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4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语境化视角下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思政话语建构路径探析
1
作者 尚梅 贺琳 《科学咨询》 2024年第4期34-37,共4页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是课程思政重要环节。在学生观摩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主题演讲或访谈时如何实现思政进课堂、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现阶段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重点。因此,本研究提出通过再语境化的方式,提炼教学材料的核心要素,以中...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是课程思政重要环节。在学生观摩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主题演讲或访谈时如何实现思政进课堂、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现阶段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重点。因此,本研究提出通过再语境化的方式,提炼教学材料的核心要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重新构建课堂话语,将课程思政切实落实到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教育的教学活动环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语境化 课程思政 英语视听说
下载PDF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在大学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以阅读课程为例
2
作者 高房 《教育进展》 2024年第9期249-255,共7页
随着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不断深化,大学英语中的形成性评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开展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如对应的形成性评价的评价素养不足和缺乏一个统一、科学的评价衡量标准等。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hina’s... 随着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不断深化,大学英语中的形成性评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开展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如对应的形成性评价的评价素养不足和缺乏一个统一、科学的评价衡量标准等。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简称CSE)颁布于2018年,是一个科学、统一标准的评价量表。量表对每个等级所达到的要求进行明确规定,为每一阶段的英语学习、教学和测评提供了参考标准。本文经过分析相关文献,了解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与脉络,尝试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与测试,旨在帮助落实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中的具体实践应用。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testing in China,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However, implement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assessment literacy and the lack of a unified, scientific assessment standard. 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 (CSE), published in 2018, is a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scale. It clearly defines the requirements for each level, providing reference standards for every stage of English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By analyzing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research on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and attempts to apply the CSE to the teaching and testing of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courses, aiming to help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 大学英语 形成性评价
下载PDF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师生互动研究:基于第三空间理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帆 《高校实验室科学技术》 2023年第1期26-32,共7页
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结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经。然而,在课程思政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大学英语课堂出现思政内容与语言教学“两张皮”、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导致课程思政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思政... 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结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经。然而,在课程思政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大学英语课堂出现思政内容与语言教学“两张皮”、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导致课程思政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思政教学中,师生情感连接和互动有效性的缺失。本文从“第三空间”理论对大学英语课程空间进行本体论探究,发现大学英语课堂出现各种二元对立的关系,并从三元辩证视角提出了理念—实践—空间为一体的师生互动模式,以实现大学英语课堂空间的平等性、对话性和开放性,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进入学生头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课程思政 师生互动 第三空间
下载PDF
言据性视角下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以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本)为例
4
作者 卢珊 侯建波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81-89,共9页
言据性是表明说话人信息来源及其对信息态度的一种语言现象。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凝聚全党智慧、反映人民意愿的纲领性文献,其英译本是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形象的有力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本)通过不同据素的使用建构了说话人可... 言据性是表明说话人信息来源及其对信息态度的一种语言现象。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凝聚全党智慧、反映人民意愿的纲领性文献,其英译本是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形象的有力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本)通过不同据素的使用建构了说话人可信者、权威者、责任者的身份,向国际社会和公众真实、客观、立体地展示了中国的辉煌成就,建构了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据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 政治话语 国家形象 形象建构
下载PDF
自然话语中致歉语“不好意思”的韵律—语用界面研究
5
作者 赵永刚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31,共12页
致歉语是一种常见的礼貌语用表达,现有研究主要探讨其词句结构和文化语境,较少关注其韵律特征。本文以汉语自然话语中口语致歉语“不好意思”为例,采取语料库研究法,探究该致歉语的韵律特征与语用功能的关系。研究发现,具有不同语用功... 致歉语是一种常见的礼貌语用表达,现有研究主要探讨其词句结构和文化语境,较少关注其韵律特征。本文以汉语自然话语中口语致歉语“不好意思”为例,采取语料库研究法,探究该致歉语的韵律特征与语用功能的关系。研究发现,具有不同语用功能的“不好意思”在停顿、时长、音高和音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韵律表现,其语用功能和韵律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具体表现为:实现概念功能的“不好意思1”与其前后话语成分之间通常无停顿,其平均时长最短,平均音高值和平均音强值都最小。实现礼貌性言语行为功能的“不好意思2”与其前后话语成分之间有时有停顿,有时无停顿,其平均时长居中,平均音高值和平均音强值都最大。实现元话语功能的“不好意思3”与其前后话语成分之间通常存在停顿,其平均时长最长,平均音高值和平均音强值都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话语 致歉语 “不好意思” 语用功能 韵律特征
下载PDF
多模态赋能史学通识教育的思政导引模式
6
作者 宋健楠 《科教文汇》 2024年第8期64-67,共4页
该文探讨了多模态在史学通识课程中的赋能原理和实施模式,分析了基于多模态信息的供给、推理、构建和合并过程。与传统依托文本的课程思政教育不同,多模态资源本身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因此,课程思政的引导重点在于利用... 该文探讨了多模态在史学通识课程中的赋能原理和实施模式,分析了基于多模态信息的供给、推理、构建和合并过程。与传统依托文本的课程思政教育不同,多模态资源本身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因此,课程思政的引导重点在于利用多模态信息资源加深学生对史实价值的认识,提供深度互动和自主推理、构建和整合的学习环境,强调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史学通识课 课程思政 目标
下载PDF
拉什迪《午夜之子》中的历史观刍议
7
作者 贾宏涛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5期77-84,共8页
印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在其名著《午夜之子》中,透过主人公萨里姆·西奈的个人成长史与印度独立后社会发展史的相互交织,审视了历史对个人、家庭与民族身份认同的意义。在拉什迪看来,历史意义是含混的,这是记忆不可靠性、... 印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在其名著《午夜之子》中,透过主人公萨里姆·西奈的个人成长史与印度独立后社会发展史的相互交织,审视了历史对个人、家庭与民族身份认同的意义。在拉什迪看来,历史意义是含混的,这是记忆不可靠性、人类自身视角局限性以及历史叙述者的动机共同促成的。但拉什迪同时认为,历史反思依旧是我们构建身份认同并指导当下与未来行为的重要参照,这暗含他对印度教“业报轮回”伦理观的反思与对西方线性历史观的解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尔曼·拉什迪 《午夜之子》 记忆 历史观
下载PDF
“物之镜,人之殇”:《继承失落的人》中的空间物语与身份探寻
8
作者 霍超 南健翀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0-87,共8页
《继承失落的人》中的物在多个空间维度中发挥了强大的施事作用,空间也与物相互交织联系进而影响并塑造小说人物。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观之,物协助了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及心理空间的构筑:物决定着阶层与归属,物连接或毁灭关系网络,物... 《继承失落的人》中的物在多个空间维度中发挥了强大的施事作用,空间也与物相互交织联系进而影响并塑造小说人物。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观之,物协助了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及心理空间的构筑:物决定着阶层与归属,物连接或毁灭关系网络,物引领思想与心灵到达应属之境。基兰·德赛通过物书写和空间性书写将后殖民时代的印度重新展示,强调了后殖民时代下印度人的“杂糅”身份,批判了物的殖民属性并反思“物时代”下人类的生存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承失落的人 物书写 施事性 列斐伏尔空间理论 身份困境
下载PDF
“秘术”与文化——马修·阿诺德《吉普赛学者》的乌托邦构想
9
作者 马圆圆 南健翀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2-108,共7页
作为社会批评家、文化批评家和诗人,阿诺德在《吉普赛学者》中描绘出通过“秘术”实现乌托邦式理想社会的愿景。“吉普赛学者”这一文学想象的客体是牛津学者与吉普赛人的双重建构,体现了学者本人对社会信仰式微、道德弱化的伦理困境的... 作为社会批评家、文化批评家和诗人,阿诺德在《吉普赛学者》中描绘出通过“秘术”实现乌托邦式理想社会的愿景。“吉普赛学者”这一文学想象的客体是牛津学者与吉普赛人的双重建构,体现了学者本人对社会信仰式微、道德弱化的伦理困境的忧虑以及对吉普赛“秘术”济世的理想追求。这一“秘术”与阿诺德后期的文化济世思想一脉相承,均以实现乌托邦式完美社会为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修·阿诺德 《吉普赛学者》 诗歌 文化 乌托邦构想
下载PDF
二十大报告英译本中国家形象的情态建构
10
作者 李登程 宋健楠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99-205,共7页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理论,通过语料库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二十大报告英译本情态资源的使用特征及其对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发现,二十大报告英译本的情态资源属于文体突出的前景化资源,各板块内容在情态资源的频数、量值和类...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理论,通过语料库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二十大报告英译本情态资源的使用特征及其对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发现,二十大报告英译本的情态资源属于文体突出的前景化资源,各板块内容在情态资源的频数、量值和类型上使用了不同的配置策略,建构了“真实型”“坚定型”和“担当型”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结果有利于优化政治话语实践文本中的情态资源配置,为国家形象建构和中国政治话语文本风格研究提供语言学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态 国家形象 话语建构 二十大报告
下载PDF
中国语言学模式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回顾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林波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0-74,共5页
中国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是以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引进为契机发展起来的一条重要途径。伴随着对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引进,中国翻译研究者们在20世纪的后20年开拓了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使其迅速替代了传统语文学翻... 中国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是以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引进为契机发展起来的一条重要途径。伴随着对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引进,中国翻译研究者们在20世纪的后20年开拓了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使其迅速替代了传统语文学翻译研究的主导地位,并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较为扎实的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基础,产生了本土的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由此形成一定规模,并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中基本上占据了中心地位,在20世纪的后几年至今,又在文化模式的翻译研究的挑战之下,调整和拓展自己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学派 翻译研究 文化学派
下载PDF
“传播学在中国”的重新审视:学科翻译史视角
12
作者 杨涛 梁真惠 《关东学刊》 2024年第2期81-88,共8页
学科翻译史视角下的知识“世界化”叙事与学科发展史视角下的知识“本土化”叙事同构了中国传播学的“一体两面”。学科翻译史研究以域外“地方性”传播学知识在中国完成的“世界性再生产和再传播”为线索,重新审视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 学科翻译史视角下的知识“世界化”叙事与学科发展史视角下的知识“本土化”叙事同构了中国传播学的“一体两面”。学科翻译史研究以域外“地方性”传播学知识在中国完成的“世界性再生产和再传播”为线索,重新审视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阐释传播学知识的演变和翻译在传播学学科建构中的功能,为理解中国传播学提供新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播学 学科翻译史 知识翻译学 地方性知识 世界化
下载PDF
儿童请求形式的对比分析——“我想/要”与“(你)能不能”
13
作者 刘亚丹 李晶晶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2期627-634,共8页
基于会话分析的理论框架,对儿童以“我想/要”和“(你)能不能”这两种句式对父母发起的请求话语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分析了二者在请求权利大小与请求的目的两方面的异同,这里的权利是指请求者对自己请求行为发起的合理性与判断。研究发... 基于会话分析的理论框架,对儿童以“我想/要”和“(你)能不能”这两种句式对父母发起的请求话语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分析了二者在请求权利大小与请求的目的两方面的异同,这里的权利是指请求者对自己请求行为发起的合理性与判断。研究发现,儿童使用“我想/要”发起请求时旨在寻求父母的许可,被请求者仅需语言回应,此时儿童的请求权力以及求得认同的程度较高;而使用“(你)能不能”发起时旨在寻求帮助,被请求者需要实施具体的身体行为,且称谓语常出现在以该形式发起的请求话轮或前序列中,一些在收到回复后才会发起请求,体现了儿童对自己行为的被接受的不确定性,此时儿童请求的权利以及对求得认同的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请求 会话分析 “我想/要” “(你)能不能” 权利
下载PDF
合作自译视角下的《永远的尹雪艳》重译研究
14
作者 车丽洁 张倩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0-76,共7页
重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本研究聚焦同一原作被再次翻译到同一目的语的情形,以白先勇中文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的柯丽德和余国藩首译本及合作自译重译本为语料,对比两个译本之间的差异,并从合作自译视角探究重译本的特征及其成... 重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本研究聚焦同一原作被再次翻译到同一目的语的情形,以白先勇中文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的柯丽德和余国藩首译本及合作自译重译本为语料,对比两个译本之间的差异,并从合作自译视角探究重译本的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发现,因受译者身份、翻译动机、目标读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重译本虽然存在少量对原文的偏离,但总体上仍比首译本更贴近原文。本研究旨在丰富重译研究的视角,进而深化对重译相关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远的尹雪艳》 合作自译 重译 翻译修改
下载PDF
交往理性理论观照下的中国文学外译活动
15
作者 任晏言 党争胜 《社科纵横》 2024年第4期147-153,共7页
中国文学的译介效果离不开他者的理解和接受,这是有效地走出去的基本前提。通过借鉴交往理性,结合外译事实,从“为什么要走出去”这一根本问题出发,认为中国文学外译实质上是一场跨文化交往活动,只有遵循交往理性的有效性要求,才能在与... 中国文学的译介效果离不开他者的理解和接受,这是有效地走出去的基本前提。通过借鉴交往理性,结合外译事实,从“为什么要走出去”这一根本问题出发,认为中国文学外译实质上是一场跨文化交往活动,只有遵循交往理性的有效性要求,才能在与他者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立足于国际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外译 有效性 交往理性
下载PDF
大学英语互动教学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春梅 刘丽 王亮亮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6年第1期55-59,共5页
大学英语互动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辩证统一教学法,也是提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教学方式。本文通过对中国四所不同类型大学英语教师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互动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大学英语互动教... 大学英语互动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辩证统一教学法,也是提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教学方式。本文通过对中国四所不同类型大学英语教师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互动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大学英语互动教学的现状,研究了互动教学模式发展不完善的原因,并基于此提出了四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教学 大学英语 语言能力
下载PDF
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萌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8期54-56,共3页
就业指导工作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学的重点,以现阶段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学工作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求,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施的机遇与挑战,明确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优质的教学解决方案。
关键词 移动 互联时代 大学生 就业指导 工作 对策
下载PDF
视觉叙事理论框架下儿童绘本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文杰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期115-117,共3页
本研究依据视觉叙事理论,以儿童绘本为语料,分析图像符号资源在多模态语篇中人际意义、概念意义和组篇意义的构建,研究发现:儿童绘本中多使用完整表征展现图像人物形象,通过展开关系和背景延续和变化促进故事发展;其次,该语篇多通过主... 本研究依据视觉叙事理论,以儿童绘本为语料,分析图像符号资源在多模态语篇中人际意义、概念意义和组篇意义的构建,研究发现:儿童绘本中多使用完整表征展现图像人物形象,通过展开关系和背景延续和变化促进故事发展;其次,该语篇多通过主观视角,借用个体类的自然风格,采用高色度和自然度但不同色调的氛围,增强图像人物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最后,该语篇文字和图像相互作用较为简洁呈现语篇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绘本 多模态语篇 视觉叙事
下载PDF
国内音系学研究的可视化分析(2001—2021)
19
作者 王立夫 赵永刚 《安顺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6-72,共7页
以2001—2021年CNKI中收录的核心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研究性论文为数据来源,以CiteSpace软件为研究工具,从年度发文数量、载文期刊、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突现术语等不同维度对国内音系学研究现状开展可视化计量分析... 以2001—2021年CNKI中收录的核心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研究性论文为数据来源,以CiteSpace软件为研究工具,从年度发文数量、载文期刊、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突现术语等不同维度对国内音系学研究现状开展可视化计量分析。研究发现:(1)近二十年来,国内有关音系学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从期刊分布看,载文核心期刊多,载文数量大,但学科领域分布较为单一,多集中于汉语类期刊;(3)音韵学、优选论、同音字汇、上古音、方言、声调、重音、演变等是国内音系学关注的研究热点;(4)国内学者对于最新的音系理论和研究方法关注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系学 CiteSpace软件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认知文体学视角下文学文本中蓄意隐喻的认知构建——以《圣经》四福音书为例
20
作者 马俊杰 张晓璇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3,共7页
基于蓄意隐喻理论与前景化理论,本文以《圣经》的四福音书为对象,从认知文体学视角探究了蓄意隐喻在文学文本中的认知构建过程。分析发现,《圣经》通过偏离和平行这两种语言手段引起读者对其文本中隐喻始源域的特别关注,在这种突显机制... 基于蓄意隐喻理论与前景化理论,本文以《圣经》的四福音书为对象,从认知文体学视角探究了蓄意隐喻在文学文本中的认知构建过程。分析发现,《圣经》通过偏离和平行这两种语言手段引起读者对其文本中隐喻始源域的特别关注,在这种突显机制的驱使下,读者寻找可以建立跨域映射的目标域,即激活服务于文本主题意义的概念域。偏离和平行这两种语言形式促使《圣经》文本中蓄意隐喻得以构建,并实现了前景化的认知效果。本研究对文学语篇中蓄意隐喻的甄别及其认知构建和认知效果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意隐喻 前景化 认知文体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