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PIN1/PPARA通过抑制SLC47A1介导的神经元铁死亡缓解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病情进展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曹明月 王巍 周美宁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63-71,共9页
目的探究脂蛋白1(lipin1,LPIN1)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病情进展的影响及其调控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 hydrobromide,6-OHDA)注射大鼠单侧的内侧前脑束构建PD大鼠模型,并稳定转... 目的探究脂蛋白1(lipin1,LPIN1)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病情进展的影响及其调控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 hydrobromide,6-OHDA)注射大鼠单侧的内侧前脑束构建PD大鼠模型,并稳定转染LPIN1过表达腺病毒,评估大鼠行为学变化;检测大鼠脑组织中Fe^(2+)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及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蛋白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构建体外PD细胞模型,检测细胞中TH,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LPIN1蛋白水平及细胞活力;转染LPIN1小干扰siRNA序列和过表达载体及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A(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A,PPARA)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和过表达载体,或用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处理细胞24 h,后用6-OHDA处理细胞48 h。检测各组细胞中Fe^(2+)含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GSH和炎症因子水平以评估铁死亡;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Western blot法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通过STRING数据库预测LPIN1的互作蛋白PPARA,利用Co-IP分析进行验证;JASPAR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PPARA与溶质载体蛋白家族47成员A1(solute carrier family 47 member 1,SLC47A1)启动子的结合位点,利用Ch-IP分析进行验证。结果模型组大鼠皮毛悚立,表现出身体持续震颤、动作迟缓、活动能力减弱等PD症状;LPIN1组大鼠运动行为及PD症状较模型组改善/减轻。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运动总路程缩短、平均速度降低、步长减小、总静止时间延长、步宽增宽、步态变异率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16,7.026,26.556,7.454,8.503,7.971,均P<0.05);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Fe^(2+)含量升高,GSH含量及TH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05,13.305,7.709,均P<0.05)。LPIN1组大鼠行为学评估、各指标水平及脑组织病理改变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减轻。6-OHDA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C-12细胞活力及TH,LPIN1蛋白水平,升高α-syn蛋白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023,7.350,9.124,15.841,均P<0.05)。沉默LPIN1加剧了6-OHDA对PC-12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t=2.209,P<0.05),过表达LPIN1则可抵消6-OHDA的作用(t=4.989,P<0.05)。过表达LPIN1降低IL-1β,IL-6分泌,升高SLC47A1和GPX4蛋白水平,降低Fe^(2+),MDA含量和ROS水平,升高GSH含量(t=3.013~11.639,均P<0.05);Erastin可逆转LPIN1过表达对铁死亡的抑制作用,降低PC-12细胞活力(t=3.087~7.581,均P<0.05)。LPIN1与PPARA蛋白互作并促进PPARA表达,PPARA与SLC47A1启动子结合并促进SLC47A1转录激活。过表达PPARA可抵消LPIN1沉默对PC-12细胞的影响。结论过表达LPIN1可能通过抑制PPARA/SLC47A1轴介导的铁死亡,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进而缓解PD模型大鼠的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脂蛋白1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A 溶质载体蛋白家族47成员A1 铁死亡
下载PDF
1例利巴韦林治疗人偏肺病毒感染诱发的贫血并文献分析
2
作者 张涛 宜晶晶 +4 位作者 王辉 王如瑾 刘旺鹏 张会苑 陈玥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0期773-778,共6页
本文报道1例利巴韦林(Ribavirin,RBV)引起的贫血病例。通过对患者病史、住院期间用药、辅助检查数据进行梳理,并采用诺氏不良反应量表进行评分,结果表明,RBV导致贫血的ADR相关性判断为“可能”。目前,针对RBV诱发的贫血(RBV-induced ane... 本文报道1例利巴韦林(Ribavirin,RBV)引起的贫血病例。通过对患者病史、住院期间用药、辅助检查数据进行梳理,并采用诺氏不良反应量表进行评分,结果表明,RBV导致贫血的ADR相关性判断为“可能”。目前,针对RBV诱发的贫血(RBV-induced anemia,RIA),临床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多以减量或停药为主。本文分析了6例RBV诱发的贫血病例文献,其中2例减少了RBV的剂量,2例停用RBV,2例在停用RBV的同时输注红细胞,所有患者均在停用RBV后好转或恢复正常。本文同时对RBV诱发贫血的机制、预防及治疗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巴韦林 贫血 人偏肺病毒 文献分析
下载PDF
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研究
3
作者 周美宁 刘晓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24期4074-4078,共5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hTNK-tPA)溶栓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西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 目的研究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hTNK-tPA)溶栓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西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51.47±7.70)岁;体重指数(24.12±2.69)kg/m^(2)。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53.18±8.45)岁;体重指数(23.68±2.40)kg/m^(2)。对照组采用rhTNK-tPA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髓鞘碱性蛋白(MBP)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水平,治疗前后和治疗后3个月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期间预后情况(病死、血管再通、颅内出血)。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3%(42/45)比77.78%(35/45)](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ICAM-1、MBP和Lp-PLA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91.45±22.81)μg/L比(308.62±23.50)μg/L、(2.24±0.41)μg/L比(2.58±0.46)μg/L、(142.71±20.56)μg/L比(157.31±19.40)μg/L](均P<0.05)。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5.56±1.08)分比(5.90±1.39)分、(3.64±0.75)分比(3.90±0.86)分、(68.73±10.46)分比(62.41±9.22)分、(79.44±10.34)分比(73.51±9.83)分](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95.56%(43/45)比82.22%(37/45)](P<0.05)。结论rhTNK-tPA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ACI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清sICAM-1、MBP和Lp-PLA2水平和运动能力,提高血管再通率,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阿托伐他汀钙 疗效 血清标志物 血管再通
下载PDF
合并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曼 康荣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2年第11期1514-1517,共4页
目的探讨合并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西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79例,并根据患者入院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研究组(H型高血压,同... 目的探讨合并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西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79例,并根据患者入院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研究组(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10 mmol/L)和对照组(非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10 mmol/L),观察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同时分析心率变异性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肾小球滤过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左心室质量指数等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NIHSS评分升高,24 h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降低,每5分钟窦性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降低,24 h连续5 min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SDNN-Index)降低,所有临近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降低,所有相邻两个窦性R-R间期差值大于50 ms的心搏数占全部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降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IMT显著增厚,左心室质量指数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DNN与IMT呈负相关(r=-0.175,P<0.05);SDNN-Index与NIHSS评分、IMT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呈负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正相关(r分别为-0.186、-0.205、-0.217、0.187,P<0.05)。rMSSD与IMT呈负相关(r=-0.172,P<0.05)。结论合并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显著降低,且与靶器官功能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高血压 急性脑梗死 心率变异性 靶器官损伤
下载PDF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前后循环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hs-CRP、APN、Lp-PLA2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康荣 张曼 胡平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2期155-158,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前后循环梗死的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APN)、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 目的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前后循环梗死的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APN)、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西安高新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02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英国牛津郡卒中研究分型(OSCP)将其分为前循环梗死组(69例)和后循环梗死组(3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近期疗效(治疗后14 d)、治疗前后血清hs-CRP、APN、Lp-PLA2水平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患者出院后1年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其预后情况。结果前循环梗死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41%,略高于后循环梗死组患者的78.79%,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前循环梗死组患者的血清hs-CRP、Lp-PLA2水平分别为(18.13±4.56)mg/L,(34.78±6.59)ng/mL,明显低于循环梗死组的(27.34±5.72)mg/L,(37.69±6.77)ng/mL,APN水平为(9.36±1.73)ng/mL,明显高于后循环梗死组的(7.85±1.25)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前循环梗死组和后循环梗死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7.25%,6.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梗死组患者的mRs评分为(1.94±0.78)分,明显低于后循环梗死组的(3.13±0.96)分,其预后良好率为62.32%,明显高于后循环梗死组的39.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AIS前循环梗死患者的疗效较后循环梗死疗效更好,可降低患者的机体炎性水平,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循环梗死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静脉溶栓 应激因子 预后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张曼 张海燕 《中国医药导刊》 2023年第12期1259-1264,共6页
目的:探讨某地区社区老年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地区20社区退休老年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访1年,应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调查问卷评估患者二级预防服药... 目的:探讨某地区社区老年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地区20社区退休老年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访1年,应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调查问卷评估患者二级预防服药依从性,按服药依从性差异分作依从组、非依从组,收集两组对象人口学信息、日常行为指标、临床指标、心理及社会支持因素行单因素及Logistic模型多因素分析用以明确退休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服药依从性独立性风险因素。结果:1145例老年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中478例二级预防服药依从性良好,占比为41.74%;除性别、婚姻状况、付费类型、吸烟史、饮酒史外,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家庭月收入、高血压病程、体力活动、合并慢性病、口服药物种类、神经缺损程度、抑郁及社会支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老年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服药依从性独立性风险因素为家庭月收入(<3000元)(OR:1.559;95%CI:1.196~2.031)、高血压病程(≥10年)(OR:1.324;95%CI:1.002~1.751)、体力活动(缺乏)(OR:1.368;95%CI:1.050~1.782)、神经缺损程度(重度)(OR:1.880;95%CI:1.433~2.466)、社会支持(低)(OR:2.568;95%CI:1.985~3.321)。结论:某地区社区老年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服药依从性现状不容乐观,应针对低收入家庭、病程长、体力活动缺乏、重度神经缺损及社会支持低的患者制定个体化干预对策,进而提高患者二级预防服药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高血压 二级预防 服药依从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脑血栓片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刘晨阳 宜晶晶 +1 位作者 康佳 李金燕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5期1195-1199,共5页
目的探讨脑血栓片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西安高新医院于2021年3月—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注射用阿... 目的探讨脑血栓片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西安高新医院于2021年3月—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剂量为0.9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在治疗开始的前1 min先将10%的剂量以静脉推注的方式注入体内,剩余剂量则持续滴注60 min,治疗1次,溶栓完成后继续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脑血栓片,6片/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17(IL-17)、C反应蛋白(CRP)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3%(P<0.05)。治疗后,两组改良Barthe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而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改良Barthel评分及NIHSS评分改善情况更加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cy、IL-17、CRP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Hcy、IL-17、CRP水平改善情况更加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各种切变速率下的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种切变速率下的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水平改善情况更加明显(P<0.05)。结论脑血栓片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及血液高凝状态,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并能有效降低血清Hcy水平及机体的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片 注射用阿替普酶 急性脑梗死 改良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 同型半胱氨酸 白细胞介素-17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