联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治疗组62例采用全反式维甲酸30mg/(m2·d),活性维生素D30.01μg/(kg·d),康力龙0.1mg/(kg·d)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叶酸及铁剂等治疗。治疗前后检查骨髓及外周血。结果表明:用药8周,治疗组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12例,血液学改善(HI)43例(69.35%)。平均随访26.25月出现10例死亡、2例RAEB、1例RAEBT及3例转变为白血病。对照组用药8周无CR,PR3例,HI17例(51.51%)。平均随访16个月出现6例死亡、1例RAEB、1例RAEBT及3例转变为白血病。治疗组3和5年生存率为69.42%和53.72%,对照组为52.23%和31.34%(P=0.016)。治疗组出现副作用程度低。KaplanMeier分析提示,三联治疗、无转变、年龄偏小、无合并症、女性、血红蛋白值90-120g/L、骨髓增生活跃及一系血细胞减少组生存时间长。Cox风险比例模型表明,三联治疗、转变及年龄变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三联药物治疗RA疗效高,毒副作用低,治疗有效的机制可能为诱导分化、抗增殖、抗凋亡、抗血管生成、改善营养及调节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 全反式维甲酸 活性维生素D3 康力龙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抗原的免疫学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周芙玲 张王刚 +7 位作者 陈刚 赵万红 曹星梅 陈银霞 田纬 刘苏虎 吴明霞 刘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52-257,共6页
本研究采用“cDNA表达文库的血清学分析(serologicalanalysisofcDNAexpressionlibrary,SEREX)”技术筛选骨髓瘤HMy2细胞cDNA表达文库。将得到的30个阳性克隆全部进行测序,并进行BLAST同源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获得已知基因6条,骨髓... 本研究采用“cDNA表达文库的血清学分析(serologicalanalysisofcDNAexpressionlibrary,SEREX)”技术筛选骨髓瘤HMy2细胞cDNA表达文库。将得到的30个阳性克隆全部进行测序,并进行BLAST同源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获得已知基因6条,骨髓瘤相关肿瘤抗原新基因12条。经部分序列EST拼接,已知基因6条如环指蛋白167、KLF10因子、TPT1蛋白、p02蛋白、cDNAFLJ46859fis、DNMT1甲基转移酶等,它们与其他肿瘤的形成、发展与预后有一定的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对新基因结构和功能初步分析和预测显示,其中MMSA-3、MMSA-8和MMSA-11有完整的编码区,编码的蛋白长度分别为215、160和122个氨基酸;除MMSA-1可能定位于性染色体,其余均可能定位于常染色体;MMSA-4和控制转录的肿瘤蛋白高度相似,MMSA-5可能参与细胞的吞噬作用,MMSA-7可能使NF-κB失活,MMSA-12可能为淋巴细胞的胞质蛋白。CrELISA初步分析表明,MMSA-3和MMSA-7等新基因特异性较高。结论:本项研究所筛选和鉴定的肿瘤抗原可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免疫学诊断、残留病灶监测、判断预后及肿瘤疫苗制备等多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肿瘤抗原 SEREX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新技术在白血病中的应用
3
作者 周芙玲 张王刚 梁恒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4年第5期423-426,共4页
蛋白质组学(proteomes)是当今生物领域中极其活跃的学科,主要以生物质谱技术为支撑平台,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对蛋白质进行研究。此外,发展高通量和高精度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检测技术已受到密切关注,如蛋白质芯片、抗体芯片、荧光能量传递技... 蛋白质组学(proteomes)是当今生物领域中极其活跃的学科,主要以生物质谱技术为支撑平台,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对蛋白质进行研究。此外,发展高通量和高精度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检测技术已受到密切关注,如蛋白质芯片、抗体芯片、荧光能量传递技术等。在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寻找药物靶分子及预后判断等方面,蛋白质组学技术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治疗 蛋白质组学技术 中极 预后判断 靶分子 抗体 生物质谱技术 蛋白质相互作用 蛋白质芯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