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课程思政在《骨科学》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廷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5期185-189,共5页
医学学科“课程思政”的尝试仍处于局部探索,未能形成整体设计,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整体方案。教研室初步探索课程思政在《骨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基本理念为尊重骨科学课程的专业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和从发... 医学学科“课程思政”的尝试仍处于局部探索,未能形成整体设计,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整体方案。教研室初步探索课程思政在《骨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基本理念为尊重骨科学课程的专业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和从发展的观点、科学史、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实现课程思政的融合。基本方法为:从科学思维方式、人文伦理角度融合课程思政;着眼于各种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有机结合;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教学相长;充分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建立《骨科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反馈监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骨科学 融合 案例 质量管理 主体性 探索
下载PDF
山羊可动人工腰椎复合体研制及在体生物力学研究
2
作者 张峰 贺西京 +5 位作者 刘俭涛 王瑞 秦杰 臧全金 张廷 刘智宇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81-287,共7页
目的:研制适用于山羊腰椎次全切除术后重建的可动人工腰椎复合体(mobile artificial lumbar complex,MALC),测试MALC的稳定性及术后腰椎节段运动功能。方法:选取18只1~2岁雄性波尔山羊(体重35~45 kg),将其分为对照组、融合组、非融合组... 目的:研制适用于山羊腰椎次全切除术后重建的可动人工腰椎复合体(mobile artificial lumbar complex,MALC),测试MALC的稳定性及术后腰椎节段运动功能。方法:选取18只1~2岁雄性波尔山羊(体重35~45 kg),将其分为对照组、融合组、非融合组,每组6只。根据术前腰椎X线片、CT及MRI检查,针对非融合组设计个体化山羊MALC,并进行3D打印制作。分别对3组进行手术,对照组仅显露椎体及椎间盘;融合组切除L4部分椎体及上下完整椎间盘组织,进行钛网植骨腰椎接骨板固定手术;非融合组同法切除椎体及椎间盘,植入MALC。术后6个月拍摄山羊腰椎正侧位X线片了解内植物有无脱位、移位及断裂,并在力学测试仪上对标本进行生物力学试验,测量L2,3、L3,4、L4,5椎间隙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L2-5整体腰椎ROM。结果:设计MALC进行3D打印,制造其组件人工椎体及上下人工终板,半球体结构采用高交联聚乙烯材料应用精密车床加工而成,并完成假体组装。术后6个月腰椎正侧位X线片示腰椎融合内植物及MALC植入位置良好,未见移位脱位。腰椎标本体外生物力学测试:(1)针对L3,4、L4,5椎间隙屈伸、侧屈、旋转运动进行测试,非融合组与对照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组ROM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P<0.05)。针对L2,3椎间隙屈伸、侧屈、旋转运动进行测试,非融合组与对照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组ROM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大(P<0.001)。(2)3组L2-5整体腰椎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MALC在恢复腰椎椎间高度的同时又可兼顾腰椎的稳定性,并且能重建腰椎间隙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体次全切除 3D打印 人工腰椎 非融合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吡拉西坦通过MAPK通路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与机制研究
3
作者 董博 李越 +3 位作者 李迎春 王桐 梁壮 贺西京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6期591-598,共8页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通过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4只体重为80~100 g的6周龄SD雌性健康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吡拉西坦组,每组18...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通过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4只体重为80~100 g的6周龄SD雌性健康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吡拉西坦组,每组18只。脊髓损伤组、吡拉西坦组使用打击器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不损伤脊髓。吡拉西坦组按照5 ml·kg-1标准予尾静脉注射吡拉西坦,连续干预3 d,每日1次;其他2组注射等剂量、等次数、等时长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1、3、7 d处死大鼠并取材,观察并比较大鼠脊髓损伤行为学评分(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BBB)的变化,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脊髓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变化,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大鼠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观察脊髓损伤后MAPK信号通路在大鼠脊髓中的激活状态。结果:假手术组1、3、7 d的BBB评分均为21分;脊髓损伤组分别为(1±1)、(4±1)、(7±2)分;吡拉西坦组分别为(1±1)、(5±1)、(9±2)分;脊髓损伤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拉西坦组与脊髓损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形态未见异常。脊髓损伤组在术后1 d时,脊髓组织出现出血、变性;术后3 d,脊髓组织内出现片状坏死区;术后7 d,脊髓组织开始缓慢修复。吡拉西坦组术后1 d,脊髓损伤出血面积较脊髓损伤组减小;术后3 d,坏死区域较脊髓损伤组减少,细胞核消失范围较脊髓损伤组缩小;术后7 d,脊髓开始缓慢恢复。假手术组大鼠造模后1、3、7 d脊髓组织中AQP4染色较淡;脊髓损伤组AQP4染色加深,面积增大;吡拉西坦组AQP4染色较脊髓损伤组变淡,较假手术组阳性细胞略增多,染色微深。造模第1、3、7天,脊髓损伤组IL-6,IL-10,IL-1β和TNF-α水平高于手术组和吡拉西坦组(P<0.05)。与脊髓损伤组比,吡拉西坦组HE染色脊髓出血及坏死区域面积减小,免疫组化显示AQP4染色变淡。WB结果显示,造模第3天,脊髓损伤组pERK,p-JNK和p-p38水平高于假手术组和吡拉西坦组(P<0.05)。结论:吡拉西坦不仅在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而且在减少病变面积、调节AQP4表达以减轻水肿,以及通过调控MAPK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反应方面均显示出积极的治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拉西坦 脊髓损伤 MAPK信号通路
下载PDF
纳米多孔β-磷酸三钙复合自体骨折血肿的异位成骨潜能的初步实验研究
4
作者 刘豪 杨佩 +4 位作者 王春生 张旭 刘琦 刘芳 熊执政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8-14,共7页
目的探究纳米多孔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复合自体骨折血肿的异位成骨潜能。方法将7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和E共5组,髂骨翼上截取约5 mm×10 mm×10 mm的骨块,造成人工骨折并形成血肿,然后分... 目的探究纳米多孔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复合自体骨折血肿的异位成骨潜能。方法将7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和E共5组,髂骨翼上截取约5 mm×10 mm×10 mm的骨块,造成人工骨折并形成血肿,然后分别将血肿/β-TCP、β-TCP、血肿/髂骨、髂骨种植于背阔肌下,于模型建立后第1、4和8周取下背阔肌下标本,采用病理染色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评估新骨生成、支架材料降解情况及进行生物力学测试。E组用于观察血肿在β-TCP支架内部的吸附观察,E组动物健侧髂骨设为正常对照组(F组),仅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髂骨骨折后第4天大量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充填在支架内,此时的血肿/β-TCP机械性能稍优于单纯β-TCP支架。A、C两组标本有周围有较多的新生骨组织及血管组织,而B、D两组标本却只能见到极少量散在的类骨质形成,且D组标本吸收明显;在残余支架体积方面,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新生骨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均<0.01),而B、D两组新生骨量随时间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TCP与骨折血肿内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相容性,β-TCP复合骨折血肿后具有确切的成骨潜能,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陈旧性骨折及骨缺损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血肿 Β-磷酸三钙 骨再生 骨缺损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人体成分与跟骨骨密度因果关联:一项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5
作者 宋继东 刘暾 +2 位作者 张心毅 赵家鑫 王伟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055-1061,共7页
目的采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研究人体成分与跟骨骨密度的因果关系。方法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数据,暴露因素为全身脂肪量、全身水分量和去脂体质量,结局变量为跟骨骨密度。采用IVW法、MR-Egger法、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式法、加权模式法进... 目的采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研究人体成分与跟骨骨密度的因果关系。方法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数据,暴露因素为全身脂肪量、全身水分量和去脂体质量,结局变量为跟骨骨密度。采用IVW法、MR-Egger法、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式法、加权模式法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并行异质性、敏感性、多效性分析以检验结果可靠性。结果IVW法显示全身脂肪量与跟骨骨密度存在正向因果关系(β=1.10,95%CI 1.05~1.15,P<0.001),MR-Egger法、加权中位数法、加权模式法与IVW法结果一致,敏感性分析显示单核苷酸多态性无异质性和水平多效性;IVW法显示全身水分量与跟骨骨密度因果关系无统计学意义(β=0.96,95%CI 0.91~1.02,P>0.05);IVW法显示去脂体质量与跟骨骨密度之间因果关系无统计学意义(β=0.97,95%CI 0.91~1.03,P>0.05)。结论人体全身脂肪量与跟骨骨密度存在正向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成分 骨质疏松 全身脂肪量 跟骨骨密度 孟德尔随机化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下载PDF
重复经脊髓磁刺激对Notch1通路调控小鼠脊髓神经干细胞激活效应的作用
6
作者 琚芬 赵晨光 +4 位作者 孙玮 袁华 黄朝阳 鱼亮 黄省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56-763,共8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脊髓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spin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SMS)通过Notch1通路对脊髓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作用。方法:孕龄16周C57BL/6小鼠处死后,迅速分离胎鼠全长脊髓,体外培养小鼠脊髓来源NSCs,... 目的:观察重复经脊髓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spin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SMS)通过Notch1通路对脊髓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作用。方法:孕龄16周C57BL/6小鼠处死后,迅速分离胎鼠全长脊髓,体外培养小鼠脊髓来源NSCs,通过单细胞测序及RNA速率分析检测脊髓NSCs亚群及速率变化特征。将体外培养的NSCs分为对照组、干预组及实验组。对照组将刺激探头置于培养皿上,不给予rTSMS刺激干预;干预组将刺激探头置于培养皿上,采用20Hz高频rTSMS、1500个脉冲刺激;实验组在转染Notch1 shRNA慢病毒后,进行rTSMS刺激,方案同干预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Notch1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和克隆球形成实验检测NSCs激活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脊髓NSCs可以诱导分化成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单细胞测序显示NSCs其可分为6个亚群并具有特殊异质性,Notch1主要表达在dNSCs和pNSCs两个亚群中。Notch1 shRNA慢病毒转染第5天后,细胞中Notch1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对照组1.080±0.086 vs实验组0.520±0.041,P<0.05)。随后对照组给予假刺激,干预组及实验组给予rTSMS刺激,发现rTSMS显著提高NSCs内Notch1表达(对照组1.030±0.068 vs干预组1.480±0.087,P<0.05)。rTSMS干预后克隆球直径增大(对照组88.5±7.5 vs干预组106.2±8.8 vs实验组89.2±8.1,P<0.05)和BrdU阳性细胞率提高(对照组38.6±3.7 vs干预组50.3±4.6,P<0.05),有统计学差异。Notch1 shRNA干扰后,克隆球直径以及BrdU阳性细胞率均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TSMS可在体外介导Notch1促进NSCs有效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重复经脊髓磁刺激 NOTCH1 激活 小鼠
下载PDF
幸福干预模型(PERMA)模式下心理干预对下肢骨折后血栓形成患者疾病进展恐惧及疾病感知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陈玉飞 冯元元 翟文静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5期719-723,共5页
目的:探究下肢骨折后血栓形成患者应用PERMA心理干预模式对其心理弹性、疾病进展恐惧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1年7月-2023年7月就诊96例下肢骨折后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究下肢骨折后血栓形成患者应用PERMA心理干预模式对其心理弹性、疾病进展恐惧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1年7月-2023年7月就诊96例下肢骨折后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PERMA模式下心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疾病进展恐惧[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自我感知压力[压力知觉量表(CPSS)]、心理弹性[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自我幸福感[幸福感指数表(IWB)]的变化。结果: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FoP-Q-SF各维度得分(t=6.752,5.353;P<0.001)、CPSS评分(t=6.815,P<0.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1个月后CD-RISC各维度得分(t=4.703,3.699,6.677;P<0.001)、IWB(t=10.908,P<0.0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PERMA心理干预模式在改善下肢骨折后血栓形成患者疾病进展恐惧及疾病感知压力,提高患者自我幸福感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干预模型 下肢骨折 血栓 疾病进展恐惧 疾病感知压力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认知障碍研究状况的可视化分析
8
作者 郝婉竹 罗霞 +4 位作者 张成义 杨于冰 薛岳文 周承东 贺西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2-859,共8页
目的: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认知障碍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检索式为“TS=(cognitive impairment)AND TS=(... 目的: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认知障碍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检索式为“TS=(cognitive impairment)AND TS=(spinal cord injury)”,检索1992年1月1日~2023年11月7日发表的SCI后认知障碍相关文献,应用Office Excel 2016对该领域的年发文量绘制折线图,应用CiteSpace(6.2.R4)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462篇文献,年度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发文量排名前三的国家是美国、中国、加拿大,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机构是Veterns Health Administration、US Department of Veterns Affairs、Harvard University。形成以Arora Mohit、Shahabi Parviz、Bauman William A为代表的作者合作网络。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SCI后认知障碍的病理机制和评估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结论:SCI后认知障碍的研究关注度逐年升高,阐明SCI后认知障碍形成的病理机制、构建SCI后完整全面的认知功能评估体系以及探索有效的治疗策略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认知障碍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胸大肌肌瓣联合负压灌洗修复开胸术后伤口
9
作者 韩飞 官浩 +2 位作者 张万福 张敬群 刘瑞宇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3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瓣联合负压灌洗一期修复开胸术后难愈性伤口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开胸术后难愈性伤口患者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35~75岁,平均(62.2±11.3)岁,创面面... 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瓣联合负压灌洗一期修复开胸术后难愈性伤口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开胸术后难愈性伤口患者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35~75岁,平均(62.2±11.3)岁,创面面积6cm×3cm~25cm×5cm。手术去除感染胸骨,根据残腔部位及大小,游离伤口两侧相应节段的胸大肌予以缝合填塞。肌瓣下方预留灌洗管。待肌瓣覆盖残腔后,创面周围皮肤无张力拉拢缝合,并以–30~–20kPa的负压吸引。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生理盐水灌洗,每日2000ml。观察灌洗液的性状、颜色、量及患者全身症状,待灌洗液清亮后拔管并拆除负压装置,创面隔天换药1次,术后2周拆线。结果19例患者在术后14d内一期愈合,2例患者遗留散在约1cm×1cm大小的创面,继续换药,术后1个月均愈合。随访0.5~2年,患者胸廓外形美观,前部躯体及上肢活动无影响,上肢肌力无明显改变。结论针对开胸术后难愈性伤口,在去除感染胸骨后,通过胸大肌肌瓣联合负压灌洗一期封闭创面,可降低伤口感染及患者死亡风险,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操作简单,对患者创伤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愈性伤口 胸大肌肌瓣 负压灌洗
下载PDF
第二代氩离子凝固疗法对人离体结肠组织的热组织学效应
10
作者 张莉 董蕾 +4 位作者 柳嘉 黎一鸣 马师洋 邹百仓 杨军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681-684,共4页
目的探讨第二代氩离子凝固疗法(VIO APC)不同作用模式、功率与作用时间对人离体结肠组织的热损伤效应。方法对于外科手术切除的大体正常的结肠标本,采用VIO APC进行处理。APC功率分别设为15,30,45,60,75,90,105 W和120 W,作用时间3,5,10... 目的探讨第二代氩离子凝固疗法(VIO APC)不同作用模式、功率与作用时间对人离体结肠组织的热损伤效应。方法对于外科手术切除的大体正常的结肠标本,采用VIO APC进行处理。APC功率分别设为15,30,45,60,75,90,105 W和120 W,作用时间3,5,10 s,模式分别为强力电凝模式(forced,F)、脉冲电凝模式1(pulsed 1,P1)、脉冲电凝模式2(pulsed2,P2),记录最大损伤直径及损伤深度。结果结肠组织的损伤深度与功率(P<0.001)、作用时间(P<0.001)及作用模式(P=0.02)相关;结肠组织的最大损伤直径与能量(P<0.001)和模式(P<0.001)相关。结肠组织有害损伤的发生与功率(P=0.042)和模式(P=0.04)有关。损伤深度为P1>F>P2(P<0.05),而损伤的最大直径为P2>P1>F(P<0.05)。结论不同模式的VIO APC对结肠组织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与F模式相比,P1模式主要产生较深的组织损伤效应,而P2模式则产生直径较大,但较表浅的损伤效应。但以上模式均可产生累及肌层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离子凝固疗法 消融疗法 消化内镜
下载PDF
保守治疗、外固定与内固定法对创伤骨科患者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疼痛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文凯 郑胜平 +2 位作者 党晓谦 王程 薛利鹏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22期3421-3424,共4页
目的分析保守治疗、外固定与内固定法对创伤骨科患者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疼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10例创伤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采取保守治疗)32例、B组(采取外固定治疗)37例、C组(... 目的分析保守治疗、外固定与内固定法对创伤骨科患者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疼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10例创伤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采取保守治疗)32例、B组(采取外固定治疗)37例、C组(采取交锁髓内固定治疗)41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视觉模拟评分(VAS)、骨痂形成时间和骨折愈合情况等差异。结果C组术后1个月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疼痛消失时间明显短于A、B组(P<0.05);B、C组不同时间疼痛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C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明显减少(P<0.05)。C组术后1个月骨折愈合的比例较A组明显升高,平均骨痂形成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P<0.05);B、C组不同时间骨折愈合比例和愈合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保守治疗、外固定治疗,交锁髓内固定治疗可减轻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促进骨痂形成和早期骨折愈合,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骨科 疼痛 骨痂形成 骨折愈合 内固定
下载PDF
miR-144-3p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智宇 李旺 +3 位作者 李京 张伟亮 牒军 张峰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2期11-16,27,共7页
目的 探究miR-144-3p对脊髓损伤大鼠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分析脊髓损伤大鼠miRNA表达数据集GSE19890中miR-144的表达情况;在ENCORI网站中预测miR-144-3p的靶基因,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44-3p... 目的 探究miR-144-3p对脊髓损伤大鼠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分析脊髓损伤大鼠miRNA表达数据集GSE19890中miR-144的表达情况;在ENCORI网站中预测miR-144-3p的靶基因,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44-3p与靶基因的结合情况;构建脊髓损伤大鼠模型,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损伤区域miR-144-3p和Notch1的变化情况;用miR-144-3p mimics或miR-144-3p NC转染LPS诱导的巨噬细胞或经鞘内注射脊髓损伤的大鼠,探究miR-144-3p对体内外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和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 数据集GSE19890中miR-144在大鼠脊髓损伤7 d时明显下调。Notch1作为miR-144-3p的靶基因被其负调控。miR-144-3p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损伤7 d时明显下调,而Notch1的表达则明显上调。miR-144-3p能够明显抑制LPS体外诱导的M1型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和脊髓损伤导致的体内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并且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结论 miR-144-3p靶向调控Notch1的表达,并且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来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miR-144-3p 巨噬细胞 NOTCH1 功能恢复
下载PDF
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干预疗效分析
13
作者 孙剑波 黄河 +2 位作者 李锋涛 孙茂钦 孙状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23期1780-1783,共4页
目的探究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干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将其区分为PVP组(64例)和保守组(44例,接受保守治疗),对比2组患者... 目的探究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干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将其区分为PVP组(64例)和保守组(44例,接受保守治疗),对比2组患者短期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影像学资料(Cobb′s角和伤椎椎体前壁高度压缩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生活质量量表(SF-36)得分差异。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Cobb′s角、伤椎椎体前壁高度压缩率、ODI评分以及SF-36评分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VP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Cobb’s角和伤椎椎体前壁高度压缩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SF-36量表得分高于保守组(P<0.05)。结论对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开展PVP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度,恢复锥体生理高度和曲度,同时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微创经皮锥体成形术 老年 胸腰椎骨折 生活质量 疼痛度 Cobb′s角
下载PDF
吻合血管腓骨游离移植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4
作者 张长青 曾炳芳 +5 位作者 徐铮宇 眭述平 宋文奇 金东旭 施慧鹏 王坤正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67-369,共3页
目的 探讨用吻合血管的腓骨游离移植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效果。 方法  2 0 0 0年 10月~2 0 0 2年 2月 ,对 2 6例 ( 31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了吻合血管的腓骨游离移植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获随访的 2 1例( 2 5髋 )随访时间... 目的 探讨用吻合血管的腓骨游离移植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效果。 方法  2 0 0 0年 10月~2 0 0 2年 2月 ,对 2 6例 ( 31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了吻合血管的腓骨游离移植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获随访的 2 1例( 2 5髋 )随访时间为 6~ 18个月 ,平均 12个月。根据患髋术前 Steinberg分期 : 期 ,5髋 ; 期 ,8髋 ; 期 ,12髋。 结果2 1例 ( 2 5髋 )中各期患者的 Harris评分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疼痛症状明显缓解 ,术后患者能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和工作。随访的 X线片显示 ,18髋的股骨头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6髋未出现明显的改变 ,1髋恶化。 结论 吻合血管的腓骨游离移植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合血管 游离移植 腓骨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治疗 患者 术后 恶化 恢复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51
15
作者 赵波 秦杰 +2 位作者 王栋 李浩鹏 贺西京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3期205-210,共6页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2例,女24例;年龄42-79岁,平均(56.9±12.8)...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2例,女24例;年龄42-79岁,平均(56.9±12.8)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10.6±3.2)年。所有患者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有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并具有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其中34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前路组),22例采用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路组)。通过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进行比较,并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并获得24—36个月的随访(平均28.6个月)。前路组,术后2周时颈椎病变节段前柱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颈椎前曲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路组,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前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均出现了明显恢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路组明显高于后路组(P〈0.05),且JOA评分改善率前路组也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这种分段式前路融合手术可以有效地恢复颈椎前柱高度,并且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可以显著地改善脊髓功能,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融合术 椎管扩大成形术
下载PDF
MIS-TLIF术单侧与双侧内固定临床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高中洋 秦杰 +4 位作者 康健 宋辉 贺西京 李浩鹏 王栋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10期954-962,共9页
目的 :比较MIS-TLIF手术单侧与双侧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中英文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5年10月关于MIS-TLI... 目的 :比较MIS-TLIF手术单侧与双侧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中英文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5年10月关于MIS-TLIF手术单侧与双侧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根据Cachrane handbook 5.1.0对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RCT)进行质量评价,根据MINORS评价方法对纳入的回顾性或前瞻性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2.0软件对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腰椎侧凸角、节段侧凸角、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研究,451例患者,其中随机对照研究4篇,前瞻性研究2篇,回顾性研究3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侧固定组与双侧固定组比较,VAS腰痛评分、VAS下肢痛评分、ODI、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腰椎侧凸角、节段侧凸角、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S-TLIF术中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相当,两种固定方式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无差异,同时单侧固定由于手术时间短、失血少等原因具有更好的安全性。由于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不高、样本量较小、评价指标较主观、随访时间短、存在临床异质性等原因,结论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疾病 腰椎 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META分析
下载PDF
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7
17
作者 熊明月 王坤正 党晓谦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意义。方法新西兰兔60只,雌雄不拘,体重2.6~3.5k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实验组予耳缘静脉注射马血清(10ml/kg)2次,每次间隔2周;马血清注射完毕2周后,连续3d...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意义。方法新西兰兔60只,雌雄不拘,体重2.6~3.5k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实验组予耳缘静脉注射马血清(10ml/kg)2次,每次间隔2周;马血清注射完毕2周后,连续3d腹腔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45ml/kg·d)。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后2、4、6和8周采用气栓法处死动物,切取双侧股骨头标本,行组织形态学、透射电镜观察及TUNEL法凋亡细胞检测。结果给药后4周,实验组凋亡细胞数为112.33‰±26.12‰,明显高于对照组47.01‰±22.95‰(P〈0.01);随着时间推移,凋亡细胞逐渐增多。给药后6、8周,实验组空骨陷窝百分比分别为17.23%±3.44%、28.56%±3.45%,对照组分别为11.29%±2.89%、11.26%±2.75%,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6、8周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见部分骨细胞有完整核膜、染色质浓集、电子密度增加等凋亡特征;对照组骨细胞占据整个骨陷骨,细胞突起较多、细胞器丰富,线粒体发达。结论细胞凋亡在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激素 股骨头坏死
下载PDF
HPLC测定不同产地的头花蓼中没食子酸的含量 被引量:37
18
作者 王祥培 万德光 +1 位作者 王强 裴瑾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4-205,共2页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头花蓼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方法采用依利特Hypersil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以乙腈-0.4%磷酸(5:95)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72 nm。结果没食子酸的线性范围为0.0816-0.4896μg(r=0.9996),平均...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头花蓼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方法采用依利特Hypersil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以乙腈-0.4%磷酸(5:95)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72 nm。结果没食子酸的线性范围为0.0816-0.4896μg(r=0.9996),平均回收率为97.7%,RSD=0.6%。结论所建方法准确、简便,可评价不同产地头花蓼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花蓼 野生与栽培 没食子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创伤性休克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8
19
作者 郑世成 陈君长 +3 位作者 王坤正 高宗强 王伟卓 王小燕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52-654,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6例严重创伤合并未控制出血性休克的患者,依据液体复苏维持收缩压水平随机分为3组,即A组70mmHg(1mmHg=0.133kPa),B组80mmHg左右和C组在90mmHg以上.比较各组术前一般及治疗... 目的:探讨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6例严重创伤合并未控制出血性休克的患者,依据液体复苏维持收缩压水平随机分为3组,即A组70mmHg(1mmHg=0.133kPa),B组80mmHg左右和C组在90mmHg以上.比较各组术前一般及治疗情况、住院期间器官功能衰竭(OD)和死亡率.结果:①各组年龄、损伤评分、开始复苏时间、开始手术时间及碱缺失均无显著性差异.A,B,C3组之间的术前总输液量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2487±96),(2696±87),(3200±95)mL(P<0.05),A,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组之间输入浓缩红细胞的量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300±210),(416±163),(800±130)mL(P<0.05),A,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②C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A,B组,分别为(90±45),(115±32),(110±34)g/L(P<0.05),A,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③3组中OD的发生率和病死率C组中高于A,B组(P<0.05),A,B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创伤性休克术前在未控制出血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明显降低患者的出血量,并发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 多器官功能衰竭
下载PDF
有限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Ⅲ型Pilon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段大鹏 尤武林 +3 位作者 姬乐 张永涛 党晓谦 王坤正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通过对33例Rü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疗效分析,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2年1月对采用3种治疗方法(单纯石膏外固定术10例,胫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术11例及有限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12例)... 目的:通过对33例Rü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疗效分析,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2年1月对采用3种治疗方法(单纯石膏外固定术10例,胫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术11例及有限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12例)治疗的Ⅲ型Pilon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定和分析。单纯石膏外固定组男5例,女5例;年龄24~61岁;受伤至治疗时间4 h^15 d;高处坠落伤3例,车祸伤4例,2例摔伤,其他伤1例。胫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组男7例,女4例;年龄21~64岁;受伤至治疗时间为3 h^12 d;高处坠落伤4例,车祸伤5例,摔伤1例,其他伤1例。有限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组男7例,女5例;年龄23~67岁;受伤至治疗时间5 h^11 d;高处坠落伤4例,车祸伤6例,摔伤1例,其他伤1例。主要观察和分析指标包括:①骨折复位的影像学表现,观察骨折对位对线情况及关节面是否平整等;②根据Bourne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对最近一次随访的病例进行踝关节功能评分;③患者早期并发症(皮肤坏死、感染、骨折再移位及行走痛)和晚期并发症(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8个月~3年,有限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组及胫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组解剖复位分别为7例和8例,多于单纯石膏外固定组(2例)。术后随访踝关节功能评分:有限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组优8例,良3例,差1例;单纯石膏外固定组优3例,良4例,差3例;胫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组优5例,良4例,差2例;有限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组疗效最佳。有限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组骨折早期并发症和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结论:有限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Ⅲ型Pilon骨折能较好地恢复踝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骨折固定术 石膏 外科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