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大学生中国特色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石春让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66-70,共5页
培养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交际能力是时代的迫切需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以需求层次分析理论为指导,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交际能力。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改革教... 培养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交际能力是时代的迫切需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以需求层次分析理论为指导,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交际能力。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改革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求层次理论 中国特色文化 英语交际能力 教学模式
下载PDF
翻译:构建诗性语言之桥——斯奈德英译中国古诗研究
2
作者 李林波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19-124,共6页
"荒野"精神是美国现代诗人加里.斯奈德思想的核心,它类似于"道"。斯奈德的语言观与诗学观与其"荒野"精神一致,主张用自然的语言来表现自然。他认为中国古诗语言与其理想中的自然语言接近,而且中国古诗中... "荒野"精神是美国现代诗人加里.斯奈德思想的核心,它类似于"道"。斯奈德的语言观与诗学观与其"荒野"精神一致,主张用自然的语言来表现自然。他认为中国古诗语言与其理想中的自然语言接近,而且中国古诗中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非常完美。因此,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可视为一种创造更为完善的诗性语言的努力,其翻译也成为其创作的先锋与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斯奈德 翻译 中国古诗 荒野 自然
下载PDF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培养方略研究
3
作者 石春让 《昌吉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60-65,2,共6页
中国特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各类文化,包括传统特色文化和当代特色文化。教师和学生可以教学相长,在课堂教学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采用切实有效的方略,以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提高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 需求层次理论 中国特色文化 英语交际能力 教学方略
下载PDF
巫术研究与现代认同
4
作者 王洪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6-80,共5页
巫术文化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这种以原始巫术与图腾崇拜为关注对象,以艺术哲学、文化人类学为研究方法,以追溯民族文化之根为思想目标的学术路径不仅拓展了现代中国的思想格局,也在某种程度上充实了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因此,巫... 巫术文化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这种以原始巫术与图腾崇拜为关注对象,以艺术哲学、文化人类学为研究方法,以追溯民族文化之根为思想目标的学术路径不仅拓展了现代中国的思想格局,也在某种程度上充实了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因此,巫术研究的目的,并非矫正启蒙运动以来的价值取向,而是在强调文明传承、倡导多元主义的前提下坚守现代认同的基本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术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认同
下载PDF
关联与预设 被引量:52
5
作者 魏在江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共5页
本文从关联理论入手,探讨了语用预设的认知心理理据。语用预设涉及听话者在交际过程中的认知推理和心理运算。语用预设产生于交际参与者对话语关联性的寻求。语用预设常常涉及到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背景知识、语用意图。在认知语境中,关... 本文从关联理论入手,探讨了语用预设的认知心理理据。语用预设涉及听话者在交际过程中的认知推理和心理运算。语用预设产生于交际参与者对话语关联性的寻求。语用预设常常涉及到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背景知识、语用意图。在认知语境中,关联度越大,语用预设越明显;关联度越小,语用预设越隐含。本文认为,关联理论可以为语用预设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它以认知语境和最佳关联为手段,可揭示语用预设的相关信息。我们强调,预设的研究必须是多视角、多学科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预设 关联理论 认知语境 最佳关联
下载PDF
莎剧中称呼的翻译 被引量:6
6
作者 王瑞 陈国华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2-78,共7页
戏剧中的称呼可暗示人物身份,点明人物的某一特征,明示人物间的相互关系,表达人物的情感态度。翻译戏剧乃至文学作品中的各种称呼,应尽量保留原文称呼的这些功能。有特定含义的称呼,应尽可能在译本中有所体现;译人名尽可能像人名,尽可... 戏剧中的称呼可暗示人物身份,点明人物的某一特征,明示人物间的相互关系,表达人物的情感态度。翻译戏剧乃至文学作品中的各种称呼,应尽量保留原文称呼的这些功能。有特定含义的称呼,应尽可能在译本中有所体现;译人名尽可能像人名,尽可能音义兼顾;只要译语语言文化允许,同一称呼尽量用同一译名,不同称呼尽量用不同译名。莎士比亚剧本中一些人名的现有译名如you和thou的译法可根据上述原则加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称呼 人名 人称代词你
下载PDF
隐喻的主观性与主观化 被引量:45
7
作者 魏在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11,共6页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包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近些年来,语言学家开始对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给予充分的关注。具有体验性的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隐喻的主观...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包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近些年来,语言学家开始对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给予充分的关注。具有体验性的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隐喻的主观性与主观化可以从隐喻表达说话人的情感、隐喻表达说话人的视角、隐喻表达说话人的认识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隐喻的主观性与主观化,可加深对隐喻本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主观性 主观化
下载PDF
莎剧中的话语标记及其翻译 被引量:8
8
作者 王瑞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5-88,共4页
本文旨在探讨莎剧翻译中对话语标记语用意义和社会意义在汉译本中加以体现这一问题。作者从英、汉两种语言入手在对话语标记认识的基础上,对莎剧话语标记加以分类,并从语言对比和译本对比的角度,以实例形式尝试提出莎剧话语标记汉译的原... 本文旨在探讨莎剧翻译中对话语标记语用意义和社会意义在汉译本中加以体现这一问题。作者从英、汉两种语言入手在对话语标记认识的基础上,对莎剧话语标记加以分类,并从语言对比和译本对比的角度,以实例形式尝试提出莎剧话语标记汉译的原则,目的在于将莎剧语言研究的新成果应用于莎剧翻译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剧 莎剧语言 话语标记
下载PDF
概念整合、语用推理与转喻认知 被引量:27
9
作者 魏在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0-95,共6页
转喻基于邻近联想,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以及指称、描述事物的重要手段。转喻既有开放性,又有多维性、临时性、创造性。转喻与隐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用一种体验、经历去映射、构建和... 转喻基于邻近联想,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以及指称、描述事物的重要手段。转喻既有开放性,又有多维性、临时性、创造性。转喻与隐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用一种体验、经历去映射、构建和设定另一种经验与存在,使其更加生动、更加直观。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理论出发,论述了转喻与语用推理、转喻与概念整合的关系,分析了转喻在语言运用中的特点和功能,并从跨空间投射映现理论的视角,探讨了转喻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喻认知 概念整合 语用推理
下载PDF
中国当代散文中乡土文化元素的翻译——兼评《陈忠实散文选译》的简洁变通式翻译技巧 被引量:2
10
作者 石春让 戴玉霞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80-85,共6页
许多中国当代散文中蕴含着独特的中国乡土文化元素,这些乡土文化元素散发出独特的韵味。《陈忠实散文选译》是成功的当代散文英译本,译本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通过简洁的变通翻译技巧,巧妙地译出了中国乡土元素的韵味。译者通过词义变通... 许多中国当代散文中蕴含着独特的中国乡土文化元素,这些乡土文化元素散发出独特的韵味。《陈忠实散文选译》是成功的当代散文英译本,译本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通过简洁的变通翻译技巧,巧妙地译出了中国乡土元素的韵味。译者通过词义变通、语义变通、句法变通、节奏变通和风格变通这五种简洁的翻译技巧使译文既忠实、通顺,又妙趣、生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洁 变通 翻译技巧 散文翻译
下载PDF
从中西思维方式看翻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张培基先生译文评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魏在江 《山东外语教学》 2006年第6期92-96,共5页
思维方式是沟通语言与文化的桥梁。由于中西思维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中西思维方式在中西文化及汉英语言中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本文认为,翻译中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思维方式的转换... 思维方式是沟通语言与文化的桥梁。由于中西思维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中西思维方式在中西文化及汉英语言中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本文认为,翻译中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思维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为例,论证了中西思维方式在翻译转换中的作用和影响.揭示了汉英翻译教学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思维方式 翻译 转换
下载PDF
中国译学发展的自我定位
12
作者 李林波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32-38,共7页
任何学科在学术转型时期都要进行以自我认识和评价为形式的自我定位。在中国译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对自身得失、所处状况以及发展方向的总结与评估式的定位。这些定位主要表现为译学发展之初的后顾式定位、译学发展中的自省... 任何学科在学术转型时期都要进行以自我认识和评价为形式的自我定位。在中国译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对自身得失、所处状况以及发展方向的总结与评估式的定位。这些定位主要表现为译学发展之初的后顾式定位、译学发展中的自省式定位以及对译学发展方向的前瞻式定位。在定位的过程中,译学发展中的一些矛盾与问题得到了关注,使得译学进展状况得以明了,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译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 中国译学 自我定位
下载PDF
解析术语“мента литет”和“мента льность”
13
作者 李喜长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44-46,共3页
自20世纪80年代起,对历史与现实重新审视的热潮致使学术领域出现了文化历史模式和社会文化动态等许多新的术语。其中最为广泛和最为神秘的首推"менталитет"一词。该词在学术论著、媒体及报刊中频繁出现,成为炙手可... 自20世纪80年代起,对历史与现实重新审视的热潮致使学术领域出现了文化历史模式和社会文化动态等许多新的术语。其中最为广泛和最为神秘的首推"менталитет"一词。该词在学术论著、媒体及报刊中频繁出现,成为炙手可热的术语,被社会学家不约而同地作为灵丹妙药来合理解释所有存在的问题,有时甚至被用来掩饰在所研究领域实际上未曾涉足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менталитет ментальность 国民性 民族特质
下载PDF
日本古代对华外交中的遣隋(唐)使
14
作者 刘建强 《唐都学刊》 2008年第4期23-28,共6页
遣隋(唐)使无疑是日本古代对华外交中引人注目的章节。然而作为日本古代对华外交的组成部分,遣隋(唐)使与隋唐前的日本对华外交活动存在不少明显的不同。本文在论述日本古代各次对华外交活动的实质和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对遣隋使及遣唐使... 遣隋(唐)使无疑是日本古代对华外交中引人注目的章节。然而作为日本古代对华外交的组成部分,遣隋(唐)使与隋唐前的日本对华外交活动存在不少明显的不同。本文在论述日本古代各次对华外交活动的实质和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对遣隋使及遣唐使与隋唐前日本对华外交进行比较的手法,探究其间的不同,并对这些不同产生的原由作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遣隋使 遣唐使 日本古代 对华外交
下载PDF
语块与二语口语流利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3
15
作者 原萍 郭粉绒 《外语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4-62,共9页
本研究从语块角度探讨口语流利性,考察语块运用与口语流利性之间的关系。研究采集了12名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一年中两个不同阶段的口语语料,统计分析他们在两次口语产出中的流利性指标、语块运用能力变化以及语块与口语流利性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从语块角度探讨口语流利性,考察语块运用与口语流利性之间的关系。研究采集了12名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一年中两个不同阶段的口语语料,统计分析他们在两次口语产出中的流利性指标、语块运用能力变化以及语块与口语流利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受试在口语流利性8项指标中的4项上有了显著提高,第二次语速远远快于第一次,发声时间比显著增加,平均语流大大加长,平均停顿长明显下降;(2)在使用语块的个数、频度方面,受试均有显著提高;(3)语块个数和语速、发声时间比、平均语流长、平均停顿长及语言准确性都显现出较强的相关性,语块使用频度和剔除音节数与总音节数之比呈较强的负相关,语块使用和语言复杂性未呈现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块 口语流利性 流利性指标 相关性
原文传递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 被引量:80
16
作者 党争胜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6-100,共5页
翻译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美学对翻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揭示翻译美学的渊源和发展以及翻译美学与文学翻译的关系,探讨当代翻译美学研究对文学翻译的启示意义及对文学翻译原则的借鉴... 翻译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美学对翻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揭示翻译美学的渊源和发展以及翻译美学与文学翻译的关系,探讨当代翻译美学研究对文学翻译的启示意义及对文学翻译原则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美学 文学翻译 审美再现
原文传递
民族文学的经典 完美人性的塑造——歌德和席勒笔下人文主义理想的艺术表现 被引量:1
17
作者 聂军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79,共6页
本文主要以德国文学中人性的探寻这一表现主题为出发点,结合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理想主义的文化背景,简论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成为德意志民族文学经典的文化前提,进而着重探讨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歌德和席勒笔下人文主义理想... 本文主要以德国文学中人性的探寻这一表现主题为出发点,结合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理想主义的文化背景,简论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成为德意志民族文学经典的文化前提,进而着重探讨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歌德和席勒笔下人文主义理想的表现艺术,并突出他们在塑造完美人性方面的异曲同工之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的探寻 民族文学经典 德国古典主义 人文主义理想
原文传递
概念转喻与语篇衔接——各派分歧、理论背景及实验支持 被引量:56
18
作者 魏在江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36,共8页
近年来,转喻的研究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现在许多语言学家认为转喻和隐喻都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转喻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隐喻还更能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但是,以往对转喻的研究主要在词汇和句法层,很少涉及语篇层。本文以当代认知语... 近年来,转喻的研究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现在许多语言学家认为转喻和隐喻都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转喻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隐喻还更能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但是,以往对转喻的研究主要在词汇和句法层,很少涉及语篇层。本文以当代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语篇层面对转喻的功能进行初步探讨。我们的研究表明,转喻具有比较明显的语篇衔接功能,文章强调认知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的结合,将进一步推动语言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转喻 语篇 衔接 功能 隐喻
原文传递
论创作取向的翻译——以庞德、斯奈德等人英译中国古诗为例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林波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1-105,共5页
本文研究了庞德、斯奈德等美国现代诗人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对其翻译方法、特点、影响等进行分析,并提出这是一种创作取向的翻译。创作取向的翻译以构建或者促进新的文学形态的形成为目标,翻译方法不以归化或异化为限,其本身就是创作的一... 本文研究了庞德、斯奈德等美国现代诗人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对其翻译方法、特点、影响等进行分析,并提出这是一种创作取向的翻译。创作取向的翻译以构建或者促进新的文学形态的形成为目标,翻译方法不以归化或异化为限,其本身就是创作的一部分。庞德、斯奈德等人的翻译重建了中国古诗经典,并促进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斯奈德 创作取向 美国现代诗
原文传递
电子语篇中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魏在江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2007年第3期22-27,共6页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电脑技术的出现和飞速发展,一种新的交际形式出现了,这就是“电子语篇(e—discourse)”,这种新的交际形式的特点是在“电脑空间”里进行交流沟通。这种新的交际方式因其快捷迅速、方便经济而迅速蔓延扩张...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电脑技术的出现和飞速发展,一种新的交际形式出现了,这就是“电子语篇(e—discourse)”,这种新的交际形式的特点是在“电脑空间”里进行交流沟通。这种新的交际方式因其快捷迅速、方便经济而迅速蔓延扩张,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一种新兴的学科“因特网语言学(Intemet linguistics)”也将应运而生(Crystal,2001)。本文分析了中国语境下的网络语言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这对于深入理解这种新的语言形式会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语篇 语码转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