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角新碱及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王锡梅 任娟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8期1267-1269,共3页
目的分析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采用麦角新碱及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的价值。方法筛选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入本院治疗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抽样法”分2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治疗,观察组采... 目的分析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采用麦角新碱及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的价值。方法筛选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入本院治疗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抽样法”分2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治疗,观察组采用麦角新碱+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出血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为96.77%,对照组临床疗效为80.65%,对比显示观察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2 h、24 h阴道出血量及Hb下降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阴道出血量、输血率、下床活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相应指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16.13%)与对照组(9.68%)相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性唤起、性欲望、阴道润滑、性高潮、性交痛、满意度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想应指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麦角新碱及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进行治疗可有效控制产后出血量,同时确保治疗安全性,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角新碱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宫缩乏力
下载PDF
半躺式哺乳联合乳头保护贴对哺乳期乳头皲裂患者母乳喂养的成效研究
2
作者 王华 王金香 范李静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8期3137-3141,共5页
目的探究半躺式哺乳联合乳头保护贴对提高哺乳期乳头皲裂患者母乳喂养的成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住院的97例哺乳期乳头皲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已婚妊娠女性。依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研究... 目的探究半躺式哺乳联合乳头保护贴对提高哺乳期乳头皲裂患者母乳喂养的成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住院的97例哺乳期乳头皲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已婚妊娠女性。依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研究组49例,年龄23~35(28.35±1.32)岁,采取半躺式哺乳联合乳头保护贴;对照组48例,年龄22~37(28.27±1.33)岁,采取传统喂养。比较两组4周内母乳喂养率、新生儿自主含接乳头成功率,哺乳7 d乳头疼痛不同时间自评,入院时及7 d后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简式量表(BSES)评分及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状态评定量表(MSSNS)得分。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研究组4周内母乳喂养率、新生儿自主含接乳头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87.76%(43/49)比64.58%(31/48)、83.33%(40/49)比58.33%(28/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5、3.88,均P<0.05)。研究组入院第3天、第7天乳头疼痛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4.24±0.77)分比(5.20±0.58)分、(0.91±0.29)分比(2.57±0.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1、19.19,均P<0.05)。研究组哺乳7 d后BSES和MSSN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118.49±15.03)分比(107.52±14.86)分、(64.35±8.74)分比(70.29±7.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1、3.50,均P<0.05)。结论针对哺乳期乳头皲裂患者,以半躺式哺乳联合乳头保护贴措施可提高母乳喂养率,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乳喂养 哺乳期 乳头皲裂 半躺式哺乳 乳头保护贴
下载PDF
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产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发生风险及盆底肌表面电信号值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席翠萍 王锡梅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2期263-265,27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风险及盆底肌表面电信号值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产科进行产后42 d门诊复查的初产妇115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n=63)与剖宫产组...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风险及盆底肌表面电信号值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产科进行产后42 d门诊复查的初产妇115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n=63)与剖宫产组(n=52)。比较两组产妇临床资料及产后42 d SUI发生率、盆底肌表面电信号值、膀胱颈活动度、尿道旋转角度。【结果】两组产妇年龄、孕次、产次、孕期增加体重、新生儿性别、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产后女性SUI发生率为26.98%(17/63),显著高于剖宫产组的11.54%(6/5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8,P=0.039)。阴道分娩组快肌最大值、10 s慢肌、60 s慢肌、后静息值均小于剖宫产组(P<0.05),前静息值、快肌收缩时间大于剖宫产组(P<0.05),但快肌放松时间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膀胱颈活动度、尿道旋转角度均大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与剖宫产相比,阴道分娩产后女性SUI发生风险较高,影响盆底肌表面电信号,明显增加膀胱颈活动度、尿道旋转角度,但剖宫产也无法完全避免产后女性SUI的发生,不建议为预防产后SUI发生而进行无医学指征的剖宫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分娩 剖宫产术 尿失禁 压力性 产褥期疾病 骨盆底/生理学 肌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